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马具篇继续简单讲讲车的部件。<h3>车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全世界最早的车是距今约4000多年的苏美尔人发明使用。为什么是他们发明的呢?大概因为他们首先发明了轮子。在中国,传说是黄帝时期奚仲造车。中国考古发现车是在商代中期。中国古代车分独辕车和双辕车。西汉中期以后普遍淘汰单辕车,使用双辕车。</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今天讲的车舆的构成部件主要有衡、轭[è]、輈</font>[zhōu]、轮、與[yú]、轸[zhěn]、轼、轲、轴等</h3> 一、衡和轭:架在服马颈部上方的横木就叫衡。轭是驾车时套在马脖子上的曲木。双轭一边绑在衡上,一边轭住马头。下面用颈靼绑住,使轭固定在马颈上。轭是轭靷式系驾法的重要组成部分。<h3><br></h3> 二、輈。輈就是车辕,是连接马和车的长木。輈制作的弯曲度很讲究。《考工记》说,凡用火烤輈木,要顺着木材的纹理而弯曲的弧度不要太深。车上坡感到困难或造成翻车,是因为辕直而不弯曲的缘故。因此輈要很坚韧。輈弯曲的弧度过深就会折断,过浅就会倚负。<h3>衡也称轩,輈也称辕,想想被人们尊称为轩辕的名人是谁呢?</h3> 三、车轮。车轮非常重要。具体包括毂[ gǔ ]、辐、牙。相当于自行车的花鼓、辐条、轮圈。《考工记》讲,凡观察车子的要领,必须从车子着地的部位开始,因此观察车子要从车轮开始。车轮要结构坚固而与地的接触面小。结构不坚固,就不能经久耐用;与地的接触面不小,就不能快速。车轮过高,就不便人登车;车轮过低,对于马来说就常常像爬坡一样吃力。<br>《考工记》讲,轮人制作车轮,砍伐[用作毂、辐、牙的]三种木材必须依照一定的季节。三种木材具备之后,心灵手巧的工匠将它们加工组合[而成为车轮]。毂,要使它利于车轮的转动;辐,要使它直指[车牙];牙,要使它牢固紧抱。轮子即使磨损坏了,毂、辐、牙也不松动变形,称之为完美。<h3>《考工记》讲,凡砍伐毂材的方法,必须刻记下树的背阳面和向阳面。向阳面的木材纹理较密而木质坚硬,背阳面的木材纹理较疏而木质柔软,因此要用火烘烤背阳的一面,而使木质变得与向阳面一样[坚硬],</h3> 四、舆。與就是车厢。<div><h3>五、轸。舆多用四根方木做成底架,这四根方木叫轸。《考工记》讲,轸的方形,以象征地。盖的圆形,以象征天。轮辐三十根,以象征日月[三十日合宿]。盖弓二十八根,以象征二十八宿。龙旃饰有九存,以象征大火之次[的尾宿九星]。鸟旃饰有七存,以象征鹑火之次[的星宿七星]。熊旗饰有六脖,以象征[参宿中]伐星[的六颗星]。龟旒饰有四旃,以象征营室(与东壁连体构成的四颗星]。弧旌上画有枉矢,以象征(形如张弓发矢的]弧星。</h3><h3>耳是车厢外一圈挡板。很像现代车的挡泥板。</h3></div> <h3><font color="#010101">六、轼,亦作“式”。古时称车厢为舆,后面开口供人上车,四周有挡板,横贯前部横木条为“轼”。它是车子上的一个配件,不像轮、辐、舆那么重要,只类似于今日之车上的扶手。苏东坡的父亲苏洵为儿子取名“轼”,称“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是想让他安分守己、老实本分,不要显山露水、锋芒毕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和车马有关的名字还有苏辙。以车辙为名。孟子名轲,字子舆。燕国刺客荆轲。以轲为名。轲,接轴车也。——《说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七、车轴是车的关键部分。具有承载车的重量的作用。一般以圆木制成,中间粗,两头略细。车轮在两头略细处安放。为了不使车轮掉落,伸出的轴末要安装车軎</font>[wèi]<span style="color: rgb(1, 1, 1);">(青铜的套子),并在车軎插入车辖</span>[xiá]<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像一个楔子)。铜车马中车辖下还挂着飞軨[líng]。《考工记》讲,制作车轴有三项要求:一要光洁好看,二要经久耐用,三要利于旋转。</span></h3> 《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关于手工业技术的文献。有学者认为,《考工记》是齐国官书,作者为齐稷下学宫的学者 ;《考工记》主体内容编纂于春秋末至战国初,部分内容补于战国中晚期。今所见的《考工记》是作为《周礼》的一部分。《周礼》原名《周官》,由"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组成。西汉时,"冬官"篇佚缺,河间献王刘德便取《考工记》补入。刘歆校书编排时改《周官》为《周礼》,故《考工记》又称《周礼·考工记》(或《周礼·冬官考工记》)。《考工记》对车的制作甚为重视,比如它提出只有把车轮制成正圆,才能使轮与地面的接触面“微至”,从而减小阻力以保证车辆行驶“戚速”。它还规定制造行平地的“大车”和行山地的“柏车”的毂长(两轮间横木长度)和辐长(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长度),各有一定尺寸,说“行泽者欲短毂,行山者欲长毂。短毂则利,长毂则安”。这种工艺也是按照不同地势条件以求达到较大的行驶效率。<h3>车马具很是复杂,铜车马誉为青铜之冠,更是复杂。铜车马构件和考工记的描述也不完全一致。本文算是科普作品,仅供了解车马基本知识。</h3> 参考资料:<div>1、古诗文网《考工记》释义。</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