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作者翁照谷</b></h1> <h1><b>愚园路是上海西部一条雅致的小马路。它东从常德路起,西到中山公园,全长2.7公里。街道两边密密匝匝的行道树,把愚园路扮成了一条幽静的绿色走廊。在这条走廊的两边分布着一条条大大小小的弄堂,它们大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陆续建起。有新式里弄,有连排洋房,有独幢花园别墅,也有小型公寓。这些房子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许多中外名人曾经居住在其中,也有许多震惊中外事件在这些房子里发生。</b></h1> <h1><b>愚园路和乌鲁木齐北路、北京西路在这里形成一个五叉路口。原本这里只是愚园路和乌鲁木齐北路成十字相交,1990年代初市政道路建设,把正对北京西路的一处部队营地(据说该营地用房是盛宣怀的产业)拆除辟路,这样从愚园路不必绕道静安寺,可由此直通北京西路。乌鲁木齐北路在此向北可通到万航渡路。因为在觉民小学上小学,我每天都要经过这段路。从记事起这段路就是乌北菜场。乌北菜场由最初用大油布伞挡风遮雨的个体菜摊,到连棚连摊的合作经营,再到整个菜场覆盖天棚的国营菜场,见证了解放后经济业态的变迁。如今这段乌鲁木齐北路己改造成了成休闲街,路的两旁栁树婆娑,坐在路边的长凳上,透过市西中学操场和懿徳公寓的花园,给人舒心怡情的感觉。只可惜如今交通拥挤,这条曾经安静过的小路,又热闹起来,成了愚园路连接万航渡路的交通要道。</b></h1> <h1><b>愚园路乌鲁木齐北路口,红色建筑是救火会</b></h1> <h1><b>救火会座落在愚园路乌鲁木齐北路口的西北侧。它是座按西方国家救火会式样建起的建筑。有瞭望塔、有正对大门的车库、有消防员的值班宿舍、有警报控制室。救火会的墙面用水泥做成横块状,看上去很坚固。可惜的是如今救火会已被改造得面目全非,不仅由原来的三层加层到了七层,还几乎把它标志性的瞭望塔淹没,大楼还住进了许多居民,从整体上破坏了救火会的外观(上海现在只剩武进路上的救火会建筑基本保留原貌)。印象很深的是,儿时碰巧遇到警报声大作,消防员们从二楼的值班宿舍顺着两根磨得发亮的铜杆滑下,套上预先整理好的衣裤和长统靴,登上救火车,呼啸地冲出大门。整个过程前后只不过二、三分钟。而如果半夜三更出警的话,凄厉的警笛会把我们从梦中惊醒,此时心头紧缩,即使钻在暖和的被服内,也会感到一阵寒意。</b></h1> <h1><b>愚园路局部区域老地图</b></h1> <h1><b>愚园路361弄是"愚谷邨"。愚谷邨这一名称是取自于"大智若愚"和"虚怀若谷"中的"愚"和"谷"两字,"邨"是村的异体字,含有"城市里的乡村"之意。愚谷邨是华成烟草公司老板陈楚湘于1934年投资建造,由建筑师杨润元和杨元房麟兄弟设计(兄弟俩住愚谷邨37号)。</b></h1> <h1><b>愚谷邨是愚园路上最大的条里弄,整条弄堂共有一百二十个门牌,可从愚园路大门直通南京西路。著名国画家应野平住在39号二楼朝南并列两间房内(应野平原住68号一楼和二楼,晚年考虑到上下楼梯不便,和39号二楼的住户对调房子)。</b></h1> <h1><b>作家茹志鹃王安忆母女住在65号二楼。其实茹志鹃一家原住在淮海路669弄,文革中期他们家和工人作家唐克新換房才搬到愚谷邨。</b></h1> <h1><b>旅美画家徐纯中是我们小时候的玩伴。还在上小学时,就知道他酷爱画画,每天他妈妈买菜回家,把篮中的菜往桌上一倒,便成了他的写生素材。徐纯中是在市少年宫受的启蒙绘画教育,文革中因为和陈逸飞合作画了歌颂"金训华事迹"的宣传画,受到当时国家领导人的青睐。