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以身许国 女儿接力报国 ——我的母亲路端谊研究员 (一)太白山上的玻璃房

姚渭

<p>  我的母亲路端谊先生是原陕西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是一位为发展陕西农业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1924—1927年大革命运动中,她的父亲路友于与共产党创始人李大钊、王尽美等人並肩战斗,致力于反帝,反军阀,反封建民主革命运动,1927年4月28日,路友于与李大钊等二十位革命烈士一起就义,父亲以身许国,女儿继承父业和遗志,接力报国,父女二人为振兴中华民族奋斗终生,谱写了一曲父女接力精忠报国的故事……母亲青年时代发奋学习,期望实現科技救国的理想,但在军阀混战,曰寇侵华和国民党统治的旧中国,她与寡母相依为命,流离失所,几度失业,报国无门,壮志难酬。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她从冉冉升起五星红旗上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母亲曾告诉我她是1949年10日1曰前参加陝甘宁边区农业改进所革命工作,为纪念新中国的成立,她在履历表上填写的曰期是1949年11月,自此,她和那个年代无数知识分子一样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为此奋斗了一生。我思念毌亲,现将我知道有关毌亲事迹分集汇编,作为对母亲的纪念</p><p> ——作者题记</p><p><br></p><p><br></p> <p>  武功县与太白山隔渭水相望,源远流长,武功县地处关中腹地,是古长安西大门,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相传后稷在今武功镇漆水河畔郑家坡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邦国“有邰国”,成为周民族的先祖,后稷 发展农耕,留下“教民稼穑”动人传说。相传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建立西周,他感念先祖泰伯禅让之恩,将秦岭主峰命名为“太白(泰伯)”山,纪念其文治武功,将太白山次峰鳌山命名为“武功山”,将发源于太白山的石头河命名为“武功水”……</p><p> 自周代以来,历朝历代都将武功归属于长安都城的京畿之地,将太白山划为武功县的辖地。古人西出西域,翻越秦岭南达巴蜀,在太白山下和渭水之畔穿行,武功是必经之地,千百年来,围绕武功太白,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p><p> 先秦流传佚名诗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这句著名伕名诗在《水经注》、《资治通鉴》等历史典藉中被广泛引用; </p><p> 唐代诗人杜甫有“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喜达行在所三首》 )之诗句,诗人避乱出逃,当望見白雪皑皑太白山和武功天空,才祘有安全的感覚;</p><p> 李白在登太白峰一诗中云,“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登太白峰》),“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蜀道难》),发出穿行武功太白路途艰难的感叹!</p><p> 当地有民谣生动描述了太白山峦重叠,流水曲折:“上山云里钻,下山到河边,对山喊得应,走路要一天”。</p><p> 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我国老一辈农业科学家为了中国粮食安全,为了监控一种名叫“条锈病”的小麦毁灭性病害,为国分忧,不畏艰险,从武功县后稷“教民稼穑”处也走进海拔1600多米太白深山,利用太白山独特生态环境,建立了一座简易玻璃温室,創建了我国髙山第一个夏季锈病实验室,后被国家农业部指定为“全国锈病夏季研究中心”,半个世纪来,数代人传承,无数次穿行武功太白,为我国粮食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现闻名遐迩的《农业部太白小麦条锈病菌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正是由当年我母亲路端谊研究员领导的陕西省植物保护研究所小麦锈病防治研究课题组野外研究实验室起步,揭开了我国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动态监测和抗病育种的序幕,她参与筹划实验室的选址,领导太白山实验室建设,主持开展小麦条锈病动态监测和小麦品种抗病性鉴定研究工作,巍峨矗立的太白山見证了我国老一辈农业科学家报效国家,白手起家,艰苦創业的历程……</p><p><br></p> <p>&nbsp;&nbsp;&nbsp;&nbsp;&nbsp;在中国,历朝历代民以食为天, 国以粮为纲,粮食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2700年前,春秋时期军事家管仲创作《管子•枢言》对粮食是这样叙述的:“得之必生失之必死者,何也?,唯无。......