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h1><h1> 疫情爆发已经一个多月了,极不寻常的一个多月,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有人出征,有人留守;有人离世,有人痊愈;有人慌乱焦虑,有人不以为意;有人满怀怨气,有人万死不辞。每天上演着的一幕幕,让我们惊慌,让我们欣慰,让我们敬佩,也让我们愤慨,这都是最真实的人间。<br> 由于复工的时间较早,所以并没有那种在家里憋到发疯的感觉,一切按部就班,除了上班做好防护措施,买东西有些许的不方便之外,两点一线的生活其实和之前并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只是因为春节的广州之行因为疫情被取消,青岛的这后半篇游记便更是迟迟不想动笔,写完以后,想要出行的念头可能就更加强烈了。没错,每次都是通过上一次出行的余温,来控制期盼下一次出行的强烈欲望。</h1><h1> 旅行于我,更多的是脱离普通琐碎的日常,将自己抽身到一段陌路之中,再度己身,好像虚空之中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傅,会敲敲我脑海里的木鱼,意味深长的说,是时候该下山,去历另一段红尘了。写完青岛,心里吊着的那口仙气就真的快用尽了,下一段红尘,该是哪里?</h1><div><br></div><div>................................................................................................</div> <h1> 鱼山路和大学路交叉口那里的小转角,一边写着大学路,另一边写着鱼山路,墙体颜色都是大红色,在周边繁茂行道树的掩映下,显得越发吸睛,似乎在转身的时候就能邂逅一份美妙的感情,从而收获一个故事。平时在这里拍照都是要排队的,更何况是国庆这种时候,所以如果不想跟陌生人大合照,唯一的办法就只有起早了。</h1><h1> 打车过来的时候,司机师傅还嘀咕,“我从小就在那一带玩儿,每天都要过去好几次,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不知道从啥时候开始突然就人山人海了,网红路的影响实在太厉害。”</h1> <h1> 从大学路一路溜达到江苏路,一看表才早上七点半。本想去江苏路教堂打个卡,可是走过去才发现教堂在维护,蒙着层层叠叠的绿布。打算买些早点走回酒店,正好发现对面的小巷是个早市,时间还没到收摊的时候,兴冲冲过去转转。<br> 早市是充满烟火气的地方,有烟火气的地方就有生活的气息和希望。旅行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特别喜欢去当地的早市体验一番,这也是浸入式旅行的一种方式,商贩们一个个都是无师自通的陈列艺术家,精心码放的食物静静躺在摊台,展示着最自然又接地气的搭配艺术,人们为了最简单的一口“吃”如此上心,货比三家,斤斤计较,为了去个零头和摊主讨价还价的样子特别真实。</h1> <h1> 在市场买卖中,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当地人的饮食习惯,当地的特色食物,还有当地偏好的香料和植物等等。如果一个菜市场供应的各种食物种类齐全,尤其细分到某一种食材的分类都齐备,比如姜,有生姜、老姜、沙姜、高良姜等种类齐全,那当地人的幸福指数多半是比较高的。你想想,得有多大的闲情逸致和讲究,才会把味蕾细分到这种地步。<br> 我找到了一家炸油条特别好吃干净的小摊儿,接下来的两天每天早上都要来逛吃逛吃。正排着队,没见过世面的媳妇隔着老远跟我大喊,“快来快来,青岛的栆比太原便宜好多,还好吃呢”“你看你看,那家卖的这是什么东西?