</b></h1> <h1><b>1969年,时年23岁的徐纯中和他的好友陈逸飞一起创作了《毛主席的红卫兵向革命青年的榜样金训华学习》宣传画,从此享誉大江南北</b></h1><h1><b>文革后徐纯中在中央美院深造,后去日本留学,回国后任复旦大学文博院院长,以后他又去美国发展,取得了美国国家荣誉。</b></h1> <h1><b>住在12号的孙廷芳是位医药专家,在他主持下研制了数十种生化药品,填补了国家的空白。自1964年起孙廷芳多次当全国政协常委或全国人大常委。</b></h1> <h1><b>严晓海是我们的同龄人,他从黑龙江农场回沪上大学,后又成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八十年代末他去美国留学,并在海洋遥感技术方面做出杰出贡献,1994年他被授于美国总统学者奖。</b></h1><h1><b>此外愚谷邨的住户中还有不少专门人才,正因为有如此多的杰出人士曾在愚谷邨住过,所以愚谷邨成为享誉名声的一条弄堂。</b></h1> <h1><b>愚园路395弄是"湧泉坊"。湧泉坊弄口挂着一块"上海文物保护建筑"的铭牌。在沪上享有这一荣誉的弄堂房子是不多的,在愚园路仅湧泉坊一处。</b></h1> <h1><b>右侧第一人为陈楚湘</b></h1> <h1><b>湧泉坊也是陈楚湘的产业。当年陈楚湘的华成烟草公司最兴旺时有三、四千工人,他靠"美丽"和"金鼠"两个牌子的香烟发财后,置办了愚谷邨和湧泉坊两处地产。</b></h1> <h1><b>湧泉坊总共有十六幢房子。它们主要是给陈楚湘的子女和他的高管或合伙人居住。我知道17号住户是为陈楚湘印刷香烟壳子的赵姓老板。16号是陈的儿子居住。陈楚湘自己住弄底24号。24号是幢带大花园的四层欧式建筑。耐火砖贴面,圆拱门窗配以绞纹柱,劵齿装饰,圆筒瓦缓坡屋面,典型的西班牙建筑风格。解放初陈楚湘把24号捐献给国家,自己住到18号。24号以后一直是部队家属用房。</b></h1> <h1><b>小时候我常会和小伙伴溜进24号花园里嬉戏。或是在水塘中撩金鱼,或是爬到树上捉知了。1958年大炼钢铁时,花园里搭起了土高炉,昼夜不停地炼钢铁。我还親眼看见花园中支起一个槽,里面竟盛着人粪,说是准备喂猪。这一切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直到1970年我到安徽农村插队落户,亲眼目睹当地农民用大粪喂猪,才相信人粪还有这一功能。湧泉原是一条相对封闭的弄堂。站在弄堂深处向外看,三个券门,高高的过街楼,宽阔的大弄堂,整个小区像个城堡。难怪常有美术学院的学生(估计是不远处上海戏剧学院美术系学生)来此画写生。1958年兴办城市人民公社,愚谷邨和湧泉坊打通,因为有近路可穿,来往方便,这条通道几乎成了人流熙攘的小马路。平时在弄堂里常可见陈楚湘的儿子骑着自行车来住。1960年代初的某一天,听说陈的儿子被捉进去了,罪名是在家里开黑灯舞会。小时候的玩伴杨炳胜(曾是普陀区小学英语教研员)至今仍住在湧泉坊15号,因工作关系我曾多次去他家。</b></h1> <h1><b>正对湧泉坊弄堂大门的是市西中学。市西中学原是从虹口美租界密勒路搬迁来的尤来旬学校,它是尤来旬女士创办,专门收留那些在上海失去父母的欧亚混血儿童。因为尤来旬女士收到英国人汉壁礼爵士的大笔捐款,学校得以扩大改善,在沪西今市西中学的地方盖起了气派的校舍,故改名为"汉璧礼蒙学堂"。学校扩大后男女分校,分别成立汉璧礼男童公学和汉壁礼女童公学。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租界,他们以军事管制的名义控制侨民。1943年1月20日日军强征汉璧礼学校为集中集,关押在沪西侨。据说从不远处乌鲁木齐北路上的懿德公寓,可以看见集中营里日军监管外国人,强迫他们做苦力的情况。