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要转发的是我女儿几年前的博文。</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网上记录和纪念知青那段刻骨铭心历史的文章很多。知青聚会、写回忆、阅读、点评、点赞知青圈里好不热闹。但基本上都是我们知青自说自话,让人感到些许悲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圈子外的人以及我们知青的后人们怎么样看那段历史呢?</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老两口都是曾经的知青,我女儿她是知青的后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下辈人对上代人经历的描述和认知都是有偏差地,正如我的父亲参加大军南下的革命历史以及后来被打成右派遭受的苦难。我理解和描述起来就浅薄了许多。难得她有这份理解已经很不错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以下为全文</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的知青情结</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灰天鹤</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1-4-21 18:12</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我的记忆中,知青是父辈的代名词,也是父亲大半个人生坎坷命运的关键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老了,最近经常上网研究知青问题,也偶尔给我谈起知青的话题。我想我作为知青的后代,牢牢记住那段即将被遗忘的岁月,理解父亲的知青情结,便是对父亲最大的宽慰和尽孝吧。</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何谓知青?我查了查:知青,广义泛指有知识的青年,或者说是那些高中、初中毕业后因为诸多原因没有机会再上学的城市待业青年。从1950年到1980年初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估计在1500万左右。</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天看来,把知青下乡仅仅说成是一场政治运动可能太严肃单调,说是人口大迁徙未免太轻描淡写,他实际上是中国现代史上一次真正意义的文化大迁徙与大燎原,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出生在武汉,爷爷当年是解放战争的南下干部,但是因为对故乡的眷恋,还是举家迁回到了新乡。</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于是1968年父亲在念完初中后下乡去了当时属于新乡地区的杨庄。现在开车也就是个把小时,但是当年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却显得那么遥远。</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翻开父亲的老相册,有一张照片是一群年轻人的合影,每个人穿着海军衫,脸上洋溢着只有那个年龄人特有的稚气和倔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在教育。。。</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透过照片仿佛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红红火火的背景和热火朝天的干劲。</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而今照片上的这些人已近花甲,被岁月冲刷的早已失去了当年的模样,但他们却是父亲一辈子的朋友。</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青春的岁月,特殊的经历,父亲这样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只有和他们在一起时才能够畅所欲言,开怀大笑。</span></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年是纪念知青上山下乡四十三周年,我算了算,父亲的“知龄”也是43年,1968年下乡,是“老三届”,是当之无愧的老知青。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说,下乡最初是激动的、兴奋的。 看到一望无际的芦苇滩,那仿佛就是白洋淀。蓝蓝的天上白云飘,风吹草低见牛羊,幽静的河水从身边流过,那仿佛是肖洛霍夫笔下的顿河风光。围着荒原的篝火,唱起欢快的《喀秋莎》、《共青团之歌》,那是一个多么激越火热的年华啊!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农村的广阔天地的确让他们这些城市的骄子感到新鲜稀罕。可下乡不是旅游,生活不是童话。</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年以后,父亲的知青人生就变成了苦闷和彷徨。住的地方阴暗潮湿,吃的是定量的粗粮;春天泥沼里挖渠满手血泡,夏天下地干活蚊虫扑面。白天干活、晚上参加批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加上被打成“右派”的爷爷也受到批斗,他心底的理想和憧憬早已不知去向,一片混沌。可是又不敢对任何人说,取而代之的是如何生存和应对远离亲人的孤独。</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其实,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些下乡的许多知青多少有点家庭成分问题。即使没有家庭问题,文革开始后高考就停止了,何去何从?也许下乡是唯一能有所作为。通过残酷的锻炼和磨砺能言明自己有一番理想有一颗红心的舞台,有舞台就会有梦想,期盼有一天能再回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最高指示已经早为他们指明了前途和方向,更是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励志口号,写在了每一个知青硬壳笔记本的扉页。</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那一代知青人并不知道在青春乃至人生的起跑线上托举的并非人生的梦想。那只是没有终点的开始,可是他们义无反顾地走向了祖国最偏远的地方,奔赴农村、兵团和农场,一直持续到十几年以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其中,他们中的一些人只能继续生活在那里,二十年、三十年……直到他们的子女这一代人也都长大成人,不再离开。</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即使回城后他们那代人的命运同样也是坎坷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正值学习知识的时候却赶上了上山下乡,把自己美好的青春淹没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回城后好不容易找份工作,那时候是老工人的天下,作为学徒他们小心翼翼;到了结婚生子的时候赶上了计划生育;好不容易成了老工人,掌握了技术,但因为没有文凭,却成了后来有文凭年轻人的天下;知天命的年纪又赶上了国企改革,一切要从头再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梁晓声、叶辛是知青作家,《孽债》《年轮》我是看过的,凄惨的无奈。</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是知青里比较幸运的,电力行业相对来说福利待遇很好。后来他利用业余时间读了职工大学,圆了他曾经的大学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但是他的朋友们却没有他的幸运。都是国企的下岗工人,没有文凭、年龄偏大在社会上重新找工作是没有优势的,只能靠双手做点小生意、干点小活什么的,勉强维持温饱。能够盼到退休年龄,安安稳稳的拿到退休金是他们最大的愿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父亲经常给我说:中央常委的好几位领导是知青,人大代表也针对知青问题讨得话语权,也许知青问题不久会得到重视的。其实,我知道作为他来说不存在经济上的任何问题,根本不在乎会发几个补助什么的,他是想为他们那代人讨得一些公道和社会的认可。</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社会发展早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90后、2000后的小孩子们根本理解不了那个年代的人,也没有心思去理解那个年代的事。前几日问同事。一个90后的小年轻:知道“知青”吗?她愕然地说,不懂!便转身又去上网聊天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知青岁月不仅仅是一代人的阵痛,也是我们这一代知青子女挥之不去的记忆痕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十而立的我,对父亲身上越发浓厚的知青情结突然心酸起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也许,我们这一代人的理解和记忆,是对父亲那一代人的最大安慰与纪念。</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