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成化六年 (1470年)余子俊巡抚延绥,上疏言:“三边惟延庆地平易,利驰突。寇屡入犯,获边人为导,径入河套屯牧,自是寇顾居内,我反屯外,急宜于沿边筑墙置堡。”八年(1472年)秋,余子俊复上疏言:“今征套士马屯延绥者八万,刍茭烦内地。若今冬寇不北去,又须备来年军资……臣请筑墙建堡,诏事宁举行,请于明年春夏寇马疲乏时,役陕西军粮民五万,给食兴工,期两月毕事。”“帝是子俊言,命速举”。成化十年(1474 年),内地患稍息,余子俊率役军四万东起清水营,西抵花马池,依山形随地势,或铲削,或筑堡凿岸筑墙,掘堑其下,绵行相接连比不绝,以城边墙,每二、三华里置敌台寨备巡警,又于岸集空处短墙,横一斜二如箕状,以瞭敌避射,不三月而成,绵延1700华里。嘉靖十五年(1536年),总制杨天和奏:“靖边、宁塞之间虏所由入,尚书唐成议,自安南八墩至宁塞九十华里增修重墙,以卫安孤悬之势”(见《陕西通志》)。</p> <p> 余子俊,他生于1429年,卒于1489年,字士英,四川青神县人,景泰二年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员外郎等职。成化六年拜右都御史,次年升任延绥巡抚,十一年为陕西巡抚,前后任职17年,主持修秦塞长城,凿崖筑墙,掘其下,连比不绝,每二三里置敌台崖寨巡警。又于崖寨空处筑短墙,横一斜二为箕形,以瞭敌避射。共筑城堡11座、边墩15座、小墩78座、崖寨819座。</p> <p> 此段长城位于吴起县白于山以北的长城、周湾两镇,东起靖边县中山涧镇方滩,在驻陀涧入吴起县境长城镇至宋沟畔跨红柳河经二道坝、长城村、双湾涧三个行政村,继而西行跨石拐子沟入周湾镇,经王树湾,罗涧于东湾村青杨山跨罗涧河入定边县境。在吴起境内长13.25公里。底宽 12米,有崖寨巡警土墩9个,孙崾岘建有砖砌小墩1个,营峁村建有砖砌边墩1个。“文化大革命”动乱中被毁。长城遗迹蜿蜒于山岭,部分土墩夯层清晰可见,约15-20厘米。 </p> <p> 明长城由城墙、关、城堡、墙台和烟墩等组成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城墙是长城工程主体,墙体依材料区分为砖墙、石墙、夯土墙、铲山墙、山险墙、木柞墙、壕榨等类型,随地形平险、取材难易而异。除蓟镇长城的墙身全部用条石、青砖砌筑,其余诸镇长城多采用夯土墙,仅关门、敌楼包砖。</p> <p> 长城村因明长城穿村而过得名,百年古村,无尽风华。今天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长城村将以开发、开放、合作、发展为宗旨,以无限的投资商机,良好的投资环境,广阔的投资领域,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携手共建美丽和谐的新长城,重振古村雄风,再创历史辉煌。</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