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战友几个于2019年12月25日相约一起,到曾经生活及战斗过的地方,河口、南溪、429车站。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已是40年的时间,今天终于圆了我们心心念念的愿望,故地重游。</p><p>当年的青春年少,一腔热血,投身那血与火的大溶炉里锤炼。79年的自卫还击仗打响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蒙自138野战医院奉命前往河口南溪前线参战。医疗卫生所就安营扎寨于南溪河畔,条件异常艰苦的战况下,不辞辛劳,顺利完成了救治伤病员的任务,也荣获了战功。战争结束后,这个医疗所一直保留了很多年,继续为边防部队服务。每年由一个所轮流换岗到河口来工作。</p> <p>如今的河口变化很大,过去的痕迹已全无,街道增加了很多条,比原来扩大了很多。红河边的环境打造的很好,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原来的中越友谊大桥经重建后更是换然一新,繁忙的海关,每天都是排成长队的越南商人们运货的场景,用自行车把货捆绑在车上,也还是要一定的技术含量的,可算为一景。</p> <p>昆明站一铜牛雕塑下留影</p> <h3>“中国河口”通往越南的海关入口</h3> <h3>拿个水果也能玩出精彩</h3> <h3>河口红河与越南的交界线</h3> <p>排队等着过海关的越南运输货物车队,天天如此排长队。</p> <p>最古老的滇越铁路河口段,已完成它的历史史命,见证了历史丰碑。</p> <h3>红河边上留下我们欢快的脚步。忆当年,哪敢这么行走,时常有冷枪从越南方向射过来,随时有人死于非命,往事不堪回首。</h3> <h3>河口名小吃“越南小卷粉”,这家在当地是很有名的小吃店。</h3> <h3>这些各种小吃,都是越南人在河口卖的特色小吃,味道不错,很好吃。</h3> <p>河口南溪农场的大吊桥曾经是我们进出的必经之路,如今仍然保存完好。战友们难以抑制那内心的激动,再次穿上65式军装寻梦故里,往事如烟,似乎就像昨天的事。岁月如同一壶陈年老酒,越陈越有味,相逢又是一首歌,一支深情难忘的歌。</p> <p>南溪大吊桥上、铁轨上、铁路边、小南溪,留下战友们年轻的身影,今天战友们仍在原址上再次留影纪念。很有趣的是,同一地点、青春与暮年、新照与旧照,形成鲜明对比,意义非同一般。寻觅那曾经的芳华足迹,感叹那岁月中的你和我,南溪,今天我们回来了!</p> <p>从吊桥进来是一条水泥路(过去是土路),路两旁的行道树很美、农场办公的主要场所、场区的活动休闲场地等都是后来建的,原来的样子已全无,场区人也很少了,只见一些留守的老年人。</p> <p>79年的对越自为反击战中,我们138野战医院就住扎在南溪河畔,在环境极其简陋的艰苦条件下,全力以赴救治伤病员,谱写了一曲曲最壮丽青春赞歌!看这照片里康护士长的身后河滩上还停放着参战的装甲车,一片战争的痕迹。</p><p><br></p> <p>这就是当年的病区,两排简易的竹椅旁,那房子就是医、护办公室、治疗室,边上有棵空心树,树的下面就是南溪河。所有的宿舍及病房都是用竹子搭建,油毛毡顶,门窗都只有形状,四根木桩一块床板,就是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条凳子。办公室前这两排简易凳子中有一桌子,旁有棵树,平时伤病员乘凉休闲之地、一日三餐的开饭之处、也是每周一次为各大部队来会诊、就医的将士们集中诊疗处(很多很多从边界、大山里来看病就诊的将士们)。</p> <p>经历过战争的洗礼,战友们依旧那么乐观,享受胜利的喜悦。南溪河里留下她们靓丽的身影,芳华功勋永载史册。</p> <p>往里走,都认不出哪是哪,还好遇上了一位农场老阿姨,说明了我们的来意,阿姨非常热情地带我们去找到了原来住过的南溪河畔旧址,那已成了一片废墟、菜地,只有清澈的南溪河水仍然在静静的流着。