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的爷爷张岷僧,是我一生的骄傲。</p><p> 我4岁那年,爷爷就去世了,如果不是通过亲友们的讲述、有关他的一些文学报道以及后来广安政协给爷爷出的一本书,我对他可以说是一无所知。</p><p> 爷爷有着传奇的一生,很多人曾为他撰文。他的事迹对我们后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p> <p> “张岷僧(1894—1976),又名张虚,笔名虚道人,别号甘溪野叟。甘溪场(今永兴镇)人。6岁丧父,靠母亲抚育成人。1919年冬,成都四川省立国学院毕业。先后任广安中学教师、训教主任及校长等职。</p><p> 执教初期,组织教师制订“勤诚俭静“的校规,弘扬正气;开辟第二课堂,名曰“学校市政厅”,下设学术、游艺、体育、德行4个部,开展课外活动;还办“艺术师范班”培育音美师资。全国知名的版画家丰中铁,就是这个班的学生。</p><p> 30年代中期,张编出竹枝词,油印成册,揭露县政府的丑恶之事。解放初期,张被推为广安县临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后任广安第一中学校长。1951年他编篡出广一中校史。</p><p> 张对党的教育事业非常负责,培养出众多优秀人才,为华蓥山区的教育事业作出较大贡献。1959年任县政协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6年8月逝世。”</p><p> ——出自《广安古今人物(二)》</p><p><br></p> <p> “12月11日,镇江部绥远支队政治部召集广安地下党川东、川西系统领导人与人民解放军领导人三方会师。12日,由镇江部队团长王德惠主持,在广安县城公共体育场召开庆祝广安解放群众大会,用大炮鸣礼炮21响。会上,团政治部主任刘玉堂宣布正式成立广安临时工作委员会(相当于县政权机构),并宣读了成员名单,刘玉堂兼主任,贺弘毅(地下党员)、民主人士张岷僧、张平江等任副主任,共有委员13人,下设行政、文教、财经、支前四个组。16日,刘玉堂随绥远支队前往岳池、武胜追歼残敌,临工委工作由副主任张岷僧代理。”</p><p> ——出自《新中国成立那年,中共广安地下党的故事》</p><p><br></p> <p> “先生父亲本姓夏,过继在张家。先生六岁丧父,恃母朱氏勤苦操持,勉抚育成人。朱氏父母亦早逝,偕弟朱安常依舅父许家生活。朱氏于归后,弟仍迫于生计,出家为僧。张夏朱许皆极穷苦人家,朱许两姓且因冻馁乏嗣,面对冷酷现实,在俗转思空门,先生名虚,名僧,名道人,号野叟,皆非父锡派名,意实有托,先生曾说:“富室夸世家,我偏爱穷根,造物岂独薄于我“四姓!?”家堂上故列祀张夏朱许四氏昭穆,时人都不解其用意。</p><p> 先生子女四人,女名张述岷,子名张祖岷、朱尊岷、夏宗岷,祖述、宗尊者为岷,正是先生训勉子孙继承乃翁寄志名山高士的深意。无子承祧许姓,则在孙辈中选长孙名许光寰以补之。”</p><p> ——出自《张岷僧先生传》冯达福</p><p><br></p> <p> “先生生活俭朴,以淡泊自甘,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尤不喜趋奉权门,追慕荣利,惟乐与故友门生以道义论交。”</p><p> ——出自《高风亮节 典范长存——纪念张岷僧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张正宣</p><p>……</p><p><br></p> <p> 爷爷一生育有四个子女,姑姑、大伯、父亲和幺爸。除姑姑和大伯姓张,父亲姓朱,幺爸姓夏。父亲和幺爸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相继离世,爷爷痛失爱子,一气之下双目失明。1976年,爷爷过世,安葬于广安奎阁的烈士陵园,享年82岁。</p><p> 爷爷的事迹和人格魅力,已铭刻在我的脑海,决定了我的三观。我成年后遭遇婚姻的变故,一个人承担起了抚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为了生活长年辗转异地打工,虽历尽艰辛,却从未在茫茫人海中迷失自己,也一直坚守着做人的道德底线,因为有个声音时常提醒着我,无论何时何地,要自立自强自尊自爱,不能给自己的家族抹黑。</p> <p>附文(一)</p><p><br></p><p> 《我的祖父张岷僧》</p><p> 朱涛</p><p><br></p><p> 祖父岷僧先生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早期会员,也是原属南充的广安一中新中国建立之后第一任校长。一生中,他赞同民主,倡导共和,并孜孜以求教育事业,先后在华蓥、成都、广安、临水、三台、南充、万县、宜宾等地的学校中掌校或担任教席,于教育界内享有崇高的威望。