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温州大罗山古刹名寺,星罗棋布,深藏72寺院、36庵堂,历代佛教兴盛,高僧辈出,于大罗山修炼者或游踪者,举不胜数,故素有“罗山佛国”之美誉。大小寺庙庵堂道观,座落于清溪飞瀑,古木掩漫之中,皆为佛、道清静修行境地,文化蕴藏深厚!多年来,对于大罗山的各个寺院庵堂,我一直心存敬意和浓重的兴趣。近期通过查阅、探访、汇集,终成此文。大罗山20寺院,照片齐全,资料真实,佛法精深,人文荟萃,宣扬罗山佛文化,终了心愿!</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圣寿禅寺、实际寺、香山寺、天柱寺、休凉寺、国安寺、觉海寺、宝严寺、伏虎寺、天护寺、安仁寺、龙冈寺、龙圣寺、宝岩寺、罗隐寺、善圣寺、金山寺、石胜观、玄真观、观海寺🙏🙏🙏</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1圣寿禅寺</h3></font></h3> <p>圣寿禅寺,原称仙岩寺,在瑞安市仙岩镇仙南村仙岩积翠峰下。据《康熙·仙岩寺志》载,寺创建于唐中期,开山祖师为慧通归一。初创时,寺宇规模不大,至北宋初,经高僧楞严遇安拓建梵宇,开法宣教,始显名于世。大中祥符二年(1009),吏部姚揆奏请真宗敕赐“圣寿禅寺”额,寺遂改称今名。熙宁间,神宗又敕赠“昭德积庆禅院”额。</p> <h3>仙岩寺是浙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寺院,现存建筑为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和乾隆以后所建。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坐北朝南。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方丈楼、千佛殿。山门设在寺院前左侧,上悬朱熹书题“开天气象”匾额,庭院开阔,中凿佛陀池,广袤三亩,围以青石栏杆。天王殿面阔7间,尽间各有一楼一底,悬置钟鼓。大雄宝殿面阔7间,达17米,进深4间,达14米。重檐歇山顶,八角藻井,龙吻,花脊。寺内还藏有宋、元、明、清及民国碑刻。</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2实际寺</h3></font></h3> <h3>实际寺,位于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茶山镇大罗山西麓,始建于元朝之前,明洪武初年高僧逆川大师重建,香火旺盛。当时朝中官员来拜访逆川大师,都要早早的在金锁岭下轿,步行到实际寺山门,以示对逆川大师的敬意。因寺四周有龙虎门、莲花岩、观音洞、双孙潭、金锁岭等五大美景,故又有“五美园”之称。斗转星移,世事沧桑,古寺几经兴废。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山门又遭火灾,二年后,在信众的支援下,重建金刚殿、大雄宝殿各二间,宣统三年(1911年)又增修两轩楼。一时香火转盛,住僧达三十多人,拥有水田,山林等许多庙产,每年仅杨梅收入就达五百银元,从上世纪四十年到六十年代,由于国民党驻军的骚扰和“十年浩劫”的破坏,住僧星散,佛像法器荡然无存,寺宇败落不堪,上世纪六十年代改为茶山中学。</h3> <h3>在实际寺的后院,有一株400多年的银杏,树干挺拔,像一把打开的金色大伞,古寺在银杏的衬托下,更具禅意!到了深秋初冬的季节,银杏的叶子会慢慢地变成金黄色,秋风一吹叶子随风而动,就像蝴蝶在翩翩起舞。冬季来临,叶子洒落,满地金黄,煞是好看。</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3香山寺</h3></font></h3> <h3>香山寺,位于大罗山罗胜村岭下自然村,地势高耸,层峦环绕,复磴缘云,俯瞰凡界。无风而林壑肃穆,不月则庭宇空明。因四季花香,盖以是为名 。始建于北宋,兴于明,盛于清,因香火兴盛,寺屡遭火患,现寺为光绪七年(1882)重建,有山门、金刚殿、大雄宝殿、观音阁、大悲楼、还有甘露亭、慈云亭、定海崖等建筑。