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在中国历史上,每当民族处于重大危难的关键时刻,中华民族就会团结一致,一致向外,奋起抗争,用热血铸就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坐标。</p><p><br></p> <p>题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回顾周咏南的一生,可谓是个有见识、有魄力的奇女子,不仅是位伟大的母亲,更是一位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她的事迹,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也值得后人学习。</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周咏南,号秋琼,湖南省祁东县人(今湖南省祁东县白地市区万福岭乡元木冲人),生于1900年,卒于1966年。黄埔军校16期的毕业生。</p> <p>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在战场上比男性还要勇敢顽强的女英雄。当中华民族危难之时,并不是中国男人肩负起抗战的责人,还由于有中国妇女阶级加入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抗战胜利增添了一分力量,在中国历史上女军人的良好美得可以说是相当的多,举不胜举,中国女军人在敌人面前毫无畏惧,不怕牺牲的精神深入人心,让我们对当时的女军人致敬。他们无愧于中国女军人的称号。周咏南就是千百万个女军人中的一员。她是国民革命军黄埔军校第16期学员。</p><p><br></p><p>周永楠出生的时候正是中国社会政治大动荡,国家也面临着内困外辱,因此周父对她将来的规划也是很明确的,为了不让自己的女儿在这个动荡社会不受欺负,因此让她开始学习武功,其实周咏南的性格就是个男儿性格,从小就与男孩子们一起长大,周永南小的时候非常的聪明,她从小就开始文武兼修,练得了一身的好功夫,她善于吸收学习新鲜事物,在那个时代是难能可贵的,她身上具备了新时代新女性的优点,为她后来从军抗战奠定了基础。</p> <p>自古以来女子从军的很少,像带着儿子去从军的更是前所未有的。周咏南,1900年生于祁阳县元木冲。1905年,她的父亲怕她吃亏,就请武术名师在家传授武艺。周咏南聪颖好学,经名师悉心指点,学到十一岁时,已练就一身过硬的武功了,即使三五人围攻,她也应付自如,不在话下。她爱习武,亦好学文。在父亲的教诲下,她勤苦攻读,九岁能写短文,十一岁能吟诗答对,且爱好音乐、绘画,一手颜体字几可乱真。这当时社会风气未开、女权未立的时代,实属难得。十九岁时,才貌双全的周咏南嫁给祁阳县城孝子黄延庆为妻。黄延庆家境甚好,颇有才学,其父乃民国时期著名学者、书法家黄矞。二十岁时,周咏南生下儿子黄天,二十一岁时丈夫去世。猝然遭此重创,周咏南痛不欲生,但看到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儿子,她决意抚孤成长。从此,母子俩相依为命,孤苦度日。</p><p>1934年她考入衡阳含章女中学习,毕业后到祁阳县白地市中心小学任教。</p><p>1937年,震惊中外的“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寇的铁蹄横行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全国人民奋起抗日。周咏南回顾自已经历的种种坎坷不幸,联想到战时孤儿寡母还在不断地增加,她无法抑止心中的愤慨,遂发愿投笔从戎,并号召学生们共赴国难。1938年冬,黄天高中毕业,周咏南嘱咐儿子去从军。</p><p>随后,周咏南带领儿子同时报考黄埔军校。报名时,衡阳招生处负责人田指导员对她说:“你年纪已三十九岁,超过年龄太多,不能报考。”她含着热泪指着儿子对田指导员说:“他是我的独生孤子,生下仅九个月就失去了父亲。我历尽千辛万苦把他拉扯大,我会舍得把他送到血肉横飞的战场上去吗?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是教员,更应以身作则。今送子参军,我们决心以身许国,您难道忍心拒我于报国门外吗?”田指导员深受感动,周咏南母子双双被录取为第十六期学员。</p> <p>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铁蹄占我河山,杀我同胞,激起了周咏南的愤慨。在她39岁时,带着未满二十的儿子参加抗日,母子二人同时报考黄埔军校,由于年纪大的原因学校不收,她陈述理由,并现场表演武术,并和年青学员比赛200米她第一个冲刺到终点,虽然年龄大,但身体素质强,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后来学校破例让她母子二人参加考试,结果她和儿子都考上了。毕业后,女兵连正式成立,直属军部,任命周咏南为连长,从事军事训练。</p> <p>1943年,周咏南率女兵连参加了津市保卫战,这场战争打的很艰难,共抵挡住了日军的15次疯狂进攻。打的最激烈的时候,双方直接拼起了刺刀,周咏南在军校可是个拚刺高手,全校有名,三个男兵同时攻击都不是对手,原于周咏南武功底子的,战场上3个日军都没打过她,就在她和日军混战时,日军军官向她冲了过来,结果被她一刀毙命。在这场战争中周咏南的腿部受了重伤,后被抢救,送一二九兵站医治。伤势痊愈后,周咏南被调整到新闻宣传部门任职,军衔荣升为少校。抗战结束后,周咏南觉得自己已完成抗日救国的夙愿,就主动退出部队,继续回到地方教书育人。在周咏南的悉心劝导下,其子黄天也在解放北平的战役中主动起义。回顾周咏南的一生,可谓是个有见识、有魄力的奇女子,不仅是位伟大的母亲,更是一位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她的事迹,永远值得我们铭记。</p> <p>1945年,日军投降,抗战胜利啦,她认为报国之志已偿,便毅然提出退伍,解甲归教的要求,愿执教于家乡,启蒙后代。1945年10月,周咏南受校长张雨生的聘请,仍执教于白地市中心小学。文化大革命时,母子二人同时受到冲击,周咏南含恨死去,临终时,遗诗一首,以为遗嘱。暴雨狂风冲破楼,苍松流泪柳摇头,从军抗日成深罪,不悔当年报国仇。</p> <p>本篇文章,图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