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

张新利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偶闻《采薇》(张渠)一曲,如饮甘露,真如孔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绝非虚言。此歌之为音妙,更妙在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歌词源于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之《采薇》,全诗六章四十八句一百九二字。 诗以一戍役的口吻貌似絮絮叨叨的诉说,却生动的展现了出征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先是春风习习,杨柳依依,和心爱的妻子在田野里采呀采呀采着薇菜,尔情我浓,清苦但亦快乐。猃狁犯边,风云陡变,天子征兵,将士们饱含爱国之情,同仇敌忾,骁勇善战,“一月三捷”。军旅的严肃威武以及生活的“载渴载饥”和路边的薇草树木勾起了思归的欲望。诗中薇亦柔止,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烘托了将士们“日戒”的生活和归心似箭的情愫,这种真实的感情和忧伤的情调更加体现出将士的纯真朴实和合情合理的内涵,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不朽的的艺术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句千古绝唱被认为是诗经中最凄美的句子。从“杨柳依依”到“雨雪霏霏”,不仅仅是季节的交替,更是时空上的跨度和心情上的迥异。离别时的春风和煦,杨花飞舞,翠柳依依;而今却是冻雨夹雪,纷纷扬扬,湿冷交加 ,按理回家了应该高兴才是,但一句“今我来思”,表明还只是在回家的路上,一切都存变数。而“杨柳依依”也从此开创了文学史上把杨柳写进离别诗的先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当下春暖花开,春风十里。不得不说“薇”这种植物。薇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豆科植物野豌豆。读了这首诗后我在努力寻找我仰慕的这种小草,说来也巧,踏破铁鞋无觅处,竟然在我居住的小区里找到了,成片成片,翡翠欲滴,感叹三千年前的柔弱的小草已然活的好好的,而且就在我们身边!它们在春寒料峭的时候开始萌发,柳树发芽的时候已经成苗了,古时候这个季节正是粮食和蔬菜短缺的时候,因此野豌豆苗正好用来救急,又被称为救荒野豌豆。据后世人的研究还是一味良药,能够补肾调经,祛痰止咳。现代研究其蛋白质含量丰富营养价值极高,因此亦药亦菜,而且植株秀美、花色艳丽,亦可观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在《诗经》中有一百三十五篇涉及植物。这些植物是《诗经》最为灵动的部分。今天我们读着它们,这一株株草木在三千年前的中华大地上摇曳多姿,蓬勃而来,鲜活的走进我们的视野,它们如此的遥远又如此的亲近,它们承载着古人的悲喜忧欢,流转着古老的诗情画意。在四季的轮回里,在风霜雨雪的变迁里,不同植物的来来去去,一年,两年,千年,它们始终与我们同在。睹物思人,透过这些倔强的植物仿佛一幕幕生动的故事演绎在我们眼前,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微笑着向我们走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底蕴,是我们自信的底气。</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 2020年3月22日夜</b></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i>去杂草,开水淖之,沥干水分,调以佐料,柔软细嫩,清香适口。</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