《笔下的灵动》 第一章 论文案例

青云鸿浩 朱宏亮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让每位教师都能“跑”起来</b></h1><b><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刍议如何有效调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b></h5></b> &nbsp; &nbsp; &nbsp; &nbsp; 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没有全体教师从精神上对我校长工作的支持,那我在学校里连一天都呆不住。”可见,教师在教育工作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极其重要。如何优化学校管理,让每位教师最大可能的都能去参与学校管理,则是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有效策略。笔者认为,校长应该从以下方面做以尝试。<br>&nbsp; &nbsp; &nbsp; &nbsp;<b> 一、树立“人本”管理,让每位教师都去参与管理</b><br>&nbsp; &nbsp; &nbsp; &nbsp; 教师们是社会中的人,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心理、情感需要,他们更需要一种融洽、和谐,充满友情、亲和力和人情味的氛围。由此可见,树立“人本”管理,营造“人人参与管理”氛围,是构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体制的基石。<br>&nbsp; &nbsp; &nbsp; &nbsp; 1.优化决策。校长应关心教师,自觉为教师服务,应时时处处心里装着教师,了解教师的呼声和管理中的“热点”问题,从多方面了解教师的需求,尽量满足教师的正当要求,施以实惠。为教师排忧解难,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各种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让教师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去。 <br>&nbsp; &nbsp; &nbsp; &nbsp; 2.信任教师。古往今来,教师在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特殊的地位和价值,形成了教师的强烈自尊心理,因此,校长在学校管理中必须带头尊重教师的人格和劳动,这对于做好教师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这是任何一种行政命令或手段都无法比拟的。成功经验表明,学校领导一定要确立尊师意识,不要居高临下,要尊重教师的才识,委之以任,用人不疑,真正做到尊重、信任和理解教师,相信教师能够获得成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教师的理解支持,教师也才能以极大热情投入到教育管理工作中,为学校管理增添新的活力。 <br>&nbsp; &nbsp; &nbsp; &nbsp; &nbsp;3.人本管理。人本管理是实施民主、人性化的管理办法。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应带头践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校长应该有耐心,应该学会与教师分享他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感受,应该细心走进教师的内心世界,去倾听、去体验,用自我生活体验去充实每位教师心灵的空间;校长还应该有宽容,对因阴差阳错、偶然机会、迫于无奈等原因走进教育而不服从管理的教师,要宽容帮助他们进行人生定位,用学校的价值目标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用学校的精神文化倡导一种团结协作的环境,用学校的育人观念产生一种参与管理的场力,让每位教师都去参与学校管理。&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b>二、提升“三观”素养,让每位教师都想参与管理</b><br>&nbsp; &nbsp; &nbsp; &nbsp; 教师的“三观”指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教师的“三观”素养是教师对人生、对价值、对教育问题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以及所表现出来的素质和能力,是撬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关键。<br>&nbsp; &nbsp; &nbsp; &nbsp; 1.人生观是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的总开关。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本观点,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总开关。同理可知,教师的人生观是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的总开关。学校校长要引导教师去走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不断锻炼这条人生之路,要学会用科学的世界观来改造自己的人生观,要善于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工作、成长,让教育之事业永放光芒,让教师之职业永绽华丽。<br>&nbsp; &nbsp; &nbsp; &nbsp; &nbsp;2.价值观是教师甘于教育和乐于管理的主动力。