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春季六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p><p> 惊蛰(又名二月节),太阳到达黄经345º之当日。在时间段上是太阳位于黄经345º——360º区间的位置,大约公历每年3月5日(或6日)至公历3月20日(或21日)。汉初之前称“启蛰”,并且六节气排序为:立春、惊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因汉景帝刘启的名字讳“启”,改名为“惊”,故名“惊蛰”,且得现在的排序。</p> <p> “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出走矣。”动物蛰伏冬眠,藏于土中,不饮不食。时日,惊雷震响,惊醒了冬眠中的动物,故为“惊蛰”。这样的理解是我们赋予自然的一种诗情画意,是一种夸张的想象,事实上,万物的复苏是与气温的上升有着直接关系的。</p><p> 第一声春雷是在若有若无中听到的,似乎被层层厚厚的云隔阻,只能依稀听到远远的,闷闷的回声,与那种惊炸的雷霆完全是两种感觉,显得更加沉闷,更加浓重。如锤子击在大鼓上发出的低沉的隆隆声,像遥远的天空中传来一阵浑厚粗实的轰轰阗阗,随之拖着长长的尾音渐渐远去,这可不是“惊雷”。</p> <p> “启”是一种渐变,“惊”是一种突变。事实上,万物的苏醒是一个渐近的过程,是随着气温的升高而逐渐复苏的,气温才是关键因素。</p> <p> 惊蛰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鸣,三候鹰化为鸠。</p><p> “惊蛰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化为鹰。”</p><p> 随着早春的来临,花儿争相由浅渐浓地绽放,抢先开花的是迎春和玉兰,到了惊蛰时节,桃也随之绽放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而仓庚(即黄鹂鸟)拍拍翅膀,从这枝头飞到另一枝头,吱吱喳喳地叫着、唱着,歌声婉转如云霞,莺歌燕舞,这个春天里的歌唱家和舞蹈家,是天气回暖的预告者,标志着鸟语花香的时节开始了。鹰:猛禽,又名苍鹰。鸠:布谷鸟。天气变暖后,食物多了,鸟类的性情不那么凶猛,而变得温顺了。凶猛的鹰看起来也变成温柔的布谷鸟了。其实,此时的鹰正忙着孵育小鹰,而布谷的鸣叫是为求偶而已。</p> <p> 天气回暖,万物复苏,“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事从此繁忙了。农民们套上耕牛,犁地翻田,把沉睡了一个冬季的田地翻醒,蛰伏在土壤中的虫蚁蚯蚓们在阳光的照耀下更加卖力地钻来钻去,从而疏松了土壤,有的还转化成了有机肥。果树上的枯枝败叶缠着果树一个冬季了,该给它们梳妆打扮一番了。还有田地边那一片片枯黄的杂草,也该完成它们最后一个使命了,将它们铲成一堆,放大火一烧,这可是植物需要的上好的钾肥啊。一切准备就绪,只等雨水洒落,就该播种了。</p><p> 如若懒惰而错过这个时节,那土地就荒芜了,这一年就由此荒废了。可谓时令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啊!</p> <p> 万物复苏,各种病毒和细菌也随之活跃,人体的肝阳之气上升,阴血相对不足,应顺乎阳气升发,万物始生之势,保持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切勿熬夜,早睡养肝,切忌发怒,怒则伤肝。</p><p> “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疏肝解郁即为养肝。”</p><p>柴胡逍遥丸条达肝气,疏肝解郁。</p><p>香附越鞠丸散肝气之郁结,主入肝经。</p><p>白芍四物汤养血敛阴,柔肝止痛。</p><p>当归补血汤濡养“血海”,补血活血。</p><p>天麻钩藤饮平抑肝阳,和柔“刚脏”。</p><p>杞菊地黄丸滋阴润肝,明目养肝。</p><p>茱萸汤温肝趋寒,散肝寒邪。</p><p>小回香天台乌药散暖肝温肾,散寒护肝。</p><p><br></p> <p>惊蛰到 春雷始 惊醒蛰虫</p><p>伸伸懒腰 疏松土壤 助万物复苏</p><p><br></p><p>桃始华 绿芽翠 夭夭灼灼</p><p>暖回大地 仲春伊始 耕作农事启</p><p><br></p><p>仓庚鸣 枝点黄 乖巧玲珑</p><p>歌声清脆 韵律优美 乃黄鹂鸣唱</p><p><br></p><p>鹰化鸠 苍鹰稚 布谷欢歌</p><p>春鹰化鸠 秋鸠化鹰 乃天时变者</p><p><br></p><p>暖意至 谨防戏 乍暖还寒</p><p>吹来北风 倒春寒峭 切保暖御寒</p><p>(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