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抗疫生活 ( 随 笔 )

钢笔画家话家

<h3><b>  我 的 抗 疫 生 活</b></h3><h3><br></h3><h3> 程 庆 拾 ( 古 生 )</h3><h3><br></h3><h3><br></h3><h3> 完全不曾料及,此次难得回家乡,陪九旬老母过过春节,却遭遇冠疫之变,一直"沦陷"至今……</h3><h3> 我是元月22日中午离开成都返合江的。刚刚安定下来,网络媒体上一波接一波的可怕消息越发令人不安,在心惊肉跳间,直至武汉"封城"消息的确证。</h3><h3> 情况似乎越来越严峻,甚至是惶恐、无望,人们不知所措,未来更加难料。</h3><h3> 原来预计,最多过了十五即返,因为成都温江的新家那边,还有一大堆安装、购买的杂事在等着呢。而回合之前,早已约好与亲友同学见面聊天的,现在一看,真是想得太美,全然泡了汤。</h3><h3> 胞兄深知我生性好动,且大大咧咧惯了,万事满不在乎,便打来电话严辞告诫,"千万不能外出,任性就是找死!"</h3><h3> 后来看了"不带口罩你试试? 试试就是逝世"的那条所谓天下第一直白、惊悚的防疫标语,我便戏想,老哥子的话,应该评为"天下第二"。</h3><h3> 另外一个没料到,便是好动之人居然安安稳稳作了一回"宅家老男",虽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但四十余日里,我的"小日子"过得其实丰富多彩,不亦乐乎。</h3><h3> 上可娱亲。天天陪娘亲摆摆老龙门阵,一起回忆回忆几十年前的种种旧闻趣事,家长里短,母子俱欢,常常哈哈大笑,声震屋宇。</h3><h3> 下则弄孙。胞弟的孙子叫格知,按辈份叫我三爷爷。虽才半岁多点,根本不会喊,但对三爷爷却"好感多多",常抱着、骑着(合江话叫骑"马马肩")、逗着乐着玩着,我的"板瘾儿"又多,各种搞笑动作,各种滑稽声音,每每逗得小家伙摇头摆颈,手舞足蹈,开心开怀大乐特乐。太奶奶(我的老母)则说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当然没忘记拍大量照片,各种动作与表情,简直不要太好玩,太可爱,太聪明,太生动。最后常常弄得不知到底是谁在逗谁呢,两头"猪"(我俩都属猪,不过相隔整整一个甲子六十岁)就是这样你宅我也宅,共处屋檐下,相得益彰,其乐融融。有时还挑一些好的照片发在群里,甚至配上一两首打油小诗,全国各地的朋友们看了,纷纷点赞、留言,以分享我们宅家期间的平凡乐趣,作为大家郁闷宅家生活的某种调节。</h3><h3> 每天都是老常在在地、随遇而安地应对着这一巨波疫情泛滥。该吃吃,该喝喝,仿佛一切照旧,波澜不惊。</h3><h3> 但有时也难免与家人关注着,议论着,焦虑着,甚至是期盼着,猜测着。所谓国家国家,家是小的国,有国才有家,这回算再次强烈感触到了,国与家究竟是什么关系。咱小小老百姓,能自觉隔离宅家,往大里说,是听从中央统一指挥,上下同心,为国分忧,起码不要添乱;朝小里看,不过是"贪生怕死",珍惜这条小命而已。</h3><h3> 毕竟六十出头的人了,已过耳顺,遇事也理应更沉稳和淡定吧。</h3><h3> 在屋里憋闷久了,难免自我"放风",却只能去楼顶自己家的小花园。"独上高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远观浩浩江流,隐隐山影,近品身边的无数盆花,有的已开放得姹紫嫣红,完全不把冠魔逞恶当成回事似的,一任自然天性,完全顺应时节,于是难免一番感叹与低回留连,人也越发心如止水、凝重超迈起来。</h3><h3> 日子总归还得过下去吧。</h3><h3>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家存老酒,铁定保真,其中不乏1573、郎酒孔府之属,已陆续被我干掉十来瓶。网上有人说,喝酒可以防病毒,还晒出古代某医书上有关记载的照片截屏为证,真的有"无论进门出门都应该来上几口"的说法,这我当然信。还有人说一人喝酒,全家安全,对此我也不表示反对,哈哈哈。</h3><h3> 何以驱闷? 唯凭艺事。几乎每日作一幅钢笔画,还变换着不同的构图、意境与风格来玩,不知不觉已画完一本,整整四十幅呢,若拆下来,搞个小型个人画展都够数了!