</h3> <h3>佛教将阴历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定为朝拜观音菩萨的香会日期、民间又有观音送子的传说,故香山寺每逢香会日期进香和旅游的客人络绎不绝。附近山中景色幽美,有灵龟听经、海螺听经、香山日出、蘑菇岩、纱帽岩、狂石潭、石瀑、卧龙潭等景点。</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4天柱寺</h3></font></h3> <h3>天柱寺,古称瀑泉寺,古代永嘉场五大古刹之首,位于龙湾区永中街道永昌天柱峰下,始建于晋,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系浙南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占地面积约 3000平方米,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与观音阁四进,群山环绕,古朴庄严。</h3> <h3>天柱寺右有飞瀑,泻入西潭;左有冷水泉,随小溪弯曲;飞瀑、冷泉合流出天南谷,瀑泉寺因故得名,明中叶始改称天柱寺。</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5休凉寺</h3></font></h3> <p>休凉寺始建于明代 崇祯年间 ,原名休粮菴,坐落于仙岩后山东首,曾经在民国十一年的时候进行了重建,在后来的1974年、1995年、以及2007年分别对寺院进行了修缮。休凉寺为大罗山的世外桃源,四周树木林立,有清风徐来,碧水一渠,庭间更有花开花落。人站在雩观洞前,可以近观山色苍青,蓝艳鲜美,远山郁翠蓝靛,云来雾去,山色多幻,正是其间的山色变幻气象。</p> <h3>清朝初期,仙岩寺住持大和尚天目超智法师,在大罗山继白云寺(唐时已有)之后又根据五行方位和颜色的不同,分别择址建立了黄云寺(中)、赤云寺(南)、青云寺(东)、蓝云寺(北),合称“五云”寺,在大罗山一带流传至今。天目大和尚晚年多以休粮菴为清静修养之所,因避免俗众理解有误,况且此境茂林修竹之间溪流淙淙、曲径通幽,实乃修养清凉之所在,超智法师遂将休粮菴改名为“休凉寺”</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6国安寺</h3> <h3>国安寺 位于龙湾区瑶溪街道皇岙村皇岙山南麓,坐北朝东南,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唐乾符年间(公元874-879)始建。距今已有1100多年。原寺规模宏大。共分9进,依山而筑,至九十年代初仅存3进。寺门拱钵孟山,莲花心。西依美人尖,寺后茂林修竹,景色宜人。现经修复扩建,入山门过左右放生池。可见七如来,左右两侧各有凉亭,金刚殿岿峨高大,结构合理,布局分明。寺宇配套设施完善。近年香火较盛,是龙湾区佛教协会所在地。寺东首有千佛石塔,也称为国安寺石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千佛塔 ,位于国安寺前,塔系楼阁式青石仿木构建筑,六角九层,空心,高18.6米。台基由长方形条石铺就,周边雕刻“九山八海”纹。须弥座上、下雕刻有仰覆莲,束腰各面浮雕,形态各异的狮兽,底层偏高,置木构副阶。塔身雕有佛像1062尊,与地宫内碑文:“贤劫如来像合一千躯,复镌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分身佛,盖表法华踊现之象”的记载吻合。塔内造塔碑记十二方,载有北宋元祐庚午年(1090)、癸酉(1093)等纪年,可见该塔始建于1090-1093年,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7宝严寺</h3> <p>宝严寺坐落在大罗山西面,徐岙村山中。此地环境绝佳,一径通幽,四围山绕,泉声鸟语,树木葱茏,景色宜人。据《永嘉县志》载;“宝严院,在德政乡,宋样符间建。”