我怎么都没见过?”......<br></h1> <h1> 菜市场没有精心复杂的包装,生活的粗糙和雨后的泥泞都没有任何隐藏,也许最琐碎的粮食和蔬菜,恰好就是平淡生活里最耀眼的光,这种实在,正是最打动人的地方。逛了菜市场你会发现,无论多久以后,想起那座城市,脑海里都还能描绘出它的魂儿来......</h1> <h1> 我们实在等不及回酒店再吃手里热气腾腾的食物,随便找了个角落就开动了。抬眼一望,随便找的地方都是英国领事馆的旧址,沂水路14号,在胶澳总督府斜对面,整个建筑沉稳厚重,中轴上凸出一个小小圆弧顶层全部埋在垂挂的红瓦中。探头往里瞅瞅,这里似乎成了民宅,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人住在里边。</h1> <h1> 对面的路口正在拍电视剧。闲来无事,我和媳妇一人举着一根油条坐在马路牙子上津津有味的看起来,一个警察装扮的演员开着一辆警车来来回回的停了好几次,貌似导演不是很满意,不停的喊着重来,看的我一直打瞌睡。没一会儿一个黑衣打手看到了我的存在,咧着嘴过来赶我们走。媳妇一直埋怨我,“人家看到你相机和架势还以为是狗仔队的呢,当然不让我们继续看了。好可惜,我还以为能看到一两个明星呢......”<br><br><br> 不看就不看,自己演技不行难道是因为我在旁边看的缘故啊?没瞅着片名是什么,回家后放大照片一看,门楼牌子上面写着“东川省橙州地区”的字样。到时候还真得关注一下,看我是不是亲眼见证了一部烂剧的诞生。</h1> <h1> 从安徽路步行向上会路过青岛邮电博物馆,这座楼是胶澳德意志帝国邮局旧址,始建于1901年,是青岛现存最早的邮电营业楼。现在共开放三层:一楼为接待大厅、古董电话墙、胶澳1901慢递、纪念品商店;二楼为主展厅,有复原过的孔祥熙办公室;三楼是正在营业的邮局,工作场所是进不去滴;四楼是大名鼎鼎的良友书坊。</h1> <h1> 这是我见过的唯一在博物馆里还活着的邮局,邮局除了出售和邮寄正常明信片之外,还可以寄慢递。各个历史建筑的邮戳,正好对应明信片背面的风景。即使现在是黄金周,里面的游人也稀疏的略显冷清,我们看着博物馆里的老物件,消磨时光,也似乎走入历史,听着往事苍苍,读着岁月斑驳。看看邮寄的历史沿革,就知道什么是从前车马很慢,书信也很慢,一封信跋山涉水带来相思,见字如面,就会更有感触了。</h1> <h1> 从博物馆缓缓走到书店,踩在木质的楼梯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脚步不敢过重,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惊扰这沉淀了120年岁月的厚重。塔楼上的1901厅就是良友书坊,是青岛目前唯一开放的百年木质塔楼,展示了120年前的建筑技术。</h1> <h1> 这座置于百年哥特式双塔建筑的书店里,被时间包浆过的粗朴椽木、磨损多痕的老地板、吱呀斑驳的旋梯……,处处散发着艺术品一般的气质与温度。镶嵌在高处的圆形窗子透过朦胧的光,与彩色玻璃吊灯的光线柔和的混杂在一起,坐在这里看书既不刺眼,又私密独处。整个塔楼的光线就是轻柔的,淡淡的,恰到好处。</h1> <h1> 小小的地方,书籍摆放并不规整,空的地方随处摆放着桌椅,给人一种随手拿本书就能坐下来看的感觉。扑鼻的咖啡香瞬间让匆匆的旅途慢了下来,让风尘仆仆的心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熨帖。在120年前的木质塔楼上,读上一本《 青岛往事》,喝着咖啡吃着甜品听着音乐,这样的日子惬意得不像话。<br> 最惊喜的莫过于书店里有关老青岛的照片展,仔细辨认着老青岛与现代青岛的不同,很容易让我这个外乡人也会对这座城市经历的岁月和故事感同身受,似乎瞬间回到沧桑百年之初,就觉得,在此时、此刻、此地遇到这个地方,是对的。