一日不食,比岁歉;三日不食,比岁饥;五日不食,比岁荒;七日不食,无国土;十日不食,无畴类,尽死矣”, 这段话是说,得之必生,失之必死的,唯有粮食。......一天断了粮,等于过歉年;三天断了粮,等于过饥年;五天断了粮,等于过荒年;七天断了粮,国土就保不住;十天断了粮,同类皆无,全部都将死掉。&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 上世纪我国小麦产区流行二种被农民称为“二黄”的病虫害,“二黄”疯狂肆虐小麦生产,对国家粮食安全造成巨大危害,人们谈“黄”色变,一种虫害是蝗虫,一种病害是“小麦黄疸病”也叫小麦条锈病。建国后,通过药物防治和生态环境治理,基本控制了蝗虫危害,但小麦条锈病却成为困扰小麦生产一限制因素。小麦受条锈病危害后,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受害轻的麦田一般减产5%∼10%,重的减产20%∼30%,甚至达50%∼80%,造成粮食损失往往以“亿斤”为计量单位。</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条锈病对小麦的危害, 在历史上留下沉甸甸的记录……</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陝西省是小麦条锈病常发区和重灾区,有史记录:1942—1949年八年中发生四次大流行,从1950~1964年的十多年中,每年条锈病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1957、58、60、64年出现过四次大流行,仅1957年我省小麦因条锈病减产达5亿斤。</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国小麦产区1950年和1964年两次在全国范围内大流行。1950年锈病在全国小麦产区大流行,发病面积达1亿亩,减产120多亿 斤,相当于全国夏季征粮的总数,可够1700万人一年的口粮。1964年在全国范围大流行,小麦损失达到60亿斤……</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种农作物病害震憾了年青共和国。</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多次指示:</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要像对付人的癌症一样抓小麦锈病!”</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今后必须继续观察,继续研究,继续通过防治锈病的实践,改进工作,提高效益,以达到最后消灭锈病的目的。“</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共和国农业科学家们响应祖国的召唤,为国分忧,在农业部统一组织领导下,开展了全国性小麦条锈病防治科研大协作。</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57年国家在陝西省武功县杨陵镇召开全国锈病防治会议,会上要求农业科研人员参加这一课题的研究。面对陝西省2400万亩小麦遭受条锈病的严重威胁,靣对国家的召唤,我母亲和多位植保专家一起深感责任重大,在会上表态“我是搞病虫害防治的,研究条锈病是我的责任,我一定和其他研究人员协同工作,千方百计研究出防治办法来!”她放弃了正在开展的研究项目,在我国著名农业科学家、陜西省农林科学院俞启葆院长支持下,她和刘汉文等专家合作,组建了陜西省植保所小麦条锈病防治研究'课题组,向小麦生产中的“癌症”宣战,至此开始了长达30年小麦条锈病的防治研究。首先她们对各种植物性、矿物性土农药效果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药效较差,达不到理想有效杀菌效果,实践证明,推广抗锈小麦品种,是控制小麦条锈病流行经济有效的办法,从而确定课题组今后的研究方向和任务,就是以国家的粮食安全生产为目标,向育种部门提供抗条锈病的小麦育种材料;与育种部门合作,培育抗条锈病小麦品种;与农技推广部门合作,面向生产推广抗锈小麦品种。小麦条锈病是一个严格寄生菌,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繁殖,只能在低温潮湿环境入侵麦苗,在高温夏季不能过夏,极端低温又不能过冬,这种植物病菌还可变异分化称为“生理小种”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生理小种在形态上没有什么差别,在生理生化特性、培养性状、致病性等方面却存在很大差异。一般情况下,小麦条锈病菌不同生理小种对不同小麦品种感病性能存在很大差异,明确小麦锈病流行区域锈病生理小种分布类型,明确小麦育种材料对不同生理小种的感病反应,明确培育小麦品种对流行生理小种抗病性能……是小麦条锈病防治工作迫切解决的突出问题,繁重的工作压在课题组的肩上。为明确这一问题,必须在小麦条锈病发病区域大量采集病样即锈病孢子粉进行鉴定,生理小种鉴定工作是将釆到的菌样人工接种在一套小麦品种组成鉴别寄主谱上,根据锈菌在鉴别寄主谱的反应,研判生理小种类型,分析各小麦产区锈病发生消长动态,通过锈菌接种测试明确育种材料及培育小麦品种对流行锈菌生理小种感病性能。