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以腐肉,他以废墟…因为他为现代而生。

阿飯Evan

<p>首先想吐槽一下,现在的干翻译的真特么吃shi的,连我这个英语烂掉渣的都能通过了解一个人的作品就能立马发现不对!</p><p>比如图上柯布西耶说的那段话,竟然会翻译成:<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相比于说话,我更愿意画画。画画的表达速度更快,且让谎言无处安放。</span></p><p>你手脚被砍了!还是眉毛以下截肢!!找不找地方兜着你的撒谎成性么!一股子绿茶妹挂牌坊的气息!</p><p>看书看的好好的,真是被这段翻译气炸了!</p><p>我这烂渣英语还得自己找谷歌翻译!!</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我喜欢绘画而不是说话。绘画的速度更快,留给 谎言的空间更少。”</b></p><p>这才有点像是勒·柯布西耶讲的话!</p> <p>勒·柯布西耶</p><p>夏尔·爱德华·让内雷,1887年于瑞士出生,以笔名勒·柯布西耶而为人熟知。</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勒·柯布西耶</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1887-1965</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瑞士-法国室内设计师、雕塑家、画家</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功能主义建筑的最早倡导者</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的创始成员之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他是城市规划/现代建筑领域的标志性人物,让我们一起回顾下他的建筑理论和作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上世纪三十年代,柯布西耶致力于寻找一种理想比例,他设法基于黄金比例而定义一个度量体系,这种超前的度量体系源于人体的分割比例,他甚至还命名了这个现代建筑的理想标准,称之为模度。</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模度以美国人的平均身高六英尺为身高刻度,上举臂高7.5英尺。模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朗香教堂 的设计开始于 1950 年,这个让人无法用几何来描述的建筑成为柯布西耶六十年建筑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几乎是在朗香教堂逐渐落地的同时,柯布西耶完成了《模度》的写作。简单回顾柯布不同时期的作品不难发现,这两个在 1950 年左右完成的建筑作品以 不同的媒介,以及 表面上完全对立的建筑思考 共同促成了柯布西耶建筑生涯的重要转折——从“肥皂盒”式的外形到连续,妖娆的曲线表面。理性的度量与自由的曲线,柯布向建筑界同时宣告的两个作品之间有着紧密的关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模度的思考起源于音乐。将乐曲的声音性信息转化为文字而记录就是模数化音频的高低,将连续的旋律片段化一系列级数。因此,柯布西耶提出的模度体系可以类比为乐器。更确切的来说不是小提琴这类弦乐器,而是类似钢琴这样,有明确键盘划分的乐器。打破连续的意义在于标准化的记录,进而扩大创作的自由度,音节如此,柯布对于模度的初衷,亦是如此。</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柯布创立模度的目的有二,其一是以人体为模,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度量衡。二是满足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姑且不论这个野心勃勃的构想最终是否沦为一场模棱两可的宣言,在许多人的帮助下,柯布用欧洲美学传统中最为常见的两种工具——“黄金分割” 和 “直角规线”,创造了一套新的度量比例体系。经过一些的研究与不断调整,最终柯布推出的比例人高1.83米,举高2.26米,并引入斐波那契数列,完成了一套完整的模度体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然而,一次偶然的情况下,柯布的助手将模度人的换成一名女性,并改变了她的姿势,将她与维特鲁威圆结合在一起。模度人由此变成了一个身高1.83的女人。这个偶然产生的图示对模度体系提出了质疑:这套尺度是否适用于女性,或者是其他矮小的人种呢?为了标准化生产所提出的尺度是否能够真正的满足所有人类的需求?这个由黄金比例推导出的人形真的可以代表人的尺度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当性别的概念出现时,最终的选择便值得我们更多一步的思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柯布西耶坚持使用男性形象作为模度人,那么,男性所代表的力量,理性,甚至是控制,等一系列的特质是否也是模度所指代的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柯布作品风格的转变或许是源于 对于女性身体与特征的回应。这种变化先是呈现在画作中,随后出现在建筑作品里。在他的画作《Apollo and Medusa cameo》中,两张不同性别的半脸拼凑成一张全脸,或者说是两张不同性别的半脸撞击融合在一起。</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左侧的Medusa具有攻击性的女性的脸孔,右侧的Apollo反而呈现平和的男性脸孔。</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此时,性别特征反相到两张半脸上,女性的Medusa看起来像是男性,男性的Apollo则像是女性。同样的,《Le poème de l'angle droit》人物形象的性别特征变得更加冲突,甚至是刻意营造的混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值得注意的是,《Apollo and Medusa cameo》的出版时间是1948年,而《Le poème de l'angle droit》则是1955年。