<br></h1> <h1> 在良友整整待了两个多小时,出来的时候才发现变天了,天空阴沉沉的,风也很大。<br> 接下来的行程是带孩子去海军博物馆。中国海军博物馆最重要的就是三艘中国退役战舰,101四大金刚之首,105旅大首舰,鹰潭舰和越南人干过,都是历史名舰。3000多吨的军舰印象里很小,但实际看着还是很大的。军舰上各主炮,高射炮,雷达,火箭弹,深水炸弹一应俱全。<br></h1> <h1> 风越来越大,我们穿的短袖有些扛不住了,媳妇找了一家小店取暖,儿子还饶有兴趣的继续逛。三艘舰艇后面还停着一艘核潜艇,上核潜艇是不能带相机不能拍照的,而且是单独售票,100块的票款还必须用现金。媳妇不去,我和儿子在如今几乎完全靠移动支付的时代找200块现金还真是费了一番功夫。<br><br> 在潜艇里参观需要腿脚灵便,下艇的时候需要两只手同时抓把手,下梯子,穿过水密门也是有技巧的,女士么,最好不穿裙子。买票的时候发了手套和帽子,可惜风太大,没走了几步我的帽子就被风吹进了海里。儿子幸灾乐祸的哈哈大笑,使劲往下压压他的帽子,炫耀般地看着我。我撇撇嘴,“不用担心,你脑袋的口径那么大,不用说刮风,我上去拽都拽不下来”。</h1> <h1> 从海军博物馆出来,天已经黑了下来,风虽没那么大,但是却飘着细细的小雨,而且有越下越大的趋势。穿着短袖的我们实在冻得有些受不了,先随便在附近找个地方暖和暖和,再回酒店。</h1> <h1> 已经忘记这家咖啡店的名字了,里面的装修很漂亮。窗外就是大海,临近海边有宽敞的大露台,朝西。如果挑一个好天气,在黄昏时分来这里喝着咖啡看看日落,一定相当的赞。</h1> <h1> 我们住的中天海景酒店,位置相当好,紧挨着青岛站,出门步行五分钟到栈桥,距离老城区各个景点都不算远。酒店卫生和其他条件最多算个三星标准,但是在国庆黄金周也炒成了五星酒店的价格。没办法,旅游城市的酒店就是这样,位置非常重要,如果是旺季来青岛,还是尽早预定为好。<br><br> 明天是在青岛的最后一天,纠结了许久,还是决定继续早起,找一个合适的地方看日出。选来选去选中了石老人浴场,离着我们酒店有20公里的距离,此时下雨下成这样,还真不知道明天会不会有日出。赌一把看看吧。<br><div><br></div><div>.............................................................................................</div></h1> <h1> 相传,石老人原是居住在崂山脚下的一个勤劳善良的渔民,与聪明美丽的女儿相依为命。不料一天女儿被龙太子抢进龙宫,可怜的老人日夜在海边呼唤,望眼欲穿,不顾海水没膝,直盼得两鬓全白,腰弓背驼,仍执著地守候在海边。后来趁老人坐在水中拄腮凝神之际,龙王施展魔法,使老人身体渐渐僵化成石,永远留在了这里。</h1> <h1> 我的小白兔最长焦段也只能把石老人拍成这个样子,如果选对了季节选对了天气,然后再用400的长焦,可以拍到一轮红红的朝阳正好被石老人抱在怀里的照片。被评为“中国最美日出”之一的石老人日出,是有各种条件限制的,不过能看到如此美丽的晨光,已经达到了我的预期。</h1> <h1> 望向海面,可以看到正在海作的船只,和更远处不只是远去还是归来的船。望向远方,人的思绪似乎也容易放空,静静地吹一会海风,感受青岛迷人的海边清晨,实在令人惬意。<br> 早安,石老人;早安,青岛。</h1> <h1> 回酒店拖起睡梦中的儿子,吃过早午饭,奔向青岛之行倒数第二个目标——青岛啤酒博物馆。</h1> <h1> 啤酒博物馆能作为青岛的旅游的打卡地,说明还是很成功的。快捷的购票方式,多种的交互手段,丰富的衍生品,还真是让我对青岛啤酒增加了不少好感。