</h3><h3> 还有练习硬笔书法,读书赏画,以及各种的睹物忆往,胡思乱想。</h3><h3> 与朋友们的微信交流似乎也更为频繁了。</h3><h3> 此外,也为我们自己办的《钢笔画集萃》网络杂志撰写文章,推荐和搜集作品等等,这些所谓"正经事",更是打发时间的好办法。这份网络杂志,我们"铿锵三人组"(三位"五O后"、"六O后"醉心玩钢笔画的老汉)已经编辑制作几十期了,岂能因一时的疫情和隔离而终断、放弃? 压根不可能。</h3><h3> 第三个没有想到,宅家隔离期间,另一个十分意外的、特别的、巨大的收获,便是在母亲书房的那排大书柜里,竟然发现一批我四十多年前自学美术时的作品。以铅笔与碳笔的素描为多,还有几幅彩色的。这些真正意义上的"旧作",除十余幅临摹外国艺术大师的经典素描肖像之外,更多的还是自己的静物写生"作业",所画无非当时家里能找到的瓶瓶罐罐,杯杯盘盘,甚至是"毛选"与当年的本子与画具等等。一只被我多次写生过的铝质的器皿"撮瓢",原本安静地躺在书柜一角,享受自己的寂寞时光(这是其中一幅静物写生的描绘对象),居然也被我找到了! 对照实物与原作,发现十多岁时,作为青葱少年的我,其观察力与表现力,还真是不差。</h3><h3> 曾几何时,对于画画这桩业余爱好,我是怎样的痴情,怎样的勤奋,甚至是怎样的无师自通呢!</h3><h3> 极喜之余,如获至宝。真是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啊。当然要逐一拍照存念,还乘兴发在"成都钢笔画"、"西北钢笔画"等几个国内知名钢笔画专业微信空间。画友们看了,无不感叹再三,"没想到程老师那时的素描功底这样好!" 其实我更多倒是颇觉惭愧,好像自己这几十年来进步不怎么大似的。</h3><h3> 若非这次因抗疫的长期宅家岁月,有许多空闲时间来翻箱倒柜,怎么可能找到当年这批"老古董",进而证明自己确实是一颗美术种子选手呢……</h3><h3> 单凭这一点,这次隔离宅家就万分值得!</h3><h3> 还得感谢老母亲,视儿子的幼稚之作为拱璧之物,珍之藏之,居然一直好端端的保存到现在。</h3><h3> 为表达一下我们作为民间钢笔画艺术群体支持全民抗疫的共同心愿,我还倡导发起,办了一期杂志的"抗冠"增刋。我们向全国广大钢笔画友征稿,不到十天,就有一百多幅投稿作品陆续发来,得以按计划如期编辑制作与传发,算是为抗疫尽了一丝绵力。而我自己的一幅投稿作品,便是精心描绘了几棵巨松,题款是"如松之坚,抗冠必胜"八个字。</h3><h3> …………</h3><h3> 疫情总会过去,冠魔终将败北。</h3><h3> 现在国内抗疫形势越来越好,国人对未来更加信心十足。只是,心疼和钦佩那些伟大的"逆行者",是他们,她们,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与证明,什么才是中华脊梁。而我自己,平凡且缈小,只不过安安生生宅家,平平静静度日,且有吃有喝,无虞无伤,不但没有损失什么,反而还有格外的收益。</h3><h3> 我们这个民族,其坚韧不屈,应对时艰的凝聚力与必胜信念,何其强大。有外国学者曾这样评论,说中国其实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有着五千年发展史经久不息的伟大文明。信然。</h3><h3> 作为普通的一名中国人,一个刚刚退休的六旬老汉,我能顺应时势,响应号召自我隔离,虽未奉献些什么,但不给国家添乱,听召呼,守规矩,实实在在扮演了自己应有的"社会角色",要说也值得暗地里自我安慰一下吧?</h3><h3> 还是母亲说得好: 你一个远方游子,几十年长期在新疆支边工作,现在退休了,这次能回家乡呆这么久,一家人重新聚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不是好事是什么?</h3><h3> 最后,还有一点不好说出口的成绩:宅家至今,体重增加四、五斤。这对于一个"高唐君"而言,其实大大不易呢!</h3><h3><br></h3><h3><br></h3><h3> 2020年3月7日</h3><h3><br></h3><h3> 于四川泸州合江菜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