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思念 ——追忆我的姥姥—李宪兰

记忆深处

春寒料峭,乍暖还寒。立春后的一个下午,我端坐在书桌前,翻看着以前的记事本,看着看着,“有饭送给饥人,有话送给己人”几个字映入我的眼帘,这是10多年前姥姥送给我的一句朴实的话语。时隔多年,当我再次看到这句话时,姥姥那慈祥的面容立刻浮现在我的眼前。此时,天空飘起了雪花,我站起身,望着窗外,思绪也渐渐弥漫开来……<div> 姥姥于20世纪初,辛亥革命前夕,出生在山东省新泰市禹村镇一个贫瘠的小山村里,她出生时,父亲刚刚去世两个月,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她和她母亲及唯一的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生计,一到农忙的时候,年仅8岁的姥姥就随她母亲到临庄大山东村的大户袁家给人做活,裹着小脚的姥姥,随着大人在田地里拾麦穗、掰玉米、摘花生,挣些小钱,填补家用。记不清是哪一年了,也是在农忙的秋季,姥姥摘完花生正回家,刚走出袁家大院,突然从隔壁窗子里看到一个30多岁的妇女在自家院子里的一棵树上拴上绳子准备自尽,姥姥看在这里,想赶紧跑进院子救人,可大门紧闭,里面用门栓插住了,她立刻喊来大人,但怎么也弄不开,姥姥急中生智,让大人帮忙把大门下面的门槛子弄开,自己瘦弱的身体爬了进去,打开大门,那妇女随即得救。后来,为了答谢姥姥,那个被救的妇女让其女儿和姥姥结拜了干姐妹,至今,后代们仍来往密切。<br></div> 15岁那年,姥姥经人介绍嫁给了本村比她大5岁的姥爷。姥爷家是全村薛家大姓,在当时,日子虽然过得也不宽裕,但凭借着几亩丘陵薄地也能勉强度日。次年,有了我大姨,又过了三年,大舅出生,后来相继有了二舅、三舅、四舅和我妈、小姨。家里人口多了起来,逐渐,吃饭都成了问题。那年日本鬼子进村扫荡,把姥爷他们赶到村西头九龙山下,逼迫姥爷说出八路军的行踪。姥爷硬是没说,气急败坏的鬼子就用枪托儿使劲往姥爷的头上、背上猛捣,姥爷昏了过去……从此以后,受到惊吓的姥爷身体一直不好,生活的重担就压在了姥姥自己一个人身上。为了解决温饱,姥姥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她侍奉全家人安睡后,夜深人静里,独自一个人起来推磨。家里所有人的口粮,几乎都是靠姥姥夜晚推出来的。我至今难以想象只靠煤油灯微弱的光线,裹着小脚的姥姥,是如何一边拿小笤帚扫落下的粮食粒,一边不停地推磨,又是如何为这七个孩子缝补衣服的。每一个寂静的黑夜谁能体谅姥姥的无奈、落寞和苦寂?这些欲哭无泪的磨难,造就了姥姥日后的性格:坚强、柔韧、不服输! 大舅从小就听话,可能是因为过早的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和困苦,特别会节俭过日子,8岁的时候就能帮姥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田间活,收花生、刨地瓜、掰玉米、拾柴火等,有时候还帮着姥姥做豆腐,卖豆腐。没怎么上过学的大舅脑子却很好使,算账特机灵,14岁那年开始,他就挑着担子到处卖油、贩盐,干一些油盐酱醋的小买卖,换些零花钱,贴补家用。听大舅说,那年春天,他担着两罐子花生油到泗水去卖,刚走到尧山,突然遭到了日本鬼子的轰炸,他吓得赶紧放下担子,立即跳进了离他不远的一口干枯的浅井里,当时大舅以为这下可没命了,结果,炮弹在远处爆炸,他却安然无恙。忘了是哪一年初冬,他去石莱集上卖完了油,天色已晚,此时,已经下起了一层厚厚的雪,他赶忙挑着盐顺着小路往回走,坑坑洼洼的路面上本身就结了一层冰,被大雪覆盖后,看不清是水坑还是平路,他就深一脚,浅一脚,急匆匆地往家赶,两脚迈进了冰窟窿里也浑然不觉,回来的时候,已是夜里9点多了,大舅的两个脚脖子也被坚如刀刃的冰凌划得一道道血口子,姥姥在微弱的煤油灯下帮大舅擦拭着薄裤下凝结的血印,顿时心疼得泪如雨下……娘俩抱头哭了大半夜。