德政乡管辖即今瞿溪、郭溪、娄桥至梧埏、状元、茶山、白象等地。宝严寺建于北宋时期,历年来,高僧辈出,香山旺盛。特别是闻名海内外的艺术名人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在温州12年,曾住过宝严寺,更让宝严寺闻名遐迩,大放光彩。</p>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弘一大师纪念堂</h3></font></h3> <p>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嘉兴平湖人人,生于天津,艺术教育家,一代高僧。弘一大师才华横溢,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诸多文化艺术领域都曾开风气之先。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朴拙圆满,浑若天成”的境界,鲁迅、郭沫若等文化名人都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荣。他也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人。弘一大师于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开始了一种刻苦向佛、精研律学的简朴生活。他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弘一法师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赵朴初先生评价大师的一生为: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8觉海寺</h3> <h3>觉海寺,寺后有大罗山最有名的庵堂--妙智庵。位于茶山西北山麓,建于宋代,传说古寺院朝东,地旺而寺不旺,香火不盛。民国初年,温州市区朱真莲女居士出家来此修行,广募钱财,改建寺院朝南,后为庵堂,朱真莲师太一直主持,至2000年圆寂,享年105岁,火化后有舍利子。</h3> <h3>据说,真莲师太出身豪门小姐,容貌姣好,嫁于温州富商,夫妻恩爱,生有二女。一日忽悟佛道,见夫惊慌,执意修行,她劝夫再娶,夫不愿。后由她亲选一女子嫁夫,自已再出家。青灯面壁,钟磬为乐,成为善男信女所崇拜的偶像,拜访者络绎不绝,为大罗山佛门增耀了一炷烛光!</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9伏虎寺</h3> <h3> 伏虎寺,座落在温州仙岩风景区大罗山积翠峰的伏虎寺,系北宋楞严遇安禅师开山创建。据《瑞安地方志》记载,遇安禅师志心受持《大佛顶首楞严经》,日诵夜参,经年不缀,终因参悟此经而发明心地。于是广开法席,大弘《楞严》,朝夕参访问道者,常数百人众。一日,秋夜月朗,微风吹拂,三百余人正谛听遇安禅师宣讲《楞严》妙旨,蓦然于山洞中窜出一只老虎,众人惊散,唯遇安禅师端坐无恐,对老虎喝曰:孽畜!休得妄动,虎闻之应声伏地而跪。禅师睹状,又曰:孽畜!听经乎?伤人乎?若听经者,尾三摇席地而坐。虎闻声尾三摇蹲坐。四散之众,见此奇事,便随回坐闻法。之后,此虎便随禅师上山下山,禅师若下山,便将虎系一石上,后人将此石命名曰:“系虎石”,现仍存焉!初者,遇安禅师只搭一茅屋习经参禅,后扩而建之,便以伏虎而记寺名。</h3><h3> </h3> <h3>历代以来,伏虎禅寺,高僧辈出。天台宗二十四代传人止观等照大师,亦曾在此修习止观而弘扬天台。近代弘一大师,居住闽南十年,于每年夏三月,便往温州避暑,结夏静修,伏虎寺便是弘一大师静修著书的其中一处。历史的变迁,伏虎寺也历经兴衰,2000年,由妙锋法师、月朗法师将毁于山野的伏虎寺,从废墟中重新建立。</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10天护寺</h3> <h3>天护寺坐落在被誉为天下二十六福地的仙岩狮山脚下。四周树木常青,郁郁葱葱,景色迤逦,一木一石,可诗可图。举目远眺,碧谷青天,如翡翠般绵延至天际的山色,跌宕起伏,环绕在天护寺四周,仿佛围寺镶嵌的翠环。