</p><p> 1994年,岷僧先生百年诞辰,广安县委统战部、县政协、广安一中,特地于第十个教师节到来之际,隆重集会,举行了“张岷僧先生一百周年诞辰纪念会”,并由广安县委、县政协以整理、汇编文史资料的方式,付梓出版了“张岷僧百年诞辰纪念专辑”。此前(1992年),广安一中亦将广安县教育志的“张岷僧传”刊印成80周年校庆专刊,以资纪念。余生也晚,未能亲聍祖父的谆谆教诲,但对其生平经历也有所耳闻。他的事迹和人格魅力,已经深深地刻入脑海,引领着我的人生与事业追求。</p><p> 岷僧先生,清光绪20年甲午岁生,名虚,笔名虚道人,号甘溪野叟。祖父自幼家贫,但却好学上进,未读大学前,便已谙熟诗文,于老家广安甘溪场(今华蓥市永兴镇)的小学中担任校长。</p><p> 1917年,祖父千里负笈,只身一人来到成都,考入了四川省立国学院,拜师于廖季平(经学大师,光绪十五年中二甲进士)、骆承骧(翰林院修撰,光绪二十一年状元,也是清代四川唯一的状元)、宋云子(富顺翰林,成都“十二桥”为其命名)等人门下。省立国学院后改名川大,其前身,为洋务重臣张之洞所创的尊经书院。尊经书院一开蜀学宗风,为四川维新派的重要基地,宋育仁、廖季平、吴之英等,均曾依托于斯,宣传维新。从戊戌变法、保路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一路奔来,中国近现代史上几乎每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都能看到尊经书院学生的身影。因此,由其演变而来的国学院,其学风严谨而思想激进。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岷僧先生受其好友,立宪派代表人物,四川保路运动的发起者蒲殿俊等的影响,广泛涉猎经史子集的知识,也接受了一些新派观念,为以后全力以付投身教育,大胆教改,积极传承传统文化打下了坚实基础。</p><p> 在受业恩师邱子范、友人黄子扬的资助下,1920年,祖父完成学业,任教于成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的附属小学,由此开始了三十余载的教学生涯,直至1959年,因年老体衰,再三请退未果之后,由广安一中调任政协,担任广安政协的副主席。在今广安中学的礼堂,仍旧高悬着“勤诚俭静”四个金色大字。这是其30年代所留下的校训(祖父于上个世纪的30年代,即任广安中学的校长,后于1931年出任广安县教育局长,因耻与权贵为谋,就任不过28天,即挂冠而去,后于三台等地担任教员,1950年,复任广安县一中校长)。</p><p> 校训从传统的品德教育,提出了在校学子“勤以治学”、 “俭以养德”、 “诚以律己”、“静以修身”的行为规范。唯勤唯诚为之根本,不俭则无从培养其高尚的人格,不静则无法识得其奋斗的目标。有鉴于此,祖父极重德才兼备。在广中,他率先实施了“双证”制度。学生毕业时,既发“毕业证”,又对品行优良者,同时发给校方盖印的“善行证”,以鼓励学子继承华夏传统美德。此举一出,广安城内佳评如云,当地的办学风气也大为好转。当时的广安一中,校有校纪,班有班规,但凡公共场合,都有着相当严格的管理规范。这些规定,并不是空文一张,而须学生早晚对照,认真自省。某次,一位姓胡的学生监厨,与厨工偷藏屋内,以酥肉下酒,正好被前往巡视的祖父碰上。面对先生责难,学生无言以对,便慌称是监厨之需,品尝盐味。查明情况后,祖父并不以为其事虽小而网开一面。周会上,他慎重其事地对此评论,认为,尝味系厨工之责,学生岂可越俎代庖?有此一次,就不愁再二再三。事虽小而苗头可畏。最终,该生被罚,得到了人生当中一次深刻的教训。</p><p> 对人严,对己亦严。新中国成立之初,广安政府遴选两中校长,因祖父掌男中(即后来的广安一中),女中(即后来的广安二中)人选便拟由祖父的长女担当。然而,岷僧先生却坚决反对,并以“若小女合适,则容我不掌男中”的态度,推位让贤,留下了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p><p> 上个世纪的20年代,祖父时任广安中学训育主任,即首开“学校市政厅”,建立了体操、球类、标本采集等10多个兴趣小组,举办演讲、歌咏、英语造句等比赛,筹办工艺美术展,铅印校刊……颇具特色的第二课堂,一开时风,极大活跃了广安一中的校园文化。正是其不遗余力的努力,使得广中人才济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为数众多的栋梁之才。全国知名版画家丰中铁先生,即是祖父开办艺术师范班时的学生。致公党中央常务副主席杜宜瑾先生,也是祖父掌校期间的学生(1952年,杜宜瑾于广安中学求学达6年之久,后考入北京师大)。这些学子中,不少人直至离开广中,还常常地与之联系,以叙师生之情。建国后,原云南省委秘书长,参加过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和开国大典的侯方岳先生,几乎每年返乡,都要驱车前往祖父于广安北街的寓所,登门拜望。