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第一单元练笔小记

小芳

<p>  第一单元的课文都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传统习俗中蕴含的人情美和文化美。同学们,让我们走进生活,也来探寻我们身边的民俗民风吧!</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一)舌尖上的美食</b></p> <p>钟紫悦:北京的烤鸭在国内那是赫赫有名!烤鸭的肉又嫩又细,色泽鲜艳油亮。用绵软雪白的荷叶饼配上鲜美的海鲜酱与脆爽的葱白……那滋味更是不消说!光是看看这样子,闻闻这香味,便可令人垂涎欲滴。有几个人能经得住此番诱惑呢?</p> <p>何睿源:每当放学时,一走进家门,总有股香味进入我的鼻腔。那是什么?当然是我最喜欢的红烧肉了。提到红烧肉,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把切好的猪肉放进锅内焯水,再倒入热油,把肉放进去,放上各种调料,最后炖上半个小时,一盆香味浓郁的红烧肉就做好了。夹上一块,放入嘴里,嫩嫩的,滑滑的,油而不腻,简直就是人间美味。</p> <p>俞蓉萱:我最喜欢吃的一道菜就是糖醋里脊。想起酸甜酥脆的糖醋里脊,我的口水都要流下来了。把里脊切成长条,放适量的盐、白胡椒粉、蛋清,放姜汁拌匀,腌制一会儿,然后撒上生粉,再放到油锅里炸。炸好后,用另一个锅,放适量番茄酱、白糖,倒入一点清水。水煮开后加一点淀粉,小火煮到汤汁变稠关火,快速倒入炸好的里脊肉拌炒,撒上芝麻就好了。不要说吃起来怎么样,看一眼这色香味俱全的糖醋里脊,就已经让人口水直流了。吃上一口,满嘴留香,让你回味无穷。</p> <p>顾昊冉:走进江苏、上海、我们浙江,家喻户晓都知道这么一道菜,颇受江南一带食者的欢迎。这道菜就是糖醋排骨,它源于江苏无锡。说到这里,我都馋涎欲滴了。这也是我最爱吃的一道菜,爸爸经常做给我吃。听爸爸讲,糖醋排骨是用新鲜的猪排、糖、醋、酱油、淀粉烹饪而成。每当爸爸把这道菜端上桌来时,看着那色泽红亮油润,味香脆酸甜的糖醋排骨,闻着扑鼻而来的香味,我都忍不住立马伸手夹上一个尝尝。</p><p><br></p><p><br></p> <p>陆妤萱:一股香气飘来,妈妈把鲫鱼豆腐汤搬上了餐桌。我拿起勺子,伸进汤中,再拿到嘴边,慢慢喝下去。嗯!鱼的腥味完全被香气盖了下去,而鲜味却已经融合在汤中,倒上一点酱油使它更加光鲜亮丽。我又舀起一块豆腐,带着一丝甜味,舌头一压就碎,光滑得很!鱼肉也相当赞,鱼是现杀的,所以新鲜,因为被煎了一会儿,所以皮焦肉嫩。鱼肉入口,没有多余的味道,只有鲜!</p> <p>葛昱晨:这一日又在忙碌中度过了。回到家,刚推开门就闻到一股淡淡的雅香。我猜——是爸爸在做我的最爱,嘴里顿时生出一种酸酸麻麻的感觉。走进厨房一瞧,爸爸正把切好的香菇、芹菜、香菜金针菇、西红柿全部合拢,一股脑儿倒进锅里,让它们在锅中嘀咕个不停。单看它那繁花似锦的样儿,闻闻那酸辣味儿,就够我望眼欲穿了。等锅里的水开了,把事先打好的蛋倒入锅中。鸡蛋立马变成了蛋花,似“天女散花”,美极了!最后,将淀粉汁倒入锅中勾芡,使汤汁更加浓郁。起锅,咪上一口。哇!又酸又辣,入口即化,实乃人间美味啊!你们猜到了吗?对,是可口开胃的酸辣汤。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喝着酸辣汤。此时,屋子里漾起了温暖。</p> <p>董贝宁:提到青菜肉丝年糕汤,哪个不是立即生出一股唇齿留香的感觉呢?先把葱姜蒜末在油锅里爆香,细细的肉丝在蒜香锅里爆炒一下,再依次放入青菜和年糕猛炒,最后倒入水,让年糕片在锅中愉悦地翻滚着、冒着泡。单看那白如珍珠的年糕、绿如碧玉的青菜,就已经垂涎欲滴了,何况是整碗整碗地装着,满得鲜汤都要溢出来了,谁不是大口大口、迫不及待地往嘴里送呢?