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2020年3月8日,驻马店市第一高级中学工会委员会组织学校全体女职工,开展了富有意义的“书香女性”读书活动。<br> 一高的女教师们把自己读书的声音定格在最美的时刻,带着春天的气息,走进我们的心灵。<br> 她们,或如牡丹,大气从容;或如梅花,清雅出尘;或如兰花,幽远空灵;或如菊花,淡泊宁静;或如翠竹,清秀脱俗。<br> 她们,热爱生活,追逐爱的脚步,记录幸福的人生。她们,是春天最芬芳的花朵,是一高最美丽的风景。</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生命的空隙》 </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朗 诵:曾雅娜</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古元《春的期待》 </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朗 诵:余永红</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春天的邀请》 </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朗 诵:万家乐</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刘 瑜《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 </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朗 诵:丁怡丹</b></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碧落黄泉任我行</b></h1><b><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读杨友远老师《一个真实的野人世界》有感</b></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333333">邓 鹏 </font></b></div></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r></h1> <b>笔者浅薄,加之与始终仰视着的杨老师素来无缘深交,偶尔私下冒昧揣测时曾斗胆设想:这位肖似马三立的清癯老者——那样稳且那样静,连走路都一丝不苟却不让人觉得疏离,他应当是个深藏不露的冷幽默圣手吧?机缘巧合,偶得杨老师大作《一个真实的野人世界》,数番拜读,文集中洋洋洒洒十余万字里跃动的灵动与野性,让笔者数年执念一朝颠覆。<br> 原来,杨友远老师是静水流深。<br> 脉脉前行,不疾不徐。水花偶溅之处,润泽人心,使读者心绪难平。<br> 几经按捺,终是忍不住将心底叹服倾泻成文,诚示我等后辈对杨老师的敬仰。权做抛砖,或可引志同道合者金玉之思?然敬慕滔滔,如何尽述?暂撷几叹,聊表诚意。<br> 一叹功底深厚、文字老到。<br> 中山大学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烙印在杨老师这个老牌大学生身上,清晰可见。名校出身,起码能证明其禀赋、眼界和认知高度。《一个真实的野人世界》里沉潜的古风雅韵,让“中文系”三字散发出了别样的魅力。这情节设置、这清奇文风、这典雅用词是脱胎于唐传奇还是宋元话本?似乎又有明清小说寓庄于谐的影子?掩卷之余,已被征服。脑海里萦绕不散的是“闲云”“野鹤”“松烟”“太奇”等人物称谓,他们属于化外之境,自带惹人遐想的飘逸闲雅。另有“汪龄”“猴才”“猿晴”“互娇”“蔓蟾”等,或谐音双关,或语含机锋,契合人物身份、职业,堪堪影射尘世的不堪,让污垢无所遁形。如此匠心,怎不令人叹服?至于“那真是另一番消受”“内外家主”“冷战觳觫”云云,更让人恍有隔世之感,除了随杨老师神笔穿越古今之外,再难做其他选择。