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语 音: 雨音</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配 乐: 大风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撰 稿: 沧海</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2020年3月13日</span></p> <p> 五十年前的1970年初,铁道兵第11师53团按照上级指示,从福建省移防至陕西省安康地区参加修建襄渝铁路大会战。 </p><p> 襄渝铁路起于湖北省襄阳,经十堰进入陕西省,通过安康后折向西南进入四川省,后经达州、广安抵达重庆。全长915.6公里,铁道兵新建正线859.6公里。</p> <p> 部队在做好大量移防准备工作后于1970年2月21日离开了原驻地福建省,乘军列北上,经过4天3夜的长途转运,于2月24日下午到达西安火车西站,当晚直接进驻长安县。在长安县修整一天后于2月26日,部队开始连续七天徒步行军。</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翻越秦岭</b></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行军第一天就是翻越了素有“天下之大阻”、“九州之险”称号的海拔2600多米,山势险峻,山体雄伟,势如屏壁的秦岭大山脉——终南山。全程105里,其中翻越秦岭的路程就达70多里,上山40多里,下山30多里。</span></p> <p> 2月26日早上,天还没亮,全体指战员在集合号令下,背上了行装,扛起枪,雄壮的队伍浩浩荡荡地沿着秦岭终南山的秦楚古道向秦岭腹地进发。虽是二月天,但秦岭地区还是非常寒冷,一路行经,除被大部队穿越的古道没有积雪外,古道两边尽是被一片白茫茫的大雪封盖着。路旁一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枝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冰条。风一吹,一坨坨的冰雪散落下来,扬起一阵阵雪雾。有的冰雪就直接砸在战友们的身上,落在领子和帽子上的冰雪还不时地往脖领里钻,冷得大家直发抖。为了鼓动士气,有的战友还顺手抓起路边的一个个雪团扔上天空,再落到战友们的身上,常常引来一阵阵欢笑声。行军初始,大家感动高兴,还有些新鲜感,渴了就随手抓一把雪往嘴里送。但慢慢的,山越爬越高,路也变得又窄又陡,行进速度开始慢下来。随着高度不断增加,气温也不断下降,空气显得越来越稀薄。当我们走到半山腰上的一个茶水站时,大家都感到有点累,就坐在雪地上休息起来。有的战友爬山后浑身发热,到了休息地就脱去棉衣棉裤,可是万万没想到在高寒地带是绝对不能脱衣裤的。和我一起行走的团宣传队我的一位同乡战友,刚坐下来就脱去棉裤,过了一会儿他就叫了起来“啊呀,腿不听使唤了.”我们听到后七手八脚地帮他按摩的按摩,穿裤的穿裤,我接过他的背包,一人背着两个背包,并迅速地扶起他由慢到快地向前走动,还好发现及时,处理果断,经过一段路的行走,他的双腿总算恢复自如,后来想想,真是有点后怕啊。</p><p> 午后,天下起大雪。落雪形成一条条白色斜线,到处都是灰茫茫一片,能看清的唯有穿着草绿色军装的行军队伍,象一条绿色的长龙沿着“之“字形路向山顶移动。下午2点左右终于登上山顶。山顶上的风雪更大,天地融成了白色一体,只听见风呜呜地吼叫着。漫天飞舞的雪片迎面扑打过来,眼睛也睁不开,战友们不一会儿都成了一个个活雪人。行走的路也积着厚厚的雪,踩在上面就象走在一块松软的白色地毯上,脚下还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大家摇摆不定地在风雪中缓慢行进,一不小心就会被风刮倒在地。最艰难的要算经过一个叫黑风口的地段,气温下降到零下20度,刺骨的寒风伴随着大片大片的雪块迎面扑来,使人眼睁不开,脚站不稳,整个脸面被风雪挡住使人似乎感到窒息。大家只有三五成群相互拉着慢慢地、摇摇晃晃地一步一步地往前移动,有的干脆背朝前退着走。这时我更是挺不住了,一阵大风过来竟把我刮翻在雪地上,这个情景我至今仍记忆犹新,人向后仰翻,人和背包都深理在雪中,战友的背包则被甩到边上,引得战友们哈哈大笑,几位战友围上把我拉起来,我的老乡战友也迅速捡起他自己的背包和我并肩继续前行。</p> <p> 通过黑风口就是下山的路了,下山就不象上山那么难了,风雪也逐渐减弱,行军速度开始加快。遇到陡坡,大家干脆避开“之”字路直接坐在雪地上往下滑。营长还风趣地说:“我们都成了滑雪健将了”。下山可热闹了,坐着的、趴着的向下滑,有的甚至躺着向下滚的……。有的滑下去了背包却被树枝挂着原地未动,只得无功而返,继续上山。有时棉帽掉下比人还快地往下滚,甚至还滚到叉道上去,还得多走一段路捡回来,整个山坡上又响满了一阵阵的哄笑声……。天渐渐暗下来,在天黑之前我们终于到达宿营地——陕西省榨水县营盘镇。</p><p><br></p><p> </p> <p> 2月27日部队继续向镇安县行进,到达镇安路程只有60多里,早上出发也不是很早,加上第一天翻山越岭,战士们都感到有点累,有的足底都起了血泡,到了傍晚时分才到达镇安的宿营地。之后几天,大家都慢慢地习惯起来了,而且是越走越有劲。从镇安出发后沿着秦楚古道继续前进,途经青铜关、小道河、赵湾镇等乡镇,翻越了胖官岭、鸭子山等数座大山,每天行进路程都在100里左右。于1970牟3月4日到达目的地——陕西省安康县。</p><p><br></p><p><br></p><p><br></p><p> </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挺进安康</b></p> <p> 到达安康后我们没有住在县城,而是临时驻进当地安排的离县城十里远的一个小山村的民房中,第二天部队就派出先遣队,徒步进入大山沟——安康石庙沟进行现场堪察、选择并落实部队“营房”驻扎地点、平整安放帐篷的地基等前期工程,落实部队简单的生活设施和施工前的准备工作。</p><p> 初来乍到,从生活到施工都十分困难。