或许,柯布在更早期就完成了这些画作,那么他选择在这个时期将他们推向公众视野,或者更大胆的说,将这些作品,与模度,与朗香教堂一起抛出,难道仅仅是为了颠覆自己早期的 “方盒子” 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55年,朗香教堂就职典礼期间的勒·柯布西耶</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此时,目光再回到朗香教堂,它的曲线与不知所云的曼妙越发像是女性的身体。柯布试图为这所教堂创立一个女性的形象,或者说,用女性身上的柔软来表现这个教堂。同时,柯布还用三个女性的名字来命名朗香教堂的三个塔,Virgin Mary, 他的母亲 Marie 和妻子 Yvonne。</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这样的 “柯布风格” 甚至在更早就有所萌芽,早在1911年的东方之旅途中,柯布就曾在日记中不遗余力的赞叹一个农民的陶罐,对于它的混润的形态与手作的质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所以,柯布曾不止一次的宣称,朗香教堂是一个用手工来表达的脑海中纯净形象,它像是一个巨大的被无数双手所制造出来的手工艺品,就像一个花瓶一样。</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那么如柯布所言,模度是如何在朗香教堂中自由的表达呢?</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建筑中铺地与家具都是由模度所控制的。其次,朗香教堂大门上有一幅由柯布亲手绘制的模度人的形象,以及隐藏在蜿蜒的墙壁后的模数控制体系。</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模度与朗香教堂所呈现的互动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转了传统的建筑构成。通常情况下,建筑的结构体系通常是正交的直角的体系,而建筑内的装饰则是曲线的,形态柔软的,像是藤曼一样的迎合结构体系;而朗香教堂中,装饰性元素保持了线性与正交的特点,而结构则变得弯曲,甚至起到了装饰的效果。</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一组更有趣的对比发生在朗香教堂与 Alberto 在瑞士的一座教堂。从某一角度来看,朗香与这座建造于1932年的教堂有着不容分辩的雷同。甚至可以说,柯布照搬了这座教堂的一切元素,除了最不具有再次利用价值的方盒子外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时间再次倒回至1928年,柯布在第一次探访高迪的作品时画了这样的速写,图中所示的波浪型的屋顶是不是也预言了三十年后朗香的出现呢?</span></p> <p>柯布的转变从来都不是因世事而顺势而为,从方盒子到自由曲线,柯布西耶站在对立的两端,用自我颠覆的方式对建筑进行了两次颠覆。从自我创立,再自我颠覆。这一场长达六十年的布局规划,更像是柯布苦心经营,为建筑学所自导自演的电影。</p><p>引用 Robin Evans 的话总结:</p><p>“在缝制伤口之前必须先做切口,切口越深,治疗师的成就就越大。”</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柯布1946年去纽约汇报联合国总部方案时,拜访了在普林斯顿任教的另一位巨人爱因斯坦。聊到柯布著名的Modulor(模度)比例时,爱因斯坦立刻拿出笔开始计算。柯布故意打断了他,终止了这个求解过程。之后爱因斯坦写了一封信给柯布:“Modulor就是使"好"更容易,使"坏"更困难的数学比例。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柯布西耶的现代建筑五原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以下图的马赛住宅楼为例,抬高底层,脚下部留空,以此扩充花园的空间,释放屋顶的空间,将它作为一个露天天台,运用开放式格局,打造无墙遮挡的自由感,依靠柱子支撑上一层的混凝地板,对不承重的自由立面说“嗨”,让阳光充斥整个空间,敞开立面可以大面积使用玻璃。</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萨沃伊别墅,由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设计的现代主义风格别墅,钢筋混凝土建造。它是国际主义建筑中最著名的一件作品,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别墅最初为萨沃伊家在乡间的避难所,1940年后逐渐荒废。1965年作为法国历史纪念物被保护起来,这是比较罕见的,因为柯布西耶当时还在世。</span></p> <p>你以为我只有赞美么?开玩笑!那还是我的性格么?</p><p><br></p><p>它是柯布西耶建筑设计生涯中最为杰出的建筑作品。</p><p>但是漂亮的外观不能弥补功能上的缺陷。流动的曲线结构,导致容易漏雨潮湿,客户的孩子因此感染肺炎修养一年之久。若不是二战爆发,柯布西耶非被告到吐血不可。</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拉图雷特修道院可以说也是柯布西耶被公认的最为出色的作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修道院可以说是“神居”和“住居”的集合体。他用最少的物质,满足了最高的精神需求。柯布在设计中采用了简单规整的形体与朴素粗犷的外貌凸显建筑的神性追求。</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最为精彩的是教堂神殿区设置的红黄蓝三色的采光筒,自然光通过光筒打入没有人造光的室内,顿时营造出浓厚的神秘的宗教氛围。</span></p> <p>今天我被视为革命者,我却要向你们坦白一点,我只有一位老师,它就是过去;我只受一种教育,就是学习过去。——勒·柯布西耶 ​</p><p><br></p><p>如何理解“学习过去”,全凭你的个人理解。</p> <p>文章必然有很多纰漏,请不吝赐教,积极评论,及时帮我修正。</p><p>顺便点赞转发玫瑰三连如何╭(╯ε╰)╮</p><p>最近因为要吃饭没法每天写笔记,抱歉啊~</p><p>加我微信,以防失联。</p> <p>喜欢喝茶、懂茶的老茶客可加他的微信:xyws6489</p><p>他是靠谱的茶人,做着最靠谱的茶。</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只有亲自经历过苦才能真心同情别人的苦。</b></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