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毛泽东是伟大的,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也是普通的,普通的就像“一粒种子”。</p><p><br></p><p>早在1945年,毛泽东就这样谆谆告诫全党:“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我们的同志不论到什么地方,都要把和群众的关系搞好,要关心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团结广大人民,团结得越多越好。” 毛泽东要求全党做到的,他自己绝不当局外人。</p><p><br></p> <p><br></p><p>毛泽东正是以这样的“种子”意识,始终深深根植于人民这块沃土之中。正是有了人民这层深厚的土壤,有了人民提供的源源不断的充足养料,才使中国共产党这一“革命的种子”得以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p><p> </p><p><br></p><p>毛泽东一生始终饯行着自己的承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深得人民群众的尊敬和钦佩,毛泽东回报给人民的只有一句话:“为人民服务”。</p><p><br></p> <p><br></p><p>毛泽东是从中国旧社会走出的人物,又是中国新社会的创造者。毛泽东所处的时代是革命时代,主客观条件使他成为革命的发起者和组织者。</p><p><br></p><p>不了解毛泽东的成长经历和所接受的教育,就难以解释毛泽东为何能成为中国新社会的创造者。</p><p><br></p><p>20世纪革命时代的历史伟人,一个成长在和平时代的后辈凭什么去准确理解和解释他呢?唯一的方法是阅读,阅读历史文献,阅读经典;并在阅读中理解。</p><p><br></p><p>把握重大历史事件对研究毛泽东是至关重要的。例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等等。通过这些历史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怎样从一名革命者历练成为一位革命家、一位新社会的开拓者。</p><p><br></p> <p><br></p><p>最黑暗的一段路</p><p><br></p><p>1935年9月9日,红军长征走到最艰难的时刻,张国焘却密谋与毛泽东分庭抗礼另立中央。毛泽东曾说,同张国焘的斗争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一段路程。当时,红一方面军已经同国民党的军队苦战了八九个月,伤亡惨重,精疲力竭,急需得到战友们的支持和帮助。可是张国焘却倚仗优势兵力、精良装备,向党要权,拒绝统一行动。这无疑让处在危难中的红军更加无措,把党和革命事业推往更深的深渊。毛泽东同朱德、刘伯承等人坚持全党团结,在艰难处境下与张国焘的反党分裂主义错误进行斗争。朱德后来也回忆称,革命生涯中经历过多少坎坷,多少困难,但从来没有像这次这样心情沉重。</p><p><br></p> <p><br></p><p>一生中的两次出国</p><p><br></p><p>毛主席一生中出过两次国,两次都是同一个国家,那个国家就是苏联。第一次乘火车,是在1949年12月6日至1950年2月17日。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国际形势十分复杂,两大阵营对立,似乎第三次世界大战又要爆发了。当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经济、政治、民生、领土等等问题困扰着政府。</p><p><br></p><p>第一次是借为斯大林祝寿之名准备签订中苏条约。毛主席在贺电中写:主席先生!值阁下七十寿辰之际,我荣幸地向您致以热烈的祝贺,并祝愿全世界的和平堡垒苏联在阁下领导下日益巩固和发展。并且亲手写下书法裱起来送去: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苏联方面表面上看起很热情,招待的很周到,表现得你们说什么我们都同意,都想尽办法办好。但实际上内冷,避重就轻的闲扯。</p><p><br></p><p>斯大林开始还接见毛主席,可闭口不提中苏条约。到后来直接不出现了,只是打电话过来问候下。毛主席只得每天在屋子里不出去,他很直接的说:“你们还要保持跟国民党的条约,你们保持好了,过几天我就走。我现在的任务是三个:吃饭、拉屎、睡觉。”</p><p><br></p><p>毛泽东赌气似的一天天待在屋子里不露面,引得西方媒体误以为毛泽东被斯大林软禁,大肆吹嘘阴谋论。斯大林没办法,只得请毛主席出来辟谣,这才澄清了。后来中苏签订了条约,其中一个代价就是维持外蒙现状不变。中苏条约就是中苏两国结盟,在一定程度上为新生的中国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p><p><br></p><p>第二次出国坐飞机,是在1957年11月。这次毛主席去见赫鲁晓夫,想协商外蒙的事,希望外蒙回归中国,但这事又被赫鲁晓夫断然拒绝。从此之后,毛主席再未出过国。毛主席为了领土完整做出这么多努力,放下领袖尊严,却还是未能把外蒙争取回归中国。</p><p><br></p> <p><br></p><p>一生有“三怕”</p><p><br></p><p>毛泽东不仅是一位充满斗争性的伟大革命家,而且也是胸怀博大、富有感情的人。