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D中寻找父亲的踪影

良友

<p>  父亲过世已五十多年了,每当想起我七岁时跟随母亲来到父亲的单位大冶粮局探亲的日子,那些甜蜜的记忆一直萦绕在心头。</p> <p>  今年元月我参加完美协在大冶召开的年会,兴致勃勃地来到当年粮局所在地,想重温夕日的旧梦。不想出现在眼前的却是一片繁忙地建筑工地,老粮局的楼房早已踪影全无,只见挖土机将一堆堆泥土翻起,自己的心仿佛被它碾压得粉碎,我呆呆地站在那儿半天没回过神来……</p> <p>  懊悔与沮丧一直伴随我走进春节疫情防控期,整天宅在家中无所事事。在这百无聊赖的时刻,自己突然灵机一动,何不用3D将粮局重建出来,以此弥补自己心中的缺憾。</p> <p>  怀着对父亲的思念,制作过程非常顺利。当粮局三维场景逼真再现在自己的眼前时,一种欣喜之感油然而生。</p><p> </p><p> 下面我将穿行在3D粮局中,去那里寻找父亲当年的踪影,并向我的家人、至亲和挚友慢慢唠叨其中的往事:</p> <p>  大冶粮局的建筑是由一栋两层的筒子楼和三排平房围成一个方形的结构,建在大冶县城旁边的一个山坡上。</p> <p>  离门前的公路(现在的大冶大道)大约有两百米的距离。一条3米来宽向上延伸的土质坡路直达办公楼下方的石砌台阶,有多少级不知道,只觉得非常陡,走上去十分吃力。粮局周围全是田地,这里树木繁茂,杂草丛生,一幅乡村景象。其实沿公路住南不远处就是大冶县城老街,斜对面是后来原大冶一中的所在地。当年的县城还很贫穷落后,破破烂烂的街道没几条,方圆面积十分狭小。如今这里早已成为大冶市中心繁华的老城区了。</p> <p>  走过长长的被树木簇拥的台阶就到了粮局的大门。进去见到宽敞的门厅、正前面是楼梯,左右各有一条走廊,楼梯间过道直通后院,水磨石的地面格外干净。在解放初期的大冶县应该算得上是很奢华的办公楼了。</p> <p>  右转进入走廊来到来到顶头的一间便是父亲当年的卧室。</p> <p>  此时门是关着的。别急,轻点,也许父亲正在里面休息。</p> <p>  我慢慢推开门一看,室内空无一人。窗前摆着一张条桌,父亲的床就是右边这张,是用两个板凳架着一块床板。进门的墙角有一洗脸盆架,毛巾就挂在墙上的架子上。家具非常简陋,但很整洁。</p> <p>  一口小箱子就摆在床头,小锁静静地挂在上面。其实里面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也就是不同季节换洗的衣服,这就是父亲的全部家当。</p> <p>  父亲本是一介书生,身材健硕,仪表堂堂。自幼受四书五经的熏陶,铸就成刚正不阿的风骨。他为人谦和有礼,处事睿智机敏,深得同事们的好感。解放后父亲在黄冈地区水利局工作,后调来大冶,就在这间房一住就是十多年。从此与家人聚少离多,过着孤独寂寞的单身生活。</p> <p>  平时很难见到父亲一面,每年就盼着春节的到来。过年前夕,妈妈总会带着我和弟妹徒步十多里路赶到轮船码头接父亲。我总忘不了在码头边冒着寒风紧盯着那一批批下船的客人,期盼从中找到父亲身影的情景。一次父亲上岸来一把抱住我,他见我手冻得冰凉,便解开自己的棉衣将我的手放进他的胛窝里取暖,我抱着父亲感受着他的温暖和熟悉的体香,泪水不禁唰唰滴落下来……</p> <p>  1956年暑假,妈妈带我来探亲,就是住在这间卧室。里面的摆设已记得不清,但床的位置就是这样。</p> <p>  父亲将我的画粘贴在他床边的墙壁上,经常在同事中夸他的儿子是个小画家。父亲虽不会画画,但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对绘画艺术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小时候我画的多半是临摹小人书上的图形。父亲便跟我讲:“要画活画,不要画死画。”并自己做模特要我对着他写生。从此我养成了画速写的习惯,家中左邻右舍的细伢都成为我的写生对象。这为我日后的美术学习指引了正确的方向,一生受益匪浅。</p> <p>  制作这个场景的时候,已无法找到我当年的画,只得用我七岁的小外孙的画代替。父亲如果知道他的重外孙也是一个小画家该有多高兴啊!