</p> <p>孙方正: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小吃就是冰糖葫芦了。虽然我只吃过两三次,但却怎么也忘不了那美妙的味道。在南塘老街的一家店里,我亲眼看见过厨师做冰糖葫芦。首先山楂去核,然后在锅中倒入两勺白糖,不停地用勺子搅拌,直到白色的糖融化成土黄色的糖浆。这时,把去核的山楂放入锅中,让每一个山楂都充分的裹上糖浆。等糖浆在山楂上凝固了,美味的冰糖葫芦就做好啦!轻轻地咬上一口,酸甜的味道在嘴里蔓延开来,真让人回味无穷。!</p> <p>吴嘉琪:一提起北京的冰糖葫芦,谁嘴边不都立刻生出一种又酸又甜的滋味呢。把山楂或者各种水果串在一起,就像是让一群可爱的小精灵排好队。在外面淋上一层晶莹剔透的糖浆,这便是“小精灵”的新衣裳。阳光洒下来,透过那层晶莹的糖浆,斑斑驳驳地印在桌面上。单看它那可爱又灵动的样子,就能让人垂涎三尺,更何况是一串一串地串着,一颗一颗朝嘴里塞呢!再闻闻那淡淡的香味,水果的清香和糖浆的甜香混在一起,自然又和谐,忍不住让人多吃两颗。</p> <p>殷文飞:无论是背着书包上学的孩子,田地里耕种的农民,还是城市里上班的白领,一提到过年,都眉开眼笑。说到吃年夜饭,更是开心得合不拢嘴。然而年夜饭更是少不了一盘热腾腾的饺子。我最喜欢牛肉馅的饺子。先把牛肉搅碎,再放入调料搅拌均匀,包进白白的饺子皮里,饺子就包好了。最后把锅里的水烧开,把饺子放进去煮个几分钟。看着开水里一个个白白胖胖争先恐后浮出水面的饺子,真是让我垂涎欲滴呀!</p> <p>李君艳:饺子是中国传统的一种面食,我最喜欢吃它了。拿起一个厚厚的饺子皮,将它再擀得薄一些,然后往里面包上各式各样的馅,而我却最喜欢韭菜猪肉馅的。煮好后,把饺子捞出,那饺子皮晶莹透亮,里面的馅散发出诱人的味道。夹起一个,轻轻地咬上一口,饺子皮的筋道,饺子馅的鲜香,再加上那浓浓的汤汁,那味道简直妙不可言!</p> <p>陈佳怡:汤圆大家应该都熟悉吧。提到它大家应该都会想到元宵节吃的口感甜腻的汤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汤圆边聊天,想想就很温馨。我最喜欢的就是芝麻馅的,味道特别棒,好些乌黑的芝麻都裹在里边,一咬,馅都流了出来。一个个细腻爽滑的小汤圆都在碗里,香气扑鼻,令人垂涎欲滴。</p> <p>刘奇:上学的孩子,上班的大人,在家的老人,一提起灌汤包,谁不是“口水直流三千尺”呢。把猪肉、大葱、生姜剁成肉泥,灌上香喷喷的排骨汤,搅拌均匀。再用温水和面,揉成面团,把面团擀成圆皮,包好放入蒸锅蒸熟即可。单闻那味道,就够让你流半天口水了,更何况是灌汤包一咬就汤汁直流,喷香四溢呢!</p> <p>吴丽娜:一提到生煎包,很多人再熟悉不过了,在早餐店就能瞧见他的身影。他和包子是孪生兄弟,都有白白嫩嫩的外表。但生煎包的底金黄酥脆,卖相自然也比包子好。一咬肉馅,里面的油汁溢满整个口腔。</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二)家乡的风俗</b></p> <p> 家乡的年夜饭</p><p>&nbsp; 陆妤萱</p><p> &nbsp;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面积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像我的家乡——宁波,最传统的应该要算年夜饭了吧!</p><p> 农历十二月月末是大年夜,又称“除夕”。宁波老话“会会七月七,吃吃年夜饭”。宁波人喜欢把来年的希望寄予菜肴之中。如“鸡”和“吉”同音,表示吉利;“鳗”意思是“缸缸满、甏甏满”,丰衣足食的意思;宁波商人似乎对“红膏炝蟹”情有独钟,红膏炝蟹寓意“生意红火,纵横天下,八方招财”;藕节寓意“节节高,路路通”。</p><p> 早先在宁波人的年夜饭里,鱼是道必不可少的年菜,后来渐渐变成了熏鱼,寓意“吉庆有余”;“荠菜春卷”过去排队供应,“荠菜”与“钱财”音近,“吃个春卷迎春到”是迎接春天的到来的意思。