其时,祖父已双目失明,每天只能在老式木屋的阁楼上终日闲坐。师生交谈,一坐就好几个小时,用餐过后,这才依依惜别。</p><p> 新中国成立,祖父办学的热情更是高涨。在他的引领下,广安一中上下齐心,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其升学率年年达到95%以上,高居于南充全区榜首。</p><p> 祖父文宗桐城,笔力洒脱而见解独到。他所撰写的《秦炳传》、《张百祥传》,相继为国史馆收藏。《六国亡于秦论》,大胆作出了“盖知六国之亡实不亡于贿秦,而亡于不能用贤也”的推断。其20年代的作文,即对“冤杀岳飞罪在秦桧”的提法颇有怀疑,认为罪在高宗。此说,与30年后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的观点刚好是不谋而合。对于“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学而优则仕”等儒家思想,他并不拘泥于人们贯有的传统理解,而是另辟蹊径,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在他看来,所谓的“礼不下庶人”,是指讲礼不能轻贱庶民;“刑不上大夫”,则是指执法不能优待大夫。“学而优则仕”,其意是说,要知书达礼,学问要好,方可委以官职。对此,就连其好友,著名数学家何鲁先生,也赋诗相赠,以“古有癫张今盲张,诗书双绝各擅长”的诗句,对其笔力和见解予以了高度评价。</p><p> 按说,此技在身,收些润笔亦无不可。但岷僧先生却对名对利都看得极淡。广安城内,索求寿文者虽多,而祖父不为所动,凡不熟悉者或是人品不正,他都一一拒之,甚或于《民声日报》刊发广告,将润笔定为天价,借以脱身。祖父身前曾留诗一首:“君安闲散唯修己,我薄功名耻事人。直把诗书当浊酒,早看富贵若浮云。”此诗意境,正是岷僧先生甘于清贫的最好例证。</p><p> 祖父淡泊功名,但对政治,头脑却高度清晰。上个世纪的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加快其侵华步伐,国民党的党团亦将魔手伸向了校园。一些教师因受蒋帮蒙蔽,也动员学生加入到“三青团”等反动的外围组织。而在此之际,作为中山先生亲手所创同盟会的早期会员,祖父却明白宣告,自己信奉的,是“三不”主义,一不入党派,二不入汉流,三不奉宗教。正是因为他的坚决抵制,家人和其所交好友,以及喜爱的学生,无一例外都受他影响,自觉与反动势力划清了严格界限。</p><p> 对于进步势力,祖父则全力支持。1944年《言筌》创刊,这是广安留外学会所出的刊物,旨在反蒋。对此,祖父欣然提笔,为其周年纪念的专刊作序,并授之以斗争策略。1948年,广安地下党于华蓥山发动起义,参议会上,岷僧先生力驳众议,坚决反对出兵围剿,终于免去了一场屠戮。解放前夕,粮政督察委员会成立,并推祖父为主任委员。得此实权,岷僧先生便名正言顺地行动起来,于各种场合慷慨陈辞,致使反动当局手忙脚乱。</p><p> 1949年,广安解放。因其德高望重,祖父被提名为临时工作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委员,并与张平江、张正宣、杨林由等,在主任委员、四野绥远支队政治部主任刘玉堂领导之下,积极开展新政宣传,安定民心,防止动乱。其后,绥远支队离开广安,岷僧先生又临时代理主任一职,积极地为民工作,直至卸任。1976年,祖父过世,安葬于广安奎阁的烈士陵园,终于在风雨之中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p><p><br></p><p>附文(二)</p><p><br></p><p>仰望奎阁那座墓园</p><p>□陈杰杰</p><p><br></p><p>奎阁边</p><p>有一座墓园</p><p>常杂草丛生、破败不堪</p><p>有人说,那里不能叫烈士陵园</p><p>埋葬的46人只有7人有烈士称号</p><p>我说,那不重要,</p><p>只要安葬的人对人民有贡献</p><p>心中装着百姓</p><p><br></p><p>墓园外是孤寂的张岷僧</p><p>开广安中学新风的老校长</p><p>主持广安民主新政的领袖</p><p>为人恰如他的名号“甘溪野叟”</p><p><br></p><p>墓园最后排的杨玉枢</p><p>参议员、大管事、志合商号的老板</p><p>而他一直要做的</p><p>是华蓥山武装起义的领头雁</p><p><br></p><p>墓园东北角落里的向文彬</p><p>淞沪战场一天升两级的团长</p><p>创世界战史奇迹的抗日名将</p><p>无人问津、知晓,</p><p>自古英雄空寂寥</p><p><br></p><p>还有那寂寂无言的刘光荣</p><p>从广元到广安传递情报的交通员</p><p>稚嫩的身躯和脸庞</p><p>同他的故事,</p><p>永远留在了这异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