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经典同行 · 为生命阅读

rare

<h3></h3><h1><b><font color="#808080">静心阅读,感受文字之美;</font></b></h1><h1><b style=""><font color="#808080">体验情境,尽享读书之乐。</font></b></h1><h1><b style=""><font color="#808080">寒假虽漫长,我们依然与书作伴!</font></b></h1> <h3><br></h3><h3>作者:寇悦<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自由与爱》</h3><h3> 中考过后那个闲暇无事的时间段,我逐渐心生品味书意的心思。我喜欢读书,读我感兴趣的书。我翻箱倒柜寻得了《简爱》,初中的必读书目。因为当时时间紧迫,没来得及细细品味,这次我决定把它好好读完。</h3><h3> 翻开书本的第一页,我就被书本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了。</h3><h3> 《简爱》是一本反传统的小说。全文以温柔美丽的女子做主角、以动人浪漫的爱情传奇为故事线索,虽说是动人浪漫的爱情传奇,但女主人公是一位出生低微,相貌平平的女子与不公平的命运抗争的故事。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孤儿,她从小寄养在舅母家,却没有受到温暖的关爱,反而遭到里德太太,约翰等人的虐待,然后被送进慈善机构举办的寄宿学校——洛伍德学校。在这个学校,她结识了海伦,感受到了第一次关怀,她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友情。可不幸终究还是降临到了她的头上,大病夺去了海伦的生命,在洛伍德,简.爱最喜欢的老师是坦普尔小姐,也是因为她,简.爱努力走出失去海伦的痛苦中。毕业后,应聘来到桑菲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命中注定般地遇到了罗切斯特先生。</h3><h3> 她初涉人世时,便过着寄人篱下、任人驱使的悲惨生活,饱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痛苦。为了逃避严酷的现实,她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她酷爱的书和大自然上。书丰富了她的感情世界,陶冶了她的性情,苦难又磨练了她的意志。这使她养成了坚毅、倔强、外柔内刚的性格。正是因为简.爱身上坚韧、纯洁、聪慧的特点,在与她相处中,罗切斯特渐渐爱上了她。而在与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的爱情波折,使简.爱的个性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当简.爱发现自己爱上了罗切斯特时,她很清楚地意识到横在他们之间的鸿沟:罗切斯特出身名门,十分富有,是英国上层社会的绅士,而自己出身卑微,不名一文,只是一个地位与佣人差不多的家庭教师。简直是天差地别!但是具有坚强意识的她并没有放弃。她勇敢地向自己,向罗切斯特坦白了自己对他的感情。</h3><h3> 我还记得在第九章《爱神悄然降临》中简.爱说过很震撼我的话:“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跟你一样充实,我和你一样有血有肉!要是上帝赐予我多一点姿色和财富,我就会让你离不开我,就像我离不开你一样!我们彼此就会用灵魂对话,在上帝面前,我们就是平等的!”这一段话是自尊自爱,追求平等,自由与人格独立,敢爱敢恨,坦诚真挚,勇于追求幸福和平等,这是简.爱从小就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反抗精神,全文言语溢之于文字之间。</h3><h3> 而在罗切斯特的面前,她从不因为自己是一个地位低微的家庭教师而感到自卑和隐忍,反而认为他们之间可以相互平等交流。也正因为她的正直、高尚、纯洁 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并把她看作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流的人,并且深深爱上了她。</h3><h3> 两人相爱,故事就圆满了吗?</h3><h3> 两人互相表明了自己的爱意,并决定定期举办婚礼。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发生了变故——罗切斯特有妻子!虽然是疯女人,来扰乱了婚礼现场,简.爱知道了罗切特已有妻子时,她虽然心痛难以隐忍,但她觉得自己必须得离开。可从内心来讲,并非是罗切斯特已有妻子并且扰乱了婚礼而打算离开 更深一个层次的讲,简.爱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即使她深爱,但她依旧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爱情力量包围下,在富裕的生活的诱惑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我认为:这并不是抛弃,而是真正的爱!只有爱才可以选择出无私、伟大的决定。