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亩水田“秀”稻香——送给六十岁的母亲

温馨

<p>  水田,稻香,母亲(母亲名字中有个“秀”字),还有辛弃疾的诗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都在我脑海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不管天气好与不好,总会拿出来晾一晾,晒一晒。晾晒的时间不同,滋味也会各不一样。不论滋味如何,我依然乐此不疲。</p><p> ——题记</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人物:</b></p><p><br></p><p>母亲,孙昌秀,1960年6月初4出生。家中姊妹4女3男,她排行老二,5个弟妹,都称她为“小姐”。母亲此生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上过学,半辈子守着十亩水田盼稻香。</p> <p>父亲,杨学金,1954年腊月21出生。上过学,海南学习杂交水稻技术,做过袁隆平先生的学生,乡政府坐过班,性格倔强,最终没能从政,穿梭在田间被人称作“杨师傅”。福薄命浅,年仅56岁,被肝癌夺去了生命。</p> <p>女儿,杨美蓉,1981年10月25日出生。上学时,一直觉着这名字太俗,倒是更喜欢父亲取的小名。后来自己做了母亲,才明了这是母亲所赐,也有禅意之人常将大俗与大雅连用,现在不管任何场合也便响当当报上大名了。母亲眼中的女儿,永远都是最好的:我家丫头是个老师,能读能写,优秀着哩!</p> <p>儿子,杨敏,1987年5月29日出生,计划生育下的超生儿。父母大人为了得这一子,真是历尽了千辛万苦。他为孩童淘气时,也是伤透了父母的脑筋,母亲只怨塞不回去了。现在跟人谈起儿子,基本开篇:我儿子1米85,又高又帅,还蛮有能力哟!</p> <p>媳妇儿,有缘人,姓杨名秋凤,生日8月13日。皮肤白皙,思维清晰,不与婆婆争高下。面对婆婆的争宠霸言“哼,这个家没有我,看你怎么忙得赢!”她一笑而过。这位婆婆走出家门,对着她的亲朋好友,先昂昂头,再扯扯大红衣服,最后中气十足地说:“我家那小杨啊,都说了我衣服多着呢,硬要花那冤枉钱,又是X百多……”</p> <p>外甥,哥哥陈致翔,2003年8月18日出生;弟弟陈致非,2007年5月初5出生。</p> <p>孙女,姐姐杨芷晴,2011年8月18日出生;妹妹杨雅雯,2017年2月初5出生。</p> <p>  纵观我们生日中包含的数字,母亲这样诠释:只要带了一个“5”,一生福气少不了;要得发,不离“8”。母亲这个没有科学依据的说法,倒是给了我很多希望,陪着我走过了生活中的许多坎坎坷坷。两代儿女,母亲说我们的生日都是极好的,只是对于自己的生日,颇有几分不满意。为啥?第一,没有“5”和“8”;第二,农忙季节,又累又热。印象中,母亲每年的生日都是在收早稻和晚稻的时节,外公、姨妈、姨姨、舅舅、舅妈们,六月初四那天一大早准会来,但是一整天的身影都在母亲的十亩水田里,这似乎成了一个不变的习惯,坚持了好多年。</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故事成串,时代成景</b></p><p><br></p><p> 母亲不识字,但会画花,会绣花,更擅长于用不同的故事点缀生活。我最喜闻乐见的事就是听她讲不同时代的故事,闲暇时光拿出来品味时,就成了一幅幅神奇的景。</p> <p>  很小时,母亲讲民间传说,比如农历七月初七晚上讲《董永和七仙女》,灯下边绣蝴蝶花边讲《梁祝》,清明时节刮风下雨时讲《小青龙扫墓》,真情、亲情在母亲的方言中真是神奇极了,百听不厌。大些时,母亲开始讲真人真事,煞是好听。来吧,听几段!</p> <p>  故事一,外公外婆的爱情。外婆身材苗条,面容姣好,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大家闺秀不得抛头露面,没有干过田间地头的农活,待在深闺织得一匹好布。我们知事时,外公给我们的印象是与外婆不般配的,他个头矮小,光头,驼背,性格好,从没见他生过气。表姐小时候胆儿最肥,常常边摸着外公的头边取笑“光光脑壳,呵呵,光光脑壳”,外公笑声呵斥“敲你两个拐拐(方言,用指关节敲头的意思)”,但从没敲下去过。外公一生用他的勤劳善良来呵护外婆,一辈子没让老伴儿下田劳作过,外婆居家织布,是他眼中最美的风景。外婆批评外公时,外公全当成表扬了,永远笑呵呵的。</p> <p>  故事二,缺了耳朵的舅公。母亲的舅舅,土改前期是一名教书先生,俗称“教嘎佬”,穷,没有社会地位。