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以道德标准衡量最多的是两个职业,一是医生,二是老师。医者求医德,讲仁爱之心,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师者求师德,讲授业解惑,以为人师表而彰千秋。我从事教育工作22年的时间里,从来没有任何一年如庚子年春天这样艰难,这样令人难以释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段时间里,我们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居家隔离不出门,少聚集。安静之余多了对教育的深入思考和重新审视。假期里每一次忆起孩子们的笑脸,我们心里倍感温暖的,每一次想起孩子们求知的目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每一天关注感染人数的增加,我们异常焦虑不安。“百无一用是书生”,可惜手不能医,肩不能挑,报国无门,倘余一斗诗书而已。但病毒肆虐的黑暗尽头,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瞩目的曙光,于是生命与健康、担当与奉献、众志成城、学习强国、爱国情怀,便成了我们朋友圈中唱响的赞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疫情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教育人的铮铮铁骨和凛然正气。除夕前一级预警,正月初一中央决策,教育人团结一致,不等不靠,力说力行。局领导夜以继日的反复研究部署,从城里到农村的校长们率先垂范,整个春节每天坚守校园阵地,饿了吃一口方便面,没有一声抱怨。广大党员和机关干部自告奋勇,主动出击,走到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捐款捐物,无偿献血,他们成为了这个春天里最靓丽的中国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疫情是一场考验,考出了教育人的智慧和毅力。老师们不忘教育初心,停课不停教,线上教学马力全开,摸排学生健康信息,辅导医护、警察、抗疫人员子女,关爱贫困学生。无论是马上退休的老教师老职工、刚刚走上岗位的青年人,还是教学经验丰富的名师们,都成为这场抗疫队伍里的中流砥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疫情是一节课程,学习者是我们每一个人。孩子们在困难面前愈来愈坚强,停课不停学,学会了很多知识和生活技能。家长们从最初的不理解到克服困难而大力支持。当有少数人认为我们是“蹭热度”、“瞎添乱”时,教育人很委屈,但我们没有选择眼泪和气馁,没有轻言放弃每一个学生,更没有仿徨等待,而是正确面对,调整方案措施,勇敢挑起了关系到数千学子理想和家庭希望的重担。</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疫情之下,教育人从来都没有缺席。大家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即使和萤火一般,也是璀璨如星,我们以自己的教育情怀谱写着新时代赋予的使命和担当。我们坚信:疫情后的春天依旧灿烂,槐里教育人的答卷必然是满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