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命里的母亲河

月笼纱

<p>  导语:只有在滦河边长大的孩子,才有这似曾相识的回忆……</p> <p>  行走在初春的滦河边,我听到流水的潺潺声,冰块融入水中“唰唰”的声响,还有鸟儿欢快地鸣叫,犹如天籁之音,划破苍穹,随风声渐渐飘远,我的思绪也随之飘的悠远而绵长……</p> <p>  滦河古称为渜水,讹传为濡水 ,唐朝演化为滦河,元朝也称为“御河”,“上都河”。它起源于内蒙古多伦县北,是锡林郭勒草原唯一一条入海的河流,全长800多公里。</p><p> 它虽然没有长江“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气势,也没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但是它蜿蜒流淌,似一条柔美的玉带飘落人间,别有一番神韵。它是这一方土地几十辈人的母亲河,许多人对它怀有深深的情愫和眷恋…</p> <p>  小时候滦河是我们游玩的圣地。春天这里有我踏青的足迹,盛夏这里有我纳凉戏水的影子,秋天这里有我拾落的黄叶飞舞,冬天这里有我奔跑的气息飞扬……</p><p><br></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春之恬淡</b></p> <p>  阳春三月,童年的我们一起跑到河边,在沙滩上追逐奔跑。那时的沙滩连绵起伏,像一个个小山丘,有的足有一房高。我们喊着“冲呀”,争先恐后跑上最高的沙滩,有种占山为王胜利的喜悦感,然后大家一字排开,一起滑沙,看谁滑得远。</p><p> 在沙滩里玩很累,体力消耗很大。那时的我跟在哥哥姐姐的后面,感觉自己总是勉强跟上他们的脚步。有时候磕磕绊绊的走在沙滩上,免不了摔一跤,干脆就坐在地上,不起来了。</p> <p>  玩得很累了,去河边洗洗手,喝口水。记忆里的滦河水清澈无比,河面宽阔。初春时节,是河流水量最少的时候,两岸的河槽清晰可见。</p><p> 站在岸边观看浅水处,可以看到水底沙土被水冲击成了水纹状。这时候的水比较凉,没人会进到水里。除非有调皮的男孩子相互推搡,终有力道不济的人落水,湿着鞋子往岸上跑,一阵阵笑声瞬间弥漫开去……</p> <p>  河岸边有一片片绿色的草地,正如诗中所言“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p><p> 我们跑到草地里寻找一种叫茅草的植物。它长得比一般草高,在春天它的白花吐出之前,先长成一种柔嫩的白色绒穗包在绿色的茎叶中。我们把她抽出来,用手剥开,把里面五六厘米的白芯团成一团,再一口吞下,甜甜的,嫩嫩的,还伴有一股青草的芳香。</p><p> 在那个物资相对贫乏的年代,孩子们没有许多的小食品,这青草的甜芯儿就成了孩提时代一个幸福的回忆!</p><p><br></p> <p>  遗憾的是已经好多年没有抽“茅儿”了。</p><p> 曾有两三次去寻“茅儿”,但去的时候不是太早,草还没长出花苞,就是太晚,白白的花穗已经在冷冷的春风中摇曳……</p><p> 曾经欣喜地把嫩嫩的茅草花芯给小孩子们尝,她们却对此毫无兴致。我想,这也许是只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唯美的尘封的记忆吧!</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夏之热烈</b></p> <p>  盛夏来临,滦河最热闹的时候到了。夏天的河面很宽,河水哗哗的向东流。傍晚,“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在晚霞的映衬下,滦河很美,如调了色彩的山水画卷,也仿佛朦胧间来到了传说中的仙境……</p><p> 夏日的河面有时会突然飘落细密的雨丝,清凉而柔美,不禁让我想起多雨的江南……</p> <p>  夏日傍晚,我和姐姐们一起去河边玩耍。上游是女人和孩子们的水上世界,下游是男人们的天然游乐场。那时候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没有洗浴设备,一到夏天人们就一窝蜂地来到河边,在河水里冲凉。</p><p> 记得那时我坐在水里,感觉自己被河水冲着移动,沙土软软的,水温温的,很惬意,那种沁人心脾的清凉是无法抗拒的……</p> <p>  在河里能找到五光十色的鹅卵石,美丽的贝壳,大大小小的河蚌,它们丰盈了每一个孩子金色的童年!</p> <p>  男人们洗澡离得远一些。但是他们经常比一下谁的本领大,有狗刨的,有仰泳的,还有不断扎猛子蛙泳的,喊声、笑声、打闹声连成一片…</p> <p>  月亮渐渐爬出来,人们坐在河岸沙滩上。清风阵阵吹过,没有蚊中叮咬,没有暑气逼人。有的人自带一块凉席或布单,铺在沙土上,躺在上面,居然能在人们的说笑声中睡着了。以天为被,以地为床,小憩之中又纳凉,神仙又能奈我何?</p> <p>  岸边常有一位手拿蒲扇纳凉的老人。他喜欢讲老赤崖村的故事。赤崖村这一名字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明清时期。因为这里的泥土在雨后呈红褐色,土质有些坚硬,而且地势较高,因而得名赤崖。