可想而知,当时的日子是多么艰难困苦啊!就这样,姥姥在家里辛勤劳作,大舅在外做些小本生意,仅够全家勉强维持度日。 本来日子也就这么捱撑着过着,然而事与愿违,随着我大姨和姥爷的离逝,姥姥的苦难才真正开始。听母亲说,大姨个子挺高,白皙的脸庞及长相随我姥姥,人也长得漂亮,在18岁那年嫁给了东乡吕家峪村的大姨夫,两人很是恩爱。可天有不测风云,过了不几年,大姨夫突然得了一场重病,便撒手人寰。大姨在无比的悲痛中,几乎哭干了眼泪,时间久了就落下了伤寒病,后来,感染了肺炎。在那个医疗条件极其低下的年代里,没能挽回大姨的生命。去世时,大姨年仅23岁。大姨的去世,姥姥、姥爷伤心至极,特别是姥爷,身体本来就弱,再加上过度悲伤,更是卧床不起了。突然有一天,姥爷把姥姥叫到床前,对姥姥说“孩子他娘,我要是真的不行了,你打谱怎么过?”姥姥擦了擦眼角的泪,坚定地说道“你就放心吧,我是三条大道走中间,把咱这六个孩子拉扯成人,不能让他们去要饭,更不能让他们没了娘……”姥爷听后,嘴角边露出欣慰的笑容,满意地点了点头。接着,他让姥姥扶他起来坐坐,还没等坐稳,就咽下了最后一口气……那年,姥姥39岁,母亲6岁,小姨刚刚6个月。<div> 大姨的离世,姥姥还没有从悲伤中走出来,时隔不到一年,姥爷又撒手人间,我真的不知道,在那个贫穷落脊的年代,缠着小脚,饱受人生“三大苦难”,柔弱无助的姥姥是怎么克难时艰挺过来的。可是,姥姥她没有一丝一毫的动摇,她把所有的痛楚深深埋藏在心底,凭着她那坚强的性格和顽强的精神,一步步度过生活的难关。<br></div><div> 处理完姥爷的后事,姥姥把他们兄妹几个叫到身边说:“你爹走了,当娘的,要好好的把你们拉扯大,我们家现在是很穷,可是,孩子们,我们人穷志不穷,不是咱家的东西,再好也不能拿,更不能去偷”,她接着说:“冻死迎风站,饿死不低头。活的要有志气,千万不能让人家笑话。你们都可记住啊!”姥姥说着说着已泣不成声……其实,姥姥的内心深处埋藏着多少的痛和说不尽的苦难泪水啊,可她,没有任何选择,因为在她心里,只有孩子们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为了孩子,为了这个家,她咬紧牙关,迎难而上。<br></div> 姥姥的哥哥长了一副好身板,高高的个子,很是精神,用现在的话说,比较“帅气”。可是,当时由于家庭极其贫穷,到了40岁才寻了媳妇,成了家。后来,有了表姨和表舅,一家人倒也美满幸福。可好日子不长,在表舅2岁多的时候,他父亲突发疾病去世了。去世后不久,表舅他母亲在当时形势所迫的情况下带着两个孩子远嫁他乡。姥姥为了留下她娘家这个唯一的“根”,硬是从她嫂那里要回了表舅,自己抚养。加上表舅,七个孩子都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一年下来的收成,也填不饱全家人的肚子。为解决吃饭问题,姥姥就叫他们去田间、地头摘树叶、挖野菜回来充饥。有条件的时候,姥姥用做豆腐剩下的豆腐渣和地瓜面搅在一起摊煎饼,这都算是改善生活了。就这样,吃了上顿,糊弄下顿,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心胸豁达的姥姥仍然保持着一副热心肠,村里邻里百舍、远亲少故有什么困难,她都慷慨解囊,施舍帮助别人,从不吝惜。街里的乡亲们谁家要是有个红白喜事儿,她总会主动去帮忙。去的时候,手里不是拿着一包挂面就是提着自己喂鸡下的蛋,从不空手。姥姥善于说媒,多年来,在她的撮合下,促成了好多对姻缘。有时候,姥姥还好“多管闲事”,邻居家吵架,她去劝和,亲戚那里闹别扭,她出面调解,总是苦口婆心,和风细雨般帮他们化解家庭矛盾。时间长了,也赢得了大家的尊崇和赞誉,她老人家在村里的威望也愈加高起来。姥姥的这种东方女性特有的勤劳、善良、宽厚、仁慈的性格和她自强自立,坚韧不屈,辛劳持家的良好风尚,深深影响着家族的一代代后人。 