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新绛迎春花开地坑院 2020年3月7日 安新明

A

<p>地坑院,平陆多,三门峡也有两大处。前些年专门看过三门峡的。埋藏在鲜花丛中的确没见过…</p> <p>金英翠萼带春寒,黄色花中有几般。</p><p><br></p><p>恁君与向游人道,莫作蔓菁花眼看。</p><p><br></p><p> 一一白居易</p> <p>最近,我是看了稷山县摄影达人史云平先生的头条,才决定去新绛县参观迎春花开地坑院。</p> <p>(照片据网络)</p><p> 山西新绛县北侯村,67岁的刘春虎居住的地坑院,是其父亲在1952年建造的,迎春花是1953年种下的,与刘春虎同岁。每到春天,迎春花全部盛开,枝条垂下,花开满院,非常好看,还有一股清新的花香。同时这些花枝还能起到保护院子的作用。</p><p>文章属网摘。</p> <p><br></p><p><br></p><p>纤秾娇小。也解争春早。占得中央颜色好。装点枝枝新巧。</p><p><br></p><p>东皇初到江城。殷勤先去迎春。乞与黄金腰带,压持红紫纷纷。</p><p><br></p><p>宋 赵师侠</p><p><br></p> <p>走几十分钟就到了新绛汾南阳王镇北侯村口。</p> <p>我们的向导,中国农民书法家协会副会长尹老师。是绛州有名气的大文人。书法,绘画绝!提前联系了,为我们当向导。</p> <p>尹老师打电话,把在地里干活的刘先生(也是后稷文苑的文友)联系来。</p> <p>这个村很有历史。连文革中的宣传画和标语口号都保存的完好。</p> <p>多处旧宅,历尽沦桑的老屋。</p> <p>刘文友先生开着三轮来了。太感谢了!</p> <p>老宅</p> <p>到了地坑院上面。听说运城电视台《第一时间》,昨天刚拍片走了。</p> <p>迎春花黄灿灿一片,春的气息使人感到一派生机。</p> <p>进地坑院的拐弯坡道,全是砖和石头铺就。</p> <p>这是迎春花院下去后还在旁边套了另一个院。主人孩子们在外工作。只用有迎春花的主院。</p> <p>认真看。主人修建时用石块铭记:</p><p>五二年</p><p>创建</p><p><br></p><p>几个砖拼字!</p> <p>院里砖石铺地,下雨天也不泥泞。</p> <p>大门。</p> <p>老式院,门窗还是原来的。</p> <p>门洞</p> <p>主人正在摘菜,准备午饭了。</p> <p>间套间,窑套窑,院通院。</p> <p>有一条长长的的通道通到另一个院。</p> <p>库房窑。</p> <p>旧物窑。</p> <p>给尹老师留个影。尹老师是阳王镇人,他言。虽相隔十里路,也有几十年没来北侯村了。</p> <p>姊妹们留影。</p> <p>迎春花年年长,年年剪枝。不剪就吊长了。</p> <p>主人的主窑里。</p> <p>土坑,夏天凉快,肯定得盖被子睡觉。土坑能睡七、八个人没问题。</p> <p>土灶老锅。</p> <p>老太太说:住习惯了,不愿意住瓦房,住在这接地气。老父妻俩生活悠哉悠哉。</p> <p>和尹老师合个影。</p> <p>门楼不错,保存完好。</p> <p>离北候不远的新绛天地庙。</p> <p>天地楼,三层分别代天,人,地。</p> <p>天地楼阁。日本人侵华时,藏在楼上,不下来,当地武装和群众烧火点楼。当时。古楼烧毁了。近几年又重修好。</p> <p>王水成,就是此地人。退休了。原来当过省司法厅长。书写的匾额。</p> <p>王水成的题字。</p> <p><br></p><p>金英翠萼欣然看 </p><p><br></p><p>新绛//尹天峻</p><p><br></p><p> 绛南峨嵋岭下,有个古老的村落,名曰北侯。此地乃秦汉时期的交通要隘,当局"官道”(类似于现代的公路)。北魏后期,公元534年,东魏派刘毅将军据此把守,刘毅爵封“北平侯”。“北侯”村名即由此而来。刘毅后裔居住北侯,辛勤耕耘,繁延生息。所以,该村居民以刘姓居多。</p><p><br></p><p> 说起这刘毅将军后裔,村里有个人叫刘春虎,至今住在一座"地窨院”里。地窨院,也叫地坑院,我们这一带老辈儿人俗称为“下地子窑”。老刘家的“地窨院”与别处不同,他的院崖上头四周遍植”迎春花”,早春二月甚是美观。这一程子,刘家院子上头的“迎春花”开了,有网友拍了视频一传播,这声名便远扬了。这不,运城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记者,于昨天还拍了专题节目。</p><p><br></p><p> 稷山县退休老干部、作家安新明先生,获悉此讯,便欲前往观赏。笔者是本地人,当毛遂自荐,以充向导,陪安先生与夫人一行四人,专程去看了一回。</p><p> 在下虽是本地人,这北侯村咱也是几十年没去过了。车到村口,只见村容大变,已非当年风貌。刘春虎家的“地窨院”方位何处?赶紧与该村党支部书记、文友刘红奎老师联络。