但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小麦条锈病病菌存活非常困难。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每年在4—6月份病害爆发时收集回来的样本,往往要等到10月份之后才能接种繁殖,即使放在冰箱中,存放4、5个月后,成活率也只能达到百分之二十, 样本根本就繁殖不起来,可是要做科学研究,就必须保证一年四季都有病菌样本,利用单位现有条件,一年中只有冬季5个月时间才能在温室进行接种鉴定,锈病防治必须加快小麦育种材料的抗病鉴定工作,必须解决低温生态环境条件开展锈病鉴定工作。</p><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是1977年文革结束后母亲在陝西省农业局一次报告会上的发言手稿,她回忆了工作起步时的艰辛,为太白山小麦条锈病监测站的历史留下了一份真实的记录。她说:夏季温度太高,对锈病的研究,每年只能局限在十一月至第二年的三月5个月中进行,不但进度慢,任务完成的少,而且春季条锈病大发生后,采到的菌种,因为不能及时进行繁殖,往往失去了活性,不能保证研究工作的连续性。如果創造一个低温的研究条件,就可以使研究工作周年不间断的进行,一年可以完成两年工作量。创造低温条件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建造低温气侯室,那就需要20多万元,加上每曰用电控制降温的管理费用是很大的,而且利用面积不太。另一途径,是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利用我省高山的冷凉条件,修建温室。她们体谅国家的困难,不向国家伸手,选择了条件差,但投资少的高山温室方案,为选择理想实验室地址,自1959年开始我母亲和刘汉文等专家开始在陕、甘、宁三省山区开始高山温室选址勘测工作。她面临最大困难是身体状况,1953年母亲在宁夏灵武农场调研时,坐的是木轱辘大车,辕馬受惊,馬蹄踢断了她的左腿,虽治疗基本痊愈,但还是留下残疾,如长距离步行或阴冷天气,伤口处总疼痛难忍。在山区勘测,山路崎岖,又没有交通工具,她忍住伤痛和参加堪测的同志们一起,不畏艰难,爬山涉水,走遍了六盘山、陇县关山、秦岭火车站、凤县黄牛铺、太白山、华山,对各山区海拔高度、温度和环境条件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最后选择了海拔1600米太白山终南公社咀头镇方才棺村一个高高山岗上。这个地方属高寒山区,常年无夏,春秋相连,适宜条锈病终年生长。</span></p><p><br></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据母亲和她课题组同志回忆,这座高山温室建设初期仅30多平方米,实验站建设需要砖,当地又不生产砖,需从宝鸡购买运回,运砖的机动车爬不上工地的山岗,只能发动大家从500多米远的地方爬坡将砖背回工地。就是这样,建成了一面是墙,三面是玻璃的简易玻璃房,白天是研究场所,晚上就休息在这个玻璃房子里,晚上透过玻璃可以看到天上的星星,听到田野里的虫呜,这一简易温室总共投资仅3000元,仅此一项就为国家节省人民币20多万。</p><p> 建站初期,当地政府安排他们在农户轮流派饭,遇到下雨路滑,晚上只好不吃饭。</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往返武功太白,交通是一大问题。当时杨陵和太白县之间没有通车,单位又没有交通车。科研人员要到试验站去,只能从宝鸡转车。可就在宝鸡也每天只有一班车发往太白县,买不到票是常事。在这种情况下,上百公里的路程,步行便成了家常便饭。由于路程比较远,当天还走不到,晚上只能在中途一个叫观音庙的旅店借宿。这个旅店规模有限,有时晚上没有饭,只能饿肚子。</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由于缺乏基本工作条件,为提高接种效果,在病菌接种时,不能按正常作息时间,不分昼夜,只能按照温度的变化安排接种工作,加班加点是常事。&nbs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在太白山高山温室开展小麦条锈病研究,也受到全国条锈研究专家们的关注,每年他们从四面八方带着当地采集菌样和育种材料来到这座温室开展工作,最多的时候,小小的试验站云集十多位全国知名的小麦条锈病研究专家,对于同行专家,毌亲发扬全国大协作的精神,满腔热情接待,提供宝贵的不同生理小种菌种、试验用品等工作条件,解决工作和生活困难,</span>不分彼此,合作工作,<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后来尽管在四川、北京、甘肃等地建起了自己的试验站,很少来了,试验站却仍然是全国小麦条锈病菌监测的重要基地之一,每年的全国条锈病菌标样鉴测大约有</span>四分之一的任务在这里完成,据统计全国共发現30多种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在这个实验室发現了17个,是由我母亲负责课题组发现命名的。</p><p> 母亲一生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治学严谨,不追名逐利,作风纯朴,严于律己,勤勤恳恳,关心爱护同志,杨陵地区农林科研单位无论领导,科研人员还是工人同志们,都亲切称呼她为“路大姐”,似乎成为我毌亲一个名字。