姥姥永远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为了这个家,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做完豆腐就上坡,锄地割草,一大早,忙完地里的活,回来还要烧火做饭,伺候一大家子人……渐渐的,母亲他们都长大了,日夜操劳的姥姥,黑发也染上了白霜,慈祥的面容又增多了几分皱纹。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母亲及兄妹几个就帮着姥姥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让姥姥尽量少操劳一点,姥姥看着一个个长大董事孩子,脸上充盈着欣慰的笑容,感觉往后的日子有了盼头。 二舅从小身体就比较虚弱,姥姥对他也疼爱有加,重活不让他干,可二舅为了多挣些钱,改变当时的困境,就自己跑到外乡一个小煤窑上干起了推矿车的临时工,活又脏又累,每天还要起早贪黑,很是辛苦。每当姥姥看到二舅满手茧子,清瘦黝黑的模样时,总是转过身去,偷偷地抹着眼泪……三舅17岁那年毅然报名参了军,四舅在附近的煤矿当上了工人,母亲和小姨也能帮着姥姥下地干活,料理家务,日子也一天天好了起来。<div> 转眼,母亲他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四个儿子娶妻成家是姥姥的心头大事。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姥姥凭着她那坚韧不服输的性格和勤劳的双手,在众乡亲的帮助下,相继盖了房子,把一个个儿媳妇都娶回了家。姥姥对儿媳非常疼爱,把她们视为己出,从未与儿媳红过脸,婆媳关系十分和谐。随着孙子、孙女一个个出生,姥姥高兴得总是合不拢嘴,干劲更足了,感觉自己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儿。他白天忙碌于田间地头,晚上便和母亲、小姨推磨摊煎饼,抽空还帮着带孙子孙女……忙得不亦乐乎。</div> 三舅从部队转业后,为了支援西北建设,就去了甘肃兰州,相隔家乡一千多公里,儿行千里母担忧,离家远了,姥姥心里无时无刻不挂念着。那个时候虽然交通不发达,但,每逢过年过节或是姥姥的生日,三舅就一定会回来,每一次听说三舅要回来的消息,姥姥总是高兴得像个孩子,早早地倚坐在大门口石头那里翘首期盼。三舅回来也是全家人最热闹、最开心的时候,不只是带回来许多好吃的、好喝的,更重要的是兄弟姊妹,还有孩子们都齐聚围坐在姥姥身边,聆听她老人家讲那过去的故事,倾听着三舅在外不忘家风,诚实做人,踏实做事的成长经历……浓浓的亲情,和谐的氛围,红红的日子,姥姥脸上始终荡漾着甜美的微笑。从她的故事里,我们深刻感受到姥姥是一位仁厚的长者,一位伟大的女性,一位饱经风霜的英雄的母亲,她像一座高高的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她像巍巍泰山,是我们难以超越的生命之巅,她像光芒四射的灯塔,照耀着我们后人不断前进的方向…… 四舅在矿上工作敬业、尽责,一直得到领导的赏识和好评。他性格豁达,为人热情,乐于助人,人缘好,朋友也很多,凡是家里的大小事都靠他一个人张罗。只要四舅不上班,他就会经常往姥姥那里跑,有时带些好吃的,有时从矿上拿些桦树皮给姥姥点炉子用,娘俩坐在一起说说话,拉拉呱,问寒问暖,甚是温馨。<br> 然而,四舅由于血压高,那年突发脑血栓住进了医院,治疗了好长时间,时好时坏,最终,还是在1997年春节后病逝。噩耗传来,姥姥悲痛欲绝,白发人送黑发人,姥姥大哭了一场,一夜之间更苍老憔悴了。80多岁的姥姥又怎能再一次经受如此大的打击和痛苦?后来听母亲说,那些日子,姥姥总是一个人走到村外,望着四舅来时的方向,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过了一段时间,她渐渐平静下来,慢慢地恢复了往日的生活。