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首次见“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是多年前听他的《圆的周长》一课,当时就被他帅气的长相、活跃的课堂、漂亮的课件、幽默风趣的语言等等所折服。没想到在2020因疫情原因,在家里享受到了关于学生“七大学习力”的系列讲座丰盛大餐!</h3> <h3> 讲座开场篇就让我深深折服,让我明白这么多年我参加培训学习没有大长进的原因。张老师根据《知道做到》一书谈我们教师虽然参与了很多培训,听了很多报告、学习,但实际情况不容乐观。开始我出去学习培训时觉得很兴奋,感觉自己这次学到了好多,准备回去大干一场,结果回校后不是因事情耽搁,就是因实施条件不足等客观理由而就这样不了了之,多场次之后我自己觉得其实培训的作用没有多大,今天听了张老师讲解后才明白自己的这种误以为有愚蠢。培训时做的笔记回来后束之高阁,对学习的内容不再去理解,不再结合实际进行实践,不仅身体白受累、浪费了培训费而且自己也没有发展进步。从今开始我知道了培训有效的方法:不仅要记笔记,要复习笔记,更要把学得的内容结合实际付诸于行动;要重复!重复!再重复!真正的学习是行为上的改变,所以我要从这一刻起学会学习,从“倾听”开始。</h3> <h3> 张老师从什么是倾听?即从文献、解字和心理学等进行解释。通过解析,我才知道真正的倾听并不光需要耳朵、眼睛、还需要用“心”听。倾听要伴随着思维活动,要以尊重为前提。综合来说张老师对倾听能力的理解主要为:注意倾听,包括身体的注意倾听和情感注意倾听;理解倾听,包含复述理解和建构理解;回顾倾听,包括欣赏回应和批判回应。</h3> <h3> 又从学生的倾听力怎么样?学生的倾听力方面通过向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问卷调研发现现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不愿意倾听的动力问题”、“不知道听谁的对象问题”、“不知道听什么的内容问题”和“不知道怎样听的方法问题”。</h3> <h3> 重点在最后的如何提升学生的倾听力上,张老师针对上面四种情况提出力解决的策略和路径。 策略一:让学生愿意倾听。路径1:用“规则”约束倾听。张老师用比较直观的手形图来说明,分别是眼看用心听、嘴静耐心听、身倾虚心听、耳侧细心听、手停专心听。路径2:用“表达”撬动倾听。路径3:用“反馈”激励倾听。策略二:让学生如道“听谁”四种倾听模式。策略三:让学生明白“听什么”,要听结论、思路和方法。策略四:让学生掌握“怎么听。倾听前身体有准备,头脑有期待;倾听时重点有捕捉,图文有记录;倾听后积极有回应,思维有变化。</h3> <h3> 听了张老师的“倾听”后,才知道原来我所认为的倾听与真正的倾听相差甚远。我要在以后的课堂中这样做:首先,课前利用学生喜爱的倾听儿歌让学生知道怎样做,用规则约束学生倾听。其次,在课堂上我通过学生的眼、身、嘴、耳、手来判断是否在倾听,发现不在状态的要及时做出具体、鼓励性指导,让学生知道听谁说。对做的好的同学,要表扬以激发学生能做的更好。最后,我在备课中注意教案设计要符合低年级的学生,好玩有趣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多动手动脑以避免听觉疲劳,语言要轻快幽默等等,通过一系列举措让学生渐渐知道怎么听课,从哪些方面去听。</h3> <h3> 思维和语言是人类反映现实的意识形式中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 它们的统一构成人类所特有的语言思维形式。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外部现实的反映;语言则是实现思维、巩固和传达思维成果即思想的工具。由此可见语言的重要性,语言又需要较好的表达能力,所以说表达力是儿童数学学习得以开展的基础素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比我们数学当中的一些关键能力或者一些数学学科的素养来的更加的基础,更加的底层,也可以推理说,也可以推理说,儿童不掌握基本的表达能力这样的一个底层素养,孩子很难从事高品质的,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表达力恰恰是我们所倡导的核心素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儿童未来更好地展开数学学习的基础。</h3> <h3> 张老师主要从: 为什么要提升学生的表达力?我们需要学生怎样的表达力?如何提升学生的表达力?这三个方面来解读表达力为什么是儿童数学学习的底层素养。</h3> <h3> 为什么要提升学生的表达力?张老师先从职场表达案例中小李的两次表达比较,总结出汇报时要结论先行,一两条简单的理由构成了框架。要掌握交流的技巧:精炼、逻辑、简洁、条理、清晰。接着,张老师从理论的角度来说明表达力背后的原理。从一个故事说起:农民父亲如何送儿子上清华。故事中的父亲就是利用了金字塔原理,张老师展示了学习金字塔的七种学习方式。其中听讲、阅读、视听、演示属于被动学习,学习内容留存量最高30%,而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属于主动学习,学习内容最高留存量达到90%。由此可见语言与思维有互相促进的关系,语言规范、逻辑、流畅、条理、清晰、有序、层次、结构,会反过来促进思维。</h3> <h3> 我们需要学生怎样的表达力?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言之有物—有话说,有想法;言之有理—有道理,有逻辑;言之有序—有顺序,有层次;言之有力—感染力,说服力。张老师通过两个案例《7的乘法口诀》、《长方形的面积》中不同学生的回答来直观感受什么叫“言之有物”。又通过案例《三角形的分类》中的一道题,用两个表达比较好的学生的非常有道理回答,推理的形式得出结论,具有逻辑性,以此来说明什么是“言之有理”。再通过案例《图形的平移》由此而明什么是“言之有序”。最后通过案例《三角形的分类》中的那道题两个学生回答的对比,同样的语言但加了画图、比划、肢体语言、眼神、表演等,让我们肯定更易理解,语言也更有说服力、感染力,由此而知何为“言之有力”。</h3><h3></h3> <h3> 如何提升学生的表达力?我们路径一是用“策略”和“工具”撬动学生的表达。策略一,从“言之无物”到“言之有物”。工具一是改变学习顺序,变“后”为“前”,让学生有准备、有时间。工具二是整合学习任务,变“辨”为“辩”,让学生有空间、有可能。工具三是优化学习支架,变“薄”为“厚”,让学生有路径、有抓手。</h3> <h3>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展开讨论和研究;通过优化学习支架,让学生的学习有路径有抓手,为思维提供好的脚手架,也就是让学生知道怎么去做,该怎么去查阅资料,该怎么去让学生思维变得有迹可循,如何呈现自己的学习作品,知道怎么去展开思考,有了清晰的路径就有话可说了。让学生从言之无序变得言之有趣,从言之无理到言之有理,从言之无力到言之有力。</h3> <h3>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注定了这是一个特殊的寒假。虽然学生不能到校学习,但我们根据县教体局有关要求实行了“停课不停学”工作。我们老师也没有停下来,在县教研室孙主任的领导下,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分享着各个平台的学习。因为疫情我们有了特殊的学习时间与学习平台,也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驾驭课堂的能力。</h3> <h3>看,我们认真努力的小伙伴💐</h3> <h3>瞧,不仅听的仔细还记得详细🍎</h3> <h3> 虽然疫情未除,但学习的路上我们从未止步!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一群人可以走的更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