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p> 从疫情至今,我们已经宅家二个多月了。虽然疫情已大大缓解,但距离学校正式全面复课,还有一段时间。<br><br> 网络教学的上线,不仅使每位教师临时客串起了主播的角色,也使每位家长临时肩负起了教师的职责。<br><br> 从前,很多管不住孩子的父母,可以大大方方把孩子往学校一放,把管学习、管习惯的事儿一股脑交给老师,自己安安心心当甩手掌柜,如今却是不行了。<br><br> 如果说在疫情发生之前,孩子的学业成果受老师关注度的影响还比较大,那么这段时间,孩子之间的竞争,就几乎完全变成了家庭教育质量之间的竞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家长,有些孩子却满满的放弃了这场比赛……<br><br> 而家庭教育间的高下区别,也在疫情的影响下,加速着学生之间的分层。<br></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01</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一层</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聪明、自律、有主见型</b></div></font></b><br><br> 姑姑家的弟弟,正处于人生的第一个关键期,因为再有不到三个月,他就要走上高考的战场,为人生的第一场硬仗奋力一搏了。这段时间,被焦虑症影响得最深、最重的,恐怕就是高三学生们了。高考之前的每一分、每一秒对于他们来说都弥足珍贵,可学校却迟迟无法复课。<br>当不可抗的天灾人祸降临时,唯一能拯救你的,只有你自己。<br> <br> 当许多高三的同龄人正备受无法复课带来的焦虑症煎熬,在自暴自弃、浑浑噩噩、望穿秋水中艰难度日时,他却给自己的宅家冲刺时光做了清晰的学习规划:<br><br><p></p><p><font color="#9b9b9b">• 06:30~07:10——晨读<br></font><font color="#9b9b9b">• 07:10~07:30——早餐<br></font><font color="#9b9b9b">• 07:30~08:00——晨读知识回炉记忆<br></font><font color="#9b9b9b">• 08:00~12:00——听网课、做笔记<br></font><font color="#9b9b9b">• 12:00~12:40——午餐<br></font><font color="#9b9b9b">• 12:40~13:30——午休<br></font><font color="#9b9b9b">• 13:30~14:00——午自习,对上午学习的知识做回忆性复习<br></font><font color="#9b9b9b">• 14:00~17:30——听网课、做笔记<br></font><font color="#9b9b9b">• 17:30~19:00——晚餐、宅家运动<br></font><font color="#9b9b9b">• 19:00~21:30——完成作业并上交<br></font><font color="#9b9b9b">• 21:30~22:30——晚自习,对一天所学知识做回忆性复习,整理笔记、错题,写学习反思。<br></font><font color="#9b9b9b">• 23:00——休息</font></p><br> 他的时间安排得很紧凑,每周只有周日下午才有半天左右休息时间,周日晚又要继续投入到紧张而充实的高三迎考自学之中。<br> 但他的意志很坚定,也很自律,每天都一丝不苟地按照自己规划的时间表做好学习中的每件小事。去年放暑假,在滨河大道上偶遇,通过浅谈得知,他保持每天五点半起床跑步,晚上七点再跑一个小时。早上跑步,是为了不打乱高中三年的生物钟;晚上跑步,是因为想在学习之余,给自己放松一下。即使如此,他跑步时耳机里依然播放着英语听力。<br> 他还是个有思想、有主见的孩子,对于每门学科的学习方法都有独到的见解,不仅每门学科都配备有专门的笔记本、错题集,还经常自己做易错易混知识、例题归纳分析,并用自己深厚的学科素养画知识结构图,分析重难点、考点。<br> 他还学会了用画思维导图的方法培养自己学科间的综合素养,分析、研判跨学科之间的哪些知识点可以串在一起出题,还和几位尖子同学成立了命题小组,自己试着出题、解题。<br><p> 我非常认同一句话:<b><font color="#ed2308">世界上最可怕的事,就是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更努力。