</b></h1> <h1><b>胜利后国民政府收回租界,在上海的外国人陆续回国,这样为侨民子女设立的学校已无必要,于是在1946年8月改称"上海市立市西中学",任命从美国回国的博士赵传家当了该校校长。赵传家是上海以留美博士身份当中学校长的第一人。</b></h1> <h1><b>市西中学图片集锦</b></h1> <h1><b>紧邻市西中学的460号是"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第一师范的校址是原汉璧礼女童学校和西童公学女校合并后,于1943年搬迁到这里的"公立暨汉璧礼侨童女校"校址。如今修葺一新的404号和460号两处漂亮气派的校舍,在愚园路上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b></h1> <h1><b>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图片集锦</b></h1> <h1><b>第一师范的学生来自全市各区县,他们都必须住读,马路对面的435号大门内的连排屋便是他们的宿舍。如今这里己改造成了咖啡馆休闲中心,而沿马路的宿舍成了商铺。</b></h1> <h1><b>愚园路419弄大弄堂</b></h1> <h1><b>419弄没有弄名,当初只知道它是犹太人的房子,后来才知道是沙逊的产业。419弄弄堂不大,加上沿马路的只有十幢独立带花园的小洋房。记得当年在静谧的愚园路上,419弄是少有的柏油舖地,竹篱笆当围墙,弄口畅开的弄堂,置身其中颇有些田园风光的感觉。沿马路411号那幢楼是妇科专家王淑贞的住所。</b></h1> <h1><b>王淑贞和林巧稚是我国南北两个妇科泰斗,她是上海红房子妇产科医院的创始人。文革中王淑贞倍受凌辱,罚做劳役,更甚者造反派竟给她套上木制马桶接受批斗。</b></h1> <h1><b>郭棣活(1904—1986),曾任民建上海市委常委</b></h1><h3></h3> <h1><h1><b>弄内12号是永安纺织创始人郭棣活的寓所。解放后郭棣活全力支援国家建设,1955年任上海工商业联合会副主任,1958年被调到广东任副省长。</b></h1><h1><b>我小学同学过纪扬、费铭谅住在这条弄堂。文革期间费铭谅和我一样是待业青年,面临上山下乡。但在动员下乡的高潮时刻,他却神秘地被批准去了香港。</b></h1></h1> <h1><b>457弄是源生牧场。你可能会奇怪在雅致的愚园路怎么会有牧场。其实早在愚园路修通之前实业家李子实于1879年已在此办起了中国最早的奶牧场 。李子实的儿子李伯龙子承父业接办奶牧场,但他的心思却不在奶牛上。从1920年代起李伯龙就开始从事进步文化事业,出版大型刊物《剧场艺术》。建国后李伯龙专门从事电影工作,任上海电影工作者协会秘书长,他还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457弄进口处是幢大房子,三开间三层楼。据说李家子女很多,住房虽大但住得并不宽畅。文革期间住在湧泉坊17号的陈楚湘被北京红卫兵赶出,强迁到这里和李伯龙合住。大房子的东侧有条夹弄直通后面的牛奶棚,小时候我们会和小伙伴溜进来看牛。几十只奶牛分在两边吃着草,如果碰巧还能看到工人在挤奶。牛奶棚早已拆掉了,原地造起了两幢新公房。从新公房的占地可以想像当年的牛奶棚否真不小。</b></h1> <h1><b>愚园路469号是个神秘的院落。我记事时这里人民沪剧团的住地,后来知道这里原来是孔祥熙的房子。其实孔祥熙在上海有多处房子,如多伦路250号、虹桥路2260号、东平路7号和永嘉路387号。愚园路469号是孔祥熙早年在上海的住所,据说他和宋蔼龄结婚就在此地。五十年代后期的某一天,里弄居委会借人民沪剧团开会,我陪母亲参加会议。