黄豆芽形同如意,被称作“如意菜”,寓意“人生如意”、“万事如意”。这道道菜肴表现了我们宁波人对于新的一年的美好祝福和期盼。</p><p> 老宁波年夜饭的菜不能少于十二样以上,因为宁波人把“十二”视作一个吉祥的数字,象征一年12个月都平安顺利,“月月红”、“月月有余”。无论再加多少道菜,桌上的菜必须是双数,这样才吉利。年夜饭中的鱼不能吃光,要有剩余,意味着年年有余。吃饭时不能乱说话,要讲吉利的话。年夜饭吃完后,长辈要给晚辈送压岁钱。</p><p> 吃年夜饭是全家团圆的日子,一定不会少一个象征团圆的热气腾腾的火锅。宁波人称火锅为“暖锅”。桌上放上蛋饺、肉丸、鱼丸、粉丝、油氽肉皮、年糕等食材。</p><p> 吃年夜饭的习俗一直延续下来,但现在吃年夜饭时,做菜却不像以前那样讲究了,桌上也看不到“暖锅”了。</p><p>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俗,至今还流传下来的,我想——满满的都是经典吧。</p> <p> 送 元 宝</p><p> 殷文飞</p><p> 我的家乡在安徽省,那里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而每个地方都有各地的风俗习惯。今天我介绍的安徽风俗就是元宝放在门槛上。</p><p> “开门发大财,元宝滚进来。”这是在安徽的肥西、六安的人们过年时常说的一句话,也被当地的百姓演绎得活灵活现。</p><p> 大年三十晚上12:00后,守岁的人们都关上了大门。门关上后,就不能再开了,即使外面有人敲门也不行,一直到大年初一早上烧香燃烛再开门放炮。在这段时间内,会有人把平时用黄泥土捏成的元宝形状大小一样的假元宝放在门槛上,等大年初一早上从异地回来的孩子或亲朋好友们把门推开的那一刹那,元宝就会滚了进来。主人见到元宝就会心花怒放,然后将这几个元宝恭恭敬敬地放在香案上。前来拜年的人都要先说上祝福的话语,然后拿走一个元宝,但这些元宝并不是白送的,正月15后送元宝的人会挨家挨户地讨“吉利钱”。</p><p> 这个是我们家乡的习俗。我当然也见过。那是大年三十晚上10:00多,大人们正忙着用黄泥土做元宝。我觉得挺新鲜的,就想上去一起做,可是被大伯拦住了,他说这元宝小孩子做不来,但也不是说你们不会做。我当时就没明白什么意思,于是就蹲在一边看。看着大人们做,他们做好后,为了保证“元宝”变干就用风扇吹,一直到把它们吹干为止。 </p><p>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习俗。正因为有了这些习俗,我们过年才更幸福。</p> <p> 家乡的春节</p><p> 熊晨煜</p><p> 我是江西人,有人说:“江西?我没听说过。”唉,没办法,我的家乡永远是那么没有存在感,就算那里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和瓷器之都景德镇。</p><p> 尽管如此,我们的春节风俗还是照样有特色。就比如我们家乡的特色美食——糍粑。</p><p> 糍粑,有些地方更喜欢称这种美食为年糕。过年时,一般会直接从店里买现成的糍粑,但是有些人也会亲自动手做。做出来的糍粑总是年夜饭里最受欢迎的一道菜。特别是小孩子,刚摆上桌,他们就一哄而上,把糍粑一扫而空。也正因为糍粑的甜美,我才这样热衷于面食。</p><p> 而在除夕那天,我们也各有一套流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祭拜祖先。在那一天里,大家会搬出早就准备好的供饭和鱼肉、猪肉等,恭恭敬敬地摆在牌位前的长桌上。那时候家里是不开灯的,人们会在长桌上摆两只红蜡烛,点燃以后再每人拿三支香,把香的头部在蜡烛上烧成微微发红的模样,到院门口鞠三个躬,把香插在门前的土里就行了。</p><p> 记得上次门前祭拜时,我怀着兴奋又激动的心情,两手捏着三只香,在爸爸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将三支香插进土里。