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少林寺的故事

小路

<h3><font color="#010101"><p>嵩山,是中国五大名山之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由少室山和太室山组成,七十二峰连绵六十多公里,东接开封,西连洛阳,有汴洛两京中州名山之称。中国古人把高大的山称为岳,并把处于中部地区的五座大山命名为五岳。嵩山因位置居中,称为中岳。</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公元71年,一座崭新的佛教建筑在太室山下落成。这是汉明帝专门为来华传教的印度僧人舍摩腾和竺法兰修建的大法兰寺。由于这里距离东汉的首都洛阳很近,同时又能够躲避城市的喧嚣,两位高僧就在这里翻译佛经,一本本梵文书籍第一次被翻译成了汉字,成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典籍。从此,佛教在中华大地上慢慢的传播开来。</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国开始兴盛的时代,由于皇室贵族们大多笃信佛教,大批天竺僧人来到中国传法。有一位叫跋陀的僧人来到了嵩山,北魏孝文帝在少室山下为他营建了一座寺院,因为地处环境清幽的丛林深处,故名少林寺。</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大约公元490年前后,天竺僧人菩提达摩站在了嵩山脚下。少林寺并没有敞开胸怀迎接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当时的少林寺是一座小乘佛教的寺庙,与菩提达摩所修行的大乘佛教不同。乘,是运载工具的意思,小乘佛教认为,释迦牟尼是世间唯一的佛,教众们以自我解脱为修行的终极目标。而大乘佛教则认为,人人皆可成佛。佛家弟子要以普渡众生为己任。两者对佛理的解释,所操持的戒律,甚至修行的方式都有很大的区别。</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达摩被排斥在少林寺的山门之外,在少室山五乳峰下的一个石洞里,他以自己的方式开始修行。这是大乘佛教的一个特殊的法门,为达摩所独创,以壁观为修行方式,面对墙壁,排除杂念,无所执着,观照内心,由此通向觉悟之路。</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出于好奇心理,山下的僧侣们陆续上山,向达摩请教佛法,在那个冰冷的石洞里,他们听到了一个之前闻所未闻的佛家词语——禅。从此,少林寺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它将以禅宗祖庭的特殊位置,屹立于遍布这个国家的数以万计的佛教寺院之中。它所宣传的禅宗理念,也将以最简单的方式,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禅是梵语“禅那”的译音,意思是静虑,思维修,是指一种有层次的冥想,菩提达摩把禅宗传入中国之后,以禅宗六祖为代表的历代禅师们极大发展了禅宗佛教,提出心性本静,只要明心见性,即可顿悟成佛的主张。认为禅并非思想,也不是哲学,而是一种超越思想与哲学的心灵境界。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研习者不需要念经,甚至不要出家,挑水劈柴,扫地耕作,都是修行。在琐碎纷繁的日常生活中体会禅意,在日月变换季节轮回的过程中领悟佛法,这是博大精深的佛教理论中无上的方便法门。</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少林寺以武术著名,自古有南武当,北少林的说法。关于少林武术,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少林地处深山密林之中,时常有野兽出没,为了强身自保,僧人们开始习武。第二种说法是当年达摩终日坐禅,不免筋骨疲倦,于是创造了一些活动肢体,疏通经络的动作,传以后世。逐渐演变为少林武术。</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隋末唐初,天下大乱,各地诸侯纷纷独立,唐武德三年,少林寺昙宗等十三棍僧夜入大营将王世充侄儿王仁则生擒活捉。后来,李世民登基,对少林寺大加封赏,赐给少林寺耕地四十顷,水磨一具,封昙宗和尚为大将军,并亲笔拟旨高度赞扬十三棍僧的赫赫战功,并特别允许少林寺组建僧兵。从此少林寺和少林功夫名扬天下。</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唐代之后,少林寺进入全盛时期。</p><p>五代十国,高僧福居曾邀请全国十八个门派的武术家到少林寺演练三年,各取所长汇集成少林拳谱。</p><p>元代初期,住持福裕被忽必烈册封为国师,掌管天下寺院和僧人。而河南一带所有寺院,统归于少林寺。</p><p>明代中叶,少林僧兵团奉命出征抗倭,在1553年的一次激战中,少林僧兵团歼灭倭寇100多名。</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终日习武修禅的少林寺被清朝认为是反清复明的中坚力量。特别是雍正年间曾下令禁止民间习武,少林寺也被列入其中。</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1928年,军阀石友三与吴佩孚部樊钟秀团在少林寺以西交火,结果樊钟秀团被击溃。石友三出于报复,将曾作为樊钟秀团部的少林寺纵火焚烧,大火连烧四十天,少林精华尽遭浩劫。</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次意外的契机让少林寺重获生机。1982年,电影《少林寺》在全国公映,取得极大轰动。让这座藏于深山的千古名刹名扬天下,从此少林寺从衰败中走向复苏。</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公元500年前后,菩提达摩离开了少林寺,从那时候起,这个异国的僧侣就从所有被翻译成中文的佛教典籍中消失了。只有他的故事还在以不同的版本在世间流传。而他身后的少林寺在一千五百多年后完成了从一个宗教符号向一个世俗神话的转变。</p></font></h3> <p>下一篇《武汉黄鹤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