</b></h1> <h1><b>走进469号大门,迎面是一幢白色的小楼,简洁现代,透露出主人的殷实和洋派的气质。会议是在沪剧团的排练厅开的,实际这里是洋楼的客厅。从一排弧形的窗户望去,花园里绿草茵茵,树木扶疏,给人以恬静的感觉,这是几十年前留下的印象了。据知469号现已成为某个集团公司的俱乐部,真不知里面的房子是否被改造。如果保留原状,倒是留下孔祥熙在上海的生活规迹。</b></h1> <h1><b>469号对马路是愚园路470弄贤邻别墅。贤邻别墅只有七幢房子,虽然房子不多,但因为是纵向单侧排列,所以弄堂显得较深。贤邻别墅的房子属于中西合壁式,体量较大,现在这些房子都成了杂居户,想当年一家一户住在贤邻别墅会是何等的气派。我小学同学盛声逵住在贤邻别墅弄底的一幢房子里,他家住偏间,窗户正对隔壁第一师范的共青游泳池。每到夏天从窗口望去,泳池内人头挤挤。三年困难时期游泳池里养起了小球藻(一种据说能提供蛋白质的菌类,以弥补当时严重的营养不足),因此整个水面呈绛红色。记得我们到盛声逵家玩,他把家中骨柄的西餐具当做不值钱的玩具送给我们,现在想来他家在当年决非等闲之辈。记得初中毕业后盛同学没有考上高中,大约十五、六岁就去了新疆,以后耳闻他的处境很困难。计划经济时代,纺织局的线带公司在賢邻别墅的一幢楼内。</b></h1> <h1><b>贤邻别墅隔壁的488弄叫"兰畹",弄堂取名很雅致,房子也很滑亮,平顶屋面,淡黄的墙面配以桔黄色块,二楼屋角有带弧形的屋角阳台,看上去是现代风格别墅。从安装在大门口的信箱可知,每一幢楼里大约要有十来户住家,可以想像房屋内的情况。紧邻兰畹的500号是幢中西合璧的大宅院,文革期间这里办起了一所叫"愚园中学"的学校。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好端端的市西中学就在邻近,这里为何又办了所几乎没有操场的愚园中学。当时学生都是划片上学,愚谷邨正对着市西中学,愚谷邨的孩子无可厚非应上市西,结果冒出个愚园中学,他们都被活生生地送到了到了愚园中学。但那时不管是"市西"还是"愚园"都是一样地无学可上,他们这批人只是名义上的中学生。</b></h1> <h1><b>520弄也是条洋房式里弄,奇怪的是520弄跨弄口有一拱形金属铭牌,上书"四明体育弄"。我知道距此向西百米开外是"四明别墅",从没听说过520弄叫"四明村"。据说冠以"体育"是因为这条弄堂的体育活动曾经开展得红红火火。如今520弄内停满了汽车,原来辟为运动场地的跑道都成了摆设。</b></h1> <h1><b>弄口有块铭牌,告诉路人弄内27号是著名版画家、连环画家、人物画家顾炳鑫的家。</b></h1> <h1><b>532弄弄堂口是一个凯旋门式的建筑,建筑顶部是"桞林别業"四个楷书大字。进大门一条大弄堂直通弄底住宅区,这里散落着十来幢带花园的宅子。其中51号曾是日伪时期日本人办的一个舞厅,叫"甜甜斯俱乐部"。当时虽有静安寺的百乐门舞厅,但在此开办的甜甜斯俱乐部只供日本人专用。弄内54号曾经是一所"工读"学校(专门接收有不良行为学生的学校,对他们边教育边劳作边学习)。以后工读学校撤消,在此办了一个普通中学,取名"青锋中学"。</b></h1> <h1><b>青锋中学图片集锦</b></h1> <h1><b>这是因为当年毛泽东在回复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学生的信中,号召青年学生争做"青年先锋",以此取名"青锋"。</b></h1> <h1><b>576弄是四明别墅。四明别墅是四明银行(老板是上海闻人虞洽卿)的产业,建于1933年。</b></h1> <h1><b>四明公所董事会合影</b></h1> <h1><b>四明银行在上海有很多地产,如四明村、四明里、福明村等等,四明别墅是其中房屋质量最好,环境最佳的一处。