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上巳节

单天成

<h1><b>  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b><b>的说法。</b></h1><p><br></p> <h1><b>  农历三月初三,是我国传统的“上巳节”。春秋时期就已在流行。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晋时代,“上巳节”除了要祓禊之外,还演变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的日子,这成为“上巳节”另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三月三上巳节自先秦至唐十分繁盛。</b></h1><p><br></p> <h1><b> 唐代以后,“上巳节”的习俗逐渐淡出。从宋元时代开始,渐渐不显,笔记史料和文学作品中都表现了一种追古慕古的情怀。与此同时,寒食、清明、上巳三节呈现合并混同的趋向,最终寒食“并”入清明,上巳“躲”进清明。</b></h1> <h1><b> 三月三“上巳节”,曾是中国人的狂欢节日,随着历史的沿革,这个节日已被淡忘而逐渐消失。但还有很多少数民族一直传承着这个传统的文化节日。</b></h1> <h1><b> 壮族的“三月三”习俗是对歌谈情,还有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等有趣的节日习俗。</b></h1> <h1><b>  侗族的“三月三”又名“播种节”、“讨葱节”、“花炮节”。古时他们总是以桐树开花时为插秧节。这天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b></h1> <h1><b> 瑶族的“三月三”为纪念民族英雄,人们把这天取名为三月三,又名“干巴节”。姑娘和小伙子们相约到寨子边的荒山上、树林里对歌、玩耍、谈情说爱。</b></h1> <h1><b>  布依族的“三月三”,是贞丰、望谟等地布依族的民族传统节日。这天主要是举行祭山活动。寨子里的每户,除了一个男家长去参加祭祀山神活动外,其余老少听到祭山神杀猪前鸣放的鞭炮后都要上山去“躲虫”,也就是躲避各种虫害、灾难和瘟疫。现在已成为布依族群体性的集会,有专门的歌舞表演,以及其他的游艺活动。</b></h1> <h1><b> 畲族的“三月三”,家家吃乌米饭。是为纪念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在畲族民众中,三月三是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此日,家家宰杀牲口,祭祀祖先。许多人家往往选择这天举办婚礼。节日里还要赶舞场,跳起火把舞、木拍灵刀舞、竹竿舞、龙灯舞、狮子舞、鱼灯舞。同时还有问凳、操石磉、腹顶棍、操杠、赶野猪等畲族民间竞技。</b></h1> <h1><b> 黎族的“三月三”是黎族人民追念祖先、喜庆新生、赞美生活、追求爱情的传统吉祥节日。这天家家户户杀鸡买肉备好酒,穿上节日的盛装,披金戴银,载歌载舞。现在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如弓箭射击、顶杠、打陀螺、爬杆、拉乌龟等,各种文艺汇演以及骑牛赛跑、荡秋千、摔跤和跳打柴舞等娱乐活动外,还增加了现代歌舞、游园、书画等文艺娱乐性内容和棋类、球类、田径等体育节目,使三月三节庆活动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海南旅游观光文化活动。</b></h1> <h1><b> 土家族的“三月三”是“情人节”,也叫“女儿节”。节日当天,青年男女穿戴簇新,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佯装赶集,出售土产,通过购物交流,相好意中人后,随之退出闹市,择静处互通情愫。</b></h1> <h1><b>  苗族的“三月三”是“情歌节”。活动期间,在外工作的村民和外嫁的女子及邻近几十个村寨的青年男女都会齐聚于此联欢。 因此,“三月三”的情歌节,不仅是村民祭祖团圆和亲朋好友叙旧延情的节日,更是村寨青年谈情说爱的美好日子。</b></h1> <h1><b><i><font color="#ed2308">  “三月三”被收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有:</font></i></b></h1><h1><b> &nbsp;</b><b style="line-height: 1.8;">一、2006年海南省申报的“黎族三月三节”。</b></h1><h1><b> 二、2008年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申报的“畲族三月三节”。</b></h1><h1><b> 三、2011年贵州省贞丰县、望谟县的“布依族三月三节”。</b></h1><h1><b> 四、2014年贵州省镇远县的“报京三月三”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的“壮族三月三节”。</b></h1> <h1><b><i><font color="#ed2308">图片选自网络</font></i></b></h1> <h1><b><i><font color="#ed2308">恭祝大家节日快乐!</font></i></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