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空中课堂】带你去看神秘的面具文化

纹伶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疫情期间,</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在东北的大街小巷总能听到</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这句如雷贯耳的东北话!</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蓝色、粉色、白色、黑色......</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各式各样的口罩</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为我们带来无限安全感,</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what?口罩≠防护面具?</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口罩和面具到底有啥不同呢?</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现代人用口罩,古人用啥呢?</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古人的面具都有啥用途呢?</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校外•空中课堂】第四讲</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夫余鎏金铜面具”</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向您揭秘面具文化~</b></p> 知识小课堂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面具,指遮盖全部或部分脸并有眼睛开孔的覆盖物,通常作为伪装和遮挡保护作用的外罩,面具文化也通常被称为傩[nuó]文化。据资料介绍,在《宋史·狄青传》中:“临敌披发,带铜面具,出入贼中,皆披靡[pī mǐ]莫敢当。”面具可指护脸器具;在唐·段安节《乐府杂录·驱傩》中:“用方相四人,戴冠及面具,黄金为四目。”面具可视为假面等等。</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下面,让我们通过视频继续了解一下吧,请您欣赏~</b></p> 中外面具赏析(顺序不分先后)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这只鎏[liú]金铜面具长11厘米、宽19.5厘米,是依据死者的面容锤揲【chuí dié】而成的。五官与死者真容相像,眉毛刻画精细,紧闭双目,鼻梁高挺,闭唇,高颧骨,面目清秀,耳垂上有穿孔,从上述特征判断死者应为女性。面具周边穿连有细密的铜丝,便于和头部网络连缀[zhuì],是覆盖于死者面容上的葬具。</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虏廷事实》【 lǔ tíng 】记载,契丹人死后有“以金银为面具,铜丝络其手足”的特殊葬俗。</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不晓文字,不知礼乐”,这是西汉杨雄对古蜀国的形容。1986年,三星堆遗址的发现,让古蜀文明惊艳天下。</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在三星堆出土的57件青铜人头像中,仅有4件头像带有金质面罩,这使它们一举成为三星堆最耀眼、最著名、最重要的文物之一。三星堆金面罩铜人像共分两种类型:1.头部呈平顶的A型(如图),2.头部呈圆顶的B型。</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凸目铜面具高85.4厘米、宽78厘米,于1987年出土于四川省广汉县三星堆,为商至蜀时期的祭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长方形脸,长刀形粗眉,“臣”字形目,眼珠呈椭圆柱形突出眼眶,鼻部卷曲,阔口微张,露舌。戈形耳向两侧展开。额正中有高高竖起的额饰,上端内卷,中部饰刀状羽翅。左右两侧有方形铸孔,当为祭祀时便于扛抬使用。这种铜面具是古蜀人心中“神”的化身,此凸目面具应是蜀王蚕丛的神。</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这件面具是收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名为《祭祀时用的戏剧面具》(Theatrical mask for offering),据推断应属于公元2世纪左右古埃及法尤姆地区。</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这件藏品名为《面具》(mask),来自韩国国立民俗博物馆(National Folk Museum of Korea )。</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这件藏品名为:“面具:小熊哥哥(mask:brother bear)”,这个小熊是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品《贝贝熊系列丛书中》的角色。该件藏品是来自美国纽约州罗切斯特市的“美国超级玩乐博物馆”(Strong National Museum of Play),是当地一座重要的儿童博物馆哦~</b></p> 古人如何防疫(二)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古人用啥遮口鼻?</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在古代,医疗水平和科技远不如现在发达,缺医少药。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是中国。古代宫廷里的人为了防止粉尘和口气污染而开始用丝巾遮盖口鼻。13世纪初,口罩只出现于中国宫廷,侍者为防止气息传到皇帝的食物上使用了一种蚕丝与黄金线织成的巾做成“口罩”,也就是说,13世纪初,这种形制的口罩只是用于宫廷,平民百姓是接触不到的,当时只是防止粉尘和口气的传播和污染,但并没有作为医用品。</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口罩有啥作用?</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19世纪末,口罩开始应用于医护领域。医护人员开始使用纱布罩具以防止细菌感染,20世纪初,口罩首次成为大众生活必备品。</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口罩的作用了解吗?口罩是戴在口鼻部位用于过滤进入口鼻的空气,以达到阻挡有害的气体、气味、飞沫进出佩戴者口鼻的用具,以纱布或纸等材质制成。口罩对进入肺部的空气有一定的过滤作用,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时,在粉尘等污染的环境中作业时,戴口罩具有非常好的作用。</b></p> <p><br></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古代医学著作有啥?</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关于中国古代的医学经典著其实有不少,这里就说下传统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一、《黄帝内经》算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了,其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主要分成《灵枢》与《素问》两个部分。</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二、《难经》的原名为《黄帝八十一难经》。成书年代也是众说纷纭,很多人都认为其是属于东汉前的作品,其成书可能与扁鹊有一定的关系。但事实究竟怎样,却也无从考证。</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三、《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是张仲景所著。其在张仲景去世之后,在世间流传的过程中一度亡失,直到晋朝之时,一位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意外的见到了《伤寒杂病论》的残章,并进行了整理,其也成为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四、《神农本草经》虽以“神农”为名,也据传是神农所作,但其实际上成书于汉代,是属于汉代时期众多的医学家根据各自的临床研究与传承,合力记录创作而成的,主要是记载了各种药物的功效与作用,全书分成三卷共记录了365种药物之多。(内容来源于网络)</b></p> 钟南山爷爷给孩子们的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