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1975年—1977年是南昌师范附属学校业余文艺宣传队最鼎盛的时期,在此期间排演了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序幕 《满腔仇恨冲出虎口》 和第一场 《常青指路》全场。舞蹈、乐器伴奏、同声合唱、灯光、音响全部是由我们这些学生娃自己完成,没有一个“外援”。节目出演后很“轰动”,在中山路胜利剧场连演过11天,按照当时的话说“盛况空前”,南昌话叫“跑火”👏。</p> <p class="ql-block"> 由于参演过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我看过电影版不下30遍,是“八个样板戏”里我唯一自己掏钱买票看过的一部。2002年在深圳大剧院第一次现场看中芭的演出时,剧场的温度调的太低,也不知道是激动的还是冻的,我边看边打抖,但还是没舍得离场😓。</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会这么喜欢这部戏?我想主要有几个原因:</p><p class="ql-block">1、少年时唯一参加过演出的经典剧,我虽只是群众演员“团丁甲”,但每次触感到她的一点信息后,儿时的美好瞬间就会浮现眼前。</p><p class="ql-block">2、是我唯一一部比剧情更喜欢里面的配乐和歌曲的样板戏。我是一个乐盲,从小到大五音都找不全,但听多了这部由国内最好的音乐家,用世界上最现代的西洋乐器,演奏当时能听到的最好的曲目后,还是被震撼到了😜。</p><p class="ql-block">3、“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幻想有“红区”这么个好地方,阳光明媚、绿水青山、人人平等、天天快乐;当然,还不能少了一拨给你送红枣、编斗笠,穿着熨过的大裤衩的美女陪伴。</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经典中的经典—“常青指路”。扮演洪常青的周捷生长于评剧世家,父亲曾是军队文艺战士。哥哥周凯在宣传队演李玉和,弟弟演洪常青,原本红色江山代代传,谁想许多年后哥哥带着“密电码”去了南斯拉夫游击队,弟弟寻觅着白求恩的足迹不远万里追往加拿大,着实把红色的星星之火燎原到了全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为什么杨琪从开始的吴清华B角“上位”为后来的A角?老师和家长都认为杨琪演出认真、训练刻苦,特别是她的面部表情更好的表现出了被压迫妇女的“阶级仇、民族恨”,大有此仇不报誓不为人的气魄。其实这其中真实原因并不竟然。少年杨琪哪有那么爱憎分明,最主要的原因是为演好吴清华她比一般女生能忍痛</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 25, 25);">😓(南昌话叫:更糟欠😧)</span><span style="font-size:15px;">。那时业余跳芭蕾的女生对足部没有什么防护措施,以至于脚上伤痕累累,每次演出时脚尖一触地,钻心的痛,但杨琪不会因为痛影响到动作和表情的完整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当年真有实力,吴清华A角是由军人家庭出生的邵华担任。邵华(上右一)高挑细腰,天生的芭蕾舞坯子。起先吴清华由A、B角轮换上台,每到邵华出演时,可把扮演团丁的张文晔、黄宇苦恼坏了:为表现“南霸天”把吴清华翻来覆去的毒打,要求这二个团丁必须要把吴清华托举起来像风车一样直立着翻个滚…,可怜的张、黄二位,那年头男生还没有发育,小胳膊小腿那里举的起大长腿的邵华?每演到这,就听见他们喘着粗气的口令“一、二、三,翻”,一闭眼,翻是翻过去了,可也把吴清华摔的不轻😂。还有就是这个洪常青—周捷也“怕”这个邵华,一演到“常青指路”,邵华脚尖一起,就高出了党代表半个头——常青指的路,被吴清华挡住了看不到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1979年底为送别邵华(随父亲转业移居河北保定)集合的“娘子军”素颜照。第一排左起:张漪铱、张菊、邹莉群老师、陈庆凡、施滋英。第二排左起:杨琪(吴清华B)、熊亚南、邵华(吴清华A)、黄雯、喻晓明。