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寒假读书生活

小书童

<p>当小学老师难,当一个优秀的小学老师更难,当一个值得尊敬的小学数学老师,难于上青天。——题记</p><p><br></p><p><br></p><p>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嗯嗯😍😍勤学多思是条路。信息社会的瞬息万变,要求我们要不断“充电”——培训进修无、阅读思考补。</p> <p><br></p><p>《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小学数学老师的阅读首选!记忆里,已经是第4次完整地读《标准》了。小书童不才,戏称其为“指南针”,而教学就像带领孩子们一起畅游知识的海洋、又像带领孩子们探索知识的城堡。手有指南针,心有大方向,这样的教学才有目标和针对性。</p> <p><br></p><p>第一次读《标准》到现在才两年(汗颜😓😓)。刚当教师那会儿竟因其晦涩、无趣而不想读(本来应读书的时间却给了北城的孩子们、沉浸在做题与大脑开发的乐趣中);如今想起那段日子,多了一些与孩子相处的美好时光的回忆、少了些《标准》带给我的食粮和启迪。还好,还好,还好,2018年寒假开始阅读《标准》,每逢寒暑假几乎必读一遍。</p> <p><br></p><p>阅读的第二本书——《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中的核心问题》。当数学老师的都会遇到一些数学上的问题,每当遇到问题时,可以请教前辈老师、也可以请教网络、也可以请教书本。三者相比,各有利弊。我想这本书在某些问题上面的解答,给我的感觉最好!</p> <p><br></p><p>我很想举一个例子谈一谈何谓“数感”。俞正强老师曾经很幽默地解释了什么是数感。大体意思如是: 一个个的“数”就像一个个的大姑娘一样,有显性的东西,比如有颜值、可以说话、可以做事情,但是我们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姑娘、不喜欢那个姑娘呢?(此处细细品味😋)</p><p><br></p><p>原来,我们对她们的“感觉”不一样,她们隐性的气质不一样。所以,孩子们对“数”的感觉也不同。</p> <p><br></p><p>我们能教给孩子的有“知识”、有“技能”、有“数学思想方法”,但是我们不能教给孩子“感觉”。我想,“感觉”的获得,除了体验,别无他法。这也是《标准》一直都强调的,要关注知识获得的结果,也要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p> <p><br></p><p>不动笔墨不读书,我读《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时,在书里做了好多批注、感想。现摘录点滴如下:</p> <p><br></p><p>从跷跷板,到解读“=”的含义。数学来源于生活!这样的解读,“尽美矣,未尽善也”。虽然不完善,我倒也乐在其中。</p> <p><br></p><p>经历符号(“>”)的抽象过程,对比图形、文字、和“>”,体会符号的简洁之美。数学的大美,不就是一个个的小美组成的嘛!</p> <p><br></p><p>吴正宪老师认为,“涂画是儿童认识数学世界最好的方式”。小书童手拙,画的男生、女生不太像,意思还是很贴近的嘛😂😂</p> <p><br></p><p>“角”是一个特殊的图形,好多几何活动都不让它参加,比如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所以,“角”这个小家伙就成天去捣乱,只要有“角”在,一准儿得没好事、得让大家上当。</p> <p><br></p><p>什么原因呢?就在于它的那两条不安分的“边”。查阅百度百科(如下图),边——既可以是射线(无长度,不可测量)、又可以是线段(有长度,可测量)。</p> <p><br></p><p>谁能证明哥德巴赫猜想?让我的学生们去完成吧。😭😭</p> <p><br></p><p>读书累了,我也会画一画,休息一下。</p> <p><br></p><p>张奠宙先生以为,俄罗斯小学数学从一年级就学习“集合论”和“简易方程”是可行的。反思我国小学数学教材,“方程”在一年里也有“萌芽”。可惜,这个“芽”被一些人给掰掉了。😂😂</p> <p><br></p><p>阅读的第三本书——《深度学习》。该书更多的从理论的角度指导我们的教学。本书阐述了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内涵和意义,介绍了什么是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结合具体实际展示了如何进行深度学习。当然,书的最后作为理论的支撑给出了 5 篇深度学习的教学案例。</p> <p><br></p><p>摘录点滴如下。深度教学要有大局观、高格局,全景式教学,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p> <p><br></p><p>吴老师严谨治学额度态度,让我等钦佩不已。</p> <p><br></p><p>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教学设计时,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要学?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p> <p><br></p><p>相同的知识点,有的老师说“都会,不用讲。”有的老师说“提一下就行了,顶多5分钟就讲完了。”(关注“讲”)有的老师说“不会吧?我们学了一节课呀!”(关注“学”)我属于哪一类呢?</p> <p><br></p><p>哈哈😄</p> <p><br></p><p>阅读的第四本书——《无痕教育 数学课堂18讲》。从这一本书开始,我把学习聚焦到课堂教学的细节上来。