</p><p> 这里曾经有漕运码头,有石头铺子,有两座庙,一个关帝庙,一个娘娘庙,一座贞洁牌坊,还有一口老钟……老赤崖村很大,人口很多,有三条很长的主街。由于滦河不断发水、塌河,村子就逐渐后移,最终分散了……</p><p> 孩提时代的我们似懂非懂的听着,觉得一切既遥远又朦胧……</p> <p>  月上柳梢头,人们四散回家。后来这样的夜晚也就只能在梦里相遇了,很是怀念那段轻松的时光,那种热烈的氛围,那股淳朴的气息……</p> <p>  夏天暴雨较多,上游的水倾泻下来,河水就涨了,那时没有桥。河里有几位老艄工,他们的一两只小船在水中也显得弱小而孤独。</p> <p>  记忆里滦河发过几次水。洪水掀起一丈高的大浪,黄色而混浊的水很快就淹没河套里的庄稼和一些小树,不久就会看到一些树木的叶子变黄、飘落。有的大树被河水冲倒,横着浮在水面,顺着主河道向东漂去。那时候父母就给我们讲62年滦河发大水的事,懵懂的我们感到莫名的恐惧……</p> <p>  洪水过后,一些坑洼地带有存水,里面有许多鱼,附近的人们拿着渔具整天捕鱼。有的去河边下上地笼,有的找一处僻静地儿钓鱼,有的晚上用手电筒照螃蟹,忙上一阵,满满的都是收获!</p> <p>  多雨的季节里最难忘记的还有滦河的味道。</p><p> 新鲜的鲫鱼做成鱼汤味道极好,小火一直熬到鱼汤有些粘稠、白泡翻滚,再放上香菜,贪婪地喝上几口,香味在唇齿间飘散。更不要说河蟹的美味儿了,那种新鲜和细嫩的口感只有亲口吃过才可体会……</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秋之静美</b></p> <p>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天到了,晴空万里,云淡风清。原野里的一片片油绿绿的草逐渐变成黄绿色,红紫色,风干的草变成金黄色,散发着淡淡的清香。</p> <p>  人们这时候都忙着收割庄稼,滦河两岸失去了夏日的喧嚣。原野里附近几个村庄的牧羊人是这里的常客,他们手拿一根鞭子,“啪啪”甩几下,那嘹亮的声音在空旷的原野传得很远……</p><p> 我曾经和小伙伴们一起放羊。我们把爸爸得到的荣誉小红旗挂在一个竹竿上,一人举旗走在羊群最前面,其余的人跟在羊群两侧,队伍最后安排一个手执羊鞭耀武扬威的“羊倌儿”,一群小伙伴在秋日的午后浩浩荡荡出发了……</p><p> </p> <p>  那时候,河套的西南角有一片很大的柳树林,那是我们常光顾的地方。多年的老树很粗很高,形态各异,遮天蔽日。</p> <p>  林子很幽静,羊在里面吃草,我们在草丛里寻找野生蘑菇。每逢夏日雨后,这里会找到好多蘑菇圈,一会儿就拾满一竹篮,我们曾把上衣脱下来装蘑菇。到了秋季蘑菇少了,但是我们一个个火眼金睛,一看到地面有微微凸起的土包,上面还有几道裂缝,蹲下身去,用手一掀,白嫩嫩的小圆蘑菇就露出来啦。一个下午依然会拾到一些,用布袋子装了,绑在羊背上,也算功劳一件……</p> <p>  当羊儿吃饱后,我们就越过沙滩,带羊群来到河边喝水,河岸留下大大小小的脚印。各种不知名的小鸟也来到河边喝水,被羊群惊扰了,扑棱着翅膀飞到对岸去了。野鸡也常来这里,引得众人一阵惊喜,狂追而去,空手而归……</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冬之寂寥</b></p> <p>  立冬过后,北风呼啸,树上的叶子仿佛一夜之间凋零、飘落了,滦河迎来了漫长的寒冬……</p><p><br></p> <p>  一场大雪来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滦河上下,惟余莽莽。</p><p> 滦河浅水湾处冰冻见底,深水处河水暗黑,转着漩涡向东流去。冬日的河水少了往日的气势,像一条冬眠的巨龙弯曲地躺在冰雪里。放眼望去,天地一片苍茫。</p> <p>  小时候的雪会接连下上两三天,雪很厚,足有一尺,我依稀记得脚踩上去,立马就陷下去了,一直埋没小腿。</p><p> 雪停了,冰封的河面上有许多大人带着孩子在滑冰,那时候都是用木板自制一个冰车,虽然样子不好看,但是玩起来还是蛮开心的!</p><p> 雪后,大哥常带我去河边捡拾冻死的鸟儿,我踩着哥哥的脚印走,走了好久才到河边,那天运气真不错,一会儿就捡到了五只大鸟,据说土名叫黄雁。哥哥揪起几根芦苇,用手一拧,套在鸟脖子上,再把它们依次系在一根长长的柳树棍上,用肩一扛,就“雄赳赳,气昂昂”地打道回府了。</p><p> 我屁颠屁颠地跟在后面跑着,那种开心快乐的感觉一直深藏在我的内心……幸福有时候就是一瞬间的感觉,而那一瞬间有时候却成为永恒!</p> <p>  时光流逝,岁月嬗变,许多事好像就发生在昨天。曾经的年华难再回,只能化为遥远。河水依旧奔流,物是人非,在美好的回忆中竟夹杂了一丝沧桑和几许无奈,正如苏轼所写:“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p><p> 白发艄公滦河上,惯看秋月春风,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消逝的是岁月,留下的是记忆。活着就是生命的满涨,愿我们的生命之河永不停息,东流入海,追寻生命的源!</p> <p>2020年3月8日 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