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为学习北宋皇陵历史知识和了解皇陵建造情况,特在网上下载了一些图片、文字、视频。供学习和保存之用。若有不当,请联系纠正。</p> <p>满江红.观宋陵</p><p>文/阳光明媚</p><p>遥望巩义,荒烟外,七帝八陵。想当年,松柏翠绿,住满官兵。雀台城郭森严立,烟雾缭绕香火浓。到如今,石雕立荒野,草蔽陵。</p><p>人安在,无踪影。宝何有,已盗空。叹帝王身后,不如百姓。江山依旧花盛开,功名利禄何其轻。只留下,成败善恶事,任人评。</p><p>20200311</p> <p>有传说道:赵匡胤出生于洛阳的夹马营,开宝九年(976年),太祖西巡洛阳时在他的童年旧居竟挖出了幼时埋藏的玩具石马,欣喜异常。从洛阳返京途中行至巩县(今巩义),他怅然四顾,抽出一支雕翎箭,张弓射向远野。看着那支箭在远处无声落下,他长叹一声,告诉身边众臣:人生终须有归宿,今日箭落之处,就是我死后长眠之所。说完,取出那个玩具石马,命人埋在箭落处为记,并为自己的陵墓命名永昌。这就是这一片宋陵的来历。</p> <p>北宋皇陵主要分布于巩义市西村镇、芝田镇和市区。按时间顺序依次是:宋宣祖赵弘殷的永安陵、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宋太宗赵炅的永熙陵、宋真宗赵恒的永定陵、宋仁宗赵祯的永昭陵、宋英宗赵曙的永厚陵、宋神宗赵顼的永裕陵、宋哲宗赵煦的永泰陵,俗称“七帝八陵”。</p><p><br></p><p>北宋历经九个皇帝,除徽宗赵佶、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去,死于五国城外,其余七个皇帝以及开国皇帝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均葬在巩义。陪葬他们的除了皇后、妃嫔、王子、王孙,还有寇准、包拯、高怀德等众多勋臣,绵延占地160平方公里,形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墓群。</p> <p>赵弘殷(899年—956年9月3日),涿郡(今河北省涿州)人。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自称西汉京兆尹赵广汉后代,涿州刺史赵敬之子。</p><p>出身官宦世家,骁勇善战,擅长骑射,初事赵王王镕。救援后唐庄宗有功,留典禁军。后汉时期,大破王景,任护圣都指挥使。后周建立,参加淮南之战,拜检校司徒,封天水县开国男,与儿子赵匡胤掌管禁兵军。</p><p><br></p><p>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年),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追赠太尉、武德军节度使。建隆元年(960年),追谥昭武皇帝,庙号宣祖,葬于安陵。永安陵位于巩义市西村镇常封村。</p> <p>宋第一位皇帝</p> <p>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生于洛阳夹马营。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驾崩,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于今巩义西村永昌陵。</p> <p>宋第二位皇帝</p> <p>宋太宗赵光义(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在位)。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赵匡胤名讳而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p><p><br></p><p>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赵光义继位。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的国策。</p><p><br></p><p>宋太宗赵光义在位共二十一年,至道三年(997年),赵光义去世,时年五十九岁,庙号太宗,谥号神功圣德文武皇帝,葬于西村镇滹沱村永熙陵。[1]</p> <p>宋第三位皇帝</p> <p>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初名赵德昌,后改名赵元休、赵元侃。</p><p><br></p><p>赵恒历封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至道元年(995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恒。至道三年(997年),即位为帝。赵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为相,勤于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在主战派寇准等人的劝说下,北上亲征,与入侵的辽军会战于澶渊。