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刺绣的宝藏谁去开启✨

洪七公

<p><br></p><p>文图制作:原创&amp;网络(致谢)</p><p>配乐:《岫壑浮云》</p><p>演奏:陈悦&amp;马克</p><p><br></p> <p>各位师友好!🍵🍵</p><p><br></p><p>大家都或多或少接触过中国传统刺绣吧?!有的还亲自上过手呢!</p><p><br></p><p>今天,就让我们神游物外,共同开启一场中国传统刺绣的神奇之旅吧!🏕</p> <p>中国传统刺绣是一座座丰富的宝藏,它有继承、有迁移、有创新、有工艺、有思想、有情意,它是智慧的结晶,它亦道器不离,是它构筑起多少令人叹往的生活场景和艺术世界!</p> <p>刺绣又称“丝绣”、“针绣”,俗称“绣花”,在中国古代称为“黹(音zhǐ)”、“针黹”、“女红(红音工)”等。</p> <p>刺绣之美,在历史上多有颂咏,李白诗云“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白居易诗曰“红楼富家女,金缕刺罗襦”;金元时期元好问道“世间刺绣多绝巧,石竹殷红土花碧”……</p> <p>中国传统刺绣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它与中国丝绸、布帛等织物历史相伴而生,是中国古代宫廷、文人、各地区、多民族、民间广泛参与的一门生活艺术,是与中华服饰艺术、装饰艺术、书画艺术等密切相关的重要艺术门类(工艺美术),并成为我们可以独立欣赏的艺术品。</p> <p>刺绣的基本历史脉络:</p><p><br></p><p>对于中国传统刺绣的悠久历史,下面试着勾勒出一个基本脉络:</p><p><br></p><p>一是四千多年前“章服制度”规定“衣画而裳绣”(见《尚书》);二是周代载有“绣缋共职”;三是战国的绣衾禅衣;四是汉末人物绣品;五是唐宋刺绣的文人化;六是明清刺绣的商业化。</p> <p>三代刺绣——“衣画而裳绣”:</p><p><br></p><p>离者,丽也;丽者,附也。</p><p><br></p><p>古代原始人类用色彩来美化自己。开始时将颜色涂在身上,“称彰身”;再进一步刺在身上,称“文身”;后来就画在衣服上,再发展成绣在服装上。</p><p><br></p><p> 古人养蚕,献茧缫丝,把它们染成红、绿、玄、黄等色,称之为“黼黻文章”就是用不同色彩的丝线,在礼服上刺绣成各种图案。</p><p><br></p> <p>黼(辅)为衣服上绣半黑半白的花纹;“黻(符)”为衣服上绣半青半黑的花纹。至于“文章”两个字,用青、红两色线绣称之“文”,用红、白两色线绣称之为“章”。</p> <p>战国刺绣:</p><p><br></p><p>目前,我们能看到刺绣实物,其中最早的是荆州战国楚墓出土的“龙凤虎纹绣罗”,这是一幅在罗地上用锁绣法进行表现的作品,保存完整。</p> <p>在汉墓出土的文物中,绣品更多了,如马王堆西汉文物中就有绣花绢绵袍、黄绣花袍,所用绣线极细,是前所未有的。</p><p><br></p><p>刺绣最起初的形式是锁绣,汉代的刺绣,大部分是锁绣,也有少数物品是平绣。至六朝时刺绣之应用已在服装、服饰之外,又开辟了绣佛这个领域。</p> <p>唐代刺绣:</p><p><br></p><p>唐代刺绣应用很广,针法也有新的发展。刺绣一般用作服饰用品的装饰,做工精巧,色彩华美,留下了一些诗人们的赞誉。</p><p><br></p><p>唐代的刺绣除了作为服饰用品外,还用于绣作佛经和佛像,为宗教服务。</p><p><br></p> <p>唐代刺绣的针法,除了运用战国以来传统的辫绣外,还采用了平绣、打点绣、纭裥绣等多种针法。纭裥绣又称退晕绣,即现代所称的戗针绣。它可以表现出具有深浅变化的不同的色阶,使描写的对象色彩富丽堂皇,具有浓厚的装饰效果。</p> <p>唐时在传统辫绣上,发展平锈类齐针、缠针、套针、接针、钉线锈类、平金法、圈金、圈银、拉金锁、铺绒、堆绫、贴绢等技术。套针、切针、滚针为此时期所创。</p><p><br></p><p>下图:唐代刺绣•纯金丝刺绣</p> <p>宋代 刺绣(画绣):</p><p><br></p><p>在中国传统刺绣历程中,宋代画绣(绣画)具有非常重要而特殊的位置,用现代语境理解,这是一个从实用中出离,更趋艺术审美抽象化、纯粹化的形上过程。</p><p><br></p><p>下图:《宋绣线梅竹鹦图》</p><p>此品为宋代文物,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该品纵27.2厘米,横27.7厘米。典型的工笔花鸟画稿本,梅枝横斜,竹叶掩映,一只红嘴鹦鹉伫立于枝头,转首下窥。鹦鹉色彩绚丽,以长短针和套针,用劈丝细线依照鸟羽生长方向退晕刺绣,末端加施毛针表现羽毛的质感。翅膀和尾羽层层绣出重叠丰厚的逼真效果,栩栩如生。鸟爪扎针,树干长短针绣地,再用扎针绣出纹理。花瓣单色或两色线套针绣,花蕊打子针。这是深刻领会原作精神,熟练掌握表现技巧的艺人倾注心力完成的作品。</p> <p>在宋代,中国手工刺绣臻至高峰时期,特别是在开创纯审美的画绣方面,堪称绝后。宋人以当时知名书画家的绘画作品为蓝本(绣稿),几乎成为当时所有刺绣的表现和表达方式。绣画受院体影响,包括山水树木、亭台楼阁、花鸟虫鱼、人物风俗等一众内容,实现了构图简练、生动形象、设色精妙、绣技出新的效果。</p><p><br></p><p>下图:宋代绣画《雄鹰图》</p><p>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画轴为蓝色绫地彩线绣。全幅绣线劈丝极细,绣工精雅,能得雄鹰之威猛神态。鹰爪皮肤的粗糙坚实表现,出神入化。鹰身羽毛绣工最精。</p> <p>宋代设立文绣院,绣工约三百人。徽宗皇帝又设绣画专科,进行纯欣赏性的刺绣,以仿绣书画为长,多以名人作品入绣,追求绘画的意趣和境界。绣画成为独立的艺术创作,仅“平针绣”就创出许多新针法。南宋时在苏杭、成都设立锦院,官营刺绣中心南移。元代在大都也设文绣局。</p><p><br></p><p>综合来看,历经隋唐五代的发展,时至北宋,直针绣的针巧技法大为丰富,并与当时兴盛的绘画相结合,在艺术品位和境界旨趣方面融汇一致,运针用色如用笔敷彩,并极尽追摹绘画原作的笔墨线条、色彩浓淡和神采气韵之能事,辫子针几乎不见踪影,针法技巧为画面服务,可谓“因画制宜”。