他坚硬如钢的意志和善良质朴的情怀都是同样的鲜明和强烈。毛泽东一生有“三怕”,怕泪、怕血、怕喊饶命。这并不是说毛泽东胆小怯懦,而是体现了毛泽东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和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陕北时期,有名警卫战士受不了苦逃跑了。毛泽东看到被押回来的逃兵,年纪小,吓得直哆嗦,口中还连连求饶。原本毛泽东是痛恨叛变,憎恶逃跑的。但这次毛泽东心软了,得知小战士是缺乏锻炼又想家,最终决定“不罚反赏”,让逃兵连吃了几天小灶。这名警卫战士很感动,再也不曾想过逃跑。</p><p><br></p> <p><br></p><p>一生与蒋介石三次见面</p><p><br></p><p>毛泽东与蒋介石一生之中有历史记载的见面有三次,前两次的见面只算是碰面,并无交谈。</p><p><br></p><p>第一次见面:国民党一大</p><p><br></p><p>中国国民党于1924年1月20—30日在广州召开的对党进行全面改组、实现国共合作的会议。由于辛亥革命和以后历次斗争的失败,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认真总结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经验教训,决定学习俄国革命的经验和方法,改组国民党,以振兴国民党进而振兴国家。</p><p><br></p><p>大会代表以地方党部推选和孙中山指派相结合的方法产生,海内外代表共两百人,出席开幕式的代表有一百六十五人。代表中有共产党人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林祖涵、瞿秋白、谭平山等二十四人。</p><p><br></p><p>这次会议是毛泽东和蒋介石人生第一回见面,之前虽然都知道对方,但未曾谋面。这次的见面也只能算是打了个照面,两人并未有任何的交往。会议期间,毛泽东多次在大会上发言;而蒋介石只是静静地坐在一侧,注意地听着。当时谁也想不到,在之后两人会成为政治上的对手。</p><p><br></p><p>第二次:国民党二大</p><p><br></p><p>1926年1月4日至19日在广州举行。这次会议是在孙中去世之后举行的,汪精卫、蒋介石、李大钊、毛泽东、张国焘、周恩来均出席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毛泽东和蒋介石相继上台讲话。这是毛泽东和蒋介石第一次同台发言。此次也算是正式的见面。</p><p><br></p><p>第三次:重庆谈判</p><p><br></p><p>1945年8月28日下午3时37分,在国民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张治中、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的陪同下,毛泽东和周恩来、王若飞等从延安飞抵重庆。当天,蒋介石在林园官邸设晚宴,招待毛泽东一行。这是两人第一次以不同党派主席身份的正式见面。</p><p><br></p><p>8月29日晚,毛泽东应邀出席蒋介石为他举办的宴会。席间,毛泽东和蒋介石几度举杯互祝,毛泽东和蒋介石致辞。</p><p><br></p> <p><br></p><p>不搞特殊的“三不”</p><p><br></p><p>中国革命胜利后,毛泽东从西柏坡来到北京,他始终把自己作为人民群众的一分子,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从不搞特殊。1959年到1962年, 是共和国历史上被称为“三年困难”的时期。 面对工农业生产跌入谷底导致的生活资料匮乏和饥馑的严酷现实,最难过的莫过于为了以最快的速度使国家强盛富庶而发出大跃进号召的毛泽东本人了。他对全体工作人员宣布:“我们要实行三不:不吃肉,不吃蛋,吃粮不超定量。”中南海里,机关干部们开始重新定量,先由个人报数再由群众公议评定。身高体阔的毛泽东,自报的粮食定量是每月13公斤。喝茶,是毛泽东除吸烟之外的又一大嗜好。他还常常睡觉醒来后并不起床,湿毛巾擦过手脸就开始喝茶,一边喝茶一边看报,过一小时才起床、吃饭,然后开始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在困难时期,毛泽东曾有过一星期不吃米饭、7个月不喝茶的记录。</p><p><br></p> <p><br></p><p>长征路上四次落泪</p><p><br></p><p>乌江南岸,毛泽东挥泪送衣给“干人”;云贵交界,毛泽东险失妻子贺子珍;二郎山旁,毛泽东恸哭警卫班长胡昌保;陕北吴起镇,毛泽东痛哭红军子弟兵。</p><p> </p><p>一代伟人毛泽东意志如钢,平时不轻易流泪。即便爱子毛岸英在朝鲜战场光荣牺牲,他也未在公开场合落泪。然而,在那漫漫长征路上,毛泽东却数次流下热泪。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率先到达陕北吴起镇。为迎接新的伟大斗争,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毛泽东走上讲台,首先看了看在座的红军将士们。目睹眼前这些衣衫褴褛、憔悴疲惫、面黄肌瘦的红军干部,他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流出了悲喜交加的泪水。他含泪说道:“我们虽然丢掉了中央根据地,遭到了失败,但到了陕北,毕竟还是胜利了!我们的队伍少了许多人,损失是惨重的。