该弄堂是单边排列,大弄堂在东侧,西边小弄堂共有40个门牌号。房型有双开间或单开间。但不论是单开间还是双开间,每层楼都有带浴缸的大卫生间。这一设计为以后一幢房子住上多户人家带来了方便。</b></h1> <h1><b>黎锦晖和女儿黎明晖</b></h1> <h3></h3><h1><b>解放初中国流行歌曲之王黎锦晖(也是明月歌舞团的创办人)从愚谷邨搬来和女儿黎明晖同住46号。日伪时期弄堂里的61号和63号是为日本人服务的妓院。几年前有朋友向我推荐了一本叫《四明别墅对照记》的书。</b></h1> <h1><b>《四明别墅对照记》</b></h1> <h1><b>作者张伟群是四明别墅的老往户,他通过收集大量资料,甚至户籍信息,加上深入到原住户家庭,得到邻居的充分信任和配合,不仅把各自家庭的变化告诉作者,还提供了很多照片。写出了四明别墅住户的变迁史。全书大约四、五十万字,作者至止以求的精神实在令人佩服。一部《四明別墅对照记》演义出了如此丰富的人生百态和社会变迁。弄堂口的一个普通的看门人,竟是国民党中央军乐团的演奏员,至于洋行买办、公司经理、董事长、开业医生、大学教授的家庭在四明别墅的居民中比比皆是。由此可以看出一条普通的弄堂真可谓是藏龙卧虎之地。</b></h1> <h1><b>计算机研究所</b></h1> <h1><b>紧挨四明别墅的是计算机研究所。其实这里原先是"孙家花园",它是四明银行总经理兼董事长孙衡甫的私家住宅。几万平方米的大花园里有两幢欧式豪宅,花园内靠近四明别墅的西北侧还有一个网球场。据说孙衡甫夫妇的墓也在花园里,文革时被红卫兵暴尸。文革后孙家花园先是开办了长江仪器厂,之后在此成立了计算机研究所。</b></h1> <h1><b>愚园路608弄文元坊</b></h1> <h1><b>608弄是文元坊(小时候叫惯608弄,很少讲文元坊),在弄堂口你可以看到一块铭牌,连环画大家华三川住在文元坊81号。文元坊分前后两部分。靠愚园路一头是花园洋房,走在大弄堂,两边是一幢幢花园洋房。据知电影演员梁波罗和他父母就住在这里67号三楼。走到大弄堂尽头是一片新式里弄。这里的小弄堂是我们常見的三楼三下的并排新式里弄房子。和我一起在安徽揷队落户,后又一起在宿县文工团工作的卲蓓莉就住在这条弄堂里。多年前我和张怀庆(同是宿县文工团同事)一起去卲蓓莉家。听她妈妈说邵蓓莉刚从美国一所音乐学校研究生毕业,打算到香港求职,之后就再也没有邵的消息。因为和邵蓓莉在艰苦岁月中有过好几年的共同经历,现在年龄大了,很希望能见到她。向她问个好,更主要的是和她一起说说曾经的往事,以及现在的情况。</b></h1> <h1><b>愚园路483弄愚园坊</b></h1> <h1><b>愚园路483弄是愚园坊,我小学同学应德明(近日见到曾经的朋友,告诉我应德明己因病去世)和陆孝明(大概小学五年级时去了香港)都住在这条弄堂。愚园坊的房子是中式风格的新式里弄,从外观上看有厚重感。上海的里弄房子一般都是二、三层楼,最多有个假四层,印象中愚园坊也都是三层楼房,奇怪的是现在成了四层。近日见到的昔日的朋友,他告诉我,1996年愚园坊整条弄堂大修时,在原来三层楼的基础上又加了一层,这样就成了四层。因为修房大动干戈,整条弄堂的居民,由国家补贴临时搬到外面居住长达半年多。</b></h1> <h1><b>民国元老邓演达</b></h1> <h1><b>愚园坊12号是民国元老邓演达的故居。邓演达不满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四·一二政变后,邓演达成立第三党"农工民主党",因此招蒋记恨。1928年邓演达在愚园坊12号被捕,不久被杀害于南京。我知道邓演达死后安葬在南京灵谷寺的后山,和民国元老谭元闿的墓莹相邻。愚园坊大门的西侧一邻街房子曾是城市人民公社的食堂。