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偶遇篇)</h1> 发现一条很好的徒步(骑行)路线,可以从五粮液酒厂出发到茅台酒厂,不到三百公里的公路,边骑边玩,一个星期。<br>到终点后我们一起用茅台酒洗脚解乏!<div> 等疫情过去,山里春暖花开的五一长假期间,我们一起去宜宾偶遇!<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沿途篇)</h1> 这一路估计应该算是山路,现在谷歌地图打不开了,谷歌地图有地形图,有等高线,百度地图啥都没有。<br> 好在是国道,沿国道骑行,坡度不会很大。<br></div></div> 沿途应该风景秀丽,蜀南竹海名气很大,海拔高的地方五一节应该还有春笋可以吃,到时候专吃刚刨出来的,断面还在流淌乳白色汁液的那种。 如果没有新鲜笋,可以吃老乡家的笋干,腊肉合蒸。<br> 做好一个星期的行程准备,一路住景区的民居。<br> 最好用野狼系列的车,可以抬头看路,省力。 为了安全不得并骑,单车前后距离不得超过一百米,体力最好的压阵。<br> 别忘记带狗粮防狗追。<br> 好了说定了!<br> 一路玩一路走一路看一路骑,几天后就可以出川,到达茅台镇。<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洗脚篇)</h1> 用茅台酒洗脚不是奢望,完全可以实现。<br> 茅台镇(以前的茅台村)居民几乎家家会酿酒,家家是烧店,家家户户酿的酒都叫茅台酒。 茅台镇居民酿的酒就是茅台酒,并不是非红星牌,飞天牌才是茅台酒,因为在红星飞天品牌出现之前就叫茅台酒。<br> 1915年巴拿马博览会上得奖(明天详述)的酒就不是红星,也不是飞天,只是那时当地口碑比较好的两家烧店(作坊)酿的酒,而那时候根本没有红星,也没有飞天,更没有今天的国营茅台酒厂。 红军战士长征时用茅台酒洗脚,当然也不是用红星,也不是用飞天,我还能想象那时候洗脚用的酒肯定比今天的红星飞天更好。 等我们到达茅台镇,满街都是酒肆,满街弥漫着酒糟刺鼻的臭味(否则就不是茅台镇),那个茅台酒到处都是,就像杭州龙井村的龙井茶叶,酒像阳澄湖沿岸的大闸蟹,反正店家伙计都说是本地酒。 价格高的每斤上千元或者更高,最低的也就四十五十来元。<br> 哪种正宗?普通老百姓,强调什么正宗不正宗!<br> 作为酒,也就值这个价。 打两斤酒,一百元,回住地向房东老乡借个脚盆就泡上了。<br> 在上海去一家简陋洗脚店用清水洗个脚也要这个价,大店还不止,所以我说用茅台酒洗脚不是奢望。<br> 红军用茅台酒洗脚可不是浪费粮食,红军穿草鞋行军,很多战士的脚都磨烂了,用白酒消毒是很有必要的。<br> 白酒确实可以除脚臭,酒量不好的脚会洗得通红。<div><br><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获奖篇 闲话茅台得奖)</h1> 以前茅台人经常炫耀得过巴拿马什么奖,近期不见说了,其实这块巴拿马奖牌真不值得炫耀,因为:<br> 1、这届巴拿马博览会的奖牌,全世界有两万多块,中国有两千多块;<br> 2、这块奖牌还不在茅台酒厂手里,而是在赖茅人手中。<br></div> 慢慢道来:<br> 1903年,巴拿马摆脱美国的殖民统治宣布独立,独立协议中包括了一个内容,就是共同凿通巴拿马运河,双方共同收费、管理。<br> 为了给运河通航做广告,增收“过河费”,双方决定运河开通之时举报博览会,邀请环太平洋国家参展,以扩大影响。<br> 大概1907年,参展邀请由美国领事馆发到中国政府—北洋政府手里,袁世凯不鸟他:大老远的事情,一点关系都没有。<br> 美国人觉得中国是环太平洋地区大国,缺少中国,博览会有点寡味,第二年换了个口齿伶俐的,通过关系直接游说袁世凯本人,大概意思是展会中还有比赛,评奖,能让除了丝绸茶叶瓷器以外更多的中国产品出口到海外。