香顶端在冬风里缓缓飘出一缕青烟,为春节增添了不少烟火气息。</p><p> 贴春联,是过年极为重要的一个内容。一般这种事都是由家中的男人来。贴完春联,人们往往还要贴年画。既求个平安,又有好寓意。</p><p> 其实江西还有许多春节的风俗。正是这些多姿多彩的春节风俗,才造就了我们独特的地方色彩。</p> <p> 元宵节的习俗</p><p> 时一畅</p><p>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如果说除夕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敲响了年头,那么元宵就以绚丽多姿的满街灯火渲染了年尾。</p><p> 元宵之夜沉淀了太多传奇故事的序章。琉璃花灯下,甄英莲坠入坎坷的命运;参差美影中,王子服倾心笑靥如花的婴宁;女扮男装的太平公主慌乱中揭开一个昆仑奴面具,遇见“陌上公子人如玉”;痴迷金石的赵明诚,在相国寺前结识十八岁的李清照。</p><p>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摇曳的烛光,交错的灯影,车如流水,马如龙,痴情人在“泪湿青山”,有缘人在“蓦然回首”。古人于最深的夜,最圆的月,以灯火为介,创造璀璨白昼,而今人,仍然在绚丽的花灯里拼凑出曾经纯真的美好。</p><p> 虽然现在灯火通明,但依旧无法阻止我们赏灯的热情。在一片片黄色、橙色、红色的华灯中,恍惚间我好像也体会到了元宵的璀璨、绚烂、诗意、深情、辉煌。</p><p> 每一个传统节日都少不了一种专属的传统美食,在宁波这边,我们是包汤圆吃。把糯米粉中加入水和面,搓成指甲盖大小的圆球,与白糖和棉花一起糊糊涂涂煮成一锅,不一会儿便香飘四溢,软弱甜腻。“香泽糯米做汤圆,沸水漂银富贵咸。入口绵甜滑润爽,阖家欢乐醉天年。”汤圆,你包进的不只是馅料,还有对团圆的美好祝愿。</p><p> 回过神来,元宵已接近了尾声,春节的喜庆渐渐隐没,但大家还在说笑,永不停歇……</p> <p> 元宵节的风俗</p><p> 胡蝶</p><p> 每年元宵节,家里都会吃汤圆,甜甜的,腻腻的。</p><p> 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明州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黑芝麻、猪油做馅,加入少许白糖,外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因为这种糯米汤圆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一开始它叫“浮元子”,后来才渐渐改叫汤圆。而汤圆象征着合家团圆、合家幸福,是元宵节的必备美食。以前,每年吃汤圆,妈妈都要提起明州,也就是现浙江省宁波市,因为宁波便是我的家乡。</p><p> 之前,每年元宵我们家都会去超市买袋装的汤圆,下锅煮熟就能吃,十分方便。但这次,我们决定在家自己做汤圆吃。汤圆有许多种馅,但我只吃过一种——芝麻馅的,所以今年,我们打算换一种馅试试。先上网查了查,网上说得很详细,糯米粉200克,花生仁200克,核桃30克,白芝麻100克,外加适量的红糖和猪油。但在我这里,这些配料就加得很粗糙了,反正不管什么东西,我都抓一把。先将花生仁和核桃仁放到锅中,大火炒两分钟,切细。我一手拿锅铲在锅里胡乱翻弄,一手拿锅盖挡在脸前,嘴里还不住抱怨:“不会毁容吧?这东西太危险了。”但其实,油根本没溅出来。至于将炒好的东西切细,对我来说就是一菜刀的事。我用菜刀在案板上用力一拍,“啪”一声巨响,炒好的东西都碎了,我还不忘在心底偷偷地夸自己一下“very good!”干完这些,就要来炒白芝麻了。我抓起一把白芝麻放入锅中。锅和白芝麻碰撞的声音甚是好听,清脆响亮,像是在弹奏一首短暂而美妙的歌曲。