可见书画惠及刺绣艺术,使宋绣作品发展至传神之巅,形成独立的观赏性刺绣,在中华刺绣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p><p><br></p><p>下图:宋代绣画局部</p> <p>明清刺绣:</p><p><br></p><p>明清刺绣具有商业化的特点,绣品更深、更广地走入人们的生活视野。最终形成了享誉至今的苏绣、粤绣、湘绣、蜀绣、顾绣(上海)、京绣、汴绣(另见宋绣)、鲁绣、瓯绣(浙江)、杭绣、汉绣(另见楚绣)、漳绣(福建)、其他地区、多民族、民间刺绣等等。</p><p><br></p><p>下图:沈寿故居小隐园</p> <p>清末,清廷商部成立女子绣工科(中国第一所正式的绣艺学校),沈寿任总教习。</p><p><br></p><p>下图:《雪宦绣谱》(沈寿口述,张謇记录整理)</p> <p>沈寿(1874—1921),女,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初名云芝,字雪君,号雪宦,别号天香阁主人,因慈禧赐“福寿”二字,更名沈寿。沈寿为著名刺绣艺术家、教育家,被誉为“针神”、“刺绣皇后”、“绣圣” 等,著有《雪宧绣谱》。沈寿创“仿真绣”,其作品享誉世界,影响深远。</p> <p>现经搜集整理,将多地名绣简介如下(排序不分先后):</p><p><br></p><p>一、苏绣</p><p><br></p><p>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p><p><br></p><p>清代确立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为中国四大名绣。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p> <p>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p><p><br></p><p>苏绣以苏州刺绣研究所的高新区的镇湖街道刺绣最为有名。镇湖是苏绣的主要发源地,苏绣中的八成产品来自镇湖。</p><p><br></p><p>下图:苏绣研究所代表作《白猫》</p> <p>2006年5月20日,苏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br></p><p>下图:苏绣•姚建萍双面绣作品《锦绣前程》</p> <p>下图:苏绣•沈寿•南京博物院《美国女优倍克像》</p> <p>下图:苏绣•沈寿《蛤蜊图》</p> <p>下图:苏绣•顾文霞《揽镜自照》</p> <p>下图:苏绣•姚惠芬《精卫填海》</p> <p>下图:苏绣•杨守玉《少女》</p> <p>下图:苏绣•姚建萍团队《春早江南》</p> <p>下图:苏绣•姚建萍团队《富春山居图》展出</p> <p>下图:苏绣《观音菩萨》</p> <p>下图:苏绣《千里江山图》局部</p> <p>下图:苏绣•猫</p> <p>下图:苏绣•荷花</p> <p>下图:苏绣•张雪作品选</p> <p>二、粤绣</p><p><br></p><p>粤绣是广州刺绣(广绣)和潮州刺绣(潮绣)的总称,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p><p><br></p><p>下图:粤绣•清代《花鸟图》</p> <p>粤绣起源于唐朝,唐代苏颚《杜阳杂编》中就已有南海(今广州)少女卢眉娘“工巧无比,能于尺绢绣《法华经》七卷”的记载。唐玄宗时,岭南节度使张九皋进献精品刺绣给杨贵妃而获加官三品。</p><p><br></p><p>下图:粤绣作品选</p> <p>明代,广东海外贸易兴盛,明正德九年(1514年),一葡萄牙商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并将绣袍献给国王,得到重赏,粤绣从此扬名海外。</p><p><br></p><p>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在英国创建了英国刺绣同业会,英王查理一世也倡导英伦三岛传播粤绣艺术,一时间粤绣被誉为“中国给西方的礼物”,英、法、德、美各国博物馆均藏有粤绣。粤绣18世纪风靡了英国皇家及上流社会。</p><p><br></p><p>下图:粤绣作品选</p> <p>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广东工艺局在广州开办缤华艺术学校,专设刺绣科,致力于提高刺绣技艺,培养人才,岭南画派始祖高剑父任校长。1910年,广州缤华艺术学校的余德、潮州的林新泉等24位绣花技师的粤绣作品,如《孔雀牡丹》、《苏武牧羊》、《丹凤朝阳》等在南京的“南洋劝业会”上获奖,被传为佳话。</p><p><br></p><p>下图:粤绣作品选(回流精品)</p> <p>粤绣技艺注重结合材料形质,有真丝绒绣、金银线绣、线绣和珠绣四大类。真丝绒绣以蚕丝为绣材,表现力强,是历史最为悠久、技艺传承最为完整的粤绣品种;金银线绣的针法独具特色,有平绣、编绣、绕绣、凸绣、垫绣、贴花绣、织绣、织锦等七大类六十多种;珠绣属于粤绣的新品种,最近几十年才由粤绣艺人开发应用。</p><p><br></p><p>下图:粤绣作品选(回流精品)</p> <p>下图:粤绣《百鸟朝凤》挂屏</p> <p>下图:粤绣•陈少芳作品《傲视群芳》</p> <p>下图:粤绣• 荷花</p> <p>下图:粤绣作品选</p> <p>三、湘绣</p> <p>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它起源于湖南的民间刺绣,有2000多年历史。</p><p><br></p><p>现代意义上的湘绣主要是在湖南民间刺绣工艺的基础上融入古代宫廷绣,士大夫闺阁绣的技艺与某些形式,同时吸取了苏绣和粤绣及其他绣种的精华而发展起来的刺绣工艺品。</p><p><br></p><p>下图:湘绣《琵琶行诗意》</p> <p>湘绣主要以蚕丝、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和各种颜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其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各种针法容于表现力,通过丰富的色线和千变万化的针法,使绣出的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无论平绣、织绣、网绣、结绣、打籽绣、剪绒绣、乱针绣等都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注重精细入微地刻画物象的外形和内质。