但走过来的同志经过千锤百炼,都是革命的种子!我们的事业是伟大的,前途是光明的。现在我们要从头做起!……”</p><p><br></p> <p><br></p><p>自认败走麦城的五次战役</p><p><br></p><p>胜败乃兵家常事,毛泽东并非“全胜”,他自己也否认“战无不胜”的颂词,说自己多次败走麦城,其中主要的有五次:长沙战役、水口战役、高兴圩战斗、土城战斗、茅台战斗。每个战役失利的原因不尽相同。比如土城之战,是遵义会议后红军打的第一个大仗,也是遵义会议确定毛泽东在党内和红军实际领导地位,恢复军事指挥权后指挥的第一个战役。可以说,没有土城战役,就没有后来的“四渡赤水”,正是土城战役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但是,土城战役首战失利了。总结这“一场败仗”的教训,原因是多方面的,情报失误则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p><p><br></p> <p><br></p><p>笑谈自己的五种死法</p><p><br></p><p>毛泽东生前没有在人们对他“万寿无疆”、“万岁”的呼声中陶醉过,他总是理智、冷静而从容,辩证看待并多次坦然地笑谈到自己的死。毛泽东在不同的时代,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谈起生死问题。其中,谈得最透彻、细致、感人的一次,是1963年罗荣桓去世后毛泽东与他的保健医生吴旭君深谈生死问题。从毛泽东的生死观里,人们感受到了一个伟大的唯物主义者无所畏惧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博大的胸怀。毛泽东认为,自己的死法不外乎有五种。第一,有人开枪。第二,乘火车翻车、撞车。第三,游泳被水淹死。第四,细菌。第五,飞机失事。</p><p><br></p> <p><br></p><p>影响一生的六位女性</p><p><br></p><p>母亲,罗氏(包办婚姻牺牲品),王十姑,杨开慧,贺子珍,江青。</p><p><br></p><p>母亲在毛泽东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相反,父亲倒显得无足轻重。对母亲,毛泽东充满了感情。母亲去世不久,他写信给同学邹蕴真说:“世界上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利己而不损人的,可以损己利人的,自己的母亲是属于第三种人。”30年代他对斯诺说:“我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也可怜穷人。”杨开慧与毛泽东的结合,是在五四运动新思潮的影响下知识青年的自由选择和自由恋爱的结果,也是毛泽东一生的最爱。</p><p><br></p> <p><br></p><p>毛泽东家族为革命献身的六位英烈</p><p><br></p><p>铭记烈士,是每一代人不能忘却的历史责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中,不计其数的家庭作出了牺牲,这其中包括毛泽东的家庭。在残酷的革命战争年代,毛家有六位亲人,为了实现崇高的革命目标先后光荣牺牲。</p><p><br></p><p>毛泽东主席一家曾先后为革命牺牲了六位亲人,除了大弟毛泽民,小弟毛泽覃,堂妹毛泽建外,还有主席的妻子杨开慧,长子毛岸英,侄子毛楚雄等人。</p><p><br></p><p>妹妹毛泽建不幸被捕后,敌人以她“系毛泽东之妹,马日前后,均负共党要职”,把她从耒阳押到衡阳,后又押到衡山,使用封官许愿和酷刑拷打,梦想从这位共产党员、女游击队长身上捞到我党的重要机密和军事行动计划。但毛泽建始终坚贞不屈。她在狱中写下了“誓死为党”,“毛泽东是大有希望的,革命一定会胜利”等血书表达自己对党的赤胆忠诚。</p><p><br></p> <p><br></p><p>一生杀掉七个贪官</p><p><br></p><p>毛泽东先后处死谢步升、唐达仁、左祥云、黄克功、肖玉壁、刘青山、张子善七个贪官。</p><p><br></p><p>谢步升是我党反腐败历史上枪毙的第一个“贪官”</p><p><br></p><p>1932年5月9日下午3时,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最高法庭判决,叶坪村苏维埃政府主席谢步升在江西瑞金伏法。</p><p><br></p><p>谢步升利用职权贪污打土豪所得财物,偷盖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管理科公章,伪造通行证私自贩运物资到白区出售,谋取私利。他为了谋妇夺妻掠取钱财,秘密杀害干部和红军军医。事发后,查办案件遇到一定阻力。</p><p><br></p><p>毛泽东很关注谢步升案,他力主严惩,并指示说:“腐败不清除,苏维埃旗帜就打不下去,共产党就会失去威望和民心!与贪污腐化作斗争,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天职,谁也阻挡不了!”</p><p><br></p><p>1932年5月9日,以梁柏台为主审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最高法庭二审开庭,经审理,判决:“把谢步升处以枪决,在3点钟的时间内执行,并没收谢步升个人的一切财产”。这是红都瑞金打响的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惩治腐败分子的第一枪。