受当地、当时经济、文化影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成分和利益关系的多元化,更加强化了文化的多元化价值。多元化社会德育对我们教师的素质和教育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每个教师都需要加深对多元化社会德育的理解,需要从另外角度审视自己是否有价值偏见,重新认识不同文化在社会存在与发展中的重要角色,改变育人角色,改善管理环境。作为学校领导,要尊重教师的传统与习俗,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对当前学校管理的特殊体验,使用恰当的交流方式,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师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等不良价值观,自觉参与到道德教育、德育管理的队伍之中来。<br>&nbsp; &nbsp; &nbsp; &nbsp; 3.教育观是教师践行教育和参与管理的内驱力。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看法。教师是教育者,但由于各自看待教育的立场、角度、方法等存在差异,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教育观,不同的教育观必然会影响到教师对待教育、参与管理的投入高度。作为校长,应该认识到教师教育观素养的提升对学校发展的决定作用,充分利用教师教育观的积极力量,寄予教师正面、美好的期望,让每位教师获得教育的热情,享受教育的幸福,促其客观认识教育,主动参与管理,合情、合理、合规、合适地实施教育活动。 &nbsp; &nbsp; &nbsp; &nbsp; <b>三、调动管理能动,让每位教师都愿参与管理</b><br>&nbsp; &nbsp; &nbsp; &nbsp; 教师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生活,有常人所经受的生活酸甜苦辣,有凡人所具有的工作倦怠抱怨。调动每一位教师倾心教育、投身管理的积极性,是学校管理深度改革的聚力点。<br>&nbsp; &nbsp; &nbsp; &nbsp;1.摘下校长“长官帽”,走进教师“兄妹圈”。教师是社会普通人群中的一类,他的工作很难摆脱常人的生活负重,也少不了有为谋求生活而工作的困扰。生活的的负重,工作的困扰,各种各样的社会干扰,使很多教师难以平下心来进行工作。因此教师的工作迫切需要关爱。经验告诉我们,教师需要领导兄弟情似的关爱,而不是长官式的行政命令。对教师来说,关爱比行政命令更有效,可以说,哪怕几句热心话语就会让教师感激,并为之努力工作,“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士为知己者死”,所以学校领导者要给教师以充分的尊重和关爱。尊重教师会极大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校长在布置任务、实施管理时,能作一番换位思考就避免了许多粗暴生硬的操作方式,使教师欣然接受,快乐完成。 <br>&nbsp; &nbsp; &nbsp; &nbsp; 2.戴上普通“赏识镜”,满足教师“正当需”。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员,也无不打上经济的烙印。满足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基本需要的衣、食、住、行,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客观动力。对教师的物质需要包括生活物质需要和工作物质需要,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校长,应尽力去创造条件,解决教师家庭的后顾之忧等现实问题。信任教师,满足教师的正当需求,“知人善任、量才使用”,注重人才特长、性别性格搭配,尽可能把教师的个人意愿同工作需要统一起来,避免人才摩擦,使教师心情愉快地投入工作,形成超强的集体合力,发挥其最大潜能。<br>&nbsp; &nbsp; &nbsp; &nbsp; 3.搭建自我“实现台”,重建教师幸福感。自我实现是教师自身幸福感的重要来源,学校应通过充分信任和充分授权,为教师专业发展、事业成功提供平台,让每位教师都可能成为管理主体,融入管理角色,走进管理队伍,从而找到学校发展和教师提升自我幸福的最佳结合点,获得自愿、能动参与管理的幸福感。<br>&nbsp; &nbsp; &nbsp; &nbsp; 4.建立精神“激励制”,引领教师走和谐。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更注重于精神上的满足和追求,应对教师不断加强教育,尤其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他们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敬业奉献、勤恳工作的精神。学校要充分发挥党团、妇女、工会等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带动广大教师走向志存高远、追求卓越、参与管理、同心发展的和谐道路的同时,可以在学校范围内实施各种有效的精神奖励,把评选、提职、晋级等与教师的工作业绩挂钩,用精神激励打开教师参与管理之门,让想管理、愿管理、爱管理成为学校管理常态,成为教师工作常态。<br>&nbsp; &nbsp; &nbsp; &nbsp; 学校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集体。作为学校管理的主导者校长,只有树立“人本”管理,隐去校长“官服”,借用有效机制,提升队伍“三观”素养,才能最大限度调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与能动,实现学校管理的最大优化。<br><br>&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写于2019年5月&nbsp;&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