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春节》作者:郑长旭

王磊

<h3><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 故乡是黄龙府治下一个看上去并不起眼儿的小村庄。虽无江南水乡台阁的温婉,但自有塞北大地山野的粗犷,一样的春华秋实 ,一样的辛勤劳作,一样的淳朴善良。</span><br></h3><h3>&nbsp;&nbsp;&nbsp; 这里 的春节自”腊八“开始,就渐渐有了它的影子。最先感受到节日气氛的当属家家户户孩子们,时令已是严冬,放假赋闲的孩子们尚未忘却夫子们的谆谆教导,手里的作业总归要做。我和伙伴们时常聚在一起,伏在炕沿或蹲或跪,研习学业。有时正思索中,耳际却突然传来邻家的喧闹,也惹得自家圈里的小猪躁动声援,一连几天,皆是如此,今日东家,明日西家,远远近近,惹得我们十分诧异。好奇之余,不禁去向爷爷追索。爷爷总是慢条斯理地把手伸进口袋,摸出火柴,点了烟袋,然后眯着眼儿,用略带调侃的语气说道:“小孩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小孩小孩儿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这时盘腿坐在炕稍儿的奶奶也会停下捻麻线的手,在我的头轻轻地摩挲几下,嘴角泛起笑意,我略略懂得,腊八是家家户户开始杀猪的日子,但也有些不屑,因为干嘛哭馋的一定是小孩儿呢?</h3><h3>&nbsp;&nbsp;&nbsp; 就这样,我的心情也从大人的话里话外中渐渐兴奋起来,原来快要过年了。</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还未切身体验别家的繁忙,期盼中我迎来了自家的热闹。头晚,爸爸就不断地把整堆的木柈抱到窗下,外屋北墙下放上满满地一缸水,屋里备好缸口儿大小的陶盆儿。第二天一早儿,我就被吵醒,一向平静的家中忽而热闹起来:相熟邻里,堂兄家嫂,早已来在堂屋地下,屋内人声鼎沸,灶上热气冲天,我娇小的身躯则因为挤得快要无处安身,而遭人连被推到了炕角。大人们忙活儿,小孩儿也不能再偷懒,匆忙穿衣之时忽记起妈妈连夜切好的大盆酸菜,温暖之余,嘴里不由又溢出菜芯儿蘸白糖那种酸酸甜甜的味道。</span><br></h3><h3> 抓绑、扎蹄、系嘴、放倒待宰……大人们忙碌之时,小孩子也不闲着。这种场面常常会引起东邻西舍小伙伴们的极大关注,我也不例外。既想通过观看这一惊险过程,以此向伙伴们炫耀胆量,又想向其他人求证自己的英雄壮举。不过事与愿违,每逢这个时候,堂哥家嫂们常常像轰狗一样儿把我们一齐撵出院外,因为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除了碍手碍脚,怕是也没几个人真正能经得起那样的“惊心动魄”。几番折腾,小猪终究呜呼哀哉了,我却闻到了大锅里那莹润的新肉散发出的阵阵香气。迫不及待地循着香味儿回家大快朵颐。</h3><h3>&nbsp;&nbsp; 那年月里,一口猪,充塞了整个年的味道。</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自此以后,孩子们就放松了自己,大人白天多半不在家,作业恐早就束之高阁,乐得个逍遥自在。每日里或呼朋引伴相邀游戏,或高谈阔论节日憧憬,也因此多次踏坏了张家二婶的泥墙,翻烂了李家老叔的板障,惹得前院八奶奶厉声喝骂。</span><br></h3><h3> 二十几天并不长,但在我们小孩子,却是扳着指头一天一天挨着。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年的序幕——小年儿。在家乡,小年祭灶的习俗并不普遍,但灶王神像我确是见过的。“二十三,糖瓜粘”,灶糖没什么记忆,眼见大人的忙碌一日紧似一日,一天胜过一天,大家自这天起,都要真正筹划过年的用度了。大到添置炕席、板凳、吊顶、糊墙,小到购买锅碗、瓶盆、茶果、调料,虽不及豪门大宅的铺排,也自有庄户人家的齐备。这时我常常偷闲去隔壁的舅爷爷家闲逛。听舅奶奶说,舅爷爷年轻那会家里条件殷实,所以特不着调,养成了一身纨绔习气。常常背着饭桌儿四处设赌打牌,后来遇到了论人品、样貌十里八村打着灯笼也难找的舅奶奶,才浪子回头的。舅爷爷年岁大,喜欢我们这些小孩子,跨进他家的半边土坯房,无论早晚,他必下地取出几个小土豆,放进地炉,然后讲起那无地域邦国可考,无年代可寻,也不知道从哪里得来的古话儿。舅爷虽不识字,但古话儿讲得头头是道,奇闻异事,鬼怪传说,民间故事,本家野史,不仅颠覆了我很多认知,而且有事儿没事儿的去引他说上一番,故事听足了,小锅里的土豆也熟了。但最吸引我的,当属他家独有的灶王爷爷画像。他家的灶王爷爷贴在锅后右上方,底下横着一块儿木板,板上设着香炉,炉里插着三根旧日点完的残香,也算是整肃庄重,灶王奶奶则和灶王爷爷一道儿,身着红红绿绿的盛装,端坐其上。左右小童捧花、两班差役拱手侍立,地上还有一鸡一狗,看上去不怒自威,惹得我好奇又不敢冒渎,然而终究要趁人不备,撩上几眼。</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就这样,年似乎已来,却又脚步悄悄,不见动静,日子煎熬到了已经不能再等了。