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绑我,还是绑树?(老师的道具是缩小版🤗)</h3> <h3>想想</h3><h3>再想想</h3><h3>实在想不到再看😀</h3><h3>3</h3><h3>2</h3><h3>1</h3><h3>答案揭晓</h3> <h3>从刚才的小游戏里,你学到了什么?</h3><h3>欢迎跟龚老师分享😘😘😘</h3> <h3>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h3><h3>转换的思想在数学中非常重要</h3><h3>理解好、适合的时候用起来</h3><h3>你就是数学小能手👏👏👏</h3> <h3> 曹冲称象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利用的就是转换思想。也是我们常说的等量代换的思想。大多数人以直线思维思考,发现无法下手。但聪明的曹冲却巧妙地利用了大象的整体重量,与船上所有石头一样重,把那些石头的重量称出来相加,就可得大象重量,这样一转换问题便迎刃而解。</h3> <h3> 清朝乾隆皇帝有一次游览河南少林寺,兴致勃勃地参观寺庙后,来到了墓塔林。大大小小造型精美、形状各异的墓塔,使乾隆皇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问随行的方丈:“塔林里共有多少墓塔?”方丈半天没有回答出来。原来,墓塔虽然数过无数次,但每次数的结果不一样,所以答不出个准确的数字。乾隆笑了,想了想说:“我来替你数。”说完,便命令御林军的士兵每人抱住一个塔,等所有的墓塔都有人抱着,而没有遗漏时,命令抱塔的士兵集合报数。乾隆对方丈说:“墓塔的数不就是这些嘛!”方丈连连向乾隆磕头致谢。</h3><h3> 故事中乾隆皇帝运用对应思维,让士兵一人抱一塔,一一对应,抱塔的人数就是塔的个数。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却能有效的解决了数塔难题。我们在数学学习中,也可以运用对应思维去探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h3> <h3> 发明大王爱迪生有一天在实验室里工作时,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这个灯泡的容量“。</h3><h3> 他又去低头工作了。过了好半天,他问助手:“容量是多少?”</h3><h3> 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据伏在桌上计算。</h3><h3> 爱迪生转身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把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读出了数据。助手脸刷地一下就红了。灯泡是不规则的,要算出它的容量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但自己忽略了竟然有这么简便、有效的方法。</h3> <h3>数学小讲师</h3> <h3>希望小朋友们能喜欢哟🤗🤗🤗<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