</p><p><br></p><p>下图:湘绣《仕女图》</p> <p>湘绣强调写实,质朴而优美,形象生动,结构上虚实结合,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的绘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各种艺术融为一体。</p><p><br></p><p>湘绣以着色富于层次、绣品若画为特点,民间有苏猫、湘虎之说。湘绣狮虎毛纹刚健直竖,眼球有神,几可乱真,已发展到异色、异形、异面的双面全异绣。</p><p><br></p><p>下图:湘绣• 狮虎</p> <p>湘绣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作品具有极高的传统手工技艺价值和地域性文化艺术价值;湘绣绣品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明,形神兼备,动静互彰,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成为湖南乃至中国的“艺术名片”。</p><p><br></p><p>下图:湘绣《银虎》</p> <p>湘绣先后参加过日本、巴拿马、美国等地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多次获得优胜奖,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p><p><br></p><p>2011年03月2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湘绣”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p><p><br></p><p>下图:湘绣《松鹰图》</p> <p>下图:湘绣《上官婉儿》</p> <p>下图:湘绣</p> <p>四、蜀绣</p> <p>蜀绣又名“川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采用蚕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作为中国刺绣传承时间最长的绣种之一,蜀绣以其明丽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细腻的针法形成了自身的独特韵味,丰富程度居四大名绣之首。</p><p><br></p><p>下图:蜀绣《鹭鸶就好》</p> <p>蜀绣针法之多居四大名绣之首。在其悠久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针法严谨、片线光亮、针脚平齐、色彩明快、形象生动、变化丰富、富有立体感等特点。蜀绣用成都地区练染的各色散线(较粗松的丝线)或丝线(较细紧的丝线)绣制于本地所造绸缎上。由于选料、制作认真,成品工坚、料实、价廉,长期以来行销于陕西、山西、甘肃、青海等省,颇受欢迎。</p><p><br></p><p>下图:蜀绣•郝淑萍作品《牡丹》</p> <p>蜀绣针法之多,是四大名绣之最丰富者,而70余道衣锦线更是蜀绣所独具。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讲究“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各种针法交错使用,变化多端,或粗细相间,或虚实结合,阴阳远近表现无遗。这些传统技艺既长于刺绣花鸟虫鱼等细腻的工笔,又善于表现气势磅礴的山水图景,刻划人物形象也逼真传神。解放以来针法绣技又有所创新,如表现动物皮毛质感的“交叉针”,表现人物发髻的“螺旋针”,表现鲤鱼鳞片的"虚实覆盖针"等,大大丰富了蜀绣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p><p><br></p><p>下图:蜀绣《翠竹欢歌》</p> <p>蜀绣绣法灵活,适应力强。一般绣品都采用绸、缎、绢、纱、绉作为面料,并根据绣物的需要,制作程序、配色、用线各不相同。蜀绣常用晕针来表现绣物的质感,体现绣物的光、色、形,把绣物绣得惟妙惟肖。如鲤鱼的灵动、金丝猴的敏捷、人物的秀美、山川的壮丽、花鸟的多姿、熊猫的憨态等。它还采用“线条绣”,在洁白的软缎面料上运用晕、纱、滚、藏、切等技法,以针代笔,以线作墨,绣出来的花纹线条流畅、色调柔和。不仅增添了笔墨的湿润感,还具有光洁透明的质感。</p><p><br></p><p>下图:蜀绣•黄敏作品《张大千--红叶小鸟》</p> <p>蜀绣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三星堆文明,东晋以来与蜀锦并称“蜀中瑰宝”。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p><p><br></p><p>2012年12月03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蜀绣”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9年11月,蜀绣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p><p><br></p><p>下图:蜀绣《舞系列•春》</p> <p>下图:蜀绣《西施采莲》</p> <p>五、顾绣</p><p><br></p><p>顾绣是上海地区工艺品中的瑰丽奇葩,也是中国传统刺绣工艺之一。</p><p><br></p><p>顾绣,起源于明代松江(今上海)人顾名世之家,故名。顾名世为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官至尚宝司丞,晚年曾在上海九亩地筑园,筑园时得一石,有赵文敏手篆“露香池”三字,故园名“露香园”,顾家刺绣称“露香园顾绣”、“顾氏露香园绣”,或简称“露香园绣”、“顾绣”。</p><p><br></p><p>下图:顾绣•韩希孟《花溪渔隐图》</p> <p>顾绣技法精湛,用材精细,针法灵活,艺术性强,是高雅的刺绣艺术。上海顾绣,技法有三种特点。第一,画绣结合,山水清秀,人物生动。第二,针法多变,创意新颖。第三,间色晕色,补色套色,表现出天然色。