冷水街(地名)上有一地主,地主倒是欣赏文化人,有意让舅公去她家做上门女婿。没想到地主家中小姐,却是有意中人的,只是不能说破,因为他相中的是家中长工,比“教嘎佬”还没地位。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婚姻都是父母之言,媒妁之辞,两个年轻人在双方父母的安排下成婚。婚后,小姐依然与长工往来,将家中丈夫骂得狗血淋头,舅公度日如年。那时正值两党相争,国民党在大陆已无立足之地,蒋介石带领他的残余部队撤往台湾途中,舅公不知怎么混了进去,子弹“嗖嗖”作响,穿耳射过,舅公缺了耳朵,保得性命,漂洋过海后,在台湾成了家立了业。海峡两岸开放后,舅公回来探亲三次,拉紧外婆的手,泪水打湿了衣襟,缺了的耳朵是他绝后重生的转折。</p> <p>  故事三,母亲的恋爱史。母亲本是家中老三,上面的二姐不幸夭折,母亲就成了老二,还因此而得小名“赔兰”。母亲所处年代是解放后的集体大锅饭时期,要靠挣工分养家糊口的。外公每天要出工,外婆每天织布,大姐二姐便背上背一个,手边牵一个,拉扯5个弟弟妹妹长大,读书是无缘的。长了一些力气后,母亲也开始跟外公出工,外公个小还老实,常被人欺负,母亲看不过,便把自己当成一个男儿,来护着外公,打架对骂的事都干过,霸道的名声也便长了翅膀。后来经媒人说亲,母亲与他另一舅舅的儿子定了亲事,不知是个啥原因(记不清了),母亲坚决反对嫁过去,自己操持退了这门亲上家亲的婚事。母亲上进心强,一门心思多挣工分,说亲的事也便不再理会。阴差阳错,邻乡的父亲贩牛来了母亲村上几次,经人一说,母亲对高大白皙的父亲倒是留下了好感,初看细看后,一桩婚事就成了。父亲比母亲大了6岁,但父亲皮肤比母亲白,父亲当时应该为了早日找到媳妇,瞒报了几岁,母亲没发现,旁人也没发现,他们虽是合了眼缘才结婚的,后来母亲在吵架时说是骗了岁数才结婚的。</p> <p>  地主是怎样被批斗的,舅妈是怎么嫁给舅舅的,母亲小伙伴的归宿……故事很多,回味无穷;母亲讲故事的样子很温暖,永远难忘。</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一心向上,方有贵缘</b></p><p><br></p><p> 在读郑板桥先生的《竹石》时,总是想起母亲,“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心中的母亲还真是有诗中的那股子坚韧劲,多少苦难,在她的一心向上中,都一一跨过了,也造就了母亲一生中的几份贵缘。</p> <p>  母亲还在外婆肚中时,一群下乡知青来了,其中一个17岁姓王的姑娘,被安排住在外婆家。无巧不成书,王姑娘跟外婆同月同日生,两个人很谈得来,便结为姐妹。为了记住她们之间的情谊,约好等母亲出生,就拜王姑娘为干妈。母亲也是荣幸,未出生便有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干妈;也不幸,等到母亲该上学时,干妈却被调走了,还是被调到别处去做了老师。母亲认为,如果她的干妈是在她们村里当老师,她一定会有书读,一定会有文化。当时没有电话,不方便联系,干妈一走十几年,杳无音信。外婆四处打听,终于找到其下落,带着17岁的母亲去寻找,确有此人,只是没见到面。从旁人处得知干妈已结婚,生了三个孩子,因丈夫是公干人员,身不由己,母亲的干妈一边教书一边拉扯三个孩子,已无暇顾及其他。外婆和母亲怏怏而归,没成想没过多久,干妈带着丈夫来寻她了,得以重逢,这份缘又回来了。从此,母亲便又多了一个去处,后来母亲有了我们就带我们去,现在母亲还带我和弟弟的子女去。母亲的干爸干妈都是知识分子,后来都做了教育人,母亲没读过书,可她崇敬知识,她一辈子以干爸干妈为荣。母亲的干爸干妈对母亲很好,他们说母亲勤劳有上进心,当我们家出现危机时,他们会出来鼎力相助;当我们家徒四壁时,他们会带上子女来做客;当他们院里的葡萄成熟时,他们会喊我们去尝鲜;我去区里参加作文竞赛时,干外公送我一支白色钢笔,嘱咐我好好上学……生来的缘,母亲守护了一辈子。</p> <p>  母亲20岁时要嫁人了,上面没有长兄,打造嫁妆的木料,只能自己去找了。她带上大兄弟路上作伴,进山找木料去了。山林浓密,山路陡峭,人户稀少,脚下生泡。夕阳西下,已近黄昏,半山腰上终见一户人家,瓦屋连着好几间,应该可以借宿一晚。敲开院门,说明来意,屋主人淳朴善良,喜迎安顿。长者是当地保长,家道还算充裕,只是家中有一傻儿,美中不足。长者十分热心,对一个为自己嫁妆闯深山的女娃甚是佩服,便开口让母亲姐弟就住这里,不用再寻别的住处。母亲为表感激之情,不吃闲饭,里里外外的家务便忙活开了,长者好生高兴,要认下母亲做干女儿。母亲见长者慈善、真诚、热心,当下便认下了干爹。干爹是真善之人啦,他说干女儿要出嫁,嫁妆的木料归他去找,只需让母亲自己运回家去。