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李政拍摄并配文

李政

<p>  中学时期,课堂上时常接受红旗渠精神的教育,课外隔三差五可看到开山劈岭新闻记录片,每天早晚能听到高音喇叭里的红歌。毕业后,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亲历了红旗渠式的创业劳动。</p><p> 几十年过去了,等到如今退休了才有机会来到仰慕已久的红色圣地——太行山红旗渠。通过实地参观学习,方深入领悟到红旗渠精神。</p><p> “红旗渠”的由来:红旗渠是人工修建的引水渠道。河南省林县在没有这条渠道之前,十年九旱,民不聊生。为改变这种靠天等雨、生活极端困苦的恶劣生存环境,林县党委决定修渠,把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浊漳河水引入林县境内。最初给工程起名为“引漳入林”,后来觉得名称不够响亮,更改为红旗渠,意思是高举红旗前进。</p><p>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开始建设,1969年7月建成,总干渠和支干渠长1500多公里。沿线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陡峭,地质构造复杂,工程十分艰巨。堪称是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个伟大壮举,是党和人民刻在太行山岩上的一座丰碑!</p> <p>  走进红旗渠纪念馆,首先就被求水的场景吸引住了。雕塑家以极其逼真的立体画面,再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前,河南省林县人民渴望水的凄惨情景:父亲跪在地上脸手朝天大声哭喊,水桷侧翻在身边,寓意干旱没水了;背景一排破烂的茅草房,左侧前景透过两棵枯死的树,看到远处茅草屋前站着两个小孩,暗示着没有了水的孩子们将面临着什么?我驻脚了很久才举起相机,这时我才发现取景器完全看不清了……</p> <p> 修建红旗渠之前,成千上万的人长途跋涉,肩挑驴驮来到这口井取水。大井口和小井口是用来区分大桶水、小桶水的价格。长长的井绳把坚硬的井口磨成了条条深沟,可见取水之艰难。</p> <p>  当年林县本地的28名水利工程技术人员,不负众望,与时间赛跑,边勘探边设计边配合施工,完成了新中国治水史和建设史上的“红旗渠”这部经典之作。</p> <p>  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来安排。</p> <p> 飞峭壁攀悬崖,凿眼放炮能手。</p> <p>  过去既安全又轻便又凉快的柳条安全冒已成文物,取而代之的是塑料安全冒。</p> <p>  这是定格在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大型庆典活动的照片,它已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幅传世巨照!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初期)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在后来很长的时间里,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领着外国元首和贵宾前往红旗渠参观。这就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p> <p> 红旗渠总分水闸</p> <p>  红色飘带型人行天桥。由此通往红旗渠“青年洞”景点约三公里,这是红旗渠最险最经典的一段渠道,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林县人民把环绕在太行山脊上的渠道奉为“天河”,可见它在林县人民心目中的地位,现在开发旅游了加上风光二字。我拍这张照片,从停车点爬到这里已经有八、九层楼的高度了,再仰拍还有十二、三层高,水渠就在天河风光四个字的上方经过。当我看到天河这个命名,想起与我下乡当知青时的天河公社同名,倍感亲切!</p> <p>  巨龙般的红旗渠渠道,盘山越岭,将世代祈盼的水送往林县村村寨寨,流进人民的心田!</p> <p>  这如同屋檐下方梁式的渠道,是飞檐走壁青年突击队凿出来的。搓大图片看,旅游的小伙子都望而生畏!</p> <p>  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长度近700米,地势险峻。工程指挥部挑选300名青年组成突击队,克服重重困难,纯手工作业,仅用了一年多点时间就将渠洞打通。</p><p> 为纪念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1973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亲笔题写了洞名。随后,国家主席李先念和江泽民也先后为此工程题字。</p> <p>  红色圣地党旗下行宣誓,永做红色基因传承人!</p> <p> 榜样的力量,无形的鞭策。</p> <p> 走进红旗渠,领悟红色精神。</p> <p> </p><p><br></p><p> </p><p> </p><p><br></p><p> 作者简介</p><p> </p><p> </p><p> 李政,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广东省艺术摄影学会会员,深圳市摄影家协会理事,深圳市艺术摄影学会理事,深圳市光明区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第一届、二届主席),深圳市宝安区摄影家协会顾问。&nbsp;</p><p> 1980年初开始涉足摄影,先后在市、省、国家和国际上获奖作品200余幅,在深圳四次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览并出版作品集。主要代表作:《捕》1999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第19届国展铜奖,该作品2002年通过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成功打赢了一宗知识产权侵权诉讼官司,为摄影界赢得了尊严和荣誉;《精准叼起》2015年获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第16届国际摄影艺术展优秀奖;《翁中捉鳖》、《太姥山远眺》、《寨英古镇》、《金钟》、《天壶》、《雪乡晨韵》《待发》、《骑警》等8幅作品先后获中国摄影家协会和有关省、市联合主办的全国性专题摄影作品展优秀奖。《捕》和《骑警》荣获深圳美术馆永久珍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