当时局势有利于北宋,但因赵恒惧于辽的声势,并虑及双方交战已久、互有胜负,以每年给辽一定银绢(岁币)为条件,于澶渊定盟和解,约为兄弟之国,即为“澶渊之盟”。此后,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史称“咸平之治”。 赵恒在位后期,任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蛊惑朝野,而赵恒也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致使社会矛盾加深。</p><p><br></p><p>乾兴元年(1022年),赵恒驾崩于延庆殿,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谥号为文明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葬于巩义芝田菜庄永定陵。累加谥号为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p><p><br></p><p>赵恒爱好文学,擅长书法。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即出自他所撰的《励学篇》[1]。有《御制集》三百卷传世,今仅存《玉京集》六卷。《全宋诗》录有其诗。</p> <p>宋第四位皇帝</p> <p> 宋仁宗赵祯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在位时间42年,是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宋仁宗是一代明君,他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能够约束自己,受到历代历史学家,政治家的称赞。宋仁宗驾崩,百姓无不哭泣。公元1063年,宋仁宗驾崩,时年54岁。葬于巩义市区永昭陵。</p> <p>宋第五位皇帝</p> <p>永厚陵是北宋第五位皇帝英宗赵曙的陵墓。治平四年正月八日丁巳(1067年1月25日),宋英宗因病驾崩于福宁殿,享年36岁,殡于殿西阶,庙号英宗,群臣上谥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八月二十七日癸酉,葬英宗于永厚陵(今河南巩义孝义镇四三一东)。</p> <p>宋第六位皇帝</p> <p>宋神宗赵顼(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初名赵仲针,宋英宗赵曙长子,生母宣仁圣烈高皇后,北宋第六位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在位)。治平元年(1064年),进封颍王。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被立为皇太子。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继位。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赵顼在福宁殿忧郁而逝,享年38岁,庙号神宗,谥号为英文烈武圣孝皇帝,葬于巩义市芝田八陵村永裕陵,子赵煦嗣位。</p> <p>宋第七位皇帝</p> <p>宋哲宗赵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原名赵佣,宋朝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宋神宗赵顼第六子,母亲为钦成皇后朱氏。</p><p>赵煦早年历封均国公、延安郡王。元丰八年(1085年),被立为太子,同年即位,年仅九岁,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垂帘听政。</p><p>高氏起用司马光等,恢复旧法,史称“元祐更化”。元符三年(1100年),赵煦病逝,年仅二十四岁,在位十五年。谥号宪元显德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庙号哲宗,葬于巩义芝田八陵村永泰陵。</p> <p>寇准墓</p> <p>寇准墓位于巩义市孝义街道办事处,东黑石关东岭上。坐北面南,墓碑正中铭“宋寇忠愍公之墓”,碑额刻“旌忠”二字。其墓原在寇湾村洛水边,清末迁于此处。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进士,淳化三年(992年)拜为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升任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年)拜为宰相。他历经四朝,为官近40年,办事干练,刚直不阿,颇具名族气节。</p> <p>包公墓</p> <p>包公墓位于巩义市永安街道办事处后泉沟村东岭。包拯,字希仁,庐州人。北宋仁宗时任监察御任监察御史、开封知府等职。因断案公平,廉洁公正,不攀附权贵,民间号称“包青天”。死后赠礼部尚书,谥“孝肃”,陪葬于宋真宗永定陵。