真是一份贵缘呀,母亲上山找木料,还寻得了一份疼爱。平时在家挣工分,带弟妹,都忘了自己也是个需要人疼的孩子。母亲在滚木料下山时,收下了这份幸福,也铭记了这份贵缘。</p> <p>  母亲嫁给父亲后,第二年冬月生下长女。那年大年三十晚上,父亲在守岁时喝了顿酒,正月初一便被抬进了乡卫生院。母亲也才第一次知道,父亲从小便有肝胆管结石,是医院的常客。一边是嗷嗷待哺的幼女,一边是卧病在床的丈夫,我能体会母亲的难处,但我却不知母亲是用怎样强大的韧性扛过来的。父亲虽是平民,因是杂交水稻技术员,又在乡政府待过一段时间,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认识他的人蛮多的,也因常常跑乡卫生院,医生们都成熟人了,常常欠下好多住院费,医生们也不怪了。母亲跑医院多了,与妇产科刘医生熟得好比姐妹,后来我也就多了个医生姨妈。医生是知识分子,母亲大字不识一个,只因母亲坚韧,医生姨妈对母亲以诚相待。80年代计划生育正严,可父母就想再生一个孩子。在生与不生之间,母亲便流产了两个胎儿去了,医生姨妈也在政策与姊妹情间为着难。医生姨妈约来父母,问了两个问题:你真想留下这个孩子吗?你家男人身体不好,多个孩子多个负担,后面的苦你确定要吃吗?后来医生姨妈的打胎针就成了谜团,弟弟平安降临到了人间。儿女双全组成的“好”字,母亲心中有数,是这份贵缘成就的。</p> <p>  如果母亲不勤奋、不坚韧、不向上,我想就算有缘也会擦肩而过,哪来今天的道缘呢?</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带着梦想走人生</b></p><p><br></p><p> 父亲有父亲的傲气,母亲有母亲的要强,他们俩的今世缘,是用磕磕绊绊和吵吵闹闹来诠释的。不过在面对子女的成长问题时,他们俩的劲是往一处使的——再苦不能苦孩子,知识能改变命运。</p> <p>  母亲在这个贫穷的家庭中,太不像个女人,十亩水田是母亲除了吃饭睡觉外的另一个家。以务农为主时,那个家有两个身影;打工热潮来到时,母亲形单影只,依然守候;义务教育读完,邻家孩子加入打工队伍时,母亲待在田里的时间更长了。父亲母亲忍受了风吹雨打,贫穷孤独,一个在山中耕耘,一个在山外卖力,一个恨不得种出金子,一个恨不得不吃不喝。母亲再累,都喜欢父亲捧着书报的样子,她忙得像只陀螺,脸上却漾着笑容,不时问问:“看什么呢?跟我说说。”母亲讨厌父亲的脾气,但却钦佩他的智慧。父亲走后,母亲时常念起:你爸架到村里的电线杆,照亮了一村子的人家;别人家田里只有水稻,你爸却可以种甘蔗;你爸做兽医,可是无师自通……母亲用她自己的方式追逐梦想,她的眼中闪耀着对知识的崇尚,对未来的期望。</p> <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秋季“秀”稻香</b></p><p><br></p><p>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天高云淡、秋风飒爽、落英纷飞、漫山野菊、层林尽染、稻浪滚滚、笑脸盈盈,我喜欢秋,母亲也喜欢,正如她喜欢现在的样子。她用春季播种,夏季培育,秋季她要收割了。</p> <p>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的是有理的。我们姐弟俩用勤劳与智慧创造新的生活,努力让自己的这方小天地,成为家人避风的港湾。弟弟更是成了家中的顶梁柱,成立了一家科技公司,让母亲住进了宽敞的复式楼,自己开着奥迪去上班,媳妇开着宝马接孩子,娘家总有姐姐一间房。</p> <p>  舅舅看着母亲说:“我家小姐发福了,脸都长圆了。”母亲立马答:“还不发福,怎么对得起我家良田十亩?哈哈哈!”</p> <p>  现在的母亲,带带孙子养养花,闲暇时光跟着弟妹北京香港走一圈,节假日跟随女儿山水古城遛一弯。母亲依着柱子喊声“耶”,剪刀指摆好拍一张,还催我发个朋友圈,过会儿问问谁有点赞谁在看。</p> <p>  母亲用她半生的辛劳换来了晚年的安定,陶醉的样子很可爱。弟弟说,她想秀就秀吧,她高兴就好。</p> <p>  后人成群,孙辈绕膝,母亲的稻田秀出了醇香。</p> <p>  光阴是一杯陈年的老酒,浓也芬芳,淡也清爽;生命是一捧温暖的泥土,肥也生长,素也阳光;母亲是一片无私的天空,晴也爽朗,雨也清新。</p> <p>  生命在延续,幸福会继续。您陪我们长大,让我们陪您变老吧。不过,时间要长些,速度要慢些。记住了,亲爱的母亲,一定要记住了!</p> <p>  献给敬爱的母亲!祝母亲健康长寿,福如东海!</p><p> 2020年农历二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