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首千古传诵的《观书有感》,作为一名南宋时期的著名理学家朱熹,这么早就知道了读书的重要性,并且断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只有不断读书,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p> <p>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阅读的重要性几乎是不言而喻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应该说,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生阅读提出要求:学生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 万字……</p> <p>对于大多数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初中学生来说,要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就有些举步维艰了。基于此,课外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完成阅读任务,阅读习惯的培养就势在必行。</p><p>文化是前人留下的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书籍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文化要不断的传承、发展、创新并光大,阅读是汲取文化养分和智慧的唯一“捷径”。 可见,阅读是一个人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学生有了习惯,达到“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的要求是指日可待。更何况,学生一但爱上课外阅读,通过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p><p>有人曾经对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的孩子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孩子在阅读方面的能力都高于普通孩子;也有人曾经对一些成功人士进行采访,发现这些人在总结成功经验的时候,都提到阅读让他们受益匪浅…… </p> <p>为什么阅读会对一个人的成长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 </p><p> 1、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p><p>古今中外哲人们给予书籍极高的评价: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西汉学者刘向语:“善读也可以医愚”;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语:“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语:“书籍是是智慧的钥匙”。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则是了解人生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最好途径。孩子在学校学到的主要是课本知识,孩子如果只是掌握课本上的那点知识,那么知识结构难免单一。阅读有益的课外书不但有助于开阔视野、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学会为人处世等,而且可以增长见识,做到不出家门而知天下事,不出国门而了解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阅读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由此可见书籍正如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所说是全人类的营养品。</p> <p>2、阅读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p><p>阅读是一种觉醒。那些主人公具有美好品格的书籍,那些富有人文精神的书籍,很容易在阅读者的内心引起震荡。正如读鲁迅的书,会被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打动;读李白的诗,会被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打动;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会被主人公保尔不向命运屈服的钢铁般的意志所折服……这些向上的精神会对人格起到升华的作用,并可以促使一个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p> <p>3、阅读可以给我们打拼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力量。 </p><p>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阅读可以医愚,阅读是成长的基石。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因为阅读,书籍给你打开了另一扇门,让你进入一个精彩的世界。特别是现在我们身处知识经济时代,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阅读。书能够祛除内心的浮躁,让一颗心沉浸在文字宁静的世界里,给心灵以慰藉和滋润。还能祛除内心的空虚,找到解决生活困难的方法,让一颗心在知识的海洋中渐渐丰盈、充实起来,让书籍成为了我们的精神食粮。所以,读书人不会无奈和茫然,因为有书为伴;不会孤独和寂寞,因为有书为伴。</p><p>综上所述,人生,有必要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p><p>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家庭的作用责无旁贷。</p><p>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p><p>可见,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作用不容忽视。有些孩子,在家中和在学校是截然不同的表现。家庭作为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为父母及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使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与权威性,同时也具有先入性、基础性的特点。家庭教育与儿童的成长同步,使家庭教育还带有持续性与稳定性的特点。另外,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情境影响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在儿童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p> <p>要想孩子真正把阅读当成其为一种习惯,就必须要形成一个切实有效的家庭阅读氛围。通过家访我班的学生了解到,许多父母,自己在家能自觉读书的少之又少,但绝大多数父母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读书,读好书,要求孩子把读书作为一种习惯。所以家访每一个学生家长时,我都会和家长交流孩子阅读的问题,只有家长知道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家长才会更加积极的配合你,才会在家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时间一长,孩子自然就会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p><p>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博览群书,受益终生。爱因斯坦曾回忆道:“我由于读罗素的著作而度过了无数愉快的时刻。”由于兴趣所在,他把“阅读”当成了“悦读”。前人的这种阅读的浓厚兴趣、阅读的生活习惯正是今天我们所缺乏的。而这种兴趣和习惯需要从小培养。但父母们不惜花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购买课外图书、电子读物对孩子进行“狂轰滥炸”的做法,无疑不值得提倡。凡事总得有个过程,讲求循序渐进,期待一口吃个大胖子,那是不现实的。一下子给孩子购买太多的图书,以牺牲孩子的休息、玩耍时间为代价,强令其专心阅读,如此结果,很可能造成孩子身心疲惫,心生畏惧,久而久之,他们甚至会产生厌读情绪。</p><p>作为父母,应适时教育引导孩子热爱读书,但也不必总是给孩子加压。更为重要的,是父母自己首先必须亲近阅读,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尽量减少一些无意义的应酬、娱乐,多抽出点时间陪孩子读读书,多和孩子交流一下读书学习的心得体会,这样,不仅能对孩子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效应,而且也有利于父母们自身的素质提高。</p> <p>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当然还需要学校的努力。</p><p>“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读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也应该积极为孩子们创设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教会孩子如何更好地去阅读,使之养成一种受益终生的好习惯。</p> <p>1、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p><p>指导学生把课内学习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如:用的好的词语加着重号、描写精彩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划一划,自己对文中词语的理解以及读书时的体会、疑问等等,在句子旁边做批注、眉批。长期坚持,学生就逐渐养成边读边批划的好习惯。</p><p>做好读书笔记:书中的好词好句摘抄下,读后的感想、收获写下来,并有意识地分类记载,这样学生的读书笔记可以当资料保存。古诗天地、成语、好词好句、名言警句、对联、百科知识、读后感、仿写、续写片段等等,这样不仅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文字资料,还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p><p>及时记录阅读日期、书名、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摘要,摘录有关文章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开头结尾的文辞技巧等,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感想。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达到厚积薄发的作用。</p><p>从一定意义说,一个民族的发展史就是它的阅读史,一个人亦如此。</p><p>中华民族是一个酷爱读书的民族。唐代刘禹锡的诗句“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让人感受到阅读时的闲适与宁静。“青灯有味似儿时”,是南宋陆放翁追念儿时读书的情景。至于流传千古的“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典故,“头悬梁,锥刺股”式的苦读,那种对书的迷恋让人心生敬畏。</p> <p>喜欢读书是一种态度,而能否善于读书则是一种能力。读理论之书,打牢“基本功”;读经典之书,占领“制高点”;读大家之书,开阔“大视野”;读哲学之书,掌握“金点子”……让心灵俯就于经典,让灵魂与灵魂对话,自能积累底蕴、提振精神、修身明理、洞悉人生,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领悟时代使命,并进而笃行之。</p><p>正如有人所说,“先要把读书看得很平常,才可以读书……真正意义上的读书是随性而读,是与生命相伴始终。”只有把读书当作平常之事,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才会真正领略“读书是福”的意境。</p><p>习惯是一种惯量,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阅读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学习能量。会读书的人往往比那些不读书、不爱书的懂得会思考,会学习。一个人提升自我的关键因素就是要看其自我充值,自我提高的学习能力。</p><p>在谈到习惯时培根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p><p>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希望通过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多方合力,培养阅读成为习惯。孩子们一定会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增加知识积累,智力得到开发,口语表达能力,作文能力都一定会提高。</p><p>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俯而读,仰而思,在阅读中传承文化,让知识改变命运,用智慧点缀人生,使短暂凝为永恒。</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