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疫情 太和博物馆在行动之一 ▎网逛博物馆 宅出新风(3)

我为摄狂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正值三月,我们进入最舒服的季节<br></font></h1><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沙河之滨 春风习习</span></div><font color="#ed2308"><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很遗憾未能与您在这里相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居家之中 共抗疫情</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谈一场“网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起来“逛”展览吧!</div></font></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提 要</font></b></div></h1><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br></font></h3><h3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ff8a00">  西汉时期,太和境内置细阳、新郪两县;东汉以后,本地建置更迭频繁;汉魏时期,是称著史册的汝南富庶名区、文教德化之邦;三国时期及曹魏时期,本境农桑并兴、仓廪盈实,呈太平盛世景象。请继续浏览第三部分(第三展厅):</font></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汉魏名区</font></b></div></h1><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西汉太和境设细阳、新郪两县分领境土,属汝南郡。东汉以来,本地建置更迭频繁,先后设乐昌、新延、乐庆、城父、宋县等,还是众多王公、列侯的封食之地。汉魏时期太和境经济、文化较为发达,是称著史册的汝南富庶名区、文教德化之邦。曹魏政权广兴屯田之利以资伐吴,魏大将邓艾在太和境修治百尺渠,促进了本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此期本境农桑并兴、仓廪盈实、百业兴旺,呈现繁荣富庶的太平盛世景象。</h3><div><br></div><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第一单元 显赫诸侯</font></div></h3><h3><br></h3>  两汉时期,太和境内是一批重要王公、列侯的封食之地,如汉初夏侯婴封食细阳(今原墙镇),东汉张寿、王武先后封食乐昌侯国(今赵集乡)、岑遵封食细阳侯国(今原墙镇)、郭竟封食新郪侯国(今赵庙镇)、孔安封食宋公国(今原墙镇)等。这些王公、列侯不仅有食邑,还享有政治、经济、司法方面的特权,身份地位极为尊显。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特色铜镜介绍</div><div><br></div>  我国铜镜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有三个高峰,第一个是战国镜,第二个是汉至三国镜,第三个是唐镜。汉镜铸工精整、纹饰华美、铭文丰富,既是日常生活中习见的实用器,也是精巧别致的艺术品,因此古器物学家罗振玉先生说:“刻画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三备焉,莫若镜也。”   该镜流行于西汉时期。镜作圆形,圆钮,宽素缘。主纹区四个乳丁,将图案分作四区,每区置一组“∽”形虺纹。虺的背部,多填充有神兽、禽鸟、花草、几何图案等纹饰。“虺”<br>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小蛇,近年也有学者认为,这类纹饰称作“云纹”更为合适。   主要流行于西汉时期,镜作圆形,圆钮,内向连弧纹钮座,窄素缘。主纹区为一周铭文圈带,铭文多见“见日之光,天下大明”、“见日之光”,句意为夸耀、赞扬铜镜质量与功用。文字简笔较多,字与字之间,多见几何纹装饰图案。   主要流行于西汉时期,镜作圆形,圆钮,内向连弧纹钮座,宽素缘。主纹区为一周铭文圈带,铭文多见“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内清以昭明,光象夫日月”,句意为夸耀、赞扬铜镜质量与功用。这类铭文省句、省字较多,完整的辞句应该是“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雍塞而不泄。”   镜作圆形,圆钮,柿蒂纹钮座。钮座外置双线方框,方框内配置十二乳丁,乳丁间配置“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铭文。