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为提高我校疫情防范的应急处置能力,认真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检验开学预案的操作性,提高学校防疫应急能力,提高班主任的应急管理能力。3月11日上午,在李荣挺校长,王明杰校长,薛春海校长,王健校长的带领下全体班主任教师进行防控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演练活动。</h3><div> 首先,由王健校长对学校的班主任教师进行防控新冠状病毒知识及在学校对病毒的防控能力进行培训。</div><h3></h3> 确保突发事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根据上级部门相关文件精神及时结合本校实际,学校制定应急演练方案,明确演练流程,将环节细节化实际化,防患于未然。 本次疫情防控演练由开学第一天和学生日常两部分组成,教职工扮演学生、家长,设置学生入校时体温异常、课上学生发热情况以及教师晨检体温异常三个场景,学校疫情防控小组根据应急预案及时进行隔离、消毒、上报等应急处置工作的演练。 开学第一天:<div> 本次演练从学生开学进校门开始,老师严格按照流程要求“学生”入校时有序排队,间隔2米监测体温,确认体温低于37.3℃,填写入学凭证方可入校。</div> 入校后学生分男女,按计划线路分流有序返回宿舍。 整理好内务后按计划线路分班级分流进入教学楼返回教室。 学生日常: 学生按年级错时起床后按规定线路分流到指定位置。 晨检完毕后,按规定线路进入食堂就餐。 学生就餐时间隔保证1.5米 就餐完毕后各班级按指定线路进入教学楼 学生进入教室时,班主任进行体温测量,上课时,课桌间隔一米 学生自习后按规定线路错时分流返回宿舍 场景一:学生入校体温体温异常<div>1、九年级一班某学生在体温检测时发现体温显示超过37.3℃,测温教师先进行复测,确定体温异常后当即联系班主任。同时值班组长朱海涛主任引导本组其它学生到另外体温监测点等待测温,后勤小组对发热学生活动区域进行消毒封闭。<br></div> <h3>2、测温老师将学生按计划路线护送至保卫处隔离室</h3> 3、同时班主任联系学校疫情防控责任人报备学校教育处。教育处接到学生发热信息后,立即上报学校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疫情防控小组及时向卫生健康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报告。 4、学生到达隔离室后医务人员随即为发热学生进行消毒处理。并再次对发热学生进行体温检测。填写发热学生信息追踪表对学生家庭信息、密切接触人员、近期有无疫情接触史等进行登记备案。 5、班主任第一时间联系学生家长向家长说明情况,请家长尽快到学校门口接治发热学生。家长到来后,班主任把学生送至校门口与家长交接,要求其及时到定点发热门诊进行观察治疗。同时让家长在填好的追踪记录表内确认签字。 6、学生离校后学校后勤小组再次对其活动区域及近距离接触者进行消毒。 场景二:课上学生发热<div>1、五年级二班某学生,上课时突感发热身体不适、任课教师当即对其测量体温,同时通知班主任。班主任立即将发热学生带离教师按规定线路将学生护送至隔离室,同时第一时间通知其家长。</div> 2、任课教师同时联系报备学校教育处,教育处上报疫情防控小组及时向卫生健康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报告。同时并将其余学生带到备用教室(二楼),妥善安抚学生。联系后勤小组马上行动,对发热学生座位及所在班级教室进行全方位消毒。<br> 3、学生到达隔离室后医务人员随即为发热学生进行消毒处理。并再次对发热学生进行体温检测。填写发热学生信息追踪表对学生家庭信息、密切接触人员、近期有无疫情接触史等进行登记备案。 4、家长到来后,班主任把学生送至校门口与家长交接,要求其及时到定点发热门诊进行观察治疗。同时让家长在填好的追踪记录表内确认签字。 5、学生离校后学校后勤小组再次对其活动区域及近距离接触者进行消毒。 场景三:教师晨检体温异常<div>1、某教师在班前晨检中发现体温异常,值班人员对其体温复测确定异常后对该教师密切接触人员、近期有无疫情接触史等进行登记,同时劝返回家隔离。若有不适及时到发热门诊就医。</div> 2、值班教师上报学校疫情防控小组进行备案。防控小组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进行汇报。 3、发热教师离开后,后勤小组对该教师活动区域及近距离接触者进行消除处理。 <h3> 此次疫情防控演练,李荣廷校长,王明杰校长,薛春海校长,王健校长全程参与,及时对方案中略显不足之处做出调整,通过此次疫情防控演练活动再次对演练的每一道程序认真推敲,仔细落实。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学校的应急处置与防范能力。为复学做好更充分的准备,为下一阶段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校也将继续从严从细落实新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为宣章的孩子们打造一个“和谐,安全,健康,快乐”的校园。</h3> <h3> 九九尽,春归大地!同学们,我们在此守护,等你归来!</h3><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h3> 齐河县宣章屯镇学校</h3><h3> 2020年3月11日</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