姥姥是一个很普通的农村妇女,没读过书,没受过学校教育,那么她身上的那种处事不惊的涵养和定力是从哪儿来的呢! 三舅离开家乡50多年了,50年来,他始终秉承姥姥叮嘱他的“吃苦、吃亏、吃气”的“三吃”精神,认认真真工作,踏踏实实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一步步从仓库主任、经理,总经理,到甘肃省教育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再到兰州齐鲁商会永远会长,有了声望,有了地位,有了影响,但三舅牢记初心使命,时刻不忘肩上的重任,他招商引资为家乡的发展出力,牵线搭桥为西北开发创造有利条件。一个个项目地签订,一件件实事地落地都凝聚着他的睿智和心血,同时,也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尊崇和广泛赞誉。有百余家公司聘请三舅为名誉董事长或高级顾问,他总是乐此不疲,奔波忙碌,为各家企事业单位出谋划策,排忧解难,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尽心尽力!在三舅眼里,这些成绩的取得,均得益于姥姥地言传身教、谆谆教诲和鞭策激励,才使他能在大西北这片热土上深深地扎下了根。 2002年秋天,94岁高龄的姥姥,在大舅、二舅的陪同下,不顾关山远阻、长途跋涉,来到兰州探望儿孙。姥姥的到来,全家人高兴坏了,舅妈早早地收拾好了房间,大姐、二姐、大嫂她们从头到脚给姥姥置办好了好多衣服、鞋帽,重孙们欢欣雀跃地围着姥姥又说又笑,节日般的喜庆气氛,洋溢着浓浓亲情,姥姥的脸上乐开了花。 8月的兰州凉爽宜人,在三舅的老朋友甘肃省人大副主任王金堂的精心安排下,在白塔山,黄河之滨的云峰酒店为姥姥举行“敬娘宴”,接风洗尘。姥姥挺拔的腰身,穿一件白色绸缎唐装,白皙的脸庞和蔼慈祥,银色的发髻干净利落,眉目间透着活力,看上去神采奕奕,精神矍铄。酒席间,王金堂副主任及其他领导频频给姥姥敬酒,祝福姥姥长寿安康,幸福一生。他们知道,姥姥是一个饱经沧桑,毅然坚挺的伟大母亲,没有姥姥的含辛茹苦,就没有薛家的繁荣兴旺。姥姥的人格魅力不仅影响了我们整个大家庭,而且也深深地感染着熟知她的身边的所有人,正如王金堂副主任亲手题写给姥姥的“敬老娘”:“苦难炼就金刚体,心慈面善活菩萨,不远万里来西行,亲眼目睹国家兴,子孙亲友都敬孝,再活九十不算长。”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亲朋好友对姥姥的崇敬、爱戴之情。 姥姥的寿辰之日,就是我们大家族齐聚欢乐之时。农历三月初五,春和景明,一碧万顷,微风送暖,万物复苏,丙戌新春迈着轻盈的脚步迎来了姥姥百岁华诞。她的子孙们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融聚泰山脚下,还有来自全国各地在职和离退休的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以及社会各阶层宾朋好友共500余人欢聚泰山饭店,为这位世纪老人添福增寿。 那天的姥姥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她身穿红色印花夹袄,佩戴胸花,黑色裤子下青布裹腿,朴素整洁,白里透红的面颊洋溢着喜庆,很是精神。庆典开始,姥姥在儿孙们的簇拥搀扶下,缓缓来到寿宴大厅,此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锣鼓喧天,喜气洋洋。老寿星落座后,在山东省歌舞剧院著名主持人张建峰主持下,家人们按照辈分排成队,一一向姥姥磕头祝寿,表达儿孙的感恩养育之情。