方框外八乳丁与“T、V、L”纹,将主纹区分作四区,四区内配置神禽、神兽、羽人图案,其中“四神”标示四方方位。主纹区外有一周铭文圈带,铭文:“尚方作竟(镜)真大好,上有山(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寿如金。”铭文圈带外置短斜线纹,锯齿纹缘。<br>  博局纹铜镜主要出现于西汉晚期以后,其中以新莽朝前后最为流行。镜图中的“T、V、L”纹,早期称作“规矩纹”,后来人们根据铜镜铭文改称作“博局纹”,其原始含义是标示宇宙空间四方八极架构的符号,《淮南子·天文训》中有天地宇宙“二绳、四仲、四钩”架构说,镜图中方框外的圆形象征“天”,T为二绳、L为四仲、V为四钩。此外,汉镜中的博局纹还有“顺阴阳合五行”、“去恶除凶辟不祥”的含义。这枚铜镜中的“尚方”铭文,是简化、省略形式,其完整铭辞常见为:“尚方作竟(镜)真大好,上有山(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浮游天下遨四海,寿如金石为国保。”铭文的意思,是夸耀尚方铸镜质量好、上有仙人长生不老,反映了汉代社会流行的神仙信仰与崇拜、渴望永生不死的思想。   圆形,半球钮,主纹区置高浮雕龙虎纹。主纹区外置短线纹、水波纹圈带,高厚三角缘。 <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 style="">第二单元 治世贤正</font></h3><h3><br></h3><h3>  汉魏之际,汝南郡细阳、新郪(宋)县境经济发达,文教昌兴,人才辈出,涌现出倪宽、张冲、张酺、张济、范滂、郭宪等一批鸿学大儒。他们学识渊博,品行高洁,以经国治世之贤、匡正时弊之范知名于当时,生平事迹称著史册、传颂后世。<br><br></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带经而锄——倪宽</font></div><div><br></div>  倪宽(?-前103年),乘(今山东广饶)人。少年时随母逃荒,定居汝南细阳(今太和)县。自幼勤奋好学,留下了“带经而锄”的典故。倪宽曾受业于经学大师欧阳生、孔安国,后明经入仕,历任廷尉、掾举侍御史、中大夫、左内史、御史大夫等职。倪宽精通经学和历法,且善文辞,汉武帝太初九年,奉诏与司马迁等共定《太初历》,是西汉著名的大儒。<b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一代帝师——张酺</font></div><br></div><div>  张酺(?-前104年)字孟侯,汝南细阳人。先祖为赵王张敖,张敖子张寿封乐昌侯。<br><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身正节清——范滂</font></div><br></div><div>  范滂(137-169),字孟博,东汉汝南郡细阳人。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四行。曾任清诏使、光禄勋主事,江夏八俊之一。按察郡县不法官吏,举劾权豪。后见时政腐败,弃官而去。汝南太守宗资请署功曹,严整疾恶。桓帝延熹九年(166),以党事下狱,释归时士大夫往迎者数千。灵帝初再兴党锢之祸,诏捕滂,自投案,死狱中。<br><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断靷直臣——郭宪</font></div><br></div><div>  郭宪,字子横,汝南宋县人。通五经,善文辞。为人耿直敢言,曾断靷(yǐn)直谏阻止光武帝西征隗嚣。后辞官,卒于家。著《洞冥记》,记载与汉武帝有关的神怪和传说、奇事、神山仙境、丹方灵药及异方风土物产等。<br><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释囚县令——虞延</font></div><br></div><div>  虞延,字子大,汴州陈留县(今河南开封境)人。建武初任细阳令,每到岁时节令,便让囚犯休假回家。囚犯感其恩德,到期即回。有囚犯病于家,家人用车子将其按期送回县狱,病囚到县狱就死了,虞延把他安葬在城门外,百姓深受感动。</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重点文物</font></b></h1>   国家一级文物,东汉,1956年太和县李阁双古堆汉代空心砖墓出土,通高14厘米,圆形,由砚盖和砚身两部分组成。盖外面中部隆起,透雕双螭首,昂首相对。吻部相连处有四个小圆孔,孔下镂雕为提梁。盖边有细线浅刻小方格纹,边缘有一周浅刻锯齿纹。砚底有三足,足上浅刻熊纹图案。此砚雕刻精细,造型浑朴别致,为汉代石砚精品。<br>  这是一件珍贵的东汉三足石砚,由上盖与下部砚身组成。上盖雕成双孔提梁式,器表刻绘走兽、云纹。砚身台面平而无池,底有三熊形足。三足石砚最早见于汉代,器型多为圆饼形状,三足多雕刻成熊、虎等兽形。砚盖常用高浮雕、镂空雕等技法雕刻出螭龙、盘龙、辟邪等。早期三足石砚雕工粗犷拙朴,东汉后期日趋繁缛细腻,砚盖内外、砚身上下往往有精美的雕刻纹饰。   国家三级文物,东汉,保存完整。敞口宽折沿,沿呈弧状内凹,浅圆腹,略外鼓,平底,底部外壁饰一组凸弦纹圈带,内壁铸有“双鱼纹”和“宜子孙”铭文。口径:38.5cm,腹径:31.4cm,底:26.5cm,通高:8.5 cm,质量:2476克。