之后,再把所有东西和在一起翻炒,加入红糖和猪油,馅就做好了。最后,我们用糯米粉将馅包裹,做成圆圆的汤团。</p><p> 他们一个接一个跳入锅中,在锅里游泳,时不时相互碰撞一下又迅速分开。盖上锅盖煮一会儿,再次打开时,他们已经在水面上跳舞了,随着水的沸腾,翻滚着,游玩着。当我闻着香味就已经让我垂涎三尺了,更何况是大碗大碗地盛,一勺一勺地往嘴里塞呢!</p><p> 元宵吃汤圆,团团圆圆,还真是美好的祝福呢!</p> <p> 元 宵 节</p><p> 梁嘉颖</p><p>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街上热闹极了,人们都想出来看一看花灯。在老家,花灯都是用纸糊的,里面放根蜡烛,再用小棒儿提着。虽然普通,但在人手中还是有一种美感。而大榭的灯就不一样了,虽然也是纸做的,可是在那纸上,还画上了精美绝伦的图案,极为好看!里面的用来发光的东西也并不是蜡烛,换成了小小的电灯泡,散发出的光更为柔和,也没有蜡烛的烟熏味儿。</p><p> 元宵节当然要去看花灯,猜灯谜了。我就参加了图书馆举办的小型猜灯谜会。</p><p> 那天晚上,图书馆一楼聚了好多人,大部分都是小孩子。他们两三个凑在一起,讨论等会儿要去猜哪个灯的谜语,还有的则蹦蹦跳跳地拿着猜谜语得来的灯回家。排了好久的队,终于可以猜灯谜了。我选了一盏颜色是淡黄色的,上面还印了一朵可爱的小粉花的灯。走过去一看,灯下面的纸上写着“广场有两人坐在土上。”打一字。我赶紧开动脑子仔细想谜底是什么,因为只有一分钟的思考时间,时间到了就得交上去。一秒,两秒,三秒......一分钟,时间偷偷地从我身边溜走。很快,就只剩下二十秒的时间。我内心真是着急得不得了,但我告诉自己要冷静,灯谜就是这样,越冷静越能解出来,还要有一定的灵感。于是,我开始在谜题里找关键线索。就在最后的四秒钟时间里,我想出了,这是“座”字!我欣喜若狂,赶紧将答案写在纸上,交给裁判。不一会儿,我的答案就被判为正确,我也如愿以偿地得到了那盏可爱的花灯。</p><p> 当然,元宵节不止要猜灯谜,赏花灯,还要吃汤圆。</p><p> 不过,在老家,我们一般吃的可不是汤圆,而是红糖或者白糖馅儿的饺子。住到了大榭,我们依旧还是保留着这个习俗。</p><p>糖馅的饺子煮好后,不像汤圆那样,圆滚滚的地十分可爱,而是和普通饺子没什么两样。不过当你大口大口地吃时,那味道,甜甜的,却不是非常腻。我吃了一个又想吃一个,特别有食欲。不一会儿,一盘饺子就被我消灭了。</p><p> 元宵节还要放鞭炮,寓意喜庆和对新的一年的期待,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习俗吧。</p><p> 在过元宵节的过程中,我知道了许多老家独有的、特别的习俗。</p> <p> 家乡的清明节</p><p> 钟紫悦</p><p> 家乡的清明节除了上坟祭祖外,还有一个习俗,那便是做艾饼、吃艾饼。</p><p> 清明节的清晨来到山林,天空犹如一块蓝宝石,温暖的阳光透过密密匝匝的树叶跌入地面,投下斑驳的树影,空气之中弥漫着山林中特有的香味。山上碧绿的艾叶一丛丛、一片片地簇拥着。我和妈妈拿着袋子,在山上细细挑选。我闻着艾叶的清香,不禁心情舒畅。</p><p> 采好了艾叶,妈妈和我开始分工。妈妈先把艾叶顶部的嫩叶取下,交给我。我把它们放在清水中细细洗净。然后妈妈用碱水将其煮熟,细细捣成泥状,把艾叶泥、糯米粉搅拌均匀,和成面团。接着,妈妈教我把墨绿色的面团揉成饼状,放上美味的馅。馅有各种各样,如豆沙馅、蛋黄馅、肉松馅,然而最具特色的就是咸菜鸡蛋肉丝馅了。放好馅后,将饼封上口,在锅中垫上粽叶,小心翼翼地将艾饼放在粽叶上,盖上锅盖…… </p><p> 我和妈妈的脸上、额头上布满了汗珠,手上因揉过艾叶面团而沾染着艾草淡雅而又苦涩的香味。</p><p> 十余分钟后,艾草的清香从锅中散发出来。打开锅盖,墨绿色的艾饼便呈现在我的眼前。我迫不及待地捧着墨绿色的艾饼,像捧着珍宝似的,轻轻咬上一口,只觉得一般甜意肆意淌过舌尖。