</p><p><br></p> <p><br></p><p>七个“唯一一次”</p><p><br></p><p>一、毛泽东唯一一次比较完整地详谈自己的经历。二、毛泽东唯一一次为人题写墓碑。三、毛泽东唯一一张拿枪照片。五、毛泽东唯一签名的书。六、白求恩与毛泽东惟一一次的延安会面。七、毛泽东惟一一次要求下面同志为他做点事。</p><p><br></p><p>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不仅创造了丰功伟绩,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特别是他的几次“唯一”经历,不仅为世人所传颂,更为后人所景仰。毛泽东唯一一次比较完整地详谈自己的经历就是和埃德加·斯诺的几夜的长谈。毛泽东原本只谈中国革命的问题,对个人经历一直避而不谈。斯诺决定用一下激将法。他对毛泽东说:“因为国民党四散流言,外界对您的传言很多,有的人说您有三个老婆,那您能不能谈谈自己的真实经历好让外界了解您呢?”斯诺的话让毛泽东很意外,为了纠正此类传言,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毛泽东答应了斯诺的请求,向斯诺详细介绍了自己的个人经历和长征问题。</p><p><br></p><p>毛泽东一生没有搞过什么特殊,也没有要求过下面的同志做什么。解放初期,当他听说湖南正准备为他修一条回故乡的公路和在韶山为他盖一所房子时,他立即写信告诫当时的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省政府主席王首道和中南局书记邓子恢:“听说长沙地委和湘潭县委正准备在我的家乡为我建筑一所房屋并修一条公路通我的家。如果属实,请令他们立即停止,一概不要修建,以免在人民中引起不良影响。是为至要。”</p><p><br></p> <p> </p><p><br></p><p>从63岁到73岁 18次畅游长江</p><p><br></p><p>“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毛泽东爱游泳。据记载,毛泽东一生曾游过长江、湘江、珠江、邕江、赣江、钱塘江、北戴河等。从63岁到73岁的十年间,父亲毛泽东曾18次畅游长江。毛岸青、邵华在书中曾回忆道,父亲想畅游长江的愿望由来已久。记得父亲很早便提出要游长江,由于诸多条件不成熟,没能如愿。可是,父亲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他想做的事,肯定得做到,不然他不会甘心的。那年父亲六十三岁,已是一位老人了。但是,他还是微笑着从轮船的扶梯上下到水面,背对江水。当水没腰际时,他先在水中浸了三下,然后双手一松,“哗”的一声仰卧水中。</p><p><br></p><p>1956年6月,在仅4天的时间内,毛泽东以花甲之年连续三次畅游长江,并满怀激情地写下了那首气壮山河的诗词——《水调歌头·游泳》。1966年7月,73岁高龄的毛泽东又一次横渡长江,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迟暮之年的革命老人那过人的体力,那志在千里的雄心。</p><p><br></p> <p><br></p><p>毛泽东与数字28</p><p><br></p><p>1、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28年后,即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出席中共一大会议党代表平均年龄28周岁(李达31岁,李汉俊31岁,张国焘24岁,刘仁静19岁,毛泽东28岁,何叔衡45岁,董必武36岁,陈潭秋25岁,王尽美23岁,邓恩铭20岁,陈公博29岁,周佛海24岁,包惠僧27岁),毛泽东时年正好28岁。</p><p><br></p><p>2、“二十八画生”是毛泽东从1915年到1918年曾多次使用的一个笔名,因繁体字“毛泽东”共二十八画而取之。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毛泽东曾以“二十八画生”为名公开征友。</p><p><br></p><p>3、1917年,毛泽东与杨开慧初恋时,杨开慧正是中国所说的“二八”佳人——16岁;1921年,二人结婚时,毛泽东是28岁;1929年,杨开慧牺牲时也正好是28岁;而从他们结婚到1949年建国,又正好是28年。</p><p><br></p><p>4、秋收起义开始的28天后,即1927年10月7日,毛泽东率起义队伍到达宁冈县的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开辟了新的道路。</p><p><br></p><p>5、1928年4月28日,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p><p><br></p><p>6、1929年12月28日,毛泽东在福建上杭古田村主持召开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做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的报告(即古田会议决议)并重新当选前委书记。古田会议决议是中共和红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人民军队建军史上重要的里程碑。