顾绣,是民间绣艺与文人画的结合。</p><p><br></p><p>下图:顾绣•松鼠局部图</p> <p>2006年5月20日,顾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br></p><p>下图:顾绣•钱月芳作品《飞天图》</p> <p>顾绣题材主要涉及的名画、山水、人物、花鸟等,顾绣中的山水、人物、花鸟气韵生动,细腻无匹,因而被誉为“画绣”。主要代表作品有《群鱼戏藻图》、《洗马图》、《女后图》、《米画山水图》、《花溪渔隐图》等。</p> <p>这里顺便介绍一位顾绣书画名家——韩希孟(女,上海人,约生活于明万历、崇祯年间。嘉靖进士顾名世次子顾振海的二儿媳,即顾寿潜妻。)</p> <p>韩希孟善画花卉,工刺绣,深通六法,远绍唐宋发绣之真传,摹绣古今名人书画,别有会心。所绘绣宋元画家真迹,最为传神,多用朱绣名款,传世作品较多,为世所珍,亦称“韩媛绣”。</p><p><br></p><p>下图:顾绣•钱月芳《飞天图》(放大和光线不同的效果)</p> <p>韩希孟丈夫顾寿潜曾师从董其昌,不仅能诗善画,亦对顾绣情有独钟。夫妇两人琴瑟和谐,进一步发展针法的特技,加之丝线辅助羽毛、麻、绒等丰富色彩和质感,以及补色技巧来体现原画稿的神韵,力求使所绣人物、山水、花鸟达到“不是写生画,胜似写生画”的意境。董其昌对顾绣极为赞赏,称它“精工夺巧,同侪不能望其项背,人巧极天工,错奇矣”。</p><p><br></p><p>下图:顾绣•钱月芳《群鱼戏藻》</p> <p>韩希孟艺术造诣颇高,其最大贡献是使顾绣技艺臻于成熟,被当时著名画家董其昌誉为“针圣”。韩希孟的作品追求绘画效果,以名家手笔为蓝本绣画,多摹绣宋元名家名画,绣成画册、手卷等陈设品,以针代笔,刻意效仿,深得名家笔意,达到画绣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诗人郭荣在题韩希孟绣品《序言》中写道:“凡人物、翎毛、花木、虫鱼之类,深浅浓淡,无不如意,亦无针痕线迹,使人不辨为绣为画。”故其作品被称为“绣画”。当时不少文人墨士为韩希孟绣艺所折服,纷纷咏诗作文称誉之。韩希孟的绣艺为顾绣增添了艺术内涵,从而确立了顾绣卓越地位。其所创绣法称为“露香园顾氏绣”,亦称“韩媛绣”。</p><p><br></p><p>下图:顾绣《谷花稷穗图》</p> <p>下图:顾绣《秋窗读书》</p> <p>北京故宫博物院陈列有韩希孟仿宋元名迹册页10余幅,其中《洗马图》、《松鼠葡萄》、《扁豆蜻蜓》等为其精妙传神之作。辽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均藏有其作品。《纂组英华》一书曾将其绣品彩印成册,并撰文介绍。从此,韩希孟及其顾绣,被载入不列颠大百科全书,成为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古代刺绣女工艺家。</p><p><br></p><p>顾绣故事图1、2</p> <p>顾绣故事图3、4</p> <p>顾绣故事图5、6</p> <p>顾绣故事图7、8</p> <p>顾绣故事图9、10</p> <p>六、京绣</p> <p>京绣又称宫廷绣、宫绣,是一门古老的中国传统刺绣工艺,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p><p><br></p><p>京绣历史可上溯唐代,明清时期开始大为兴盛,多用于宫廷装饰、服饰,用料讲究、技术精湛、格调风雅,民间高档的宫绣大都与皇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创造力的结晶。</p><p><br></p><p>下图:清乾隆 京绣《耄耋延年图》挂屏</p> <p>下图:京绣大师梁淑平</p> <p>京绣中最好为针工中的“平金打籽”绣。这种绣,是以真金捻线盘成图案,或结籽于其上,十分精致,华贵。</p><p><br></p><p>京绣作为“燕京八绝”之一,曾和“苏、湘、顾”并称为“四大绣”。在清代,由于"宫绣"艺术的影响不断扩大,京城民间亦纷纷效仿。到清末期,北京涌现了许多家"绣坊",传承了"宫廷绣"的一些特点和针法,使得图案内容更加民俗化、与生活更加贴近,后人皆称为"京绣",并列为清代四小名绣之首(京绣、鲁绣、汴绣、瓯绣)。</p><p><br></p><p>2014年,京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br></p><p>下图:京绣《武官二品补子祥云瑞兽刺绣》</p> <p>下图:京绣•服饰</p> <p>下图:京绣“打籽绣”旗袍局部</p> <p>下图:京绣•牡丹</p> <p>七、汴绣</p><p><br></p><p>汴绣是中国传统刺绣工艺之一,历史悠久,素有“国宝”之称。它以绣工精致、针法细密、图案严谨、格调高雅、色彩秀丽而著称,早在宋代就已驰名全国。</p><p><br></p><p>2006年,汴绣被确定为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08年,汴绣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br></p><p>下图:汴绣•韩玉琴《红蓼白鹅》</p> <p>汴绣,继承了宋绣的题材、工艺特点,借鉴了苏绣、湘绣等姊妹绣艺的长处,吸收了河南民间刺绣的乡土风味,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了大量针法。既长于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又善于山水图景,刻画人物形象细致传神。绣品既有苏绣雅洁活泼的风格,又有湘绣明快豪放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汴绣”绣工精致细腻、色彩古朴典雅、层次分明、形象逼真的特色。《东京梦华录》称它为“金碧相射,锦绣交辉”。</p> <p>汴绣•韩玉琴《百骏图》</p> <p>汴绣与宋绣的误区:汴绣发源于宋绣,但汴绣并非宋绣,二者之间有明显区别,不可混为一谈。宋绣发源于商丘,商丘为中国六朝古都,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称曾长期为宋国、宋城、宋州,后为两宋王朝发源地。因此,产生于商丘地区的手工刺绣称“宋绣”。</p><p><br></p><p>下图:汴绣代表作品•《清明上河图》等</p> <p>汴绣的针法特征。