在展馆内,除了会看到酒厂的发展历史,还可以看到各个时期的广告宣传海报,产品~~花花绿绿的,大小各一的啤酒瓶,酒标等等,各种制造啤酒的器具,流程以及现代化的流水线。这一些都可以让人更好的了解青岛啤酒。</h1> <h1> 青岛人有幸福三宝,“哈”啤酒、吃蛤蜊、洗海澡。青岛有两种泡沫,一种是大海的泡沫,一种是啤酒的泡沫,两种泡沫都让人陶醉,一语道破了啤酒与这座海滨城市的不解渊源。整个城市散发出的麦芽香,让无数人不可自拔的爱上了这独特的青岛味道。</h1> <h1> 门票里还包含着赠送的啤酒豆和两杯啤酒,一杯纯生、一杯原浆。这里的啤酒确实比外面的青岛啤酒好喝多了,尽管我平时并不是一个爱喝酒的人,也能感觉到嘴里那股股浓烈的酵母麦香味和以前喝的啤酒完全不是一个路数。呃,尝了好几口才想起来,我一会是要开车的,吓得赶紧把杯子放下,这要是一不小心喝完了,今儿哪儿也甭去了。</h1> <h3>...............奥帆中心和情人坝...............</h3> <h1> 离开啤酒博物馆磨磨蹭蹭吃喝完毕已经是下午了,我们离开青岛前的最后一站,是奥帆中心和情人坝。<br> 奥帆中心是一片很大的区域,这里有长长的沿海步道,沿着海边走走,或是靠在栏杆上呆呆地看海、赏夕阳,都是非常合适的地方。<br> 海边有帆船码头,一艘艘竖着桅杆的帆船和私家游艇泊满在港湾里,是道靓丽的风景线。<br></h1> <h1> 走到奥帆中心的最南端,有一条深入海中的栈道,就是情人坝。路的两边有台阶,10月初青岛的温度特别适合坐在这样的台阶上,看看海,吹吹风,听听歌,说点词不达意的傻话。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有什么烦心的事都会被扔到海里去,多消极的人来到这里,也会变得豁达起来吧。</h1> <h1> 一群年轻人笑闹着从身边奔跑了过去,恣意地放声大笑,不知疲倦的享受着青春的快乐。我无意留下了这样的画面,这些背影不经意间就成了我们青岛之行稍纵即逝的闪光碎片。</h1> <h1> 看过无数次美丽的日落,但每一次用心的看,依然会被那种美吸住魂魄,远方的楼、海、船、灯塔,开始带上金色的滤镜,然后慢慢转换成橙色晕染整片天空。记得有一首诗写过:“缤纷色彩中,大自然最少用黄色,可她将黄色全用来点燃日落时分,然后开始吝惜蓝色。大自然像女子一样爱用红色,却把黄色当做恋人的蜜语,珍爱万分,不肯倾吐。” 在情人坝等日落,我脑海里一直在反复出现这句话。直至金色的夕阳穿过云层,镌刻在一道道波浪上,漫天的粉紫霞光好像是大海温情的反射。<br><br></h1> <h1> 最后一点金色掉进海的尽头,对面暗蓝色的天空里月亮早已经不知不觉爬了老高,灯光点亮了整片海岸,我们,该离开了。</h1> <h1>离开前扭头再看一眼这片海,</h1><h1>早已灯火辉煌。<br>再见,青岛,</h1><h1>2019年的国庆节,</h1><h1>留下最美的岛城记忆。<br>从德国监狱到总督府旧址,</h1><h1>从八大关到小鱼山,<br>邂逅黄县路,</h1><h1>漫游在大学路、 中山路的美丽街道上,<br>或喧嚣,或幽静,<br>这就是真实的青岛。<br>当和煦的风吹过来,</h1><h1>就站在那个路口吧!<br>趁着阳光透过郁郁匆匆的树叶缝隙洒下,<br>每有微风过叶,</h1><h1>路上就留下同水波般流动的光晕。<br><br>咯吱作响的老楼梯,</h1><h1>矮墙花丛里的花猫,</h1><h1>一间不具名的老房子爬满青藤。<br>闭上眼,</h1><h1>耳畔就微微有了风和浪的歌声。<br>是大海么?</h1><h1>就在你还来不及想的一个转角,<br>红瓦绿树的那端,</h1><h1>原来早已一片蔚蓝。<br>不经意间,</h1><h1>早已一见倾心......</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