</p><p><br></p><p>7、毛泽东在1932年10月被撤消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28个月后的1935年3月,已在遵义会议上当选为政治局常委的毛泽东被任命为“前敌司令部”政委,继而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领导小组,红一方面军再度成为朱毛红军。</p><p><br></p><p>8、28岁的贺子珍1937年10月离开延安到西安后转到兰州、新疆去苏联,从此再也没能回到丈夫毛泽东身边。</p><p><br></p><p>9、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应蒋介石之邀率中共代表团飞抵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历时一个多月,签订了“双十协定”,显示了毛泽东的大智大勇和中共的和平诚意,赢得了全国特别是大后方的民心。</p><p><br></p><p>10、中国自古就有28星宿之说,汉光武帝平定天下时,就有闻名于世功臣28人,毛泽东成为开国领袖,也有28位大功臣。他们就是1949年9月21日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被选举出来的中内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同年10月1日下午召开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选取出的︰秘书长林柏渠,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罗荣桓等10人,还有毛泽东已经成竹在胸的六年之后,也就是1955年授饺的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将朱德和罗荣桓重复计算人次去掉,正好是28人。</p><p><br></p><p>11、为纪念中共建国前二十八年的奋斗历程,经毛泽东提议,在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二十八响。</p><p><br></p><p>12、28岁的毛岸英1950年11月25日牺牲于抗美援朝前线。</p><p><br></p><p>13、1954年9月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p><p><br></p><p>14、1956年8月28日,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p><p><br></p><p>15、庐山牯岭28号房——1959年夏贺子珍最后一次见毛泽东时曾住在那里。</p><p><br></p><p>16、历时28天的“七千人大会”于1961年1月11日召开(至2月7日结束),会议期间毛泽东做了自我批评。该会对纠正大跃进和反右倾错误,扭转国民经济困难局面具有重要意义。1992年,事隔30年后,邓小平回忆说︰“在党的历史上,像七千人大会这样,党的主要领导人带头做自我批评,主动承担失误的责任,广泛地发扬民主和开展党内批评是从未有过的,它的意义和作用在我们这些亲历者当中永远不会忘记,我相信历时愈久,影响愈深。”</p><p><br></p><p>17、1969年4月28日,在中共九届一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林彪成为唯一的副主席。</p><p><br></p><p>18、1972年毛泽东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这次会见距他1944年会见美国军方和政府的代表——美军延安观察组相隔正好28年。</p><p><br></p><p>19、1973年8月28日中共十大闭幕,在其后的十届一中全会上80岁的毛泽东仍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p><p><br></p><p>20、1976年1月28日,毛泽东正式提议小他28岁的华国锋任国务院代总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这项被政治局通过的提议,客观上为日后粉碎四人帮创造了有利条件。</p><p><br></p><p>21、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强烈地震。病危中的毛泽东闻知潸然泪下。《中共中央关于唐山、丰南抗震救灾的通报》成为他生前批发的最后一份文件。</p><p><br></p><p>22、毛泽东逝世的第28天,即1976年10月6日,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顺乎党心民意采取断然措施,一举粉碎了“四人帮”。</p><p><br></p> <p><br></p><p>一生40余次湖北行</p><p><br></p><p>毛泽东是20世纪的历史伟人。从青年时代到晚年岁月,从革命年代到建设时期,毛泽东曾经40余次来到湖北,给湖北人民留下了极其丰富宝贵的精神财富。</p><p><br></p><p>1953年春,日理万机的开国领袖毛泽东首次视察南方,湖北武汉是第一站。调查研究之余,他兴致勃勃地重游故地黄鹤楼,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顿时,成千上万的群众拥了过来,把自己的领袖团团围在中央,欢呼之声响彻云霄。他向欢呼的群众招手致意,发出由衷地感叹:“湖北的人民真好啊”。