还好当时不是泳装照没有把烂脚丫照出来。</span></p> <p> 练芭蕾第一步就是要穿好芭蕾舞鞋,类似于旧社会女人的“裹足”;第二步练习足尖走路、旋转,刚开始练时,几个旋转下来,不光是头晕目眩,还会呕吐,痛苦不堪,直到慢慢地足尖练出茧了,才算“娘子军新兵连”结束。长期的足尖训练让她们个个的脚趾头皮开肉绽,每次练功后脱去血肉模糊黏着皮的袜子,都会撕掉一层皮,南昌话叫这种痛为“獭皮”😭。因每次演出完,女生脚趾都血淋淋的,旧伤未好又添新伤痕,邹莉群老师怕孩子们伤口感染,会私下让家长是医生的学生准备点消炎药预防着。杨琪就有一次脚趾化脓,发烧,可她还是坚持演出,“轻伤不下火线”—江湖上留下“一不怕苦”的传说。</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在所有的原版剧照里我只挑选了这张,里面有一个打灯笼的团丁,那就是剧中的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扮演“南霸天”的黄穗同学现已“逃”往加拿大定居。舞台上大凡大人物出场时都有一个“亮相”动作,南霸天的亮相动作是由二个服侍丫鬟搀扶上台后,脱去礼帽,“啪”一个瞪眼。有一次,黄穗脱帽时没掌握好,把假发套连同帽子一起脱下来了。小男孩扮演南霸天全依仗这个“大背头”假发掌脸,这一掉下来,黄穗急了,戴了几次也没戴正(假发套上舞台前是需要老师用头发掐子夹着才能戴牢),狼狈不堪。台下观众哄堂大笑😄,扮演服侍丫鬟的喻晓明、黄雯(黄穗的亲妹妹)没忍住,也被弄笑了。虽然二个小丫鬟是低着头笑,但人一笑起来肚皮、肩膀的抖动控制不住呀,这一下感染到全台都笑场。这还得了(南昌话:嘠要死),事情大了…,虽被老师大会小会的批评,但后来每次南霸天脱帽时,我们都会屏住呼吸憋住才能让“悲剧”不重演😇。嗨!年少的我们不容易。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假发套问题经“专家”研究分析,原因是套太大,演员的头太小。假期我去上海看外婆的时候,刘老师交待我一个任务—买个少年版的南霸天假发套,为此我跑了不少卖假发的店,都没能完成老师布置给我的任务,灰常沮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1982年我们这批宣传队员离开附校后第一次返校聚会。不管是“丫鬟”还是“团丁”,都处在17~19岁的豆蔻年华,青春靓丽,南昌话:秧子。二排左四:邹莉群老师,她是我们这部“红”剧的舞台监督。为什么是监督而不是指导?用她的话说:经典就是经典,不能走样,必须原汁原味。不仅是每个动作要做到位,就连反派角色的倒眉毛有多长也必须化妆成和原剧一模一样。同学们事先没有任何服饰约定,但却惊人相似:素色上衣,灰黑长裤,男生一律平头,女生只束小辫😄。一排右二吴清华:杨琪;三排左一洪常青:周捷;一排左二团丁:我🤫</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2001年走下舞台的“南霸天”黄穗(左一)和我,脱去假发套的大坏蛋谁知这么英俊帅气☺️。前面提到的“笑场事件”,南霸天不是白叫的,只有他本人没有笑,始终保持着威严霸气的面孔。凭着他从小严肃认真的韧劲,他考到北京外经贸大学读书,80年代初只有与“洋人”打交道的学校才能教授交谊舞,我们舞队一帮男男女女拉着他教我们跳华尔兹、布鲁斯、探戈、伦巴、恰恰……,把他累的够呛。我们也从零基础开始认识了后来红遍全中国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跳交谊舞。</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2009年的团丁合影,他们取名“狗尿尿”(说狗🐶尿时都是一只脚翘起来,那蹲着中间的我算啥,狗拉屎?🤨)左起:兰兵、张文晔、我、杨湘瑞(扮演老四,现移民新西兰。老四这个角色有一点把我羡慕坏了:序幕里是叼着一支香烟出场的,是真烟,还点着了火,可以乘机猛抽几口🚬)、唐华、黄宇。这时的黄宇和张文晔已经有了粗壮的腰围,也有了托举女生的力气,但“打不死的吴清华”还会再给机会让你们白白的摔吗?😁。照片中的六个团丁有四个人现在都定居在广东。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发生地的海南岛原来就隶属于广东,谁敢说这不是缘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说到《红》剧在南昌胜利剧场的11场演出,还有一段小插曲。