刺绣的基本针法,全国各地大致相似,只是有些名称不同而已。除基本针法外,各地因条件不同发展了自己的特色。在形成独特的传统和艺术风格的过程中,针法的发展和动用起了显著作用。</p> <p>开封汴绣在建国初期时候,汴绣针法仅有十几种,1958年针法已发展二十九种,其中继承传统针法十四种,学习借鉴苏绣、湘绣针法五种,创新针法十种,这十种依次如下:蒙针绣、悠针、云针绣、双合针绣、羊毛绣、席蔑绣、包针绣、锁边绣、麦子绣、接针绣。</p> <p>进入20世纪90年代,汴绣的针法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加强了针法的创新研究和改革,使汴绣在竞争中标新立异。部分新颖的汴绣针法:双面绣、洒线绣、反枪绣、辫子股绣、盘金绣、盘银绣、席篾绣、打籽绣、编绣、发绣、小乱针绣、大乱针绣、滚针绣、垫绣,以及双面异色绣、双面三异绣等。</p><p><br></p><p>下图:汴绣《百鹤图》</p> <p>汴绣的风格。汴绣在北宋时期己与书画结合,有书法、山水、花鸟、楼阁、人物等题材;解放后,汴绣继承了宋代闺绣画的优秀传统,尤其善于绣制古代名作、历史长卷作品。</p> <p>汴绣的针法运用恰到好处:</p><p><br></p><p>一是绒彩夺目,较画更佳。代表作品有《清明上河图》、《百骏图》、《簪花仕女图》、《五牛图》、《夜宴图》等。</p><p><br></p><p>二是严整富丽。绣制的花卉特别是《洛阳牡丹》,针线细密,不露边缝,严整富丽,雍容华贵,形态娇而不冶,色彩艳而不俗。</p><p><br></p><p>三是装饰性强。绣出的花草鸟虫采用虚实相结合,针法细腻,色彩鲜艳,装饰效果强烈。</p><p><br></p><p>下图:汴绣•侯玲玲《荣华富贵牡丹图》</p> <p>四是忠实原作。汴绣中国画多以表现中国古今国画大师的小型作品,尤以中国现代国画大师的作品为主,如齐白石、徐悲鸿、范曾、王成喜等大师的作品,绣品既忠实于原作品不失大师们的风格,又表现出汴绣的艺术特点。</p><p><br></p><p>五是深厚持重。人物绣像作品多以形象、神态准确、层次质感突出,达到深厚持重,反映物像的效果。</p><p><br></p><p>下图:汴绣《山水小景》</p> <p>八、鲁绣</p> <p>鲁绣又称“山东绣”、“衣线绣”,是我国“八大名绣”之一,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p> <p>鲁绣在春秋齐鲁时期已兴,史称“齐纨”或是“鲁缟”,至秦而盛,至汉已相当普及。《史记·货殖列传》上对此有“冠带衣履天下”之称。不仅如此,还出现了专门为绣业而设置的“服官”,据《汉书》记载,“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当时绣业的昌盛和重要可见一斑。</p><p><br></p><p>下图:田世科:传承是对鲁绣最好的保护</p> <p>鲁绣所用的绣线大多是较粗的加捻双股丝线,俗称“衣线”,故又称“衣线绣”。曾流行于山东、河北、河南等地,其绣品不仅有服饰用品,也有观赏性的书画艺术品。鲁绣风格较他绣不同,多以暗花织物作底衬,以彩色强捻双股衣线为绣线,采用齐针、缠针、打籽、滚针、擞和针、镇绣、接针等针法,选取民间喜闻乐见的人物、鸳鸯、蝴蝶和芙蓉花等内容,莲花罕为题材。</p> <p>作为北方民间刺绣的代表,鲁绣博采“苏、粤、蜀、湘”四大名绣之长,而又独具一格,针法丰富多变,纹理疏朗清晰,质地坚实浑厚,色彩对比鲜明,注重工艺性与装饰性。其中,济南地区的发丝绣(人发与丝线结合施绣)堪称鲁绣之精华。</p><p><br></p><p>下图:鲁绣•拟范曾作品</p> <p>当代鲁绣融合西方工艺、图案,创作出集“抽、绣、编、锁、勒、挑、补、雕”等技法于一体的独特技艺,绣品风格豪放粗犷、淳美坚实、朴中寓秀,充分展现着爽朗、豪放、朴实的山东地区人文风情。</p><p><br></p><p>2009年,鲁绣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p><br></p><p>下图:鲁绣•梅花</p> <p>明代•鲁绣•北京故宫藏《芙蓉双鸭图轴》:</p><p>此图轴是鲁绣的杰出代表作,纵140cm,宽57cm。丝质,以暗花缎为地,用双丝捻五彩丝线绣制。山石、花瓣等仿中国画晕色手法绣制,以针代笔,层层晕染,效果逼真。画面中芙蓉娇艳绚丽,双鸭与山石花木生趣盎然,风格与江南苏绣的细丝淡彩截然不同,体现出北方民间刺绣朴素苍劲的特征。</p> <p>明代•鲁绣•北京故宫藏《文昌出行图》:</p><p>明晚期,鲁绣精品,纵145cm,横57cm。此图轴在本色绫地上用衣线彩绣出古代神话传说中主宰功名利禄的文昌在出游途中小憩的场面。作品采取二色间晕的装饰方法,施以平针、套针、平金、钉线、网绣等针法绣制。</p> <p>清乾隆•鲁绣•北京故宫藏《牡丹凤凰图》:</p><p>长134CM,宽51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与明代鲁绣《荷花鸳鸯》极为相像,以盛开的牡丹和一对凤凰为主宾,兰芝荣昌,蝴蝶穿行,上方一支铁杆海棠,耄耋寿昌。用衣线绣齐针、网针、套针、接针、斜针、松针,针针绣如美好的向往,丝丝引出对生活的热爱,绣者将画面绣得色彩调和,花叶花杆,层次分明,凤凰羽翅钉绣勾勒工整,活泼又不失端庄,粗犷仍含秀丽,体现了鲁绣风格。</p> <p>九、瓯绣</p><p><br></p><p>瓯绣又称画帘,是浙江温州的地方传统艺术,产于瓯江地区;也是浙江“三雕一绣”特种工艺品之一,由中国传统刺绣发展而来。它与中国四大名绣(湘绣、苏绣、蜀绣、粤绣)齐名。瓯绣是中国出口名绣之一,不仅被国家珍藏,还被作为国礼赠送,有“发绣外交”之说。</p> <p>瓯绣历史可溯及唐宋,是从装饰生活用品逐渐发展起来的刺绣工艺,早期的绣品有神袍、戏装、寿屏等,后来又扩展到刺绣山水、人物、走兽、书法等,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装饰效果。瓯绣是中国刺绣工艺中独具特色的精品。</p><p><br></p><p>上下图:瓯绣《锦绣迎春》</p> <p>2001年浙江省将其列为重点保护艺种之一。2006年入选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浙江省温州市申报的瓯绣被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温州市工艺美术研究院获得“瓯绣”保护单位资格。