</p><p><br></p><p>从这次视察直到1974年,毛泽东差不多每年都来湖北,每次少则几天,多则半年时间。他在这里或主持会议,或接见外宾,或视察工作,或调查研究,或读书写作,或畅游长江。湖北,成为他最喜欢也最关心的地方之一。</p><p><br></p> <p></p><p><br></p><p>五十次回到湖南视察指导工作</p><p><br></p><p>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湖南人民的骄傲。</p><p><br></p><p>湖南是毛主席的家乡,是他求学求知、领导中国革命的起点。自1934年“通道转兵”到新中国成立,毛主席一直没有回过家乡。直到1954年,毛主席才重回他阔别20年的故土。从1954年首次回湘到1975年2月3日由长沙返京,毛主席先后50次回湖南考察指导工作,开展调查研究,作出重大决策,累计停留300多天,在三湘大地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史迹和佳话。</p><p><br></p><p>综观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次回湘活动,大多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间节点,即便回湘治病、疗养期间,毛主席也在为党和国家命运操劳。</p><p><br></p> <p><br></p><p>新中国成立后58次离京</p><p><br></p><p>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毛泽东的行踪与活动,始终都是党和国家的核心机密。从1949到1976年27年间,他58次2943天离开中南海,近三分之一时间在全国各地巡视、开会、调查硏究,探索开辟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道路。比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去苏联回国返京途中,毛泽东一路调查研究。回程途经哈尔滨、沈阳,当地领导设宴盛情接待,毛泽东对此提出批评,他说:“这次我和恩来等同志路过东北……了解东北地方工业生产情况,发现浪费太大。我在哈尔滨提过不要大吃大喝,到沈阳一看比哈尔滨还厉害。我和恩来不是为了吃喝,搞那么丰盛干什么?”他把吸完的烟头往烟缸中一捻,愤愤地说:“你们要做刘宗敏,我可不想当李自成啊!中央三令五申,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要艰苦奋斗,你们应做表率。”</p><p><br></p> <p><br></p><p>补了73个补丁的睡衣</p><p><br></p><p>勤俭节约的思想贯穿于毛泽东革命斗争和治国理政的实践之中。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他就提出,“应该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节约是一切工作机关都要注意的”,“采取办法坚决地反对任何人对于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破坏和浪费,反对大吃大喝,注意节约”。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掌握了政权,毛泽东仍高度重视勤俭节约。</p><p><br></p><p>毛泽东的睡衣是一件棉织品,他特别喜欢。整整用了20年。睡衣破了补,补了又破,反复多次,最后工作人员觉得实在太旧了,就要求换一件新的,但毛泽东不同意。他说:“习惯了,还是这件补丁叠补丁的好穿。”这件睡衣到1971年“退役”时,已经补了73个补丁。</p><p><br></p><p>有一双从建国时开始穿的皮拖鞋,也是毛泽东的心爱之物。毛泽东到哪里都喜欢带着它。1965年在长沙,身边工作人员看到这双拖鞋破得实在不能再用了,就劝毛泽东换一双新的。毛泽东仍坚持补一补。鞋匠一看就给扔到了地上,不肯修。经反复请求,人家才勉强接了活儿。还有一次,也是在长沙,当毛泽东休息的时候,工作人员把这双皮拖鞋拿到阳台上去晒,结果用时却找不到了。后经询问才知道,原来是值勤人员巡逻时,觉得这样破的拖鞋放在毛泽东的房间附近不太雅观,就拿走扔到垃圾堆里去了。工作人员赶紧找回来,送给毛泽东继续穿。</p><p><br></p><p>毛泽东从小养成了一年四季穿长筒袜的习惯,袜底破了剪开加一层新袜底再用,一双袜子能穿多年。但时间长了,袜筒就松了,经常滑落在脚踝上且容易露出补丁。工作人员担心这样会影响体面,在毛泽东会见外宾时,常常提醒他坐下时要收腿,以免让人看见袜子上的补丁。后来提醒多了,就变成了一句简略的暗语:“小心,家丑不可外扬。”贵为一国领袖,毛泽东就是这样地节俭。</p><p><br></p> <p><br></p><p>许多个未了心愿</p><p><br></p><p>毛泽东一生辉煌,也留下了许多未了心愿。他的人生辉煌,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他的未了心愿,丰富了他人生的色彩,亦给后人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思绪。青年毛泽东曾经想做一个肥皂制造专家,但命运干扰了他愿望的实现。他想要教书或当新闻记者,历史却使他成为杰出政治家。他想到密西西比河游泳,可自称“江海客”的他最终未能踏上美国国土。毛泽东拟定了解放台湾的计划,但因朝鲜战争爆发而未能实施。