剧场对面有一家很有名的小吃店—“镇江汤包店”,味道很好(南昌话:绝杀),平时想吃需排一个小时以上的队,每笼10个汤包0.25元。我们每晚演出完大概21:15左右,正是小店要打烊的时候,人不多,去吃一笼汤包正好。我、张文晔、易智民就偷偷商量好把家长给我们演出吃晚饭的钱省下来,结伙吃一次。但每次演出完老师都不同意我们请假自己回家(没敢告诉老师为了吃汤包),必须集体排队回到学校才解散。可怜的我们,每次路过汤包店肚子饿的咕咕叫,再闻到店里面飘出来的香味,“造反”的心都有🤪。从此每当我走过汤包店,我都会放慢脚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2009年“吴清华”与“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洪常青”相聚,再现当年的英姿。吴清华的右腿已经翘不起来了,洪常青的右手也不扶吴清华的胳膊了~不是岁月老去,是和平时间的太长了😀,战友呀战友,何时还能并肩向前进、向前进。</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退伍后的娘子军”武装已尽红妆来,依然是英姿飒爽,风采照人。左起:杨琪、熊亚南、张菊、喻晓明。我特别喜欢这张照片里熊亚南(左二)的眼神—妩媚而又温情,多情而不缺善感😜。</span></p> <p> 很多熟悉宣传队的人都会问过我同一类问题:宣传队里有“谈恋爱”的吗?有结婚的吗?我总是打哈哈搪塞过去。嘻嘻😊,到底有没有?我可以“负责任”的说—有!</p><p> 我知道的夫妻二人都是宣传队成员的有三对,其中一对是我们的老师👍🌸,但从初恋到结婚的只有一对,仅有的这对是我们上几届的大哥哥大姐姐,我这里不表述。谈过恋爱的也有,但多数是连“暗恋”都算不上,最多也只是“人群中多看了你几眼”😛的喜欢罢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为什么这么多的“文艺少年”天天在一起,如此不解风情?我请教过老师和师兄师姐后想说三点:</p><p> 一、年龄太小不是主要的问题,当时大部分的同学已有14、15岁,到了情窦初开的年纪。但我们都很“听话”,老师和家长都告诫我们“早恋”不是好东西🤩,不是好东西的事我们不做。再加上那个年代文艺作品里宣扬的英雄人物不是鳏夫就是寡妇,一心装着穷苦人民,哪有时间和情趣谈男欢女爱?男女在一起除了结婚其他都是耍流氓(这几年文艺导向又回来了)。就拿《红色娘子军》来说,洪常青和吴清华万万是不能有丝毫爱意的,他们俩也不能有单独的双人舞,要是想弄一段意思一下,也必须要有通讯员小庞在场,否则可就说不清楚了😗。剧中唯一的一段男女对舞,也只能发生在女主角吴清华逃跑时,迎面遇到反面人物“老四”追捕,二人相遇,仇恨的火花四射,展开的是一场男女搏斗的对打舞。</p><p> 二、宣传队的人太有个性太有想法,这种人往往最在乎(南昌话叫“作兴”)的是自己。我查了一下“自恋”的定义:就是自己对于自己过分自信过分自满的一种陶醉入恋的心理表现—哈哈😄是有点这个味道。但“讲卫生、懂礼貌、爱劳动”又让他们不同于普通的孩子。二个最“作兴”自己的人相互之间恋爱几率不会高,就算结婚了,十有八九也会离🧐(写到这怎么感觉是我自己没有被宣传队女生喜欢过,在找理由😎,丢人啊)。不幸言中的是前面提到的那对初恋大哥哥姐姐也确实没能走到最后💔。</p><p> 三、是不是有同学当年热恋过,现在还彼此爱着,甚至超出了我们想象中的爱?…</p><p>这是别人的私密,我们无从知道,但知不知道重要吗?我很欣赏一段话: “即使不能名正言顺的牵着手逛街,但还是可以做无所不谈的朋友。 一开始可能不甘心只做朋友,但久了,突然发现这样最好。 ”</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扮演通讯员“小庞”的易智民(后排左一,当年大学毕业后因会跳舞被选为团委书记,从而走向管理岗位)从重庆来广州出差,被我们广州的丫鬟喻晓明(前排左一)临时架来了深圳。聚餐刚要开始,手机响了—“丫鬟”张漪铱(前排中,现移居新西兰)恰巧从上海来到深圳机场转机。没有人约定,心灵感应,“一岸四地(重庆、上海、广州、深圳)”的同学就这么巧的聚在一起…。