每逢甘雨润降,山间萦雾蒸腾,如轻纱般的紫气缭绕,令秀美的仙岩佛国在若隐若现中透着朦胧的禅机。林间飞鸟竞相歌鸣,院内百花争奇斗艳。晨钟暮鼓震透山际,梵音威严普润群生。寺内的主体建筑是东土释迦殿和重建中的宏伟的大雄宝殿,还有以天王殿、药师殿及各个厢房组成的建筑群,不仅雄伟壮观,而且布局优雅,颇具传统佛寺风格。</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农历七月十五节俗</h3></font></h3> <h3>天护寺早在清朝《康熙山志》中已有记载,民国三年又一次修建。解放后,该寺尚有山田九十多亩,文革时被改为仙南茶场。1979年,宗教政策落实后,归还佛教界。1982年又重修寺宇。在主持能杰大和尚的带领下,向以讲经传道,弘扬佛教传统文化为任。每逢初一、十五,来听经闻法者,一二千众已成定规。每年天护寺都会举办佛教青年夏令营,为青少年接触佛教,认识佛教,正信佛教提供了良性平台。</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11安仁寺</h3> <h3>安仁寺位于永中街道永昌双岙村西首,初建于后晋开运元年(944),距今已有千余年。安仁寺坐西朝东,背倚山峦,面迎旭日,右有丰台山脉,左靠双岙水溪,山环水抱,景色清幽,自建以来香火颇盛。十年动乱期间,僧人还俗,寺庙无人看管,毁于一旦,只剩废墟,近几年来,当地群众又筹集资金在原址上重建,法相庄严的永嘉场千年古刹重现昔日辉煌。</h3> <h3>安仁寺传说出过圣僧-----逆川和尚。某年夏天,圣僧与一位老人在禅房下棋,紧要之时,一小沙弥跑进来说:“师父,天上乌云滚滚,似要下雨,晒在岩上谷子要收起了。”圣僧不理不睬,依然聚精会神的自如下子,霎时间,大雨倾盆而下,谷子全被冲走了,圣僧掐指一算,原来对弈老人是双岙龙潭的龙王化身,这场大雨是龙王的恶作剧。事后龙王又多次捉弄,圣僧一怒之下,遂用白狗血倒入龙潭之中,逼得龙王逃往南坑儿。如今,双岙龙潭至南坑儿途中堆满奇形怪状的石块和南坑儿龙潭北面密布数不清的大小石块,都是龙王出逃时带走的。<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12龙冈寺</h3> <h3>龙冈寺坐落于大罗山龙湾瑶溪风景名胜区内,始建于明正德年间,初名为白云寺。据载白云寺后毁于飓风,现存有半山草堂、缭碧园、觞咏亭、罗阳洞天、华阳洞、摩崖石刻等遗址。</h3> <h3>1986年,白云寺于旧址重建,在十方信众的发愿捐助下,历经二十余载,现建有五进六座石殿,基本采用大罗山本地所出的天然花岗岩,大殿全石雕砌而成,是国内罕见的以石材为主要建筑的寺院。因寺院南侧有摩崖石刻“龙冈”二字,故改称“龙冈寺”,2007年定为温州市重点寺院。</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13龙圣寺</h3> <h3>龙圣寺,位于大罗山尖山,又名尖山寺,始建于唐代。相传唐玄宗先天元年(713),有一行禅师云游到此,悦其地处海陬,香泉流洒,钵峰丽迤,环境优美,遂结茅为居,起名崇信寺。至唐显庆年间,有毒龙出没,怪幻百状。宋青了禅师改山引水成巨龙态,盘旋龙圣寺周围,以制蛟龙,后人称奇叹绝。</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龙圣寺碑刻</h3></font></h3> <h3>到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龙圣寺旁建有乌龙宫,祈雨祈福,香火极盛。经元、明、清,崇信寺和乌龙宫屡废屡兴。民国廿三年(1934),当地绅士邀请雁荡灵岩一法师进驻琴山。民国廿五年(1936),上呈报告,批赐为龙圣寺。1997年,龙圣寺住持与周围五村在琴山共建九层千佛塔,之后又在龙圣宫中修建了大雄宝殿和三宝佛殿,雄伟的殿宇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掩藏于苍翠之中。</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14宝岩寺</h3> <h3>大罗山宝岩寺因化成洞和千年茶花而闻名,洞中有寺,距金河水库南约一公里,是个天然石洞,唐代就已发现。