1960年代初城市人民公社己不复存在,而这个食堂一直经营到文革,为当时的双职工家庭带来不少方便。</b></h1> <h1><b>愚园路523弄、541弄顺和村</b></h1> <h1><b>523弄5号是幢老宅子,在它的门口有一块"东方经济图书馆"的铭牌。抗战胜利后原军统人员邓葆光奉命将从日本人及汉奸那里缴获的数十万册经济方面的图书和档案存放于此,并于1947年7月成立东方经济图书馆,邓葆光任馆长。解放后这批图书资料回归人民政府,1950年9月邓葆光从香港返回大陆。1955年邓被指控投诚不力,判刑去徐州煤矿劳改。1980年邓获平反,后任全国政协委员。</b></h1> <h1><b>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东方经济图书馆董事会成立大会合影</b></h1> <h1><b>541弄是顺和村。顺和村分两部分,走进弄堂可见前后两幢六层新公房,这是上海戏剧学院的教工宿舍。我小学同学金之琳的父亲是上戏老师,好像他的家就在这里。再走几步到弄底便别有洞天。眼前是一排精致的两层楼的连体房,每户门口有一对爱奥尼亚柱子(柱头呈涡圈状),艺术的铸铁窗栏,扁平的牛腿,窗用线框装饰,浅黄色的墙面用灰色勾勒,加之绿化的衬托和弄底的安静,环境十分和谐。都说愚国路深处有幽景,和顺村弄底的这排房子印证了这一说法,有机会你也不妨去看看。</b></h1> <h1><b>愚园路579弄中实新村</b></h1> <h1><b>579弄是中国实业银行的产业,因此取名"中实新村"。中实新村是条漂亮的新式里弄,房子盖得很洋气,里面的住户大多是该行的高级职员。我学同学韩世辅的家在这里。我记得韩世辅大概是三年级转学到我们学校,这样的话她家可能不是中实新村的原住户。</b></h1> <h1><b>刘晓</b></h1> <h1><b>弄堂内44号是地下党刘晓的寓所。解放后刘晓前后曾任苏联和阿尔巴尼亚大使。文革后被选为全国政协常委,中顾委委员。中实新村弄堂口东西各有一幢别致的小型公寓,这是在愚园路上不多见的,实际上小公寓也起到提升了中实新村的品味效果。</b></h1> <h1><b>愚园路601号</b></h1> <h1><b>601号是幢独立的大洋房,房屋的原主人是汉奸银行家孙矅东(孙矅东的曾祖父是孙家鼐,孙家鼐是安徽寿县人,和翁同龢同为光绪皇帝的老师)。胜利后601号作为敌产被没收,交由国民政府的救济储运处使用,解放后成了电影局的宿舍。</b></h1> <h1><b>愚园路611弄和村</b></h1> <h1><b>愚园路641弄蝶村</b></h1> <h1><b>愚园路611弄"和村"和641弄"蝶村"虽都是洋房式里弄,但它们的建筑风格完全不同。和村是我们常见的红瓦、清水墙,带阳台的大洋房,而蝶村则是简单小巧的别墅。这两处房子大约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人把蝶村和电影皇后胡蝶联系了起来,说因为胡蝶曾住过641弄,所以641弄取名"蝶村"。如果这样的话,胡蝶应该在1933年以后住在蝶村,因为她当上电影皇后是在1933年。不远处镇宁路上的"渔光村"也有类似情况。渔光村建于1936年,当时正值电影"渔光曲"热映,房产业主便把建在镇宁路上的86弄、88弄和90弄三条弄堂取名"渔光村",以起到广告效果。实际上胡蝶在上海住过很多地方,其中时间最长的是四川北路1906弄的余庆坊,胡蝶在那里住了八年。</b></h1><h1><b>621弄是平安南里,平安南里是条老式弄堂,住房条件和环境都不好,可以说是愚园路上的下只角。如今老的平安南里已经完全拆除,原地建起了新公房。</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