</h3><h3> 在简.爱离开罗切斯特,她只身一人去了新的一个栖息地,经历了种种苦难,最终被热心的三兄妹救回,他们给简.爱找了一个新的工作。可暂时安顿下来的简还是无法忘记罗切斯特,她依旧深爱着他,无法忘却。圣约翰知道了简的身份和遭遇,简也因此得到了叔叔的遗产,但她并没有独自占有,而是和他表哥表姐们平分了。后来圣.约翰希望与简结婚,但是,简拒绝了他,因为她的心里只有罗切斯特,她只深爱罗切斯特一人。简的善良,注重亲情,不贪恋财产值得我们学习和赞扬。</h3><h3> 但是小说设计了一个很光明的结尾,虽然罗切斯特的庄园毁了,他自己也残废了,但是正因为这样,使简.爱在爱与不爱中获得自己的尊严与真爱。</h3><h3>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都疯狂地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像简.爱那样单纯纯粹。他们的故事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爱情,还有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尊严。它犹如一杯清水,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灵。</h3> <h3><br></h3><h3>作者:李峙瑶</h3> <h3><br></h3><h3>作者:王梓璇</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愿你像鸟儿,自由地飞翔》</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即便是黄金,在某些光线下也会显得晦暗---但金子一直是金子。”</h3><h3> 第一次得知这本书,缘于老师推荐,听听名字本以为是部小说,这么“神奇”的故事,却是塔拉自韦斯特弗的自传。所以我是听了故事的框架,然后才真正去走进这个作品,也许该称为故事。</h3><h3>“当生活本身已经如此荒唐,谁知道什么才能算作疯狂?”</h3><h3> 作者1986出生在美国的一个山村,全家人都是摩门教徒(基督教的分支,于我也是第一次听说),却又不同于其他的摩门教徒。不仅不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不相信医学,不相信科学…一味崇尚神的万能力量,相信“2000世界末日”。</h3><h3> 父亲固执,偏执,强势不容质疑。母亲软弱,没有立场,本来家庭很好受过教育,本来是有一定的现实认知的,却被丈夫一点一滴被和谐掉。一位哥哥有暴力倾向,经常虐待弟弟妹妹和女朋友,视他们为个人财产,甚至对塔拉用“妓女”称呼。</h3><h3> 作者塔拉出生在一个畸形的家庭,父亲有着严重的躁郁型精神疾病,以一种暴躁、冷漠、偏执的人格强势控制同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排斥教育与科学,不允许孩子们上学去接触外面的世界。七个孩子从小就被父亲安排在肮脏而没有任何安全防护措施的“垃圾场”,干着苦役犯一般繁重的活,为父亲所谓的“末日来临论”囤积一切物资。</h3><h3> 塔拉的童年灰暗而悲惨,冷酷严格的父亲、缺乏温情懦弱的母亲、践踏她尊严时不时暴力相向的哥哥……这座未经文明开化的荒原,让有些孩子选择了逃离,而留下的逐渐被洗脑,正丧失着个人意志。塔拉就是在这样一种畸形的环境中变得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她将父亲、哥哥灌输的一切当作真理,但又不得不面对真实世界比对下带来的种种矛盾与折磨。</h3><h3> 直到有一天,她逃离大山考入大学,开启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教育让塔拉一步步看清了事情的真相,家庭中不时上演的受伤、暴力、冷漠和时时变换的忠诚,父亲那借着宗教之名狂热的控制欲……</h3><h3> 塔拉母亲稀里糊涂生了七个孩子,记不清塔是16岁还是20岁,自然也不记得其他孩子的生日。七个孩子中,她是最小的一个。而这7个孩子,最终3个博士,4个连中学都未能毕业。作者在17岁之前都没有接受过正式的教育。后来受其中一个哥哥鼓励,才通过自学考试进入大学。</h3><h3> 简直不敢相信,在现代化进程最快的美国这样的土地上,居然会有人对教育系统这么的排斥,不让孩子们上学,接受正规的教育。遭遇车祸和火灾事故,不去医院,而是用“偏方”治疗,相信这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h3><h3> “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你的内心。”</h3><h3> 英文的书名《Educated》,如果直译,可能用“教育改变人生”更贴切。但翻译者用了文中引用的一句圣经经典“你当像鸟儿一样飞向你的山”。这是一个围绕着教育讲述的故事,却又不只是一个教育的故事。塔拉能够考上世界名校,从剑桥到哈佛,父母做的是,不断设法阻止和抑制……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家庭教育观念的反差,反而助力了她更多的思考、探索,在矛盾中挣扎、摆脱父母给她施加的观念,挣脱家庭束缚,最终成长蜕变为一个全新的自我。也获得世俗认可的成功:剑桥大学的历史学博士学位。