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在平和县城东北角有个村社叫宝善村,紧挨着宝善村的是一座高不过百米的小山,当地人都管它叫宝善山。</b></p><p><br></p><p><b>其实这宝善山在古代不叫宝善山,而是叫做璞山。道光版《平和县志》上有这样记载:“璞山,在县东琯溪约之小溪社,……与琯山相近”。璞的意思就是玉石,据说这璞山下面,蕴藏有丰富的玉石。</b></p><p><br></p><p><b>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这璞山脚下住着一户姓张的有钱人家,因为这张家祖先最早发现这璞山上的玉石,所以就占据这璞山,山上的玉石任意地开采,享用,这张家世代因此就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b></p><p><br></p><p><b>俗话说得好,有财无丁。这张家虽家财万贯,却是世代单传,难以开枝散叶。如今这一代也只有一个儿子,被张家视如宝贝,取名张宝。</b></p><p><br></p><p><b>话说这张宝十六岁时,张家就张罗着让他成亲了,希望他为张家早日传宗接代,让张家财丁两旺。然而天不遂人愿,这张宝娶妻多年,竟然一个子嗣也没有,后来又纳了几房妾室,仍然是无声无息,个个腹中空空。眼看张家到张宝这一代要断了香火。这可如何是好,于是这张宝便到处求神拜佛,算命看相,占签卜卦。不敢指望儿孙满堂,只求生个一丁半子的,让张家不要断了香火就好。</b></p><p><br></p><p><b>有一天,这张宝请了一个道士到家里来作法,那道士做完法事后,把一张黄纸压在八仙桌上,便扬长而去。张宝打开黄纸一看,上面写着八个字:“疏财行善,儿孙满堂”。</b></p><p><br></p><p><b>这张宝求子心切,第二天便按照道士的指意,开始慷慨解囊,仗义疏财,救济乡里的穷苦百姓。不久,张宝的善举得到了乡里百姓的的称赞,大家给张宝起了一个外号叫宝善人。</b></p><p><br></p><p><b>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这张宝的几房妾室果真一个个都怀上了孕。看着身边的女人个个大腹便便,把这宝善人乐得成天眉飞色舞,合不上嘴。几年以后,这张家真的儿孙满堂,其乐融融。此后,这张宝更是继续扶危济贫,乐此不疲。</b></p><p><br></p><p><b>有一年春节期间,闽南一带爆发大规模瘟疫,那疬气十分猖獗,疫情十分严重,真的是哀鸿遍野,十室九空,几乎“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b></p><p><br></p><p><b>为了救济这成千上万的灾民,宝善人在自家后山挖了一条水沟,让璞山上的玉石滚入山下的小溪,任四里八乡灾民到这小溪里自由开挖打捞。灾民们将打捞上来的玉石变卖换来银两,然后请医抓药,买粮购食,终于度过了这百年不遇的灾荒。</b></p><p><br></p><p><b>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使张宝万万没有想到,让他感到尴尬,觉得好心做了坏事。</b></p><p><br></p><p><b>自从这小溪里有玉石可捞,村民们就争相以变卖玉石为生,不再耕田种地了,于是大片的土地荒废了,原本肥沃的田野如今杂草丛生。更可悲的是为了抢夺小溪里的玉石,往往械斗不断,伤亡事件时有发生。</b></p><p><br></p><p><b>终于有一天,为了平息纷争,让村民生活回归安宁,使良田不再荒废,张宝带着家人悄悄地把璞山上的玉石掩埋了,又将那条流出玉石的水沟也给填平了。小溪里没有了玉石可捞,村民们也明白了贪念带来的恶果,终于安分了下来,继续以种田为业。</b></p><p><b></b></p><p><b>后人为了感恩张宝的善举,将璞山改称为宝善山,曾经打捞出玉石的小溪,则称为玉溪。村民祖辈生活的小村,则分别称为宝善村和玉溪村。而因为曾经引起村民纷争械斗的水沟被张宝填平了,村民又在玉溪边上盖了一座楼,命名为沟平楼。大家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开荒耕地,春种秋收,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和平、幸福的美好生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