</p> <p>在农场里也遇到了一些当年的老职工,他们对过去医疗所的事及人都还记忆犹新,特别还提到了康护士长的话,记忆很深刻,的确让我们很受感动。</p> <p>唯一的痕迹公厕还在原处,但已是在旧址上重建的,现涂成了黄色。</p> <p>在原住址的下方有一座小木吊桥,由于时间久远已毁,但宽架还在,听农场人说在原址上要重新架一座桥。小吊桥的对面过去住着901部队的一个团部,现在是一所学校(原来的学校迁过去的)。</p> <p>当时也为了战备须要,选择了离南溪十多公里处的429车站,新建了一所适应战备的胡芦型地貌,口小肚大的一农场职工住宿区,周围群山环抱,被橡胶林围绕着的医院,所以从南溪搬迁至此。病区及居住、生活环境改善得太好太好,三层楼的病区、二层楼的住宿(男士、女士各一幢)、蓝球场、礼堂、食堂、澡堂、冰棍房(有冰棍机,自己动手做)旁有个小凉亭、景观喷泉假山(自已到山洞找来钟乳石做成),周围还种上很漂亮的斑竹,一下子把这小山沟装扮得在附近是最漂亮的场所。周围的农场职工都喜欢到我们医院来玩、打球、拍照、看电影,好不热闹,我们还称它为“小香港"。因周围都是山,一条铁路、一条南溪河、抬头低头都是山,没有任何娱乐娱场所、街道、这些农场工人的生活状态实在太艰辛(家里只有简单的家俱,床铺上就一张凉席(气暖在40度左右),唯一的电器就是电风扇了),他们都是从各个大城市来支援边疆的生产建设兵团知青,很多人至今仍留了下来,把一生的青春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想想都让人泪奔。</p> <p>当看到眼前的这一场景,感觉反差太大太不可思议,完全是一幢幢危房、烂房、礼堂、食堂、亭子、喷泉、竹子都全无,很是凄凉,有些被农场职工建了住房。部队撤离后,此房交予农场管理,当时还有职工入住,现只有男士住的那幢还有一两家住人,我们去时还有一群老人在玩麻将。</p> <p>这是曾经的医技、住院楼,孟医生是那么的年青,照片还保存的这么完好!看现都成了危房,有些顶都垮了。</p> <p>在球场边遇上一些老职工,在与他们交谈中,巧遇上当年我和房坤医生俩人义务帮助这家人的女儿银针治疗聋哑病,每天到他们家坚持治疗了一段时间后,她的听力已恢复,还能简单说上几个字。但由于我们要换房回蒙自大本营,所以终断了治疗,这也是我这生中最遗憾的一件事,她父母及旁边的那老者都说,要是继续治疗可能她就能讲更多的话了。当年的女孩现已是快六十岁的人了,已结婚,就住她父母旁边,原来的礼堂位置,他们一家从里面搬出来,自己盖的房子。真是神奇而有缘,遇到了她们一家,她父母都非常热情也很感激,我与她们一家合影留念,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说再见。</p> <p>这必经429车站的吊桥,留下了我们许多美好的回忆。只停留一分钟的小站,农场职工每天的娱乐就是火车站的铁路两边等待着火车的到来,邮寄、信件、报刊、物品的收取,多数人是去看人,感受热闹的,火车一走又恢复冷清,在那物质、精神匮乏的他们,这也是一种乐趣。我们也要过吊桥去小商店采购生活用品、寄信、拉着推车从火车上卸菜、运回,迎来送往战友的旅程,这吊桥寄予了我们多少的快乐时光。</p> <p>瞧,这一对相濡以沫的罗副教及康护士长也在429车站吊桥上留下了他们的爱。</p> <p>这是我们的杨护士长、康护士长及孟医生夫人走在429车站的吊桥上,再现当年风采!</p> <p>吊桥边的学校门前留下了我们的身影,但现没见到学校了。</p> <p>曾经的南溪河沙滩上留下了我们的欢声笑语,如今的河水、沙滩、两岸的景色也非常秀丽。</p> <p>亚热带的水果是最丰盛的,品种繁多,这木瓜也是我的最爱,便宜好吃(因产量多,当地人还用来喂猪),我们把它放冰棍机里冰冻后拿出吃,那叫一个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