铁道兵第11师所承担的施工路段是襄渝铁路的中段(安康至紫阳段),该路段的施工任务是全线最艰难的一段。深山峡谷,交通闭塞、人烟稀少、物资缺乏,新建铁路沿线没有公路,没有电力。我们53团的驻地处于汉江边的半山腰上,四周没有人烟、没有道路。部队何需的所有生活、工程物资均靠汉江上的船只来运送。货物运到后即卸在驻地的临时码头上,尔后由战士们再肩挑背扛运上在半山腰的驻地“营房”和工地上。</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铁道兵第11师53团在襄渝铁路上的施工工程段。</b></p> <p> 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没有房子就住帐篷,没有锅灶,就在山坡上挖个坑,支上大锅露天烧煮。尽管部队在移房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尤其是生活物资的储备,我们从南方带来几吨大米以及大豆等物资,随同军列一起运至西安,但由于西安至安康的公路运输十分困难,所携带的大米等物资最终没能到达安康。加上安康地区物资匮乏并正处于计划经济阶段,一切物资均按计划供应。如按规定比例供应大米25%、面粉(混合粉)55%、杂粮20%。一段时间下来,战士们吃不上米饭、只能吃馒头、杂粮和大米混合煮的稀饭和面疙瘩之类。没有蔬菜和肉,我们的战士就吃辣椒浆、咸菜和压缩菜等。一个连队几天就要吃完一大桶辣浆。由于我们的战士大多是从南方过来的,很不习惯。</p><p> 有段时间,因汉江涨大水,船只运输困难,物资供应中断,部队为保证不挨饿,作出了一天只吃两顿饭的决定。汉江涨洪水很不确定,有时即是大晴天,也会涨大水,有一次我和五连司务长从安康购买了一批生话物品,用船运至驻地临时码头卸下后,人先返回营房,待吃过中饭后,叫上战士一起去码头把物品搬运上山,当快到码头位置时,大家傻眼了,码头在那里?卸下的物品又在那里?没想到就仪吃饭这点时间,码头被江水淹没了,卸下的物品全部被江水冲走了,其中五连购买的一大桶食用油被江水冲至安康大桥时卡在桥墩上后才发现拉回……。这阶段时间,铁道兵战士的艰辛真是可想而知啊。</p><p> 驻地在半山腰上就是用水也十分困难,我们驻地几百号人的饮用水,仅靠山上用水管接下来的一小支泉水。有时还要为接上饮用水而排队等侯,至于洗漱都得下山到汉江边。从江边到营地原本没路的、又陡又滑、荆棘丛生的山坡,经战士们的搬运物品、洗漱而不断地攀登踩踏,竟形成了一条在公路未通之前的一切物资运送和人员行走的必经之路。</p><p> </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当年从江边搬运物资上山的小道</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简陋的卫生所</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简陋的连队“多功能厅”(餐厅、会议厅等)</b></p> <p> 当时铁道兵的口号是:“先生产,后生活”。我们的铁道兵战士硬是靠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战天斗地的精神和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斗志,克服了重重困难,经过努力奋斗,终于在最短的时间内,开辟出一条条简易(急造)公路,盖起一座座简易“房子”。汽车进来了,物资也进来了,吃住终于安定下来。工地和营房上空的电灯也亮起来了。隆隆的开山炮声和机器轰鸣声、战士们的歌声响成一片,整个大山沟沸腾起来了。我们就在这大山沟里坚持了近四年之久,在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中,打隧道、架桥梁、战蹋方、跑运输,不怕艰苦,不怕牺牲,终于按时完成任务并于1973年10月保证了襄渝铁路全线贯通。</p> <p> 五十年过去了,当年我们铁道兵浴血奋斗,战天斗地修筑的襄渝铁路的经历成为了我们一生的骄傲。铁道兵含辛茹苦,修筑的襄渝铁路而今已成为连接我国中原和西南地区的交通大动脉,为发展祖国经济社会,巩固国防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p><p> 五十年过去了,当年我们这些20岁左右的年轻的铁道兵战士,现都已步入古稀之年,每当我们回想起那火红的年代、艰苦奋斗的岁月、浴血奋战的场面、可歌可泣的情景,回想起那些为祖国铁路建设事业献出年轻生命,永远留在铁路边的战友时,真是感慨万千啊。</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列车正通过我们铁道兵建造的隧道、桥梁。</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重返襄渝线,再次踏上当年建造的铁路线上,在大桥下、隧道口、铁路上留个影。</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再次抚摸一下铁道兵灌注的大桥桥墩和穿越一次铁道兵打穿的隧道以及游览参观当年亲手建造的火车站。</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再次走一走当年行走了无数次的上山小道。</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陪同老伴一起乘坐一次行驶在襄渝铁路上的列车。在安康火车站留个影。</b></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作者 徐章土,原铁道兵第十一师五三团战士。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亲身怪历过翻越秦岭、七天徒步行军和参加襄渝铁路建设。离开部队后,曾分别在步入花甲至古稀之年的十年间三次重返襄渝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