</p><p><br></p> <h3>太白山全国小麦条锈病夏季研究中心地理位置</h3><h3><br></h3><h3><br></h3><h3><br></h3> <p>  1960年是我国经济困难时期,粮食紧缺,粮食安全尤为重要, 这一年太白山锈病研究监测站开始动工建设,这一研究基地对保证粮食安全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年,我母亲收到一份奖状,她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授予在科研工作中作出优异成绩红旗,在科技界树立了一面旗帜,是对她在小麦安全生产作出的突出贡献的表彰,但我母亲认为这是陕西省人民政府和陝西人民对农业科技工作者的重视和高度评价,也是对太白山小麦条锈病监测站的期望和鼓励。</p> <h3>在太白山高山温室开展小麦条锈病研究工作照。</h3> <p>  为查清条锈病传播規律,了解锈病生理小种发生动态,准确预测预报,每年秋天需调查秋苗发病情况,冬季调查病菌越冬情况,春天调查品种发病情况和发病面积,夏天翻山越岭调查越夏场所,风餐露宿,跑遍全省高山平原。</p><p> 为了发掘更多的抗源材料和抗锈品种,及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省内各小麦育种单位和四级农科网,甚至外省各单位送来小麦育种材料,送来多少鉴定多少,有不少年份鉴定材料数量高达900—1200份,播种在6个鉴定圃,接种6个生理小种,累计样本数量达7000多个,发病后要在几天时间里调查记载7000多个样本,工作量之大,劳动强度之高,是难以想象的。</p><p> 为了提高接种质量,他们往往调整作息时间,小麦锈病菌侵入小麦组织对温度要求较高,为把握精准接种温度,在缺少精确温度控温设备的情况下,他们釆用手持温度计观测温度,一日不分时间,在温度合适时及时安排接种,经常是晚上10时左右工作,接种结束时已是深夜。</p><p> 为了加快抗锈育种进度,他们还釆用技术培训的方法,向各地育种部门介绍锈菌接种方法,无偿提供需鉴定锈菌生理小种,许多育种部门都掌握了接种技术,都能对自已早代小麦杂种材料及时进行抗锈鉴定。由于釆用这种大协作的途径,母亲和课题组由过去每年鉴定上千份材料减少到300多份,这样就可从全局出发,用更多的锈菌生理小种对重要小麦抗源材料进行鉴定,这种科研大协作加快了我省抗锈育种的步伐!</p><p><br></p><p><br></p><p><br></p><p> </p><p> </p><p><br></p> <p>  他们在太白山工作期间,关心当地农业生产,解决不少生产中的突出问题。《太白县志》记载,全县锈病发生,小麦减产49万斤,十多年</p><p>来在陕西省植保所锈病覌测站帮助下,对锈病发生预测预报,采取“以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为辅”防治措施,锈病得到控制。</p><p><br></p> <p>  </p><p>1964年我毌亲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这届人代会在我国科学技木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特殊意义,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宣布:“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 并把它作为在20世纪内奋斗的目标。面对国家实现四个現代化奋斗目标,全国知识分子为之震奋,会后母亲在陕西农林科技界广泛宣传大会确定这一弘伟目标,全力投入防治小麦条锈病的科研工作中去。这届人代会又是我国极不寻常的一届人代会,由于政治运动和文革原因,三届人大只召开了一次代表大会,瘫痪了10年才换届,确定20世纪内实现四个現代化振奋人心的目标因此也受到严重干扰!在文革运动冲击下,全国建立小麦条锈病协作研究巳无法实施,全国协作组牵头单位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被拆分下放,我国重点农业大学《北京农业大学》被迫指定到陕北甘泉县开门办学,全国各省承担小麦条锈病研究工作全都下马。</p><p><br></p> <p>  在文革中我母亲也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受尽侮辱和折磨,1969年她被迫中止锈病研究,下放到扶风县一偏僻农村劳动锻炼,1970年母亲被招回继续小麦条锈病研究,她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立即着手挽回巳造成的严重损失,其中一项就是整理保存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同时在外界严重干扰影响下,继续坚持小麦条锈病研究。</p><p> 这是一份母亲叙述在文革运动中科研工作受到干扰的讲话手稿,母亲说:“我们小麦锈病试验地,从苗期到抽穗期,马吃,驴吃,鸡吃,吃了重新长出叶子再次接种,快要记载获得结果时,马驴又来吃光。拉上铁絲网保护吧,木桩被拔走……温室玻璃窗子一块块的被打烂,窗子开关被扭走,试验用的瓦盆成十、上百的被砸烂…… 文革结束后,全国原有条锈病研究单位承担的科研工作多因运动而中断,菌种丧失,研究工作难以为继。