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题记:教育植根于爱——鲁迅</b></p><p><br></p> <p><b>教育,如果用名词来解读,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狭义上专指学校的教育,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对人的身心发展施加影响的活动。</b></p> <p><b>无论是狭义的理解,还是广义的理解,共性是教育的对象为“人”,而人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物种。人,可以从生物、精神与文化等各个层面来定义,或是这些层面定义的结合。生物学上,人被分类为人科人属人种。精神层面上,人被描述为能够使用各种灵魂的概念,在宗教中这些灵魂被认为与神圣的力量或存在有关。文化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尤其是能够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互相支持与协助的目的。</b></p> <p><b>我工作时要面对的不是机器,不是货品,而是一群感情丰富、活泼灵动的孩子,这让我有些惊慌、手足无措,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我到底是应该“冷漠”,还是“温柔”,如果面对学生,我的冷冰冰会不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继而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就难以保证,师生关系很容易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相反,又会不会没有办法保证课堂纪律,没法维持老师的的威严,那我到底该怎么做?这些问题从我成为老师的那天就一直存在脑海里。</b></p> <p><b>慢慢的,我似乎明白了,在学生和老师之间,没有不可打破的“对立”,也没有绝对的“融合”,我所需要的应是有智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我内心对他们的爱、帮助、信任与期待。</b></p> <p><b>教育是有温度的,而我的心里就应藏着一支“体温计”,用这只体温计时刻的测量孩子们的“体温”,用手去触摸,用心去感受。对于“常温”的孩子,不“忽略”,对于“低温”的孩子,去“关注”,去“鼓励”,对于“高温”的孩子,去“战胜”。</b></p> <p><b>教育的温度有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老师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次击掌……也许都会不经意间拨动了孩子的心弦,谱奏出比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更动听的曲目。</b></p> <p><b>很多学校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做为校训,“自强”则指坚持,不放弃,勇敢面对,而“厚德”则指道德高尚者才能承担重任,可见,一个孩子的基本德行,其价值远远大于学习知识,所以我认为“育人”应为第一位。</b></p> <p><b>而“育人”又是相互的。“三八妇女节”,我为孩子留了这样一个作业,为亲人洗一次脚,其实这个任务已不再新奇,让我出乎意料的是,孩子们对待这个任务认真的态度,他们真正的享受整个过程,“洗后感”不再成为他们的负担,真正的成为了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我滴宝们给我上了一课,他们触动了我心底的那份柔软,这一次他们真正的成为了我的“师傅”,孩子们教会了我纯粹、知足……而我也期待着可以带给他们所需要的“厚度”。</b></p> <p><b>我可能永远也变不成第二个“窦桂梅”,第二个“魏书生”,第二个“丁有宽”,但我希望我可以变成唯一的马春雨,愿我的教育可以离人近些再近些,愿我可以成为“有情怀”的老师,做“有温度”的教育。</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