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纪(三) 懵懂男孩

江城

<p><br></p><p> 上学前,家人给我起小名叫奥古,意为懵懵懂懂的男孩,褒为诚实本分乖巧,贬为呆滞木讷,和那些鬼怪灵精的孩子们相比,我是一个另类的孩子,不争不抢的性格,长辈们爱我护我,感觉更多的是怜悯和同情,甚至听到父母对我的担忧和叹息,以为如果像这样发展下去,将来长大自我谋生都是一个大问题,周围人们对我评论说,我的言行不像其他孩子:如欺弱怕强、嘴上争风头、抢赢私利、大吵大闹、撒泼斗狠等,也正因为我心静寡欲、不与世争,所以我的童年很容易满足,心绪很平和,懵懂男孩在恬静愉悦中度过。</p><p> 1. 天天盼着过年和杀猪的日子。</p><p> 故乡地处半山区,属于丘陵地带,旱地多水田少,乡亲们依靠水牛和犁耙等延续几千年的劳动工具,终年透支体力却收成微薄,每年两季水稻收割后,生产队按规定缴公粮纳余粮,剩下再分配口粮,记忆中家家户户长年口粮短缺,我家七口人每天三顿饭就是一斤多大米灌进七八斤水,再添几块番薯熬出一大锅粥,配自家腌制萝卜干、咸菜、黑橄榄,偶尔煮一次干饭全家人都会很开心,几乎不用配菜就把白米饭吃光,有肉吃就是最大的满足。</p><p> 每个年份的春节、正月节、七月半、八月节等农历传统节日,一般家庭都要割猪肉、杀鸡鸭、磨米浆蒸粿、做青菜包等,这都是孩子们盼望的日子,走亲戚、红白喜事、家里杀猪等日子也能吃到浑菜,过年和杀猪时家里一般有三天吃到肉,也是小时候最期盼的日子。</p><p>早期我是家中唯一孩子,父母总会把最好的食物让给我,一块肉、一个鸡蛋、一块油煎豆腐都是我的份,弟妹们陆续出生后就逐步变成一半、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甚至没有我的份了,因为我慢慢长大了,白煮鸡蛋用纱线切分以减少浪费,花生米数粒分装小碟以示公平,年龄最小分得最多。</p><p> 家里主食只有大米、番薯、木薯,带皮麦子磨粉再做成南方特色的面线,在农村也算得上美食,蔬菜瓜果基本来于自留地,偶尔从走村窜巷的郎货担里买点豆制品、蒸熟鲅鱼等调味菜,全家人几乎没有见过白面、牛羊肉及奶制品等食品,觜馋的时候就从自己的小钱盒里掏出一分钱,到小卖部里买一颗水果糖,含在嘴里舍不得咬碎,直到完全化解还啧啧有味。</p><p> 每天,外村来的豆制品摊主将商品摆放在村子广场中央后离去,乡亲到摊子上自取商品并自觉放好零钱,摊主傍晚时分回来收摊,数钱几乎分毫不差,乡亲们贫穷却纯朴。</p><p> 村里闹饥荒的年代,曾经有乡亲到外地逃荒,“上梅县、走江西”成为当地穷得要讨饭的代名词,小时候经常遇见来家门口讨饭的外地人,家人就顺手给他盛二碗粥,他们立在门口不用配菜当场吃光,然后连声说谢谢,再到下一户人家去乞讨,乡亲再穷也乐于帮助更穷的人。</p><p> 2. 睡在生产队稻草间。</p><p> 家里老屋没有孩子们睡觉的地方,父亲和生产队干部商量后,请木工钉好二块床板、二条长凳,搬到生产队堆放稻草的公房,我和同村小贤搭起床铺、垫上干稻草、撑起蚊帐就是睡觉的地方。四个弟妹也到别家的孩子拼睡,那时候的孩子们除了吃饭回家,其他时间都在外面野荡。记忆中,小时候的家就是饿了吃饭的地方,一家人同吃一锅粥的地方。</p><p> 3. 过新年穿新衣。