</p> <p>瓯绣</p> <p>瓯绣</p> <p>瓯绣</p> <p>瓯绣《红楼十二金钗图》</p> <p>瓯绣</p> <p>瓯绣《集瑞图》</p> <p>十、杭绣</p> <p>杭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至南宋为极盛时期。当时的刺绣,一为“宫廷绣”,一为“民间绣”,前者专为皇室内苑绣各种服饰,后者刺绣官服、被面、屏风、壁挂等。直至清末民初,杭绣仍盛行而不衰,城内后市衔、粥教坊、天水桥一带有刺绣作坊近20处,擅长刺绣的手艺人多达二、三百人。</p><p><br></p><p>杭绣大师赵亦军</p> <p>杭绣评为杭州市第一批及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p> <p>杭绣的工艺技法。杭绣讲究针法,针法主要有平绣、乱针绣、叠绣、贴续绣、借底绣、发绣、穿珠绣、帮绣、点绣、编绣、网绣、纱绣等。杭绣的刺绣品种很多,尤以盎金绣、包金绣、银线绣、彩丝绣等著称于世。蛊金绣,金碧辉煌,雍容华贵;包金绣,层次分明,交相辉映;银线绣,古朴文雅,素而不俗;彩线绣,细密艳丽,形象活泼。杭绣在刺绣技艺上,吸收并融合苏、湘、蜀、粤四大名绣之长,绣法多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p><p><br></p><p>赵亦军《观经图》</p> <p>杭绣的图案设计,内容大多取材于民间喜闻乐见的龙、凤、麒麟、蝙蝠、孔雀、牡丹、寿桃、如意、八卦、西湖风景等传统图案。在装饰上运用夸张和变形,也是杭绣一大特色。</p><p><br></p><p>杭绣</p> <p>杭绣的悠久历史。杭州历来有“丝绸之府”之称,丝绸业的兴盛,促使了刺绣工艺的发展,杭州有悠久的刺绣历史。据记载,中国刺绣史上第一把弯头绣花剪刀就出自杭州。</p><p><br></p><p>杭绣大师陈水琴</p> <p>宋高宗南渡,迁都杭州后,画师绣工云集,繁华甲于一时。朝廷设立织造机构,监制宫廷服饰,当时杭州就集中了300余名技艺出众的绣工和画师,专为皇家、内苑绘绣各种服饰。据苏州刺绣艺人朱风《中国刺绣技法研究》一书中所说“宋高宗刘安妃,杭州人,工书画,绣有东方朔像,此发绣人像,现藏英国伦敦博物馆。”另据明代万历年间张应文著《清秘藏》记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夺目。”以上这些都说明南宋时杭绣已臻精工细致,有很高技艺和水平。</p><p><br></p><p>杭绣</p> <p>从宋到明清,杭城刺绣久盛不衰,而且是全国刺绣用丝线的主要产地。当时杭城产绒线之多,为全国之冠。杭绣如此发达的原因,一是朝廷的需要,二是地方官员及百姓需要,三是宗教的需要。杭州素来是宗教胜地,庙、寺、观、庵为数不少,如灵隐寺、净慈寺闻名于世,宗教色彩的刺绣品也应运而生。信女李德廉、姚德贞,于公元1355至公元1361年绣制了“妙法莲华经”,是元代保存下来的一件完整刺绣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p><p><br></p><p>杭绣《白孔雀》</p> <p>宋时杭州的后市街、天水桥、三元坊、弼教坊一带有刺绣作坊10余处,从事官服图谱、花轿帐幔、供桌圆屏、佛堂挂幡、龙船稍旗、神服戏装乃至嫁妆衣饰等绣制,刺绣艺人约200余人,以男工为主。因此,行业中形成了只收男工不收女工、只传媳妇不传女儿的规矩,此风一直沿传到民国,成为杭绣一大特点。</p><p><br></p><p>杭绣</p> <p>杭绣</p> <p>杭绣</p> <p>杭绣</p> <p>十一、汉绣</p><p><br></p><p>汉绣是中国特色传统刺绣工艺之一,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揉合出了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绣法。汉绣主要流行于湖北的荆州、荆门,武汉、洪湖、仙桃,潜江一带。</p><p><br></p><p>汉绣作品曾多次在京展出,还参加了巴黎、华沙等国际展览,受到好评。1910年和1915年,汉绣制品在南洋赛会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2008年6月7日,汉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湖北省第一家民办汉绣博物馆——武汉汉绣博物馆,在汉阳江欣苑社区挂牌成立。</p><p><br></p><p>下图:任本荣,汉绣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p> <p>汉绣的历史源流</p><p><br></p><p>提及汉绣的起源,其历史上限至今仍无定论,尚在探讨之中,考古学的发展揭开了历史的神秘面纱,随着出土文物的增多,人们重新认识了汉绣的滥觞,研究人员依据楚绣与汉绣在文化内涵、技术特色及艺术风格等各方面的历史渊源,普遍认为汉绣的源流可以上溯到战国时的楚绣,楚绣,又称楚地刺绣,是在战国,时期楚国境内的刺绣,湖北马山―号等楚墓中所发掘出的文物给, 楚秀研究提供了大量依据,文物中包括一些绣工精美、纹样华丽、构思设计大胆独特的绣品,这些都是荆楚地区汉绣遗留下来的宝贵实物材料。</p><p><br></p><p>下图:汉绣《楚天神鸟》</p> <p>先秦时期是我国刺绣的发端时期,但我国丝织业最高水平的代表非楚国丝织业莫属,屈原的《楚辞•招魂》:“翡翠珠被,烂齐光些”、“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描绘的是一幅楚宫丝织品图,而汉绣的大胆多变、大雅若俗的风格更是继承了古楚人的基因特性,现今广为流传的楚文化艺术遗产均是造型清秀、韵致俊逸、色彩富丽、线条流畅的艺术珍品,汉绣纹样也不乏此类艺术特色的呈现,这便是楚文化在民间基因传承的重要体现:第一,艺术特色继承的内因是楚人性格豪迈,热情且浪漫;第二,艺术特色传承的外因和动力,则是由于楚艺术本身的艺术之美,深深影响着中国传统审美趣味,正因为这两点原因,使楚绣得以继承并演变成汉绣,这一趋势是很难动摇和改变的。</p> <p>汉绣的鼎盛期是清末民初,荆州江陵是湖北地区早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汉口镇作为军事重地在明清时期得到发展,商家云集是此地即江陵之后成为湖北新的政治经济为华中心。