</p><p>包公的故事有,丁香寺里为非作歹的和尚被包公钯了的故事,以及公孙策关于包公那三口铡的由来,还有那传说的鬼搭桥的故事。</p> <p>潘安墓</p> <p>潘安墓位于巩义市芝田,这位北晋文学家曾在河阳(现在孟州)任县令,他曾栽柏立誓。在断案时,让争诉的双方共同到花园里为花浇水,所用的木桶为尖底没办法放下,必须相互帮助才能解决,让双方在相互帮助中增加认知,达到解决问题的达到最终解决问题。他还是一位大孝子,在任期间因他母亲有病,他请求辞去官职,回家侍奉母亲。还有他也是一位文学家,最著名的要数《悼亡诗》三首诗,他的赋也非常出名。</p> <p>北宋皇陵</p> <p>石像生</p><p>北宋皇陵石像生的种类、数目、陈放位置有严格的定制。神道上的石像生由南向北全都以此序和此量对称排列:望柱2、象2、驯象人2、瑞禽石屏2、甪端2、马4、控马人8、虎4、羊4、客使6、武官4、文臣4、镇陵武士2,共46件,加上宫城四神门外各两座狮子,陵台前两位内侍和南神门内两位宫人,以及下宫门外两座石狮,皇陵石刻像共60件。</p> <p>象与训象人</p><p>象的体态看起来宏大稳健,而且易于驯化,是当时进贡的珍品,同时进贡来的还有驯象人。把大象与驯象人放在皇帝陵前,隐喻江山稳固、万象更新之意。</p> <p>瑞禽</p><p>此瑞禽马头、禽身、凤尾、鹰爪,是宋皇室御用匠人的创新之作,为北宋皇陵独有,更是中国皇陵中空前绝后的珍品,代表威猛、祥瑞和正义。</p> <p>客使</p><p>北宋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四夷纷纷来朝。因而,在宋陵前的仪仗队里,也出现了客使的身影,且每座皇陵前都必定有3对相貌装束完全不同的客使,这充分彰显了当时的宋朝已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文化大国。</p> <p>时代不同,石像生风貌也略有差异:永安陵建于北宋定鼎初年,国力贫弱,规模小,石雕无定制,都较为矮小。接下来的三座陵墓:永昌陵、永熙陵、永定陵规模较大,石雕气势雄伟、简练严整。从永昭陵、永厚陵后规模又逐渐转小,石雕风格趋于细腻。至永裕陵、永泰陵,渐有末世气象,石雕偏于写实。</p> <p>中国陵寝建筑史上的孤例</p><p>北宋各个皇陵建制大致相同,以统一的“倒悬”制式分布,皆是坐北朝南,东南隆起,西北低垂。迄今考古发掘的历代皇陵大都依山而建,阶阶向上,而北宋皇陵恰恰相反,所有墓园都是逐级向下。</p> <p>宋朝实行帝后同茔分穴合葬制,皇后陵位于帝陵西北角,规制和帝陵相同,只是规模仅有帝陵的三分之一大小。</p> <p>永昭陵是北宋第四代帝王宋仁宗赵祯的陵寝,当年的鹊台、乳台、宫墙、阙楼由于经历了多次战乱盗掘与千年沧桑变迁早已不复存在,如今在它残存的遗址上复原重建的地面建筑,再现了北宋皇陵最完整的制式。</p> <p>绿树掩映着修复后的永昭陵上宫,被远处繁华的巩义市区映衬得更为静谧悠远。如果由南门而入,逐级而下,先经过东西并列的两座鹊台——历代皇陵的边界标志,继而两座乳台——相当于陵园的门阙,继续往下走,穿过排列着巨大石像生的神道,便能看到皇陵的中心陵台。只不过,陵台已经处于整座陵园的最低点,其顶端与南门乳台的底座持平在同一高度。</p> <p>神道北边便是宫城,宫城的中心为陵台,安置皇帝棺椁的地宫就在其下,陵台前设拜台,两旁设内侍石人,宫城四周为神墙,四面开神门,南神门外两侧站立着魁伟的镇陵将军。两位镇陵将军如今仍怒目环视、手执斧钺守护于此。</p> <p>这种皇家墓葬建制,是源自当时流行的一种堪舆学说“五音姓利”。就是把人的姓氏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再将五音分别与阴阳五行中的土、金、木、火、水对应,如此便可在地理上找到与其姓氏相应的最佳埋葬方位。北宋的赵姓为角音,角音对应木行,木主东方,阳气在东,结论就是“东高西下谓之角地,南高北下谓之徵地,角姓亦可居之。”北宋皇陵于是就全部按此思想,虽坐北朝南却是东南高、西北低貌似“倒悬”的模式。这在中国古代皇家墓葬建筑史上可谓孤例。</p> <p>鹊台、乳台、宫墙、阙楼这些还只是宋皇陵的上宫部分,同样沿着东南向西北的方向延伸,宋皇陵还须建有负责陵区祭奠、保卫等管理事宜的宫殿式建筑群——下宫,还有取代陵区边界墙垣而植下的松、柏、楸、枳隔离带,以使皇陵区成为松柏成道、林木葱茏的“柏城”。而这全部的地上建筑包括60件巨大的石刻造像和陵台、地宫,在一千年前的宋朝,必须用七个月建成。这也是定制。</p> <p>与众多依山而建、拾阶而上的皇室陵园迥异,北宋皇陵南靠嵩山,东依青龙山,北面是犹如玉带一般的伊洛河。坐北面南,南高北低,是中国陵寝建筑史上的孤例。正因为这种特殊性,使8座陵园之间没有高山的屏障,集中构成了一个气势恢宏的皇陵区。</p> <p>一座宋陵,就是一部凝固的宋史。在北宋王朝的安息之地,看落日余辉拓上神道两侧的石像,听风起时飞起的檐角下风铃奏响,感受日暮苍凉下陵台的庄严肃穆。穿越千年的时光,触摸一个时代的真切,感受一个王朝的温度…</p> <p>北宋皇陵发掘视频</p> <p>视频一</p> <p>视频二</p> <p>视频三</p> <p>视频四</p> <p>视频五</p> <p>视频六</p> <p>视频七</p> <p>视频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