相传有位化宰相曾在这里修炼,后来得道登仙而去,故名化成洞。据记载,洞中产一种皮黑肉白的岩石,内嵌水晶那样晶莹闪亮的细石,人以为奇,称之宝岩,后人遂以石命洞,这是又称宝岩洞的由来。不过洞中这种岩石,现在已经没有了。化成洞十分奇特,有上中下三层,各层洞景各有特色,下层清幽,中层深奥,上层 轩豁。这上中下三层,又各洞中有洞,大洞套小洞,游人螺旋而上,曲折如入玄宫 ,扑朔迷离,难辩东西南北,石级又忽宽忽窄,仄径也忽暗忽明,变幻莫测,极饶 离奇神密之情趣。</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年茶花</h3></font></h3> <h3>化成洞内有株唐茶, 据了解,这株千年古山茶名为金心古山茶,是世界三大山茶品系种源之一。树高为12米,胸径为150厘米,据记载为晚唐诗人罗隐所植,距今1250多年,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她还曾登上美国《山茶花》杂志,被认为是“现今保存下来最古老的山茶原生品种”。2011年前后,生长在8米多深的岩石夹壁中间的千年古山茶,出现濒临夭亡的兆象,经过茶花界名流研究救治方案,历时六年多的精心实施,濒临死亡的千年古山茶树如今枝盛叶茂,生机盎然。</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15罗隐寺</h3> <h3>罗隐寺位于大罗山派岩村许爷岩山山脚罗隐洞,寺洞同室,天然合一,面临金河水库。罗隐洞是个天然石洞,深邃玲珑,清幽雅洁。洞内花岗岩巨石欹斜错叠,构成大小许多洞室,洞室之间互有廊道,迂回曲折,让人油然生神密之感。主洞内设有佛座,佛龛,青石构筑,建于明代。</h3> <h3>唐代,有福建籍文学家罗隐(833~911),因笔锋犀利得罪权贵,隐居大罗山罗隐洞,罗隐洞因此得名。后又有道士吕洞宾,曾游居于此。至明代,嘉靖状元罗洪光,亦在此出家修行,故罗隐寺建有罗状元纪念馆。在罗隐洞后山有一处墓地,俗称状元墓,相传就是状元罗洪光的墓穴,现为文物保护单位,名“罗大师塔墓”。</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16善圣寺</h3> <h3>善圣寺位于大罗山西北面响动岩三堂自然村,三堂村有三座千年古刹,分别是大一寺、善圣寺、善庆寺。这些寺庙历史悠久,香火旺盛,三堂鼎立,闻名逛迩。三堂村也由此得名。善圣寺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公元627——公元649年),与大一寺、善庆寺毗邻。寺内有伽蓝菩萨,据说能妙手回春,问病求医者络绎不绝。寺后有明朝宰相张璁始祖墓,相传张璁常光顾寺中,饮茶小憩。当时的善圣寺僧人众多,香火缭绕,是名震四方的宗教圣地。善圣寺历经千年兴衰,于明朝末被毁,仅剩断垣残壁。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又得以重建,寺高门阔,威严壮观,再现昔日辉煌。</h3> <h3>善圣寺后张璁始祖墓,张璁是明朝嘉靖年间的重臣,在“大礼议”事件中支持嘉靖皇帝,从而获得信任和倚重,官拜当朝阁老,为华盖殿大学士,内阁首辅(宰相)。张璁是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与诗人。张璁秉政期间,推行改革,从改革科举制度到清勋戚庄田,罢天下镇守内臣,扫除明代百年积弊。造就了明代嘉靖前期的国家中兴,其影响及于全国,成效垂诸后世。</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17金山寺</h3> <h3>金山禅寺位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市级风景名胜区大罗山西南山麓的金山,南西北三面环山如屏,华峦叠翠,郁郁葱葱,寺前金山河碧绿涟漪,流淌不息。毗望东海,潮汐涨落,朝暮消长,东南方天马山(元宝山)骋驰而来,过横塘山接歪头尖,西面耸立尖毛厅、八份山、莲花心山与水碓坑四山,势甚雄强。