</h3><h3> “我能在风中站稳,是因为我不是努力尝试站在风中,风就是风。人能受得了地面上的阵阵狂风,所以也能禁得住高空的风。它们没有区别。不同的是头脑中怎么想。”</h3><h3> 作者用非常恰当和有效的语言描述出自己内心的变化、内心里的矛盾,让读到它的人真想进入故事里,走过去,拥抱她,给她支持和鼓励。她的父亲和哥哥,有那么多个瞬间,我都想掐死他们的感觉。但塔拉却一直“放过”了他们,也许是放过了自己。她的人生,在外人眼里,是光辉灿烂,是非凡成就,但是在父母眼里,是背叛、是罪恶。那种不被理解、信任、支持的感觉,几乎令她精神崩溃!但她最终重新认识和定义了自己。虽然直到最后,她还在期望着回到父母的怀抱,但她已经有了她不再度屈服的信念。结局也不算太遗憾,因为她拾得了曾经疏远的其他亲情,获得他们的关爱和温暖,一定程度上弥补心中的空缺,而他们,正是对自己人生道路和意义的肯定者。</h3><h3> 我们往往把人生各种不如意,归咎于原生家庭。确实,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根深蒂固,性格、行为习惯、思维方式……这些都太难改变了。但是塔拉的故事,让人看到希望和勇气,给到我们一些摆脱的力量和证明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h3><h3> 这句话来自《圣经》。普通的一句话,似是在鼓励你做自己。但同时,它给予你力量,挣脱束缚,逃离枷锁。塔拉身上一直有2种声音,1种是一桩桩一件件“奇葩”事给到的外部感受,1种是内心的声音,也就是思考而来的矛盾。从小山村到大学,她坚持的就是做自己,向内探索自我,教育和认知的改变,让她更高视角来看待自我,让她能够理解和接纳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摆脱旧的自我,重塑新的自我。</h3><h3> 出现在我们生命里的每一个事件,其实都在塑造我们自己。像塔拉坚毅的品格,难道不正是在巴克峰的废料场锻炼出来的吗?我想,当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会拥有羽翼丰满的翅膀,飞过属于我们自己的山。</h3> <h3><br></h3><h3>作者:赵一璠</h3> <h3><br></h3><h3>作者:丁星宇</h3> <p style="text-align: left;"><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作者:段佳宜</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h3><h3> 生活中我们常常慨叹知己难求,假如你身边有一个人,他对你一无所求,仅凭着自己的善良和喜欢,对你有无限忠诚,他陪伴你玩乐成长,看得懂你的优秀也懂得你的脆弱,知晓你的心理需求,包容你的自私狭隘甚至恶作剧式的嘲弄,更甚至于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舍身忘我来救助你、爱护你,而当他陷入困境而且还是为了你需要救助时,你却选择怯懦地逃避而非勇敢站出来,而这一段经历又常常折磨得你痛苦不堪,时时让你遭受良心的拷问挞伐。面对这样的心灵困境你该怎么办?这就是美国阿富汗籍作家卡德勒·胡赛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中主人公阿米尔少年时期遇到的人生重大课题。</h3><h3> 《追风筝的人》清新自然,以新写实的笔法,诉说着温情与残酷,美丽与苦难,它不仅仅展示了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也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史,一个国家的苦难史。</h3><h3> 就在这样一个毫无预料的早晨,我读完了这本书,这本在我手机里放了很久很久的书,两个月了吧,从我刚开始找到这本书开始,我也许是被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了,也许是被它的作者吸引了,一名阿富汗的作家,或者我是被它的内容,两个男孩在阿富汗的成长故事,那样简单的概括,在我看来实在是不能作为这本小说的简介,简单的字里行间无法透露出故事中始终隐隐存在的那巨大的悲伤,像是一片灰暗的天空,压得人永远透不过气。</h3><h3> 追风筝的人,在第一眼看到这个奇怪的标题的时候,我有些茫然,风筝怎么追?为什么要追风筝?原来这是阿富汗的习俗,每年初春,会有盛大的风筝节,许多的孩子会把使出自己积蓄了一年的力量来使自己的风筝成为佼佼者。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着五颜六色的风筝,每一只风筝线的尽头都有一个勇敢的斗士。当然,所有的风筝要在天空中进行决斗,就像一场盛大的搏斗,你必须要把你周围所有的敌人消灭光,你才能成为胜利,同样,你必须把你走位的风筝都打败,你才会成为万种瞩目和赞叹的焦点,那样会有无限的荣誉和光亮集聚你一身。这在我看来,是一场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或者游戏,但在阿米尔那个时候,这对他来说具备着无尚的重要性。因为爸爸,因为他渴望父爱,他只有通过这样才能获得父亲的赞美和笑容,不再是鄙弃的眼光,他迫切需要着!再来说说追风筝,也相当重要,你抢到了最后一个被击落的风筝,那也预示着莫大的荣耀和完全的胜利。