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区杨寨中学•初二生物组】 科学战“疫”,生物教师在行动

张晗

<p>&nbsp; &nbsp; &nbsp; &nbsp; 2020新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并迅速流行,打乱了全国人民的正常生活秩序。84岁高龄的终南山院士和73岁的李兰娟院士再次挂帅,踏上了抗击疫情的最前线。白衣天使的逆行,科研人员的奋战,爱心人士的无私奉献……一幕幕感人的场景激励着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拉开了与病毒的持久战。</p> <h3>&nbsp; &nbsp; &nbsp; &nbsp; 作为生物学教师,给学生普及传染病及其预防的相关知识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h3> &nbsp;一、利用“空中课堂”,引领学生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的相关知识。 1.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br>2.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br>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nbsp; <p>二、发挥学科优势,普及病毒及“新型冠状病毒”的基本知识,科学认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特点。</p> &nbsp; &nbsp; &nbsp; &nbsp; 病毒是一类特殊的生物,没有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br><br> &nbsp; &nbsp; &nbsp; &nbsp;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nm。其基因特征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有明显区别。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 30分钟、乙醚、75%酒精、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已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 &nbsp; &nbsp; &nbsp; &nbsp;“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学特点:<br>1.传染源&nbsp;&nbsp;<div>&nbsp; &nbsp; &nbsp; &nbsp; 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br>2.传播途径</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 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由于在粪便及尿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注意粪便及尿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br><div>3.易感人群</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人群普遍易感。<br></div></div> 三、稳定心态做好宣传:科学预防疾病,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br>1.讲卫生,勤洗手;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出门戴口罩;不随地吐痰,打喷嚏和咳嗽时用纸巾捂住口鼻;居室常打扫,勤通风。<br> 2.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规律作息,睡眠充足 ,膳食合理,高温煮熟,提高自身的免疫力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措施。 3.消除负面信息的影响 ,相信通过科学的方法和不断完善的医药卫生诊疗技术,传染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 四、面向未来,加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教育。<br>&nbsp; &nbsp; &nbsp; &nbsp; &nbsp;与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一样,病毒也是经过自然选择而不断进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延伸至生物圈的各个圈层,这也给病毒从野生动物向人类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人类存续不易,必须静心冥思:要控制无休止的欲望,尊重生物的多样性,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毕竟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能凌驾于自然、凌驾于其他生物之上。<h3>&nbsp; &nbsp; &nbsp; &nbsp;保护自然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侵扰,从源头上预防新发传染病,这是自然给我们的警示,亦是时代交给我们的重要课题。</h3>

冠状病毒

病毒

传染病

传播

传染源

新型

生物

易感

肺炎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