</p><p><br></p><p>一代伟人毛泽东临终前流露出乡愁情思!而他老人家临终前盼回故乡的愿望却未能实现。</p><p><br></p><p>1976年9月9日凌晨,对当时的湖南韶山滴水洞管理员廖时禹来说,发生了一件事情而令他心生疑惑。因为9月8日上午,他们接到通知,说湖南省委第二书记张平化晚上要来检查接待毛泽东主席回家乡休养的准备工作,但是,在深夜快12点的时候,他又接到一个电话,说张平化不来了。难道毛主席不回来了?廖时禹疑惑的同时又生出几分遗憾。</p><p><br></p><p>事实上,在廖时禹放下电话不久,远在北京的毛主席的生命已走到了尽头。</p><p><br></p><p>毛泽东病重期间,像普通人那样的乡愁情思,促使他向中央提出回韶山滴水洞,中央也通知了湖南做好接待准备工作。可惜,他老人家的这个最后的愿望没有能够实现。</p><p><br></p> <p><br></p><p>最后一次接见外宾</p><p><br></p><p>垂暮之年的毛泽东身体状况越来越差:长年累月地躺卧在床上办公、看书,特别是因活动量减少,身上的肌肉都有所萎缩,两条腿膝关节不能伸直,若没人搀扶,站起来都相当困难,走路就更不用说了;不仅行动不便,说话也很费劲,只能从喉咙里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词语;肺心病不时地困扰他,常常处于严重缺氧状态。但他还是坚持尽其所能操劳国事。</p><p><br></p><p>1976年,毛泽东已是83岁高龄的老人,但毛泽东是个永不服输的人,即使在他最后的日子里,还是坚持做他觉得应该做的工作,包括会见外宾。只要秘书转告他,外宾请求接见,毛泽东从不拒绝。毛泽东最后一次会见外宾是1976年的5月27日,会见了巴基斯坦总理布托。 </p><p><br></p><p>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在巴基斯坦举行的悼念仪式上,布托对毛泽东发表了极高的评价:“像毛泽东那样的人物,在一个世纪,也许一千年里只能产生一位,他们占领了舞台,以天才的灵感写下了历史的篇章。”</p><p><br></p> <p><br></p><p>毛泽东与300</p><p><br></p><p>在金钱方面,毛泽东似乎对“300”这个数字情有独钟。无论是对自己的故旧、朋友、老师还是素不相识的农民,也不论是在50年代、60年代还是70年代,毛泽东一旦出手捐助时,给多方的都是300元。</p><p><br></p><p>1953年,毛泽东的堂弟毛泽荣(小名胜五)进京看望毛泽东。分手时,毛泽东赠送生活费300万元旧币(折合现币300元)。</p><p><br></p><p>1954年,湖南一位叫伍如春的老先生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这位伍老先生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曾和毛泽东同窗,他们都是很要好的同学,毛泽东曾动员他一块闹革命。然而伍如春念及家中妻小,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当教师了。伍如春的信中表示家中生活困难,还写了一首诗,诗中有一句为“云儿助我只杯水,杯水焉能救车薪”。毛泽东看了以后,随即回了一封信︰“寄上人民币三百万元,聊作杯水。”这300万元钱是人民币旧币,其实就是300元人民币。信中的“云儿”是伍如春的儿子伍云甫,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解放后曾任卫生部副部长等职。因为伍如春的信,毛泽东在1955年春节团拜见到伍云甫时还批评他为什么不给老家寄钱。伍云甫的儿子伍绍祖曾任国家体委主任。</p><p><br></p><p>1956年8月11日,毛泽东复信给罗哲烈士(湖南株洲人,20年代曾随毛泽东从事农民运动)的妻子曹云芳,信中说“罗哲为党艰苦工作,我可作证,当时没有别的证件。恤金由谁领的问题,应由当地政府去作决定,如果决定给继子,不给女儿,也就算了,不必为此去争论。坟墓可由家属修理。现寄上三百元,请你酌量处理。今后如果还有困难,可以告我设法。”</p><p><br></p><p>1957年5月,毛泽东和杨开慧当年保姆陈玉英的女儿孙燕(学名孙佩君)写信给毛毛泽东要求帮助解决初中毕业后升学问题。当年6月8日毛泽东复信︰“佩君同志︰五月十六日的信收到。已在初中毕业,甚慰。升学的事,我不宜于向学校写信。能否考取,听凭学校。如不能升学,可以在家温课。寄上三百元给你母亲,以后还可寄一些。不要忧虑。毛泽东”。</p><p><br></p><p>1962年2月,毛泽东的前儿媳(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与空军飞行员杨茂之结婚。举行婚礼时,毛泽东手书了《三打白骨精》等相赠,还附送了300元钱,说︰“我又不上街,不知买什么东西好,你们根据需要自己买一件礼物吧。”</p><p><br></p><p>1962年7月,长沙市税务局干部张人价和湖北财经专科学校教授张人惕致信毛泽东主席,向他报告父亲张有晋故去的讯息。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张有晋担任过该校数学教员。7月19日毛泽东复信︰“惊悉有晋先师因病逝世,不胜哀悼。谨此致唁。毛泽东”“另奉薄仪一份,聊助营奠之资”。这次毛泽东为先师故去所备的“薄仪”依然是300元人民币……</p><p><br></p><p>1972年12月,福建省莆田县城郊公社小学教员李庆霖致信毛泽东,反映他的一个插队务农的孩子在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以及作为父亲的无奈。