太和县倪邱镇马大庄出土。<br>  该铜洗是汉代常见的盥洗器具,因故得名,类同于现在使用的洗脸、洗手盆。铜洗的形制,多见侈口,束颈或折颈,鼓腹,平底。有的铜洗底部内侧铸有双鱼纹、“宜子孙”“长宜子孙”铭文,有期盼、祝福家庭富足有余、子孙后代繁昌的含义。   西汉时期的铜釜(fu),本来应该与铜甑(zeng)上、下套合成一组,用作蒸煮饭的,即铜甑在上部、铜釜在下部,以子母口合扣成一个整体。可惜上面的铜甑残缺,仅剩下箅(bi)子的残件了。汉代以前蒸煮饭用的三足鬲,与甑套合成一组,叫做“甗”(yan)。到了汉代,由于灶、炉的普及,原来鬲、鼎之类的三足器在蒸煮饭中的作用逐渐被弱化甚至淘汰,代之流行使用的是釜、甑组合,因为釜、甑组合放置在灶或炉上,更有利于加热、保温蒸煮食物。   銗镂,西汉小型盛酒器,由器盖、器身构成。器身敛口,束颈,溜肩,圆鼓腹,圜底,三矮兽蹄足。腹上部近肩处对称置两桥形鼻钮,鼻钮连活环、铜链与曲柄龙首提梁。高器盖,顶部微鼓,上饰三扁平钮,盖身向下弧状外展。<br>  过去这类铜器,曾被称作“提梁壶”、“提梁卣(you)”、“提梁杯”,近年根据文献资料与出土器物铭文,确认它的本名叫“銗镂”。 是说此类器物的颈部高而长,盖顶隆起,犹如山巅的嶙峋岣(gǒu)嵝(lǒu),因此得名。   这是一方汉代铜官印,印面方形,桥形钮,印文阴刻“南海长史”四字。<br>  印章初名“玺”,秦代规定皇帝用印称“玺”、臣民用印章称“印”。汉承秦制,部分诸侯王、王太后用印亦称“玺”。汉印分官印、私印两类,官印对材质有严格的要求,帝王专用玉玺,臣下按官位、爵秩高低分别用金、银、铜印等。“私印”即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br>  汉代制印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铸印,以范为模,浇筑而成;一种凿印,又称“急就章”,大多是在军情紧急、拜将出征时,来不及铸印以刀凿之法凿成。汉印文字有小篆、缪篆、鸟虫书等,是研究汉字特征、形体演变、艺术美学极珍贵的材料。 <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 style="">第三单元 穿渠屯田</font></h3><h3><br></h3><h3>  三国时期,魏将邓艾淮北屯田,在陈、项至寿春一带穿渠三百余里,大治诸陂于颍水南北,为曹魏军粮的生产与积储、结束当时三国分治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br>  修治百尺渠,是邓艾穿渠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这一治水工程贯穿太和境内,对本区当时及后世农业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但,邓艾修渠治陂工程在水灾之年给宋县造成的灾难也是十分严重的。</h3>   圆形,瓦当正面中心置一大乳突,乳突向外伸出四组短平行线,将当面分作四区,每区各置一组卷云纹。边轮高厚。<br>  瓦当是古代建筑中覆盖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物,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是古建筑中的重要构件。   组图中,除一枚铁镜外,其余三件为农具。两汉铁制农具的使用较战国更加广泛,牛耕与铁制农具的推广使用,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盐铁论·禁耕篇》说:“铁器者,农夫之死生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铁斧、铁鍤、铁锄、铁犁铧等农具出土数量多、分布广,是当时铁制农具广为使用的物证。<br>   图中的东汉铁犁铧,形体重而硕大,民间小作坊铸造有难度。《盐铁论》:“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务应员程,不给民用。”因此,此类大铁犁铧,应多出自官营冶铁作坊铸造。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第四单元 盛世风物</font></div><div><br></div>  汉魏时期,太和境内社会总体稳定,农业经济发展迅速,手工百业繁荣兴旺,陶器烧制、玉器雕琢、青铜铸造、冶铁造器、生产工具的加工与使用等成就显著。考古发现的汉墓规模等级、形制结构及丧葬器物的种类、数量、组合特征等,反映了当时封建庄园经济发展的富庶状况。墓葬出土的大批精美文物,集中反映了汉魏时期本区社会生产、经济生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盛世景观。   国家一级文物,汉代,长方体,空心,正面雕刻羽人朱雀纹。长:106.7cm,宽:29.5cm,厚:18.5cm。<br>  汉代人们信仰崇拜、渴望长生不死之风盛行,因此汉墓空心砖图案中,会出现此类表现仙人生活的场景。朱雀、凤鸟都是神仙世界里常见的神鸟,画面中高大的楼阁,也是传说中仙人经常光顾的地方。   国家二级文物,东汉,侧面破损三处。长方体扁宽,空心部分由四个阁墙将其界阁成五个空间。