茅垟山自北延西迤逦,一山峦隆起,周边自然和人文丰富,真是山海气象,钟灵毓秀,通径清幽、尘外山门,一片佛天。</h3> <h3>金山禅寺旧称释真庵,初创于清雍正年间(约公元1729),时寺院规模宏伟。寺僧诵经礼佛,成为当时方圆几里著名佛法道场。可惜后毁于战火,又经历文化大革命的重创,仅存佛殿几间以及平房若干。至公元1962年住持僧月妙师,见原筑石室浅陋而卑有慢宝相尊严,又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落实宗教信仰政策,于是发心扩建,以宏佛宇,拓宽基址,重构大雄宝殿、山门及东西楼庑,轩楹爽垲。</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18石胜观</h3> <h3>石胜观,位于龙湾区双岙村,在双岙水库的下游的峡谷入口处,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道教场所,兴建于唐代,占地面积1360余平方米。民国10年(1921),在大殿后修建三间斗姥阁,初具规模。誉称浙东第一支笔的王梅庵题山门匾额“石胜道观”四个大字。殿阔楹高,雄伟庄严,加以溪水潺潺,松涛阵阵,成为双岙风景区的中心。</h3> <h3>石胜观内有浮雕式摩崖造像,共14尊,坐南面北。其中最大的一尊,通高1.33米、宽0.55米、凸出25厘米。容相慈祥,造型古朴,刻划洗练。东首第二尊造像左上角楷书阴刻“张氏妈娘舍山路捌丈洋路四十二丈祈保寿命延长”。就地貌和风格而言,摩崖造像当为宋代之物,也有说是出于唐代,为江南地区所罕见。</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19玄真观</h3> <h3>玄真观掩映于茂林处,背依青山,面临瑶湖,环境清幽宜人。1939年重建时,改为玄真观。1990年再次重建。相传张璁少年时曾在瑶溪李阶门下就读,李阶为明朝正德六年(1511)登进士第,升为员外郎,后又归隐。</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井</h3></font></h3> <h3>玄真观原为“李主事祠”,为砖瓦土木结构。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由于年代久远,于1939年重建,共两进,旁边有厢房,前进上书“玄真观”三个隶字,后进为玄真观主祠,观前有两对从李阶墓前移来的石马、石羊。石兽精雕细琢,神态自然,栩栩如生。</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观海寺</h3> <h3>观海寺原址为大罗山道人洞,建于明代。由于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已远不能满足广大信众的需求。1998年,天河天凤村老人发起重建道人洞观海寺,因原址过于狭隘,且半洞半屋,无法施展土木,于是保留了原观海寺,而在附近溪滩上另辟新址。经过几年的努力,于2005年终建成大雄宝殿,并重塑了佛祖金身,观海寺自此重焕异彩。</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观海寺</h3></font></h3> <h3>此后几年,新观海寺陆续新建斋堂,天王殿,钟鼓楼,厢房等配套建筑,并兴建了一条2公里多长的盘山公路和停车场,为各方信众上山朝拜和各方人士游览休闲提供了方便。新观海寺的总体布局采用了传统格式。前进天王殿,正中前弥勒佛,两边四大金刚,后立韦驮。二进为主殿,即大雄宝殿,主位佛祖释迦牟尼像,两侧十八罗汉,后座观音大士立像。三进为观音阁,沿主轴建筑的两侧是厢房,斋堂,办公等配套用房。</h3> <p><br></p><p>大罗山是一座佛山!拜一尊佛就是敬一座山,敬一座山就是拜一尊佛!走进大罗山,走进这一座座寺院与道庙,听和尚讲佛学的禅意,听道士讲道家养生,听悠闲飘扬的梵音吟唱,也是一种心灵宁静的慰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