</span><br></h3><h3>&nbsp;&nbsp;&nbsp;&nbsp; 二十四,写福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割块儿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提壶酒……转眼儿,年终于到了。</h3><h3> 腊月三十这天,最有意思的当是家家户户都要悬挂“家堂”。家堂其实是一幅画,通常由下而上分为画有庙埕、山门、天井、翼廊、拜廊、正殿和内殿几部分,画面看上去非常鲜艳,色彩也异常浓重。上面的有许许多多峨冠礼服的人物,却个个慈眉善目,看起来那么亲切。听爷爷说,太爷爷告诉过他,家堂的前身叫“祖影”,是一个家族为了纪念先祖所绘制的画像,后来随着家族故去的人越来越多,才逐渐改成了现在这种排面儿十足的样式和格局。</h3><h3> 庙埕,就是祠堂前的那个小广场,位于“山门”外。一般两侧各有一狮,左雄右雌,左侧的常常玩耍绣球,而右侧的那个则总是抚爱身边的小狮子,貌似用来镇宅护卫的。听爷爷说,祖上曾经显赫过的人家儿,会在山门两侧多画上旗杆或牌坊,已显示本家的荣耀。石狮左右两侧各绘有一槐,一松,隐喻本族枝荣以及家道兴旺,众所周知,松柏斗霜傲雪、万古长青,也暗含先祖冀家族枝繁叶茂、人丁兴旺、连绵不断之意,除此以外,两侧还分别绘有四个、六个、八个、十个或十二个人物,小孩儿或挑担送食,掩耳燃炮,或半掩半露,追逐嬉戏,大人们有的垂首侍立,有的恭敬肃穆,有的相近耳语,有的捻须含笑,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也给那时的我们增添了无尽的年味儿。</h3> <h3>  “山门”看去就是一个大牌坊,正门两侧有偏门,门上一般均绘有对联。我家的常书“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隐喻新年新气象,门框之上绘有“本支”“百世”字样儿,表现了我家的先人们愿儿孙满堂,富贵平安太平的企盼,这些,也让过年充满了无限乐趣。</h3><h3> 爸爸是家里的老大,又赡养着爷爷奶奶,所以我们家每年过年都格外隆重。作为长孙,我自然也感到荣光。</h3><h3> 特别是妈妈做出来的“供品”,更是别具一格。先用普通的白菜做上模型,然后外面插挂上事先备好的食材,有外焦里嫩的炸鱼,宛若金花的炸粉儿,肥润细腻的条形“五花”,整块儿的嵌了花纹儿的猪肉……,再披上饱蘸了五色颜料的“白菜花”和“水粉儿”的装饰,普普通通的东西瞬时逆转,摇身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与其说摆供是感念先人的恩德,倒不如说是在比试家家户户主妇的厨艺。五颜六色,夺人眼目的供品,样式门类相似,细看却家家不同,户户不一,尽显各自的风采。</h3><h3> 大年三十这一天一大早儿,人们吃过早饭,就由家里的男丁将收了一年的挂画取下,整理好,然后收拾桌案,铺陈以毕,悬于堂屋正北,前面挂上“挂钱儿”,再将配联依次悬于家堂两侧,配轴多是荷花、牡丹,寓意“先做人,后富贵”,也有八仙配联,横楣上书“爼豆千秋”“先人在上”“祖德宗功”“永言孝思”等小批,以表达对先人的垂念。供家堂的仪式依照姓氏不同,也不一样,都有自己多年沿袭下来的老规矩:比如村西头儿的汉文大爷家则在二十九的下半夜进行,想来更别有一番趣味罢。</h3><h3> 将所需供品摆放停当,要先到外边放上几个炮竹,随后化一叠黄表纸,以示迎祖宗回家过年之意,陈礼毕,上香、摆供、献烛、上碗筷儿,至此,供家堂才算礼成。而这些章程,女孩儿是没有资格参加的,因为她们大了要出嫁,早已被贴上“外人”的标签了。</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也有的人家儿,晚饭后去祖茔地请“老祖儿”回家过年。取道烧纸,一路灯火,颇为壮观,回来后,先在堂前在为老祖儿焚香磕头,而后才能洗手吃饭,这无不处处体现后代儿孙对先人无限的崇敬之情。如果家堂前的灯不够亮,还要换上大号的灯火,取“祖德堂上明灯亮,后代儿孙福寿长”之意。</span><br></h3><h3> 除夕之夜的热闹更不消说,家家户户守在一起共度良宵。子时未到,外头早已是万家灯火,鞭炮隆隆,此起彼伏。家人们各司其职,燃烛、上香、焚纸、挑灯,敬天地、拜祖先、请财神、发码子,大年夜里,案上的焚香断不能灭,灭了,这一家后世有断了香火儿的隐患,这当然是玩笑,不过每个人家却因此说恪尽职守,生怕先人嗔怪,降罪于己。之后,将出锅的第一碗水饺要祭奠天地、祖先,其他人则要洗手洗脸,给家里的长辈磕头拜年后,才可以上桌吃年夜饭。</h3><h3> 那时即使没有丰厚的吃食,我也会守着自己的小灯笼,坐在地上或炕边守上半晚,不时添香,坚持个小半夜,乐此不疲。大人们也扒着花生,磕着瓜子,喝着茶水,闲谈畅叙,倦了,不时下地再啃上几口冻梨,以此守岁熬年,一家人其乐融融,乐享其中,年味儿悠长。</h3><h3>&nbsp;</h3><h3> 郑长旭&nbsp; 系作协小作家宣传部长</h3><h3> &nbsp;</h3><h3> 2020庚子元宵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