一侧面主纹为楼阁屋舍组图:左右两边为单阙 ,中间为亭,二层楼阁,方框形门等,边阑纹饰区饰菱形纹,复线波折纹,其余几个侧面饰分区菱形纹线素面。砖体两端铸有子母空的榫与榫眼。长:109cm,宽:35cm,厚:14cm。门阙”“楼阁”是汉墓画像中常见的题材,是汉代社会贵族生活场景中的标示性符号。   国家三级文物,元代,长方体,正面摸印二组形制相同的龟蛇合体玄武图像,以隔栏分开,主图四周饰以边栏,砖顶面开三洞,中洞近椭圆形,两边为圆洞,砖内中空。长:37cm,宽:24cm,厚:18 cm,质量:18.5千克。太和县宫集镇马庙出土。   小口,圆溜肩,直腹向下斜内收,平底,三矮兽蹄足。腹部饰三组凸弦纹。此类小口三足仓丧葬明器,烧制火候较高,较好地解决了仓储中的防霉、防潮、防虫等问题,因而在汉代十分流行。   东汉丧葬明器,2件,由上、下盘合扣而成。上盘中部置两漏孔,外檐凸起,中间有隔梁分开,外缘伸出一短柄,短柄凿有方便捆绑的穿系孔。下盘有硕大圆形器座,器座宽平沿,浅腹,腹壁陡直,平底,三兽首形足。   东汉丧葬明器。昂首竖耳,目视前方,尾上卷。体上部均施绿釉,四肢下部露胎。<br>  明器,即冥器,指的是古代人们下葬时带入地下的随葬器物,同时还是指古代诸侯受封时帝王所赐的礼器宝物。明器一般用陶瓷木石制作,也有金属或纸制的,明器是考察古代生活和雕塑艺术的有价值的考古实物。<br>  在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即随葬明器,在夏商时代的墓穴里就出土了陪葬的人、兽、日用器物及金银玉器。战国至汉代早期,厚葬之风甚盛,许多王公贵族死后往往将大批他们生前所用的奴仆、器物一同下葬。此时所用的明器严格来讲没有专门的特指,一般均是主人生前所用器具的实物。<br>  到了汉代后期,厚葬之风渐衰,模型明器作为汉代新兴的成套随葬品组合,因为可以大量生产的结果,使得许多不是上层阶级的人也负担得起,所以陶制的陪葬品在汉代后期相当盛行。宋代以后,纸制明器逐渐流行,陶瓷明器渐少。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 color="#ed2308">下期预告</font></b></div></h1><h1><br></h1><h3>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安全重于泰山。太和县文物管理所(博物馆)全体干部职工,在同心协力、共抗疫情的同时,文物安全防范工作毫不懈怠,始终做到疫情防控和安全生产两不误。欢迎继续浏览我馆即将推出的:“<font color="#ed2308">抗击疫情 太和博物馆在行动之四 ▎扎实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文物安全工作</font><br> <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供 稿:博物馆开放部 </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编 辑:李 晨    </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摄 影:黄海燕    </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审 定:范晓东 金亚东</span></div></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温馨提示 ▎PROMPT</span></h1><p><br></p><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地址:太和县城关镇文明西路与创意路交叉口北侧六馆两中心内</span></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公交:7路(县政府--六馆两中心)</span></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12路(湿地公园--泓大城)</span></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导航:太和县博物馆</span></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电话:0558-8656765 8662716</span></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开放时间:每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span></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周二至周日9:00-17:00</span></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16:30停止入馆)</span></h5><p><br></p>

铭文

汉代

明器

东汉

太和县

太和

文物

提梁

三足

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