唯有陕西为保存菌种做出了独有贡献,受到国家农牧渔业部的表彰。</p> <p>1976年十年文革内乱结束了,中共中央于1978年3月18—31曰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p><p>我母亲应邀参加了这次盛会,有6000多人参加了开幕会上,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并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观点,中国迎来了科技春天。</p><p><br></p> <p>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我母亲作为先进个人受到全国科学大会奖励。之前,在陕西省召开的陕西省科学大会上,母亲和她负责科研项目也受到奖励。</p><p><br></p> <p>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陕西省植物保护研究所刘汉文、路端谊,西北农学院植保系李振歧等人合作完成《小麦条锈病防治研究》项目获得《全国科学大会》科研成果奖励。</p> <p>1978年11月《新华通讯社》纪者惠金义写了《长征路上迈新步—访陕西省农林科学院》新闻报道,记录了文革结束后,陕西省农林科学院广大科技人员在新长征路上大干快上的先进事迹,其中重点记录了我母亲路端谊在抗锈育种工作中的先进事迹,这篇新闻稿在各大媒体引起强烈反响,11月3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这篇报道。</p> <p>《光明曰报》11月30日也同时刊登了这篇文章。</p> <h3>1980年11月1曰《陕西曰报》刊登路端谊在试验室工作照。</h3> <p>1982年5月12曰,陕西省农林科学院刘文浩和《陕西日报》记者张丛笑在《陕西日报》以《剔除锈班見金粒—记小麦条锈病研究工作者路端谊》为题,报道了她的先进事迹,文章说:”他们在太白山区建立了一座高山温室,保证了常年连续工作。二十多年来,他们先后对三千多份条锈病的标样进行了鉴定分析,明确了发生和流行我省的有十一个小种,其中的七个小种,是经过他们的深入研究发現的。路端谊告诉我们,多年来,我省培育出的小麦良种,都是在他们鉴定材料的指导下进行杂交的。为寻找抗锈亲本,他们先后对二万二千四百多份国内外品种资源,进行了抗病性的研究。”“他们除了利用温室盆栽小麦,还搞试验圃,每年种一千</p><p>个小麦品种,每个品种接七个不同的生理小种,试验总数达到七千次。”接种发病后,他们蹲在地里逐株调查,记录,常常累得腿疼腰酸,“路端谊今年六十七岁,有心脏病,但她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到第一线,一干就是三、四个钟头,”同志们劝她休息一下,她笑着说:“不能休息,我一睡下就起不来了。”就这样,他们从众多的品种资源中,选出了一百多个抗锈品种,分批推广到生产中去,在农业增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p> <h3>1982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刊登路端谊和她的助手在试验室工作照</h3> <h3>1982年8月10曰《陝西日报》一版刊登路端谊和她的助手工作照。</h3> <p>三八红旗手这个响亮的名字,是妇女界的最高荣誉,是妇联组织给予女性的最高褒奖。1983年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我母亲为《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以表彰她在农业科研工作中所作出的贡献。之前,陕西省妇女联合会也多次授予她《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p><p><br></p><p><br></p> <p>《光明日报》1984年7月6日在刊登优秀知识分子光荣榜一栏中,刊登陕西省杨陵地区两名著名农业科学家,一位是西北农学院昆虫专家周尧教授,另一位是陕西省农林科学院路端谊研究员。</p> <p>由于小麦条锈病的危害,我国小麦育种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标准,就是小麦品种无论农艺性状如何?都必须抗锈,每一批推广到生产中去的小麦抗锈良种,从育种原材料选择,品种选育,生产中推广布局,都必须经过抗锈性鉴定,无疑这些默默无闻的锈病研究工作者,都应是小麦抗锈良种科研成果的重要参加者,凝聚着她们的心血。</p><p> 1985年8月《人民日报》刊登《新华通讯社》记者景杰敏先生撰写的题为《在科研成果面前—记两位职业道德高尚的科技工作者》新闻稿,真实反映了陕西省农业科学院我母亲路端谊和饶梓云两位动人亊迹,文章说:“路端谊领导的条锈病防治室,从五十年代起,就专为育种家鉴定提供各种小麦抗锈品种的亲本材料……近三十年,她提供抗锈病材料三万多份,使育种家选育出一百多个抗锈小麦新品种。这一百多个品种的每一成果申报表上,尽管没有路端谊的名字,但是,却浸透着她的心血,使她感到特别高兴。有人对她说:`别人的工作可以出名得利,你的这种工作,永远是配角,有什么干头`路端谊说:`共产党人无权责备自己的职业,我心甘情愿当配角。