嫩嫩的艾饼添上别样的馅,别有一番滋味。</p><p> 悠悠艾叶香飘然。这便是我们家乡清明节的习俗之一——做艾饼、吃艾饼。</p> <p> 清 明 节</p><p> 吴嘉琪</p><p>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阳春三月,清明节的前奏就已经开始奏响……</p><p> 生机勃勃的三月,大山上的一种美味已经开始发芽……我和奶奶一起上山采集一种叫艾青的植物,做清明要用的食物——青麻糍。听奶奶说,清明节做青麻糍还有一个很特别的来历呢!清明节做青麻糍是为了来祭祖扫墓。过去,清明祭扫太公坟时有分麻糕的习惯。轮到作祭祖的必须预先做好准备,待祭扫完,在坟坛前当场按人分麻糍。艾青,则是我们当地用来做麻糍的材料。那清明节不是在四月吗,为什么要三月份来采艾青呢?天真的我又冒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奶奶笑着回答道:“那是因为三月的艾青刚刚长出来了,口感清新;而四月份的艾青有点老了,口感欠佳。”</p><p> 不过说实话,山上的艾青还真多!有好几株长在悬崖峭壁上,让人有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感觉。</p><p> 做青麻糍看上去简单,做起来却十分复杂。首先,要把艾青用沸水焯一遍,等到第二天才可以使用。第二天一起床,我便急匆匆地跑到厨房。哇,艾青脱去了原本草绿色的外衣,换上了深绿色的大衣,让人感觉一下子成熟了不少。奶奶把艾青切细,剁碎,然后把他放进蒸了好久的糯米中去。</p><p> 我静静地蹲在电饭煲前面,看着一缕一缕升起的白烟,不禁浮想联翩。里面的糯米是什么样子的呢?应该已经和艾青融为一体了吧!那又是什么颜色的呢?好香呀,好想打开来看看呀!</p><p> 好啦好啦!呀,我一打开电饭煲,一股清香迎面扑来。仔细一闻,原来是艾青的清香。我把头伸进锅中一探,一锅色如翡翠的糯米饭映入眼帘。 奶奶把它放在铺满松花粉的桌子上,从手中抽出擀面杖,在青团上面滚动。我在一旁跃跃欲试地看着,也想给青团做一做“按摩”。我撸起袖子,接过奶奶手中的擀面杖,一副来时汹汹的样子。在我的努力“奋斗”之下,青团终于被我擀成了一张“大饼”。奶奶拿起菜刀,把它切成一块一块的。</p><p> 青麻糍终于在我和奶奶的共同努力之下成形了。看着一块一块的青麻糍,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p><p> 从采青到焖饭,从擀面到成型。这一步步看似简单但又缺一不可的工序,包含着每一位制作者的心血与情谊。</p><p>&nbsp;&nbsp;&nbsp;&nbsp; </p> <p> 赛 龙 舟</p><p> 周昕怡</p><p> “包粽子,举国欢宴聚亲友;赛龙舟,把酒吟诗慰圣贤”。我们家乡有许多好玩的风俗,比如:舞龙、逛庙会……我最喜欢的非端午节赛龙舟莫属了。</p><p>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个习俗。相传是楚国大夫屈原因为遭受到了奸臣的排挤,被发配到汨罗江旁,最后在五月初五,抱着石头跳入汨罗江中。人们为了让他的身体不被鱼吃掉,就在每年五月初五,赛龙舟驱赶鱼群。</p><p> 每年的端午节中午,河堤上围满了观战的人。我跟着爸爸妈妈也来凑热闹,一眼就看到了远处河中那一条条龙。龙舟上的队员们个个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周围的彩球仿佛都被这气氛感染了,都在那疯狂地摇摆着。</p><p> 随着一声枪响,龙舟都犹如离弦的箭一般急驰。两岸的呐喊声此起彼伏……鼓手们坐在龙头上,十分有节奏地敲打着,一声接着一声,一声比一声更有力。</p><p> 运动员们也不甘落后,奋力地划着,力争上游。他们的衣服已经湿透了,也不知道是被溅起的水还是汗水浸湿的,但他们依旧在奋力地划着,毫不分神。