<br> 二叹想象奇谲、造境绝美。<br> 思接千载,神游万仞。“云雾山”“千怪湖”“野人村”“太奇境”,抬脚便至,那潇洒从容,大有“碧落黄泉任我行”的自在。可这天马行空的想象,居然来自一个古稀老人,如何不让人称奇?更奇的是老先生的另一绝活儿——用上等的绝妙好辞,造境。<br> “文人雅士名优显伶,丝竹流韵古风飘香”,说的是孟家村。混迹其间的孔孟后人尽管败絮其中,面子活儿还是要做足的,这雅致的环境便是明证。<br> “霞染桃花,烟笼竹林,雾锁绿树。阡陌纵横于碧野,溪流宛转于烟村。远山隐约,白鹭一行。”这世外桃源般的绝境竟然是地府,岂不让人大跌眼镜?更叫人无端生出几分向往来,可如何是好?<br> 更有“悲风吹衰草,哀鸿啼霜天”“冷野草枯,狐兔号饥”凄清衰飒,惹人垂泪;“岸花野红,岸草野绿”清朗怡人,引人神往……意境格调迥异,不一而足,无不妙绝。<br> 三叹讽刺辛辣、流弊深广。<br> 于嬉笑怒骂中针砭时弊,打击面之广,力道之足,足见作者观察之细、思悟之深、笔力之劲。<br> 男人厌旧贪新的劣根性,在《换娘服务队》里尽数呈现。人类焚琴煮鹤之短见,通过《突然消失了的人们》隐喻。妄想痴等返老还童的汪市长一边叫嚣着“我做贪官比你有招,做贼比你魔高”,一边无奈地看着自己齿落发稀,他的惶恐惊悸从远古而来。徐福的逆风远行、魏晋风行的五石散、雍正帝的金丹大药,绵延到汪龄这里,只剩下了挣扎和不甘。绝望,是他们一致的结局。那个关于长生不老的神话,被人们传了又传,亘古不衰,最终干涸成长风中的一声叹息。<br> 另有诈欺、寡恩、钻营等等世俗之人的劣行分分钟被扯掉画皮,原形毕露处面目狰狞,叫读者胆战心惊又不得不直呼过瘾。<br> 四叹情意真挚、情怀动人。<br> 杨老师以男性视角审视当下,以刚劲深刻的笔触痛斥同性的同时,格外温柔地悲悯异性。他丝毫不吝啬对异性美的赞誉,且兼具怜香惜玉的情感高度。比如孟婆,竟是以这样的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两弯峨眉,春江晓月;二目顾盼,秋水寒波。肌肤凝脂,臂腕清霜。”文静娴淑,不矜不盈。此人尚且如此,其他女性更是美出天际。感谢杨老师,用您的超高审美力赋予她们异乎寻常的美。她们或纤或秾,或柔或刚,独一无二地美丽着,芬芳了这个真实的野人世界。而这诸多女性人物中,笔者私心以为:最美当数《望乡台》中的“老妻”。<br> 她文化低,她碎碎念;她节俭,热衷打折商品而屡屡被诳又屡败屡战;她顾家,疼儿念孙倾力付出,却将孙女买的一件新衣在邻人面前谝了又谝……她不擅“画纸为棋局”“学饮伴清谈”,她长于“晨餐供具,新炊藜糁,旧腌盐蔬”。浣花溪畔草堂里的老妻,或许经了老杜的美化。杨老师眼中的老妻,最是写实——一举一动,都关乎生活。柴米油盐,端茶送水,鸡毛蒜皮。夕阳红夫妻相携相守的可贵,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老妻”是绵香醇厚的老酒,需用一生品味。<br>一声“老妻”泪潸然,闻者如何不泪垂?<br> 特写式细描和类似直抒胸臆的反思,是最朴素的方式,诠释出了最真实的夫妻情谊。越质朴,越动人。<br> 而杨老师笔下感人至深的兄弟情,豪迈深厚到不需要太多言语渲染,做实事就足够。相比吴宇森镜头里的小马哥和宋子豪,杨老师肯定的男人情谊更接地气。没有“暴力美学”的外衣,只有凡俗生活的琐事;没有过命的机会,却有过命的情谊——谁能说,这不是尘世间最本真的“英雄本色”?<br> 作品高远的立意,同样值得称道。“逃离和归隐”这一主旨,似乎自古以来就备受文人雅士青睐。屈子欲逃离,于是催生出“渔父”这个意象母体;陶潜得逃离,他篱边的黄花才能从古绚烂到今……俗世里饱受摧残的肉身,难以安放蠢动的心。哪里才是精神的洞天福地?找寻,顿悟,解脱。此心安处,诗意栖居。这个“始于逃离,终于回归”的话题,就这样周而复始地轮回着,丰盈了无数颗不安分的灵魂。 <br> 作者寓于文字里的清雅精神境界,个中纯熟的艺术手法,情境浑融的高妙等,无不令人沉醉。再谢杨老师:您天马行空,开我眼界;您静水深流,润我心田!心已随佳作涤尽浮尘,管它窗外蝉聒蛙噪,我自闻喧享静。</b><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