</p> <p>  探亲日子非常短暂,许多经历没有记忆,但有一情节却印象深刻。临别的那天早上,父亲从马路对面一家小摊上买来油条和豆浆,就放在这张条桌上,我躺在床头靠在墙上,边吃油条边天真的想:今后可能记不住太多,但一定要把今天吃油条的情景记下来,并决心回去后经常想这一情节,以免忘记。幸亏当时这点小聪明,这一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宛如就发生在昨天一样。</p> <p>  在坐车回黄州时,车开动了,我总是回头盯着父亲的方向看,一种特别奇异景象让我很感意外。车飞快的开动,粮局及近处的树木越来越小,远离我而去,可远处的大山不仅没有离去,而是紧紧跟随着我走来,并变得越来越大。我好生奇怪!长大后我才明白其中的原由。现在想来这正好印证了“父爱如山”的道理,其实这跟随我走的大山不正是父亲么。我之后的人生无论走到哪里,也无论父亲是否健在,他都永远跟随在我的身后,给我鞭策,给我力量!</p> <p>  走出卧室去斜对面办公室看看。这是间较大的房间,就像图片中那样摆着许多桌子。印象中桌子颜色很深,室内光线暗暗的。</p> <p>  父亲的办公桌就在靠窗的地方,桌上有玻璃板、印台、算盘等物件。父亲从事的是会计工作。听奶奶讲父亲小时候就喜欢玩算盘,什么狮子滚绣球、凤凰展翅、大九归等技法一学就会。这大概有点像现在的电子游戏机,算盘就成为了当年孩子们的高级玩具。在粮局他是主办会计,责任重大,偌大个粮局的每一笔账都要经过他那噼里啪啦的算盘珠子打出来。</p> <p>  再看看父亲办公桌上放着的大公鸡、大前门两包烟,这是我凭空想象出来的。但我知道父亲抽点小烟,也就是抽的不多,平时回家从不抽,当一人在外偶尔也会抽几支来缓解寂寞。至于抽什么烟我不知道。他当时工资只有五六十元钱,大部分都寄回家中,自己只留十几元的生活费。我猜想贵的烟他抽不起,想多抽也没有钱。图片中的两包烟算是我送给他老人家的。我还制作了玻璃烟灰缸、青瓷缸、青瓷筒、算盘、印泥盒、钢笔、台历和挂钟。这些都是参照网上五十年代办公物品资料制作出来的。等会父亲来办公室一定会看到,我想给他一个惊喜。</p> <p>  桌上这台收音机的确是当时真实存在的,而且就是放在这个位置。至今我还记得它的牌子是熊猫。当时由于年小,也没见个什么世面。对这个玩意儿特别好奇,总是不停旋转调台的按纽,听里面发出的各种声音。我盯着那金色带花纹的音箱看,幻想着里面是不是真的有小人在里面唱歌?也就是这份好奇,我永远记住了它。于是我在网上查到了五十年代熊猫收音机的照片,并找到了我印象中的那款样式,按原样制作出来,也放在当年的位置。当VR渲染器将这一画面慢慢显现出来时,当年的真实的环境一下子再现在我的眼前,我甚至忘了这是在三维虚拟空间,仿佛自己真的回到七岁孩童那令人难忘的时刻,耳边竟然还能听到收音机播出的那久远的歌声。</p> <p>  爱自己的父亲,这是人之天性。当时我知道很快探亲就要结束,又要与父亲分开了。心中有许多不舍。小学二年级的我突然想出了一个主意,就是在这张桌子上,我第一次用父亲的钢笔和纸张偷偷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因识字不多,内容非常简短,大概是“爸爸,我想到你这儿上学。”但不好意思直接交给父亲,信就放在桌子上。父亲看了信后,便与妈妈商量,竟然都同意了。我高兴极了,回黄州后常在弟妹面前炫耀说:“我马上要到爸爸那里上学,今后我回家就是稀客了。”弟妹满眼充满羡慕的目光。可过了很久也不见动静。慢慢也就淡忘了。这是父亲生前我唯一的一次来粮局,也是我孩童时的一段最幸福的时光。</p> <p>  下面我到粮局二楼看看。刚才在一楼没找到父亲,兴许在二楼能碰到。</p> <p>  走上这段楼梯只见长长的走廊两边全是房间。夕日的繁忙景象不再,现在显得空空荡荡安静异常。</p> <p>  我不知道这些房间是什么办公室。但有一间我却记忆深刻。那就是父亲去世后,妈妈带着我来粮局领取抚恤金时就住在前面右边的一间客房。房间的布置完全忘记了,但有一情景至今都让我心痛不已。虽然当时局领导对我们很是关照,但父亲的离去对妈妈的打击太大了。我们在粮局生活的几天时间,几乎每天早上天还未亮,妈妈会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声,它穿透了这间房,在整个粮局上空回荡。