抗锈新品种不断问世,使我国北方小麦二十多年未发生大面积锈病危害,这就是对我最大的安慰……”</p><p> 《人民曰报》同时配发了《德者,才之帅也》编余短论,这篇短论引用《资治通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名言,高度评价陕西省农业科学院这两位职业道德高尚的科技工作者。提倡在发挥知识分子作用的同时,不要忘记在知识分子中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代、有纪律的教育,这些优秀农业科学家数十年如一日,以国家需要为目标,不追求个人名利得失,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p> <p>1988年母亲参加《中国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体系》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是颁发的奖章</p> <p>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证书</p> <p>1981年路端谊负责《小麦条锈病菌新小种的研究及小麦品种资源抗锈性鉴定》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p> <p>1982年路端谊负责《小麦条锈病菌小种条中22、23、24、25号的发現和研究》,获国家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二等奖。</p> <p>1987年路端谊负责《黄河中下游农家小麦品种抗锈病研究》获陝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p> <p>我母亲晚年与她课题组的同志们,在她的培养指导下,这些同志以后都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专家。</p><p><br></p><p><br></p> <p>1996年8月《三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记录中国杨陵农科城专家教授丛书《后稷传人》第一揖,收录了包括路端谊在内35位著名专家教授传记,农业部长刘江作序,刘江在序文中说:以科学的态度,对于过去有重大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给予历史的肯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后稷传人》忠实地记载在杨陵农科城工作和奋斗过的专家,教授的成就,歌颂体现在他们身上的爱国主义思想,为事业拼搏奋斗的精神,以及丰富的教学科研经捡。相信这本书的出版,会对推进我国农业科教事业的发展产生应有的作用”</p><p> 让我们永远记住后稷传人的名字和他们的事业!.</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路端谊研究员生平简介</b></p><p><br></p><p>路端谊(1915~1991) 女,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革命烈属,著名作物病理学家,小麦条锈病研究专家,陕西省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山东诸城人。1943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p><p>先后当选全国第三届(1964—1974)、第五届(1978—1983)、第六届(1984—1989)人大代表。陕西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陕西省第六届党代会代表。中国植保学会第二届理事,陕西省农学会第一届理事,陕西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国家科委发明奖评选委员会特邀审查委员,国家农牧渔业部科技委员会第一、二届委员,民盟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一、二、三届委员,陕西省第五、六届妇联委员,是我国锈病科技界的重要开拓者之一,是国内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40年来致力于小麦品种抗病性鉴定和条锈菌生理小种动态监测的研究,亲自领导在海拔1600米的太白山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夏季锈病实验室,被国家农业部指定为“全国锈病夏季研究中心”。改进了生理小种鉴别寄生谱,使锈菌接种试验工效大为提高。查明了小麦品种丧失抗锈性导致大范围大面积减产的主要原因,系统鉴定了国内外小麦品种35000余份,为育种单位筛选提供了大量具有不同抗性的亲本材料,使新的抗锈生产良种在大范围内推广种植。先后发现条锈菌新生理小种17个,在监测预报条锈病发生发展趋势方面为我国条锈病研究和抗锈育种工作不断提供新的先导性信息,先后取得重大科研成果10多项。</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