这封来信使那时深居简出的毛泽东受到很大触动,看后流下了眼泪。用毛泽东自己后来的话说,这封信写得“相当好”,“我摆在这里几个月,经常看,看了三遍半,这才下决心写回信。”直到1973年4月25日,毛泽东复信给李庆霖︰“李庆霖同志︰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毛泽东”。李庆霖家中至今保存著他当年趴在上面给毛主席写信时的竹桌,而毛泽东寄给他的三百元钱,至今也还存在当地的储蓄所里。</p><p><br></p> <p><br></p><p>毛泽东与8341</p><p><br></p><p>秋收起义时,毛泽东有一把汉阳造的步枪,枪的编号是8341。毛泽东到延安后,常常要把步枪拿出来擦擦,非常珍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理论实践,就是从这支枪开始的,最后武装夺取了政权,取得了全中国的解放。</p><p><br></p><p>负责保卫毛泽东的中央警卫团的番号先后更换过几次,第一次正式使用番号是1953年,由总参统一编号,称为“总字001”。大概使用到20世纪50年代末,又更换为“3747”部队。一直到1964年前后,中央警卫团才第一次使用“8341”这个代号。据说这个代号曾经是总参部队的一个军用仓库,后来因为仓库撤销,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不叫这个代号了。总参将8341给了中央警卫团。8341一直使用到毛泽东离开这个世界,才真正完成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p><p><br></p><p>溯本追源,张思德是8341部队最早期的战士之一,在烧炭时舍已救人,以身殉职,警卫团领导说要用好一点的棺材安葬;毛泽东说,要开追悼会,我要亲自讲话。于是,就有了《为人民服务》,就有了追悼会。</p><p><br></p><p>巧合的是,8341”四位数字还代表著毛主席活83岁(1893年-1976年正好83年),当领袖41年(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毛主席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至1976年正好41年)。</p><p><br></p> <p><br></p><p>毛泽东生命里不寻常的“9月9日”</p><p><br></p><p>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1930年9月9日,中共决定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随后诞生了“毛主席”。这个称呼,直至被爱戴尊称到永远;1935年9月9日,红军长征走到最艰难的时刻,张国焘却密谋与毛泽东分庭抗礼另立中央;1943年9月9日,开会对王明路线的错误进行彻底清算;1945年9月9日,在重庆谈判的毛泽东于谈话中说了句著名的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1948年9月9日前后,在西柏坡主持召开自1947年3月中央撤离延安后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1949年9月9日前后,在筹建新中国的百忙中,多次下工夫审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1年9月9日,作出“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决定;1956年9月9日前后,全身心投入筹备八大,并着重多次认真修改审定《政治报告》;1961年9月9日,为江青所摄照片题诗“无限风光在险峰”;1965年9月9日,曾使用一国两制模式来解决其问题的西藏自治区成立;1970年9月9日,九届二中全会后离开庐山;1971年9月9日,果断令专列离开杭州,粉碎了林彪集团布下的死劫;1976年9月9日凌晨,毛泽东逝世,举国哀悼;联合国会上140多个国家的代表肃立默哀。</p><p><br></p><p>9月9日,对一代伟人毛泽东来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他的生命定格于1976年的这一天,他一生中许多重要事件都发生在这一天。这一个个“9月9日”,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伟人波澜壮阔一生的大致轨迹。从投身革命至1949年9月9日前后,是他参与领导党和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成立新中国的奋斗历程;到1965年9月9日的一系列“9月9日”,则是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努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奠定了基础;再到逝世的诸多9月9日时间串里,当是他着重于巩固政权而搞了“文革”,当然其中仍穿插着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的努力。</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