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3月6日,渠道部第四期“好书共读”如期开展。本周共读书目是余秋雨老师的《中国文化课》。</p> <p> 作为中国人,中国文化并不陌生,谁人不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谁人不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年年的诗词大会,引无数人惊叹不已。于是我们一起走进《中国文化课》,从这里感受中国文化之魅力。</p> <p> 通过一周的的学习,大家都有满满的感受,跃跃欲试,畅谈感受。余秋雨老师对文化的定义引起了大家的思考,深刻通达,又简洁明了。大家都觉得《中国文化课》梳理了整个中国文化的脉络,让我们在脑海里形成了清晰的框架,也把自己曾经散落的知识练成了线,并将其放置在世界格局中去定位,逐步搭建起了纵穿古今,横贯中西的架构。</p> <p> 一位同事说,通过听书读书,重新获得了读书的兴趣,余秋雨老师的软糯吴语从不习惯到亲切,深深印刻在脑海里。也有同事对中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前将中庸定义为贬义词,现在理解了中国文化中中庸其实是一种平衡,不走极端,中庸有时候是一种智慧,柔韧不屈,历久弥坚。读这本书也对自己的心灵的一种触动,一种启迪,引发了对自我的重新认识,今后将加强学习,充实自己。有同事则余秋雨老师对墨子的讲述中,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多面性,也慨叹文化演化中的遗失。余秋雨老师对中国文化弱项的思考则是对我们的一种提醒,一种警示。</p> <p> 张总则从大局中摘出几朵小花,从余秋雨老师对高鹗续写红楼梦的评价,联想到我们日常工作中,对彼此同事、联动部门以及基层行,要综合评价,客观公允地认识,不要让自己的主观意识,影响态度和心情。同时张总对余秋雨老师定位为哲学家的老子、王阳明,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仅仅5000余字的道德经,就建立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让后人们有了定力,有了原则,有了视野,而王阳明的心学则被友邦甚为推崇并发扬光大,一方面我们为此骄傲,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去学习,去了解。</p> <p> 通过本次共读《中国文化课》,大家戏称才知道自己是个没文化的人,这也让大家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我们的深厚文化,对“四个自信”中的文化自信有了更坚定的信念。</p><p> </p> <p> 经过四期的好书共读活动,大家逐步感受到了徜徉在深厚优美的文化中的惬意,读书的习惯和交流的意愿都有提升,并且通过共读让大家打开了心扉,打开了思路,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丰盈了起来。</p><p> 好书共读,如沐春风,悦动心灵。</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