无论什么时代,胜利必定属于那些有思想、有主见、有预见性,能规划和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并且足够聪明和自律的精英。</font></b></p><br><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02<br></b></font></p><p><font color="#ed2308"><b>第二层</b></font></p><p><font color="#ed2308"><b>聪明有余但毅力不足型</b></font></p><br>网上学习第五周: <br>在班上众多孩子的作业中,有几个同学自始至终的坚持认真、细致、全面的完成。比如:<font color="#9b9b9b">洪羽、可欣、英慧、轩豪、俊涵、佳琪、张琳、梓珍、王蕊、怡萱、刘烨、庭华、佳睿</font>……<br>而有些同学的作业,几乎没有哪一天是全勤的,还有很多时候都是应付。网络授课的效果难以保证,作业质量也无法有效监督,家长的监管能力更是有限得很。这部分家长已单独联系!<p> 有些同学平时上课的时候,很多问题老师稍微一点到,他马上就能对答而出,很多同班孩子半天答不上的问题,他却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醒过味儿来。<br>但他这段时间交在家长群里的作业,却呈现出完全两极分化的状态。<br> 有时候字迹工整、漂亮,答题答得让人拍案叫绝,有时候却又字迹邋遢得如煤矿爆炸,很多非常基础的习题都犯下不可思议的低级错误。<br> 联想起孩子平时的表现,在和该家长交流后,孩子宅家学习时的生活画卷徐徐展开:<br><br></p><p><font color="#9b9b9b">我这孩子啊,聪明得很,但就是一点都不踏实,不太能管住自己的身心。听网课的时候,只要我不盯着,他就容易走神,甚至趁机跑到一边去看闲书、打游戏。<br></font><font color="#9b9b9b">作业完成得好那几次,都是我全程坐在旁边陪着他听课、做作业的;而有几次,我想试试他的自觉性,果然就立刻原形毕露了。</font></p><br>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font color="#ed2308"><b>孩子的求学道路上,越是到后期,专注、仔细、勤奋、坚持等非智力因素,对孩子学习效果的影响就越大。</b></font><br> 孩子的学习习惯好不好,一方面要看他的天性,另一方面要看家长的引导与管束是否到位。<br>如果做家长的您清楚的知道自己孩子自觉性不强,那么这段宅家的时光里,还是尽可能多陪伴、监督一下吧。<br><br><p></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ed2308">03</font></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ed2308">第三层</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font color="#ed2308">假努力型</font></b></div></b><p></p><br> 有些孩子在学习时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上课认真听讲,笔记认真整理,作业经常做到深夜。可付出了那么多心血,成绩依然很不理想。<br> 如果这样的孩子不存在智力方面的明显缺陷,那么问题的根源很有可能就是:他们一直在假努力,我们所看到的认真、刻苦,都不过是表象。<br> 前几日,我与一位同事闲聊,就说到了这样几个孩子:<br><p><font color="#9b9b9b">他在他们班每日批改网络授课作业时,发现有几个孩子的作业总是雷同的,不仅答案相似度高达百分之90,连所犯的错误都是一样的。</font></p> 马上,这位老师就有了一种很不妙的预感,便私下里分别联系了几个孩子的家长,叮嘱他们不动声色地留意一下自家孩子做作业时的情况。<br>很快,事情便有了调查结果:<br><br><p><font color="#9b9b9b">原来,几个小家伙为了尽快地完成作业,结成了牢固的战略同盟,他们自发组建了一个群,每日都把作业练习按科目和量进行均等分工,完成后再互相“借鉴学习”,实在是几人拾柴都无法解决的问题,便求助作业帮。</font></p><p><font color="#9b9b9b">而这盘大棋他们已经下了好几天了,若不是被老师及时发现,必定还会长久地进行下去。</font></p><br> 而据几位家长反馈的调查结果来看:每次听课和做作业时,几个孩子的神情都很专注,几乎未曾发现有走神的情况。