<br> 注意了,第一次是邀请参展,第二次是邀请参展参赛。<br> 把袁世凯说动了。<br> 政府出钱,各省准备展品参展参赛为国争光!<br> 当时的中国,拿得出手也只有地方土特产,不像今天有高铁。地方政府很努力,精心准备当地的、自己觉得最好的吃的用的东西。<br> 除了上述的瓷器等主打产品,山西的地瓜干、绍兴的茴香豆都入圈参加。 国人好酒,因此各地准备的酒类几十种,除了茅台还有汾酒等白酒,烟台葡萄酒,哪里哪里的果酒,绍兴的黄酒当然入围,还有药酒,记得广西就参展了两种药酒。<br> 用的:有四川竹编的篮子等,反正我听过很多,记不住。<br> 运河如期开通,博览会如期举办,结果,主办方一共发了两万多枚奖牌,中国产品获奖最多,拿了两千多枚,确实是民族的骄傲,为国争光了。<br> 是不是该这么想,一个博览会,能展出多少展品?即使是09年上海博览会这样的规模,能展出多少展品?<br> 当时充其量就两万多件吧?<br> 中国,就算二十个省参赛,就算每省提供一百种展品,不少了吧?全国就是两千多种展品。<br> 这样算来,大概,巴拿马博览会的每件参赛展品,都获奖了!<br> 茅台酒当然是好酒,但湮没在众多巴拿马奖牌中了。<br> 奖牌种类:主办方评出、颁发金奖银奖铜奖三等级。<br> 奖牌上不写金银铜字,以奖牌颜色分。<br> 金奖奖牌用了黄铜,银奖奖牌用了白铜,铜奖奖牌用了紫铜。<br> 所以获奖者拿到的都是铜质奖牌。<br> 不是说好是金奖或者银奖吗?<br> 主办方解释产品奖的等级与奖牌本身的质地没关系。不过为了考虑获奖者的感情,主办方答应奖牌可以根据参展方的要求镀金镀银,但收加工费。<br> 结果要求镀金的奖牌数量远远超过实际金牌的数量(中国)。<br> 还是运到英国去镀的呢。<br> 我国早在1704年就出现过关于茅台酒的文字记录,因此贵州在准备参展产品时当然想到茅台村酒坊烧的酒。 当时茅台村里,烧房众多,两家烧房的口碑比较好,记得一家叫成义烧房,一家叫荣华还是华荣,因此展品就从这两家出,反正都是茅台酒。两家都派人去了展会,反正是“衙门”出钱。<br> 但是,展品填表时犯了愁,不能有两家单位提供同一个展品,而且烧房二字怎么翻译?<br> 还是官员见多识广,说虚拟一个“茅台造酒厂”……。<br> 因此展品对外已不分是义生还是荣华了。 但是参展时投胎投错了,加入了农林馆,农林馆的观众人数远远不及工商馆。<br> 因此茅台只拿到了银奖。<br> 而实际拿到国内的奖牌却是金灿灿的,因此茅台人一直对金奖银奖含糊其辞,讳莫如深。<br> 得奖是真的,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都用茅台作为国酒宴请外宾,政府很想搞个究竟,当时茅台到底得了金奖银奖。<br> 茅台酒厂拿不出奖牌,因为得奖与他们厂没有毛的关系。<br> 终于找到奖牌了,在今天的赖茅人手里。<br> 估计赖茅人是当时成义烧房或者荣华烧房的传人。<br> (我不是为赖茅做广告哦,赖茅也不用我做广告!) 表层打磨,奖牌中心取样,成分分析,白铜!茅台当时得了银奖。<br> 同时取样分析的还有汾酒的奖牌,黄铜!金奖。<br> 烟台的葡萄酒也是金奖(葡萄酒更不说了,本来就是德国人带来的工艺吧)。<br> ……<br> 可能当时汾酒在工商馆展出,观众多,得票也多,也有可能汾酒的口味更适合洋人。<br> 我不喝酒,但我确实觉得汾酒的味道怪怪的,像洋酒。<br> 反之,茅台的味道臭臭的,那酒糟更臭。<br> 我国南方人适应茅台味,北方人适应五粮液,宴请时可加以区分,除非客人要求。<br> 茅台没得金奖,只能说明洋人不识货。<br> 不知绍兴茴香豆和山西地瓜干得了什么奖,后来战乱一起,我国很多巴拿马奖牌就找不到了……。<br> 疫情快点过去,我们一起去宜宾喝完五粮液,再去茅台镇洗脚!<br>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