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p>这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家访,也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感悟。</p><p> </p><p> </p><p><br></p><p>李泓霖同学是新转来的一个同学,从2月10日线上教学开始,他龙飞凤舞的“处方体”就刷新我对汉字的认识,我不知道汉字在他的笔下竟会变得那样诡异,从那堆荆棘丛中我竟然识别不出几个字来,真的有面对一篇甲骨文的感觉。我经常自我安慰:他爸是儿科医生,真是得了他爸的真传,估计小时候目染多了,便成今天这般狂放洒脱的范儿。他将来也许是要继承他爸的衣钵,当一位白衣天使了。除了书写让人跌破眼镜,他还对作业过敏,他爸说一提作业就全家人就要血压升高。还好他父母都是医生,我常想,换一般人家心脏骤停就完了。</p><p> </p><p><br></p><p>话虽这么说,玩笑归玩笑,可我心里真放不下这个小子,一是出于责任,二是出于工作上的“倔”劲,我把这个孩子当个一个堡垒来攻,我不相信就改变不了他!再说,他父母在防疫一线,没那么多时间管教孩子,我们老师得为他们分担更多。于是,我用尽了各种花样,怀柔之后用警告,甚至鼓动他爸使用武力。首先是各种提醒:作业提交里单独地提醒,微信群公开地提醒,善意地提醒,幽默地提醒,严厉地提醒,发微信给他爸提醒,终究没有把他给提“醒”,估计他一直装睡。接下来是各种聊天,私微他爸,私聊他妈,最后打电话给他。各种表扬、鼓励,我拿着高倍显微镜发现他的微小进步(其实那只是自我心理安慰,自欺欺人罢了),希望有一天他会臣服在我的排山倒海的鼓励中,可是他好像对表扬产生了“抗体”,我只好悻悻败下阵来,但我还是不服气,不认输,怎么能够就这样甘拜在一个毛孩子手中!</p><p><br></p><p><br></p><p>正在我一筹莫展、黔驴技穷之际,学校发出家访的号召。这个孩子首先被列入家访的名单中。</p><p><br></p><p><br></p><p>我和搭班的卡卡老师是中午去“拜见”这位大人物的,因为只有这个时候他父母才在家。</p><p><br></p><p><br></p><p>一见面,如他电话里给我人感觉一样,活泼,爱说话,但很散漫,一副无所谓,天塌下来砸不到他的感觉,但对老师没有敌意,很单纯的一个男孩。</p><p><br></p><p><br></p><p>各种寒暄之后,我们进入了正题。首先是书写,他乖乖拿出他的作业本来,他有点不好意思了,看来他也觉得自己的“处方体”拿不出手,而且他竟然愿意改变,这就好办了,我手把手告诉他横平竖直,不能跑到横线下面来,笔画多的字要相互退让......他似懂非懂,但也欣然接受。然后,没质问他为什么没做作业,我想这会让他比较难堪。为了不让他觉得新老师咄咄逼人,我小心翼翼地进入话题。我问他每天什么时候开始做作业,真是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他说下午四点半等他父母回来再做!这怎么做得赢,他父母也说是做不赢,所以到后面就乱做或不做。我知道这当然有他自己懒,故意拖拉的原因在里面。我也不好第一次见面就教训人,于是装胡涂:“原来是时间没安排好,从明天开始早点做。”但是总觉得这样的孩子没有什么东西约束他,可能当时答应,晚上就不交,我得寻找一个“杀手锏”。我问他,愿意来华美吗?他说愿意,因为有他熟悉的小伙伴。我窃喜:这下好了。我说,想来华美还要考试的,开学后考试不合格还是不能进,而且不做各作业更是不会收的。他信以为真,若有所思。</p><p><br></p><p><br></p><p>当天晚上阅读打卡了,作业也提交了,第二天,作业全做了,书写判若两人。我很是欣慰,虽然我知道这种孩子可能还会反复,但我有心理准备,“奉陪”他到底。</p><p><br></p><p><br></p><p>从这个孩子身上,我感慨良多:</p><p>1. 一百次的隔空喊话,不如一次实地走访。实地走访才能弄清事实,才能更好地联系感情,隔着屏幕,毕竟不如促膝交谈来得有温度。</p><p>2. 只要不把暂时落后的孩子往坏处想,每个孩子都是可以变好的,每颗种子都能发芽。</p><p>3. 其实所有的孩子都想考得好,都想受关注,都想受表扬,只是缺少恒心和毅力,缺少鼓励和认可,缺少一种把他往前推、往上举的力量。</p><p>4. 只要我们大人不轻言放弃,孩子绝对不会自我放弃,要相信孩子的世界永远是向上向善向美的,他们没有我们大人想得那么复杂。</p><p>5. 给孩子一个台阶下,也是为自己留一条退路。</p><p>6. 委婉一些,温和一些,很多时候孩子不是听不进你的话,是接受不了你说话的态度。</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