<br> 而他们的这种“专注”,在事实面前显得那样讽刺。<br> 像这种假努力型的孩子,在现实中仍能找出很多例子,他们不把心思放在踏踏实实多学知识,取得好成绩上,而把大量精力放在偷奸耍滑、投机取巧上。<br><p>可他们不知道的是:<font color="#ed2308"><b>学习成绩对应的只是个人的能力,学习态度对应的却是立身的品行。</b></font></p>如果您的孩子也是这种类型,您可得加强对他的品德教育了。<br><br><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04<br>第四层</b></font></p><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贪图享乐、得过且过型</b></font></p><br>自从我学校组织的统一网络授课开课以来,时间已经过去四周多了,可有几个孩子却总是“意外缺席”了每天提交作业的统计名单。<br> 经过我在家长群中三令五申、再三要求依然无果之后,我开始了与他们家长的一对一单独交流,可交流的结果却令我备感无奈。<br> 据当事家长所述,孩子个头大了、心思复杂了,放假时间一久找不到事情做,心就懒了下来。<br> 这一懒惰,对于任何事情都表现得毫无兴趣,疫情之下,家长与孩子都被关在家里,也不敢过分严格要求,害怕情绪激动之下出什么事。<br>他们说:<br><font color="#9b9b9b">孩子每天都抱着手机,形影不离,不是看视频就是打游戏,既不和父母说多少话,也不承担家务,对于听网课和做作业更是没有丝毫兴趣。晚上也经常玩到后半夜才入睡,一睡到将近第二天中午才醒,醒来之后依然重复上述步骤。</font><br>听完家长的讲述,我心里有数了,这不是典型的“长假综合症”的表现吗?<br>人总是要有事情忙,才能够分担旺盛的精力,才能让大脑和思维快速运转起来。反之,一旦懒下来的时间久了而不做丝毫改变,就极易进入到一种如同行尸走肉般的状态,其突出表现为:<br><br><font color="#9b9b9b">• 经常睡懒觉,神思倦怠、精神恍惚、乏力;<br>• 喜怒无常,对一切事物都显得厌倦,没有兴趣;<br>• 思维和反应迟钝,厌恶劳动和学习;<br>• 沉迷于虚拟世界,用游戏、小说等麻醉神经;<br>• 经常有精神上的无聊、乏味感,总想寻找刺激神经的突破口。</font><br><br>依据我多年的经验来看,这一切其实都是放假以后身心俱空,生活不规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只要学校正式复课了,学生的生活走入正轨,生活有了规律,便能得到逐步的改善。<br></h1><h1>可是问题是,<font color="#ed2308"><b>当你的孩子沉溺于彻底放纵的享乐之中,只能指望复课来改变他们时,无数已经站在金字塔尖的学霸们,依然在用苦行僧般的自律负重前行着。</b></font></h1>一正一反两个极端的比对下,二者之间的差距只会拉到天旋地转般的程度。<br> 所以,为人父母者任何时候都要让孩子有事做、做些事,以此来消耗精力,转移注意力。切不能让本就缺乏自律的他们进入彻底的放养状态,否则时间一长,必然让他们在长假无尽的安逸享受中变为一具具行尸走肉。<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忧患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b></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br></b></font></div><font color="#ff8a00"> 写在最后:<br>一场疫情,让学生间的竞争在漫长的假期中演变为家庭教育间的竞争。<br>而方法不当、监管缺位的家庭教育,必然在这场竞赛中败北,也加速了孩子之间在成绩、习惯等方面的优劣分层。</font><br>希望看到此文的家长们,认真思考几个问题:<br><br><font color="#9b9b9b">• 您的孩子属于上述的哪一层?<br>• 他有哪些缺点和不足?<br>• 在疫情尚未结束的这段时间里,作为家长的您须尽到什么责任?<br>• 怎样帮助孩子改正这些缺点?</font><br><br><h1><font color="#ed2308"><b>老师能教给孩子知识,却永远做不到培养每一个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正确的三观。孩子间的竞争,归根到底,还是父母教育能力间的竞争。</b></font><br>这一点,无关疫情结束与否!<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