真可谓是“龙腾虎跃,雷霆万钧,无与伦比,万众一心”啊!我看得目瞪口呆,大气不敢出。</p><p> 当比赛进行到三分之二时,运动员们已经精疲力尽了,但他们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反而更努力地划着。他们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之中,像一个个勇士奋力地向终点划去。</p><p> 赛龙舟中,运动员们展示出的这种精神风貌,让我尤感钦佩,也让我懂得了“人心齐,泰山移”的道理。</p> <p> 端 午 节</p><p> 孙哲峰</p><p> “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吃天……”每当唱起这首童年时的歌谣时,我就会想起家乡的端午节来。</p><p> 每年端午节来临时,妈妈就会去市场上买几片艾草。 回来后就把艾草插在门上,据说会有镇邪避灾的特点。闻一闻艾草那清香的气味,顿时令我们感到神清气爽。妈妈还会用艾草、石榴叶、枙子花等合成五味草来给我们煮蛋吃;还会买上几个用五彩线编成的袋子,用来装煮好的蛋,一一分给我们,让我们把它们吃掉,否则凉了就不好吃了。那蛋的味道又香又甜,光闻味道就令我们“口水直流三千尺”了,更不用说吃了,那是吃了一个再吃一个。</p><p> 在我的记忆中,端午节除了可以吃上香喷喷的蛋以外,还有那美味可口,令人记忆犹新的粽子。</p><p> 端午节那天,妈妈总会买来一些猪肉、糯米、粽叶、绳子等,还有一些调味料。只见妈妈把粽叶拿起,用剪刀把粽叶的根剪掉放在一旁,又把水煮开,把粽叶放进去煮了个三到五分钟后又捞了上来。又把糯米从水中捞起来、控干,稍微放一会儿,这时候米吃进去了一点水,再放上酱、盐,酱油多放一些。妈妈又把猪肉皮用刀割去,再把瘦肥肉分开,切成方块,每块大约有三四厘米,再往上面倒了一点儿料酒、酱油,还往上面撒了一点糖和鸡精。这些忙完后,妈妈又去弄一些枣子、鸡蛋……好包一些其他粽子。等一切都忙完了就开始包粽子了。只见妈妈往糯米里面放了点馅儿,就用粽皮包上,再用绳子缠上,就这样包里一个又一个。最后用小火煮二三个小时就可以吃啦。嗯!味道真是鲜美,让人吃了还想吃……</p><p> 还有那更为热闹的“赛龙舟”。人们早早地围在岸边,锣鼓震天,鞭炮齐响,数支龙舟整装出发。只见选手们齐心协力地划着,奋力争先,船头上彩旗随风飘扬。这一刻,锣鼓声、鞭炮声、呐喊声……震耳欲聋。</p><p> 端午节真是一个热闹的节日啊!</p> <p> 苗族舞蹈</p><p> 吴丽娜</p><p>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成为中国最亮的一抹色彩。我的家乡--镇远县金堡乡秀地村,是一个苗族乡。</p><p> 一谈到苗族,很多人一定会先想到苗族的舞蹈。苗族舞一般在重要节日跳。大家围成一圈,男的拍手鼓,女的手拉手,向前向后摇动,腿也随歌摆动。这时,大家吃的吃,笑的笑,说的说,好不热闹!每当此时,我也会跟着打起拍子,享受这和谐、美好和浓浓的民族味儿。</p><p> 当然,跳不一样的舞,还要穿不一样的衣服。苗服一般都是黑色打底,上面绣得五颜六色。头饰是银的,摇起来叮呤叮呤地响。项圈也是银的,长得很像婴儿的围兜,上面还会有小银花。鞋子是布鞋,上面和苗服一样,被绣得五颜六色。</p><p> 歌,也是当地的山歌。这个山歌需要用方言唱,而且时快时慢,全凭你的心情。有时结尾还要拖一拖,才有那种韵味。这歌是跳舞的人边跳边唱,打手鼓的只用伴奏。</p><p> 你以为苗族就只有这些风俗吗?不不不,苗族可是有很多精彩又好玩的特色,如斗牛、踩山花节、酿酒等。欢迎你也来感受一下哦!</p>

汤圆

年夜饭

元宝

艾青

家乡

元宵节

我们

妈妈

艾饼

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