红奎友听说我们来了,当即放下自己手头事情,带领我们前往参观。</p><p> 老刘家的“地窨院,人还没到跟前,先闻到了阵阵花香。及至院子上头,置身于花丛之边缘,只见一片金黄,灿烂无比,蜂飞蝶舞,忙碌其间,真乃是春意盎然。</p><p>一行人在院子上头观赏、拍照,意犹未尽,由红奎书记引领,征得主人同意,安老师一行与我沿坡道进入院中。男主人不在,女主人是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面相纯朴善良,正在窑门口择菜,大概是要为外出劳作的老伴儿准备午饭了罢。老人热情地让红奎友引上安老师一行还有笔者,进入她的窑内。这一点殊为难得。想伢个人私密生活空间,能让几个陌生人入内,那城市里头人肯定没有这么开通。最主要的是,若无红奎同志引领,我们这一行不速之客,也是定然不得其门而入。将心比心,便是佛心。理解,感谢!</p><p> 窑里陈设简朴,但十分整洁,使人觉得温馨。外窑为“堂屋”布局,墙上贴着彩印中堂带对子,下置一桌,旁放两椅,颇有古风。靠墙搁着一个大冰箱,使简朴的窑内平添现代化气息。往右拐入内窑,是为主人卧室,临窗一盘土炕,炕前砌有锅台、风匣,锅头与炕有烟道相通,做饭兼取暖合二为一。典型的晋南民居布局。寒舍早先,也是这样,今日见此景象,倍感亲切。村里人,包括笔者家中,现在都用上了燃气灶或电磁炉,冬季取暖皆使用暖气。这种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的家居格局,已十分少见了。</p><p><br></p><p> 从窑内出里,红奎书记领上安老师一行与笔者,通过崖上一个过道,又进入了另一个“地窨院”。据红奎介绍,这家原有三座“地窨院”,互为沟通相连。目前,主人居住前院,这院闲置,另一院已废弃不用。</p><p> 在窑院里,仰望四周崖上的迎春花,与在窑上头看,角度不同,感受有异,另是一番景象。举目处,只见金黄缕缕,枝条下垂,好一似巨大的花冠,罩在这院子上头,甚是好看。有诗为证:</p><p>金英翠萼带春寒,</p><p>黄色花中有几般。</p><p>恁君与向游人道,</p><p>莫作蔓菁花眼看。</p><p> 好诗!诗句虽佳妙,作者不是咱。你想,不才只是一个会诌几句顺口溜的主儿,哪有这般才华呵。此乃唐代名家白居易乐天先生之大作是也。笔者原盘照抄,置于文中倒也贴切。</p><p> 据红奎同志介绍,这个“地窨院”始建于一九五二年。出来时只见坡道上,鹅卵石中间主人当年用青砖镶嵌了几个大字:五二年创建。笔者便是一九五二年生人,老刘家这院子与咱是“同庚”,心中好生激动。岁月悠悠,这个“地窨院”也近七十年了。</p><p> 出了院子,刚好碰见了男主人刘春虎,一位勤劳质朴的庄稼人。笔者是“资深”农民,便与主人聊了起来。春虎大哥生于一九五三年,这院子崖畔上周围的迎春花儿,就是其父在春虎出生那年栽植的。春虎从小到大,便居住在老人开凿创建的这座“地窨院”里。娃娃子们都已另建新房居住,惟有他与老伴儿还住在这里,相濡以沫,长相厮守。人与院子,和谐一体,宁静平和,幸福安然。</p><p> 我们进村经过的是搬迁后的北侯新村。从春虎家的“地窨院”出来,走到了古村门楼跟前。这座古村门楼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上头正中央,文革时绘制的毛主席与林彪像,还有两岸的两色语彔牌仍清晰可见。据红奎友说,他父亲当年是村支书,经手请县上"红画兵”绘制的。后发生“九一三”事件,赶快用麦秸泥把这画儿抹住了。后来,泥皮逐渐脱落,画儿才又重见天日,现在已有文物价值了。我们在村门楼下目睹半个世纪之前的宣传画,思绪回到了当年,不禁感慨唏嘘。拍照,留个念想。由于时间关系,安老师一行及笔者未及进入古村落游览。向红奎友道声“感谢”,挥手作别。</p><p><br></p><p> 对安新明先生,笔者是闻其名久,识其面初。然耳闻不如眼见,眼见胜似耳闻。今日相逢,一见如故。先生拿出了其大著三本,还有其友人著作两册,赠送于在下。来而无往非礼也,愧无薄奉,笔者便以拙字半纸与书法集一册回赠。</p><p><br></p><p> 安老师一行远道而来,一上午滴水未进,(其夫人说车上有开水)。然疫情仍在,阳王街上饭店均不开张。那就邀先生一行屈就寒舍,用点儿粗茶便饭再走,才能令笔者心里安然。但说啥子安老师一行也坚辞要走。安老师说,特殊时期,路也不远,很快就回滴啦,以后再聚。既如此,防疫期间我们也不握手,以互碰胳臂为礼,作别。这正是:</p><p>早春二月风光好,</p><p>崖畔迎春花儿开。</p><p>莫道北侯村僻远,</p><p>“窨院”引得雅人来。</p><p>(2020年3月7日草成,8日改定。)</p><p><br></p><p><br></p><p><br></p> <p>编者:老安</p><p>山西省稷山县退休干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