汉剧随着汉口镇的繁荣得以传播,此时,荆州刺绣便不仅仅用于民俗服饰和宗教祭祀,同时还被应用于地方戏剧配行头(剧装)。汉剧发展给汉绣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荆州传播到汉口,最终将武昌作为生产基地。</p><p><br></p><p>下图:汉绣《松鹤延年》</p> <p>清末时期,绣铺多开于武昌的营坊口、塘角、白沙洲、积玉桥和汉口的黄陂街、大夹街等地,当时还成立了一个绣局,就是专门管理汉绣的一个机构,这些(汉绣)店铺都集中在汉口,就是万寿宫一带,也就是我们的大兴楼这一带,据资料记载共有3家,所以当时形成了武汉一个有名的绣花街,绣工大概有2000多人,将汉绣发展推动至鼎盛时期。当时大批的名重花稿画师,如童玲桥、张进前,除此之外还有擅长龙凤图案的杨新阶等等。随着浓厚的艺术氛围影响,武汉刺绣业将培养重点放在画工和设计人员身上,这便是汉绣技艺得以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p><p><br></p><p>下图:汉绣《凤凰牡丹》</p> <p>汉绣的历史传承。从春秋中期到战国时,楚国的刺绣品已远销到西伯利亚地区,可见其刺绣业之发达。南方的楚国丝织业足以代表春秋中期我国丝织品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屈原的《楚辞•招魂》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楚宫丝织品图画,“翡翠珠被,烂齐光些。蒻阿拂壁,罗帐张些;纂组绮缟,结琦璜些。……翡帏翠帐,饰高堂些”,“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这种需求对刺绣品的生产、发展的刺激是不难想见的。同时,楚文化氛围下民间戏曲的发达、巫风巫术的盛行又为刺绣走向民间提供了生长的沃土。</p><p><br></p><p>下图:汉绣精品选</p> <p>汉绣的鼎盛期是清末民初。咸丰年间,汉口设有织绣局,集中各地绣工绣制官服和各种饰品。清末,在武昌的营坊口、塘角、白沙州、积玉桥和汉口的黄陂街、大夹街一带,开有许多绣铺,汉口还有一条绣花街。当时的汉绣产品主要分三类:作为生活用品的有绣衣、绣枕、门帘、帐沿、绣鞋、头巾、围裙、荷包等,多用于闺阁陪嫁。其中,汉口的绣花戏衣颇具名气。二是装饰品。有壁挂、中堂、屏风、彩帐、堂彩、龙衣、狮皮、戏装、道具等。三是敬神赛会的礼仪用品,包括神袍、袈裟、彩幡等。</p><p><br></p><p>抗战时期,日军侵占武汉,汉口绣花街被烧毁,汉绣日趋凋零,技艺几近失传。</p><p><br></p><p>新中国建立以后,汉绣才重放光华。</p><p><br></p><p>下图:汉绣精品选</p> <p>汉绣的工艺特色。汉绣,以楚绣为基础,融汇南北诸家绣法之长,揉合出了富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新绣法。它的用针有别于四大名绣(苏绣、蜀绣、湘绣和粤绣),采用一套铺、平、织、间、压、缆、掺、盘、套、垫、扣的针法,以“平金夹绣”为主要表现形式,分层破色、层次分明,对比强烈。追求充实丰满、富丽堂皇的热闹气氛,绣品可以枝上生花,花上生叶,叶上还可出枝,充分体现了“花无正果,热闹为先”的美学思想,呈现出浑厚、富丽的色彩。</p><p><br></p><p>下图:汉绣《古黄鹤楼》</p> <p>汉绣下针果断,图案边缘齐整,名之曰“齐针”。绣品多从外围启绣,然后层层向内走针,进而铺满绣面。除“齐针”的基本针法外,汉绣还根据绣品不同的质地和花纹,灵活运用诸如垫针绣、铺针绣、纹针绣、游针绣、关针绣、润针绣、凸针绣、堆金绣、双面绣等等针法,富有很强的立体感,在绣业中独树一帜。</p><p><br></p><p>传承的意义</p><p><br></p><p>随着电动绣花代替手工绣花,如今汉绣风光不再。我们看到的仅仅是电动绣花比手工绣花速度快,而忽略了汉绣不仅仅是刺绣,它承载着荆楚地区的文化内涵,代表着一个这个地区的文化底蕴,远远超越了技巧的界限,民俗文化才是让它如此瑰丽珍贵的灵魂意义。</p><p><br></p><p>下图:汉绣•绣花鞋</p> <p>濒临失传的汉绣艺术虽已成功申报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但她曾经辉煌且鲜明的荆楚民俗文化特征,还未得至益的开发应用,在现代如此优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珍视与宏扬是极其可惜的。</p><p><br></p><p>如果将经济增长视为一个城市的血脉,那么,文化底蕴无疑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文化,简而言之就是城市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和市民多年磨合而形成的一种默契。一个没有本土个性文化,没有悠久历史,只有满足物质需求的各种场所的城市至少是浅薄的。在21世纪来的城市建设中我们更多的是忽视城市文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历史等综合的效益,忽略了城市的个性文化,轻视了本土艺术。汉绣是荆楚地区的本土艺术,它代表着荆楚地区的文化底蕴和城市的灵魂,值得提练、整理并发扬光大。</p><p><br></p><p>下图:汉绣《蝶恋花》</p> <p>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武汉市江汉区文化馆获得“汉绣”项目保护单位资格。</p><p><br></p><p>武汉市汉绣博物馆坐落于武汉市江欣苑,面积1000平方米,集齐民俗、宗教、戏装、饰品等四大类别的藏品1000余幅,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汉绣作品70余幅,如《九头鸟》、《梅开五福盛世中华》、《古黄鹤楼》等一大批汉绣精品。</p><p><br></p><p>下图:汉绣•兰花</p> <p>汉绣知名机构和名家:清末民初有吴文琇、武昌彩霞绣品公司、美粹学社、湘记绣局、王荣兴、汉口广华绣铺等;当代的有杨小婷、任本荣、张先松、黄圣辉、姜成国、任炜、王燕、王子怡等。</p><p><br></p><p>关于洪湖汉绣。