我不敢再说啥,再说老师就该批评我“宣传封建迷信”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A、B吴清华相约北京就为看一场中芭主场的《红色娘子军》。当年跑不出海南南霸天手心的丫鬟们,现在可以打“飞的”去首都看戏🚕。右起:杨琪(厦门)、夏丹(广州)、邵华(保定)、张漪铱(上海)、任萍(宣传队手把手带我们这批队员的姐,很遗憾,排演《红》剧时,她们已经转校上高中了)。看见没,邵华的嘴角是上翘的,嘴一抿就成笑眯眯的“甜妹子”,这哪里能表现出吴清华的苦大仇深?!——这也是她后来少出演吴清华的原因之一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90年代末已在广东(又是娘子军诞生地广东)工作的喻晓明花费半个月的工资看了一场中芭现场演出的《红色娘子军》,用她的话说就是一咬牙一跺脚,舍不得又忍不住。更让人受不了的是还要拖着未上学的儿子陪着一起看,大胆的丫鬟你想干啥?想让儿子长大了成为“南霸天”?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前几天我问晓明:想起小时间演《红》剧让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她想都没想就告诉我,第一是南霸天脱帽时的笑场;第二是后台用铁皮晃动模仿打雷的声音太逼真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图:这些年,只要中芭《红色娘子军》剧组去厦门演出,“吴清华”还会吹集结号邀请“战友”一起观摩。前排左起:杨湘瑞(老四、深圳)、陈庆凡(丫鬟、南昌)、杨琪(吴清华、厦门)、舒娜(歌队伴唱、南昌);后排左起:杨斌((杨琪的弟弟、厦门,像这种亲姐弟亲兄妹俩都在宣传队的不下10对。如果排演全剧,姐姐演红军,弟弟就可以演儿童团员🤧)、蒋云轩(乐队长笛、厦门)、崔勇(乐队大提琴、厦门,他13岁从附校宣传队直接参军入专业文艺团体“前线文工团”,当时让不少同学羡慕嫉妒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如今的杨琪在台下观看《红色娘子军》的时候,还会不会想起当初的自己?是否会想到因为刻骨铭心的出演过吴清华这样一个为妇女解放而呐喊的角色,而会成为后来为霸道的妇女撑腰的妇联主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视频:没想到当年歌队的高歌还这么能舞?不知道小时候没穿上芭蕾舞鞋的她是否留有遗憾?!无论是歌队、舞队、乐队的队员只要走进KTV,《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一个也不能少🤪。</span></p> <p class="ql-block"> 从1994年当我第一次踏上海南岛时起,每次去海南耳边就会萦绕那这首再也熟悉不过的乐曲:</p><p class="ql-block">万泉河水清又清</p><p class="ql-block">我编斗笠送红军</p><p class="ql-block">军爱民来民拥军</p><p class="ql-block">军民团结一家亲、一家亲</p><p class="ql-block">红区风光好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澈的万泉河、摇曳的椰子树,还有那棵绑着洪常青被大火烧了半天也不掉一片叶子的长青树都是我每次去海南时急切想看到的。我们这些参演过《红》剧的孩子已经无意中把她镌刻在我们的生命里,因为情深,所以难舍,因为情真,所以难忘。</p><p class="ql-block"> “往事如烟,转瞬即逝,失去的会以另外的方式永远存在,而拥有的需要加倍珍惜”——仅以此篇作为我们参演《红色娘子军》的纪念。</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2009年10月3日南师附校宣传队部分老师同学欢聚在曾经演出的舞台—井冈山黄洋界。聚会距今也就短短十年多一点时间,但照片中的刘伯森老师、殷星友老师、关洪同学已离我们而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年华易逝不舍昼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