</p><p> 每年只做一次新衣,春节前一般家庭父母才会给孩子们手工缝制一套新衣裳,在那个布票年代里,想多买布料都不可能,除夕下午孩子们洗好热水澡,穿上准备过新年的衣服四外炫耀、相互攀比,家境差的弟妹孩子只能捡哥姐们的旧衣服,花色款式和尺寸都无所谓,男女孩服装混穿,互相取笑。南方几乎没有冬天,腊月和正月难得见到几次霜冻,但很多孩子都不穿鞋子,每天走沙石路踩泥田,脚底板长出厚厚的一层老茧,只有走远路的时候才会光脚穿胶鞋。</p><p> 4. 看大人书,神游书本世界。</p><p> 上学识字后就借阅大人们看的书,镇上学校都没有图书馆,小书店只卖连环画、教科书和农业用书等,古籍书在文革时期属禁书,所以大人们将私藏古书当作珍贵物品,只在熟人之间相互借阅。父亲喜欢看古书,我就央求父亲借来的书顺便给我看,从此,白天我就坐门槛上窗口边,晚上煤油灯下做完作业,看那些发黄的甚至只有中间部分的各种书籍,以章回小说为主,大多为半文言文,生字辟词一大片,只好找来父亲用的四角号码字典,边查边读,慢慢看懂入迷,渐渐喜欢上阅读,头脑在书本的世界里翱翔,现在只记得几本书名如《攀犁花西征》、《珍珠塔》、《八路军》等。</p><p> 5.小鬼二次敲门。</p><p> 我出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恰逢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发生全国性饥荒,又赶上南方百年一遇的大旱灾,食物断绝。父亲说,很多乡亲饥饿难耐,就喝水充饱肚子,日复一日就而发生身体水肿,手指在身体上一按就是一个窝,有个别体弱者饿死。母亲说,我先天就营养不足,婴儿期又因缺奶水而身体虚弱,患上无名肠胃病,连续数月拉稀,喂进什么食物都马上拉出来,四处求医未治愈,幸好只是小鬼来敲门,但落下肠胃功能的后遗症。还有一次,母亲带我走过村边溪桥,不小心将我跌落水流,那天雨过水急,母亲回忆说,当时她自己已经完全傻眼,以为我会被水冲走,幸好有同村人路过,跳入溪流将我捞起,又捡回一条小命,这是小鬼第二次敲门。那时农村医疗条件极差,孩子夭折现象时有发生,记忆中有的玩伴好几天没见着,打听后才知道那人没了,也许阎王爷的花名册满额了,暂时还不想收我。</p><p> 6. 开心电影。</p><p> 村庄附近有一个军营,每周都会放一两次电影,部队集合行进整齐的口号声响彻数里外,村民知晓当晚军营操场放电影,孩子们总会催促母亲早点吃晚饭,赶紧去操场抢占好位置,有时赶上部队开大会,只好怏怏而回。军营操场露天电影大屏幕宽音响好,同村邻里一路说说笑笑看电影去,部队坐位正中间,军属先行摆好马扎小凳占领第二方阵,村民百姓只好在银幕前后抢位置席地而坐。文化娱乐落后偏僻农村,一场免费好看的电影足以让孩子们高兴好几天,打仗题材电影居多,谈论电影人物场景和故事情节时个个津津乐道。</p><p> 7.积肥,最无奈的农活。</p><p> 在化肥缺乏的年代,家庭肥料是农业最主要生产资料之一,因此,每家都会收集人畜粪尿并进行发酵,以增强肥料效力,家家户户挖粪坑,卧室床边放置桶缸,猪圈旁边筑粪沟等,整个村子散发出各种粪便味道,这是与城镇卫生最大的差距之一。为了多积肥,有时候大清早就去野外拾肥,小路边、村角落、空场地等遗留的牛马猪狗粪便等,晚去些就被别人捡完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