我知道妈妈是在呼唤父亲,是在向父亲诉说心中的思念……,我想在天之灵的父亲定能听得见。</p> <p>  父亲和母亲可谓是恩爱夫妻,一生从未拌过嘴,彼此相敬如宾,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在黄州城的街坊里巷是出了名的模范家庭。可谁也想不到天有不则风云,就因一场事故,年仅43岁的父亲就英年早逝,家中的顶梁柱瞬间坍塌了……</p> <p>  唉,说到这里心沉甸甸的。还是换个环境到后院看看吧。</p> <p>  穿过楼梯间的过道,走上几级台阶就到了后院。上面有葡萄架、花坛、草坪,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花草树木,俨然一个后花园。遗憾的是这里全是泥土地面,每当下雨天只能在十分泥泞的路面行走。</p> <p>  平房多是住的职工家属,各家的孩子们都喜欢上这儿玩耍,而带着孩子们玩的不是别人,正是我的父亲。父亲和蔼可亲、幽默风趣的性格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加之父亲孤身在外太过寂寞,跟孩子们玩成了他空闲时的一大乐事。捉迷藏、唱歌、变魔术都是父亲最拿手的游戏,最叫绝的是讲故事,父亲博学多才、妙语连珠,并能现编出许多如大肥猪、大灰狼、小白兔的童话故事,他讲起来绘声绘色,妙趣横生,总能逗得孩子们捧腹大笑。当年粮局赵书记的女儿赵丽娜后来成了我的同事,她就是当年孩子当中的一员。这许多情景都是她告诉我的。而我亲眼所见的是父亲回黄州时,左邻右舍的细伢子也都争着要他讲故事做游戏,他们都羡慕我有个好爸爸,我和弟妹自然也引以为豪了。</p> <p>  走到这里时间已不早了,肚子有点饿,到粮局食堂看看吧,或许父亲正拿着饭盒排队买饭呢。</p> <p>  院子左边平房就是粮局食堂,门前有一条走廊,木头做廊柱显得非常简朴。餐厅不大,只能放几张方桌。</p> <p>  靠厨房的墙上开着几个方洞,这是买饭的窗口。</p> <p>  真实的食堂没有这样明亮,当年光线昏暗,水泥地面和墙上有些油腻。</p> <p>  父亲就是在这里吃了十多年的饭。特别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名为一县管理粮食的单位也面临缺少粮食的饥荒。当年父亲已是三十多岁的青壮年,每月只有二十多斤的口粮供应,其中还有一定比例的杂粮,每天混饱肚子都不易。父亲便在附近山坡上种了些南瓜。每天下班就到地里挑水除草,由于过度辛劳和营养不良,父亲变得又黑又瘦。可种的南瓜他舍不得吃,竟一人挑着一担南瓜送回了黄州的家中。每当说到这里,母亲总是泪流满面。</p> <p>  从食堂出来左拐穿过窄窄的过道就到了院子的后门。门外有一条乡间小道,两旁都是山坡田地。不远处有一口不大的水塘,当年粮局没有自来水,生活用水全靠它了,连职工家属都是来这里清洗衣物。现今天色已晚,此处空无一人……</p> <p>  现在我走遍了粮局的每一个角落,都没有找寻到父亲的踪影。我多么希望父亲能回到我为他做的3D粮局中与我见上一面。我有好多话要对父亲讲:</p> <p>  父亲,您虽然过早地离去,但在我的心中您永远都和我在一起。苦难的岁月是您让我学会了忍耐;奋斗的征途是您让我学会了坚强。也许逆境正是您给我的一笔巨额的财富,让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迅速变得成熟起来,且勇敢地走到了今天。</p><p> 父亲,您的儿子没有辜负您的希望,我22岁作品第一次参加省美术作品展览,之后陆续多幅作品参加全国和省级美展,并获得多种奖项;30岁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北省分会。虽然我不是您所期盼的画家,但我热爱绘画,还将会继续努力。</p><p> </p> <p>  马上就要离开3D粮局了,此时已是华灯初上,粮局在流光溢彩的夜色中显得更加迷人。我怀着依依不舍地心情回头观望,突然间一句似曾相识的句子在心中回荡:蓦然回首,父亲就在灯火阑珊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