于是哈桑,便担当起了重要的任务,就是把那只被阿米尔击落的风筝追到手,故事的高潮也就由此而引发,一切一切的悲伤的来源都在此处慢慢浮现。</h3><h3> 从翻开这本书开始,一直就觉得故事中隐藏着让人透不过气的难过,整篇小说都是以一种压抑的感觉写的,纠结在书中的罪恶,善良,人性,兽性……盘缠纠结成一段故事,在这故事中,谎言和信任并流,憎恶和喜爱共存,熟悉和疏离同在。</h3><h3> 这是一个赎罪的轮回,奉安拉之名,皈依内心善良的冲动,洗刷先前的罪恶,在拯救他人的过程拯救自我。</h3><h3> 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有一种奇怪的感觉,一如当时读《一千零一夜》,这个国度创造了这么奇特的这么绚烂的文化,而它的子民却仍匍匐在不可见的安拉脚下得不到解放。我想安拉的旨意不应该是创造一个阶级社会,并奴化底层人民,使其愚昧,任人使唤而毫无怨言吧。</h3><h3> 然而当哈桑卑躬屈膝地叫阿米尔少爷时,疏离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了。种族血统只是借口,文化程度只是借口,甚至人的品行也是借口,对优越感的渴望并不能笼统地说是人性的恶,可恰恰是这种渴望驱使了阿米尔犯下一个又一个“罪过”。那可以是阿米尔爸爸说的“偷窃”,也可以称为“自私”。</h3><h3> 如果说偷窃是种罪,人的一生,要偷窃多少次呢。人究其一生,是否可以洗清这种罪过。与别人的竞争,甚至正当竞争,或许不能称为偷窃,或许应该称为明抢。那么明抢,是否是一种罪呢。这自然是后话了。</h3><h3> 到美国后的阿米尔,体会到优越感的缺失,有了别样的感受。谦卑的心才成了他前往阿富汗寻找索拉博的力量之源。这一次,新的优越感出现,所幸的是这种优越感具有不可撼动性。阿米尔是美国人,在那个自由开放的国度有稳定的居所和生活,帮助索拉博是他力所能及的事。而他和哈桑的往事所谓的愧疚以及血缘的情分,则成为他想要帮助索拉博的理由。 阿富汗受难的孩子成千上万,可索拉博只有一个。</h3><h3> 阿米尔能否得到宽恕和原谅,没人可以决定,正如没人决定是否可以宽恕当年阿米尔的父亲对他的欺骗。这是一种主观的心里感觉,你愿意原谅了,任何理由都可以找得到的。阿米尔说的对:“但我认为,我不在乎别人的过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我自己也有过去。我全都知道,但悔恨莫及。” 没有人能够站在纯粹道德的角度去评价别人,因为人也有其卑贱的一面。因此“我凭什么指责别人的过去”。所以作者才会借拉辛汗说“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我们只能这样,一旦人性的“恶”犯下了罪过,人应该只有去行善才能救赎。这样的救赎其实还是为了自己的解脱。而为了自身的解脱,这,算是“自私”吗。“自私”,是否也是一种“恶”呢。</h3><h3> 有时候,人们可以忘记社会,讨厌“大我”,活在一套扭曲奇怪的社会逻辑里,只在乎自己的一切,行不知所谓的救赎。受此书感动的读者或者会选择更加珍惜自己的朋友,然而他们是否会把素昧平生的人也视为朋友呢。</h3><h3>是否只有当他们的生命中出现了“索拉博”,他们才会去到“阿富汗”。</h3><h3> 追求人类解放并不是一张口头支票,追求普世价值和追求人类解放并不相悖,甚至有一致之处。总是着眼于自己的人们永远追不到人类幸福的风筝,而他们自己也犹如一如可怜的风筝,被许多的力量操控,以猎杀别人求生存为存在的目的。</h3><h3>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可以感人,也可以骗人。而在有的人心中,这个“你”,并不完全是指人,它更是为推动整个社会行善,追求人类的进步,保障人的基本权益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向社会的一切黑暗宣战的骨气的代称。</h3> <h3><br></h3><h3>作者:姬歆轩</h3> <h3><br></h3><h3>作者:张心怡</h3> <h3><br></h3><h3>作者:郭睿鹏</h3> <h3><br></h3><h3>作者:曹晨山</h3> <h3><br></h3><h3>作者:李丹虹</h3> <h3><br></h3><h3>作者:石璐</h3> <h3><br></h3><h3>作者:杨雪</h3> <h3><br></h3><h3>作者:秦雯</h3> <h3><br></h3><h3>作者:陈宗瑞</h3> <h3><br></h3><h3>作者:李昕旖</h3> <h3><br></h3><h3>作者:盛玉瑶</h3> <h3><br></h3><h3>作者:刘水一凡</h3> <h3><br></h3><h3>作者:乔晨轩</h3> <h3><br></h3><h3>作者:王一涵</h3> <h3><br></h3><h3>作者:张萌萌</h3> <h3><br></h3><h3>作者:刘扬</h3> <h3><br></h3><h3>作者:曹天宇</h3> <h3><br></h3><h3>作者:王晨妍</h3> <h3><br></h3><h3>作者:吕建基</h3> <h3><br></h3><h3>作者:王子文</h3> <h3><br></h3><h3>作者:隆翠婷</h3> <h3><br></h3><h3>作者:徐浩元</h3> <h3><br></h3><h3>作者:杨鹏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