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蜗居斗室,每天忙完线上直播课,时光便越发难捱起来。情绪最慌乱的时候,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沉浸于不断涌出的讯息里,痛心与无力感并存。加上生活里鸡毛蒜皮笔的事儿层出不穷,实在难以静心,笔触便也一直尘封。</p> <p>独处的时候,一些情感总要从寂寞的时光和温暖的文字间流淌出来,来打破着牢狱般的死寂。其实,每天关注着疫情和与这场战役相关的一切,我一次次感到愤怒,但更多的是感动。我多么希望,在不断地衡量、判断与取舍之后,能够找到一种最合适的方式来表达出这种感动,以及对那些用生命和疫情赛跑的逆行者由衷的敬意。</p> <p>在我的认知里,一个完整的灵魂应该饱满而洁净,尽管它在成长的过程中会不断染上尘埃。记得有一位台湾诗人说过:诗人越天真,写出来的诗越可贵。我深以为然。</p> <p>因为只是爱好,在写作的时候,便一无所求;因为不必把写作当做事业一样去追逐,所以客观上会离功利心很远,不赶进度,更无诱惑,思想能独来独往,才有创作上的充分自由。</p> <p>我只想把深藏在心中的情感牵引出来,只希望用文字将我生命中最珍惜的部分整理好,仅此而已。只要能守住对初心的渴望,不至于沉沦或被喧嚣的声音左右,就算日无所得;只要在世故沧桑中还能坚持几分天真,亦可贵也。</p> <p>这种来自于内心深处的文字,让我们就算经历波折与沉浮,依旧能安静地引导着我们。当天地安静时,当独居斗室时,读书或写诗会让我们收起浮躁,有机会安静下来,细数灵魂,能用自己的方式雕刻对这个时空的记忆,那是何等真实的快意。</p> <p>蛰居的环境有时候反能滋生出更深邃的情感,相比起直接、现实的言语交流,文字似乎更能捕捉这种细腻的情感,去打通一扇扇暗门,产生意料之外的认知。也像我们现在的处境,因疫情困守在家中的人们,更加仰赖对方的存在。隔着漫长的冬季,让我们以诗的方式回答对方心灵的声音。去鼓励彼此,也鼓励自己:熬过寒冬,等天晴雪融。越是黑暗的日子,我们越要歌唱。让歌声提前消融的春水,刺破黑暗的长街,流向人们干涩的心头,提醒着我们诗歌里的抒情所拥有的力量。</p> <p>此刻,我想起了那句写在日本援助武汉抗“疫”物资外包装上的诗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句出自《诗经·国风》中句子,以高亢激昂的境界和独特的表现方式让我们清楚地感受到诗歌所蕴含的雄浑力量。当它出现的那一刻,沉睡在历史长河里这些文化的种子再次被唤醒,我们的情绪再一次被浸染,我们也再一次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与包容!一句“岂曰无衣”,激起了千万人抗击疫情的豪情、志气与决心!一句“与子同裳”让我们看到热忱、担当与信任。</p> <p>记得作家达维尼亚写道:“诗歌就是漂流瓶里的信,其目的就是在时间上延迟的对话。”在守望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尽快胜利时,我从诗歌里认识了那些站在一线、素未谋面的逆行者,他们没有人是从天而降的英雄,他们不过都是挺身而出的凡人,为了守护更多生命,他们选择了负重前行。我们经历的一切焦虑与忧伤,走在前面的他们多已经历过,在我们开始感悟时,他们已经先一步洞察了生命的清澈和崇高,去争取救赎的时刻。</p><p><br></p><p><br></p><p><br></p><p><br></p><p><br></p> <p>那渴望已久的自由,三月的晨光,迟迟未到的光亮与温暖……不正是他们此刻也在等待的吗?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灵魂中许多看不见的——坚韧、希望、勇气呈现出来,让我们知道,我们并不孤独。</p> <p>诚然,你我都是生而平凡的种子,不能说仅凭文字,就足够获得面对一切的力量。但唯有努力生长,方能走出命运的囹圄,而文字在这期间,能够传递一份不屈的精神和共同的守望。</p> <p>相信日常生活的这片沃土一定会让我们的愿望开花结果,我们守望的胜利也一定会在下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来临。日后重逢的时候,这段不曾会面的日子里,那些延迟却不曾缺席的祝福,也会超越时间和生命,镌刻在我们的记忆里,永存芬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