</p> <p><br></p><p>正如书法名帖《韭花帖》的引首处有乾隆帝八字行楷:“杨少师韭花帖妙迹”一般,小书童称此书为“妙本”。😁</p> <p><br></p><p>我想,徐老师的课也一定是以《标准》为指导的。</p> <p><br></p><p>这一节扩展课,或者乘法的再认识,非常有必要上。意味着,可以通过此路把孩子引领至山巅,可以让他们“一览众山小”,品味大格局是一种幸福。(很可惜,在六小讲课前没有买这本书,如果能读到此书,或许那一节课会更丰满一些)</p> <p><br></p><p>嗯嗯,无比较不学习。我的课,会增加这个环节,以此体会“线段图”的简洁美、价值大。</p> <p><br></p><p>数学好的人,方程都玩的溜!</p> <p>明明18讲,还有这3讲竟然是电子稿。(差评啊徐斌老师😭😭)</p> <p><br></p><p>寒假这么长,呃呃呃——清清嗓子——少了吴老师书的寒假是“没有灵魂的”。</p><p>阅读的第五本书——《跟吴正宪学教数学》。这本书同样是深挖课堂教学的神来之笔。</p> <p><br></p><p>“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也。孩子离开我们的校园,要在他们的大脑里留下什么东西?</p> <p><br></p><p>我们有时候,抛出大问题之后,少了深度的思考,就开始交流。这样的问题,不是讨论,也不是好问题。</p> <p><br></p><p>“讲故事”的过程就是运用知识“创造问题”的过程、也是借助生活经验准备“提炼知识”的过程。可不能小瞧“讲故事”。</p> <p><br></p><p>和王志远老师聊过,由于直尺刻度存在一定的误差、圆的粗细不均等,孩子的测量不可能这么准确。如何通过“事实”推理或者验证,以让人满意?</p> <p><br></p><p>阅读的第六本书——《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教师》。同学们好,同学们好,同学们好!同学们乖!!幽默风趣的罗鸣亮老师的佳作。(也是目前为止,罗老师唯一的一本专著,我值得拥有。😍😍)</p> <p><br></p><p>摘录点滴如下:</p><p>除法竖式,俞正强老师也讲过,但是风格迥异,关注的点也不尽相同。如若二者相结合,岂不美哉?</p> <p><br></p><p>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在理解整数算理时,小棒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根→捆→根的关系妙不可言。</p> <p><br></p><p>尽信书不如无书,可以改一个数字。孩子互动交流起来会更方便。</p> <p><br></p><p>手指也好、声音也罢、击掌次数也可……这就是体会“分数”学习的必要性,整数已经无法满足我们的需要。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学习分数罢!</p> <p><br></p><p>罗老师和吴老师,用“细分单位”的办法引出一位小数无法满足需要,从而产生两位小数的欲望,此处有异曲同工之妙。</p> <p><br></p><p>我拿小然(读二年级的儿子)做实验。</p><p>【几天前我看书到此处,想验证我的想法,是否“一半”更容易理解。因为,我曾经执教过“得数是10的加法”,有一个环节与此类似。小然在书房玩玩具,我先画了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最上面的那一条线段)】</p><p>我:“小然,你来一下,耽误你几分钟。爸爸看书的时候,遇到困难了。这条线段长多少?” </p><p>小然:“不知道。等我用尺子量一量。” </p><p>我:“好的,等你!”</p><p>【一会儿测量的结果出来了,是4厘米。】</p><p>我:“我也得量一量,看看是不是4厘米。”</p><p>【我拿过尺子,装作验证】</p><p>我:“哇,小然,你很厉害嘛!果然是4厘米。”</p><p>【我又画了一条线段(中间的那一条),然后平均分成两段。】</p><p>我:“刚才测量不是爸爸遇到的问题。爸爸遇到的问题是,这一段长多少?”(中间那条线段,用大括号括起来的部分)</p><p>小然:“2厘米。”</p><p>我:“你可别骗爸爸。你量了没有?”</p><p>小然:“不需要量。不是一半吗?”</p><p>我:“哇,我咋没注意呢,还真是一半!”</p><p>【实验儿子会不会一位小数】</p><p>我:“如果我们没有尺子,别人告诉我们第一条线段长度是1,那这一段长多少?”</p><p>小然:“0.5”。</p><p>我:“为什么是0.5?”</p><p>小然:“1的一半就是0.5,也是½”。(显然不会讲理)</p><p>我:“那这一段呢?”(最下面那条线段,大括号扩起来的部分)</p><p>小然:“0.125。”</p><p>我:“为什么?”</p><p>【小然在0.5的一半处,画了一条竖线】</p><p>小然:“0.5的一半是0.25;0.25的一半是0.125。”</p><p>我:“……”愕然!!</p><p>【小然又比划了一阵,语出惊人,说出更让我震惊的】</p><p>小然:“也是½的¼”</p><p>我:“你很会思考。谢谢你,帮爸爸大忙了!玩去吧。”</p><p>【孩子,我无法告诉你这是为什么,难道要告诉你平均分成1000份,取其中的125份?那可不行,你还是保持着这份对数学的美好感觉吧!】</p> <p><br></p><p>C点,很重要。</p> <p><br></p><p>阅读的第七本书——《低头找幸福》: 访谈俞正强老师,一个充满“慧”的“智”者。</p><p><br></p><p>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我们都在努力地寻找自己的幸福!——后记</p>

小然

老师

线段

数学

本书

教学

孩子

学习

阅读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