洪湖汉绣,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地刺绣,到了清朝中叶,以汉口为中心向周边扩散,遂以鼎盛之势与苏绣、湘绣平分秋色,那时候,朝廷在汉口设织绣局,征集贡品,可见其一时之盛。</p><p><br></p><p>清朝咸丰年间,因国内政局动荡,大批汉绣艺人纷纷逃离汉口,汉绣遂以衰亡。汉绣名艺吴文琇转来到洪湖,仍以刺绣为业,因其绣品秀美,工艺精良,于是声望大盛,遂于光绪三十四年(1980年)由其子吴家福在新堤开设吴炳昌绣铺。</p><p><br></p><p>下图:汉绣•是小奶豹吧?😄</p> <p>吴炳昌绣铺的绣品以日用品为主,后来逐渐增加戏袍、佛像及绘画题材的作品。宣统三年(1911年),吴家兄妹绣的《观世音菩萨》和《荷花仙子》,曾在武昌西湖劝业场内工商品陈列厅展出,被当时的《时报》誉以“汉绣复活,重放异彩”。</p><p><br></p><p>洪湖汉绣以吴氏家传技艺为基础,到解放后成为汉绣承传的大宗,其代表作《文房四宝》、《和平之春》和双面绣《群猫图》、《雏鹰展翅》等,被国内同行公认是我国刺绣艺术的尖端之作,名扬遐迩。</p><p><br></p><p>下图:汉绣•观音</p> <p>十二、漳绣</p><p><br></p><p>漳绣即福建漳州刺绣,起源于明代,与漳纱、漳绒同为漳州织造史上著名的三大工艺,其在中国织造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漳绣在明清时代已驰名海内外,与“漳绒”一直是朝廷的贡品,又是著名的出口商品。</p> <p>漳绣题材有龙凤、人物、动物、花卉、博古等,而龙凤是其主要题材。漳绣的艺术特色在于构图精巧新颖,形象优美逼真,神态生动可佳,色彩斑斓瑰丽。</p> <p>漳绣底料用真丝织品,绣线用真丝线和银金线,针法有70余种,其中空心打籽绣和凸金绣是漳绣特技。</p> <p>漳绣的历史渊源。漳绣历史悠久,早在宋朝时期,陈元光将军随其父陈政,率众南下戍闽,建置漳州,促进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融合,形成闽南特有的文化。漳州西郊就出现了刺绣家庭作坊。实际上,漳纱、漳绒、漳绣、漳缎,这“四漳”是当时从中原带下来的主要工业。</p> <p>2009年5月13日,漳绣被列入第三批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 <p>《漳州府志》云:“漳州妇女善刺绣。刺绣之巧,几过苏杭。名媛相见,竞夸女红。衣裳裁纫亦多自制。缘窗贫女,以此为生。故有家无担石,而纤纤十指,足供饔飧。”古时漳州,不管是大家闺秀还是贫家女子,都擅长刺绣。大家闺秀利用刺绣自我夸耀,表现才艺;而贫家女子则凭之养家糊口,撑起一家生计。它是昔日漳州地区由女子主导的一种文化现象。</p> <p>漳绣在明清两代一直是朝廷贡品,又是重要的出口商品,在历史上曾有过很大的生产规模。史载:“漳之刺绣、纱绢尤为彼国(日本)所重”,“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在漳绣繁荣发展时期,漳州曾在芝山、九龙岭等地大面积种植桑树,养蚕、抽丝、成漳缎、做漳绣等,形成完整产业链。清朝时期,贸易港口遭遇“封杀”,外贸市场随之萎缩,但是内销仍然旺盛。</p><p><br></p><p>下图:郑密珠,漳绣传承人之一</p> <p>清代至民国初期,漳州经营织绣行业的作坊多达几十家,大的作坊有千名绣工。但之后,由于战争的破坏,漳绣生产逐渐消亡,漳纱、漳绒都已经失传,仅漳绣技艺还存在。</p><p><br></p><p>1952年,创办了漳州刺绣厂。二十世纪80、90年代鼎盛时,工厂有熟练技术工人100多人,产品销往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为福建省手绣重要产地之一。</p> <p>漳绣的制作工艺。漳绣工艺以家学方式流传,母传女,嫂传姑,农村宗亲相传,女孩从小学绣线条连续图案的手帕、鞋面。漳绣技法繁多精巧,构图严谨,神态生动,色彩瑰丽,装饰味浓。</p> <p>漳绣的针法。漳绣的工具和原料也很讲究,漳绣针法有缠针、扣针、贴绣、齐针、抢针、钉金、双面针、过桥针、迭针、叠针、平绣、套绣、贴绣、空心打籽绣、凸绣等70多种,各种针法都有不同用途,有些针法也可混用,目的是求得色彩层次分明,镶色合理,接色顺和,使作品达到光亮鲜艳、似雕非雕的艺术效果,当以光、亮、齐、密、净、洁、凸为上品。</p><p><br></p><p>此外,漳绣采用民间剪纸为绣稿,绣稿大都出自于名画师之手。</p><p><br></p><p>漳绣用线“金葱”是其特色,且针法多变,以“空心打只绣”和“凸金绣”见长。特别是垫凸的金线绣、打只绣与双面绣,绣工精细,层次分明,立体性强,浮雕效果明显。用垫凸金线绣出来的龙、凤栩栩如生,大有“腾云驾雾而起”之势,活灵活现展示在人们面前。</p> <p>相对于苏绣等其他刺绣,漳绣更注重实用性,庙宇用品和木偶剧服,以及祭拜的桌帷,厅堂的横眉都有漳绣的影子。尤其庙宇用品和木偶剧服更是使用最多的领域。</p><p><br></p><p>漳州每年的祭拜活动很多,场面上的红绸绿缎上都要绣上龙虎松鹤,以此才能彰显威严和隆重。漳州的木偶戏更是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木偶戏,漳州是“布袋木偶”,其服装千变万化,华丽富贵。 </p> <p>十三、各地区多民族民间刺绣</p><p><br></p><p>如苗绣(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等,感兴趣的师友可以查阅下,篇幅所限,在此就不一一列举啦😊。</p> <p>苗族刺绣</p> <p>苗族刺绣</p> <p>壮族刺绣</p> <p>壮族刺绣</p> <p>维吾尔族刺绣</p> <p>维吾尔族刺绣</p> <p>藏族刺绣</p> <p>藏族刺绣</p> <p>满族刺绣</p> <p>蒙古族刺绣</p> <p>朝鲜族刺绣</p> <p>民间刺绣</p> <p>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p><p><br></p><p>我们共同祝愿中国传统刺绣更辉煌!</p><p><br></p><p>借此,遥祝您身体健康、万事顺心!</p> <p>感谢您来访!再次感谢引用的原作者🍵🍵</p><p>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