随后,宾朋好友代表分别致辞献寿,泰安市政协副主席、工商联主席张庆明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姥姥勤劳善良的朴素品格,宽厚待人的处世之道,严爱有加的朴实家风。甘肃省泰峰实业总公司董事长张鉴明自己撰写朗诵了一首散文诗,使在场的人感叹不已,热泪盈眶。紧接着,三舅致辞答谢,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激动地说:“忠孝才能自信,诚实才能广交,广交才能发展;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养育之恩终身难报;在家为父母尽孝,在外为祖国尽忠,尽忠就是最大的尽孝……”,言辞中,让我们再一次接受了尊老、爱老、敬老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责任担当,深刻感受到了姥姥百年阅尽世道沧桑,尝遍人间苦辣,而又自强、自立、自重的高尚品质。我们为有这样一位倍受敬仰的老人感到骄傲和自豪,更作为她的子孙后代感到无比幸福。寿宴在声情并茂的歌舞声中不断推向高潮…… 姥姥在岁月的磨砺中,正一天天老去……记得有天晚上,在新泰母亲那里,刚吃完饭,姥姥突然提出要回老家,不愿意在城里待了,想回到她住了一辈子的那个乡村老屋,母亲一再挽留,但执拗不过,便答应下来。第二天,他们兄妹商量后,隔日把姥姥送回了老家,老家的宅子由大舅和大舅妈住着,老两口也都是80岁的人了。为了伺候姥姥,母亲兄妹几个就轮流着来老家陪着姥姥,有时候,表哥、表姐他们也来待几天照顾着,就这样,姥姥的日常起居生活规律而祥和。 没承想,2011年春节刚过,姥姥突感浑身没劲儿,躺在床上两天两夜没起来,滴水未进。她好像预感到了什么,示意母亲他们都来,待儿女们到齐后,姥姥微微睁开眼睛,慢慢地环顾了一圈儿,嘴里不停地呢喃着……不一会儿,便撒手而去。<div><br></div> 姥姥走了!无疾而终。走时,没有太多的痛苦和悲伤,走得清净安享,就像秋天的叶子,自然而落。至此一生,姥姥把她的爱、她的善良留给了她身边所有的人,虽然饱受了太多的艰辛磨难,但她用她的坚强诠释了她的一生,姥姥的一生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我不善以痛哭流涕的方式来寄托哀思,但在送别姥姥的人群里,回忆着与姥姥相处的点点滴滴,想着从此阴阳两隔,一抔黄土的凄凉,听着母亲和她兄妹们撕心裂肺的呼唤,我还是忍不住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姥姥五世同堂的子女重孙,娘家亲戚,宾朋好友都从四面八方赶来送她最后一程。送丧队伍就像一条白色的长龙,一眼望不到边,路祭、墓祭,悲天跄地。从姥姥灵柩被抬出门的那一刻,我再也难以抑制揪心的悲痛,内心里呼喊着我的姥姥,任思念、悲哀的泪水流淌,一路举着花圈跪送到她的坟头,万般不舍地目送姥姥被送进那最终的安寝之地。 姥姥这一生没有给儿女们留下多少物质财富,可她留给儿女们的是勤劳俭朴、宽厚善良、乐于助人的精神财富,这些闪耀着中华民族传统光辉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这个大家族! <br> 因为,我们身上流淌着她的鲜红的血,是她鲜活生命的延续……<br> 盛开,是对落红最好的回报!<br> 绚烂,是对根的最长情的告白!<br> 姥姥,您地下安息!<br><br><br><br> 谨以此文,献给姥姥诞辰110周年!<br><br><br><br> 外孙: 杨绪超 杨华<br> 2020年3月8日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姥姥

姥爷

三舅

母亲

大舅

大姨

四舅

那年

表舅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