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历史:马背学校

联社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  马背学校,顾名思义就是指牧区教师骑着马到各放牧点巡回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最早发端于内蒙古自治区。过去牧民长期过着游牧生活,当地儿童入学十分困难。为了让这些广大牧区儿童受到正规的文化教育,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之初,政府派出教师骑着马,带着黑板和教科书,到相隔遥远的各个蒙古包中授课,或是几个就近家庭的孩子集中到某个蒙古包上课。这种流动式教学,被广大牧民群众亲切地称为“马背学校”。“马背学校”一时成为草原牧区的办学方向。</i></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根据毛泽东主席“关于社办、队办学校问题,有条件的应该允许办”、“农民子女就近上学方便”的有关指示精神,主流媒体介绍了内蒙古“马背学校”的经验做法,随之在全国广大牧区掀起了大办“马背学校”的热潮。</i></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i>(下图:裕固家园,美丽山城。肃南县首府:红湾寺镇)</i></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i> 在此大背景下,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区(现康乐镇)红石窝生产队青年牧民兰礼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学习内蒙古经验,在全县率先创办了“马背学校”,并根据本地牧民居住环境和牧业生产特点,采取走马巡回的教学方式,牧民和畜群走到哪里,教学点就设在哪里,因地制宜采取集中教学和分散教学相结合,在两次面授的间隔期,给学生布置作业和复习内容,下次再来教授新内容和进行检查。</i></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i>(下图:马背学校授课场景。由于此种集中授课形式客观条件限制,实行一阵后改为逐户授课)</i></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i>  走马巡回教学,教授人既是老师又是社员,出勤记工分(后来国家给马背学校老师每月补助20元),不增加国家负担,学生亦牧亦学,既解决了牧民劳动力紧缺的问题,又解决了子女脱离家庭上学带来的不便和经济压力,更重要的是它“政治文化一起教,大人小孩一担挑”的教学方式,顺应了广大牧民群众对学习文化的强烈需求。在当时为我国牧区普及小学五年制教育开创了先列,为繁荣牧区文化、扫盲识字积累了经验。</i></b></p><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i>(下图:位于肃南县东南的大转经轮)</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  1968年11月,《人民日报》报道了肃南县康乐区(现康乐镇)红石窝生产队(现红石窝村)的马背学校,肯定了走马教学的形式和办学方向;紧接着《甘肃日报》等报刊相继报道,《中国建设》还用不同文字向国外介绍了这一办学形式。1971年8月,原甘肃省革命委员会政治部拍摄电视专题片;12月,《人民日报》在《全国农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一文中又专题介绍;1972年,《甘肃日报》发表人物通讯《马背牧读小学教师兰礼》;11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又播发实况录音;1975年7月,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大型纪录片《草原小学》;1976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以马背学校为题材的故事片《萨里玛珂》。至此,马背学校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  肃南县马背学校创始人兰礼,从1965年起担任马背学校教师,由于其出色的工作成绩和影响,自1972年始,先后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等职务。</i></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i>(下图:座落在夏日塔拉草原的皇城镇全景)</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  我的马背学校老师生涯始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的皇城区北滩公社北峰队(现皇城镇北峰村,公社撒并)。1974年高中毕业到1977年参加高考离开,在马背老师这个岗位上,在夏日塔拉这片美丽的热土上,东奔西颠整整三年。可以说,这三年对我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整个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 做为马背老师,这三年经历了日晒雨淋、顶风冒雪、在广袤的草原上信马由缰的孤独;肩负“政治文化一起教,大人小孩一担挑”的职责,常常夜深人静还披星戴月与大家到指定地点学习交流的担当;与牧民群众一起接羔、防疫、剪毛、转场、草原围栏等共同劳动的艰辛;逢年过节大家围坐热炕头,吃着手抓羊肉、酥油搅团、煎饼蘸酥油(牧民招待贵客的三大美食)、喝着青颗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那份豪迈。这些都使我深深感到了广大牧民群众对文化知识的渴望;深深感到广大牧民群众平凡中表现出的那种家国情怀;深深感到广大牧民群众面对困难不畏艰险的那种大无畏革命精神;深深感到广大牧民群众接人待物中表现出的那种纯朴和善良;深深感到这块哺育我姊妹们长大成人的热士为什么能在离开几十年后还会令人魂牵梦绕。这几个“深深感到”根本无法完全表达我的心情,举例来说明,更显得有些娇情,还是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展无限的暇想吧,……</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  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参加高考后由于竞争激烈,被录取到张掖师范学校(当年高考政策:只要上线,高校落选后服从分配中专可录取),在此学习一年半后,由于国家改春季招生为秋季招生加之各地师资缺乏,故提前分配到平原堡砖瓦厂职工子弟学校,开始了为期十三年的公办教师生涯。</i></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i>(下图:当年马背学校学生安梅香)</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  这位学生,当时在家担当着主要劳动力的角色,放羊放牛干家务,样样不差。但她学习非常勤奋刻苦,每次巡教布置的作业她都超额完成,以致后来成家立业后,她对新知识的无限贪婪、刻苦勤奋学习的态度、旺盛的精力和取得的成绩都令我惊讶,自叹不如。她虽然没有学过写作知识,但她的写作水平堪比当下有的中学生。她制做的《美篇》点击量都很可观;除了照顾年迈的公公婆婆,服恃丈夫,管教孩子。自学电脑打字制表样样精通,成了曾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公写作、整理资料的重要帮手;自学藏语,不仅自已成绩不俗,还开避了藏语微信平台进行藏语教学,学员达100多人;自学绘画,她的作品让我等非专业人士无可挑剔;自学裁剪,亲手缝制的藏装让人赞不绝口;最重要的是把唯一儿子送进了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现在上海某大公司任职。作为当年的老师,为她如此优秀而欣慰,除了天资,与她后天的勤奋和努力是分不开的。</i></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i>(下图:安梅香绘画作品选)</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下图:安梅香缝制的藏袍)</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  下图中这位学生叫安建斌,可称为新时代牧民。当年他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每天放牧包中装一本《新华字典》一张报纸,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当下他除了经营好自已的生产外,业余爱上了摄影,经常拍摄一些国家保护的珍禽异兽,撰写介绍文字,普及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他的摄影作品屡屡被各种媒体所采用。</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 在肃南县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皇城水库拍摄的2只白尾海雕。据了解,这是肃南县有记录以来首次发现并拍摄到白尾海雕。</i></b></p> <h3> </h3>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 在皇城草原拍摄的“鸟类大熊猫”之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i></b></p> <h3>  </h3>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 上面两位学生只是当年自己学生之一二,由于离开时间较长,或许还有许多很优秀出众的,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这不是贪天功为已有的不自量力,而是对马背学校的启蒙教育和各自后天勤奋努力的充分肯定。</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  上图中的“马缰绳”、“手工制纯羊毛褡裢”都是马背老师必备的用品,当年学生家长送我的上述物品精美程度要远胜上面样品,要是保存到现在能做艺术品进博物馆了。</i></b></p> <p><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i>  “被梢”俗称“马褥子”,就是用来装被褥的。当年父母为支持我工作,花80元(当时父亲每月工资才50多元)给我买了一条紫色的被梢,真是“儿行千里母担忧”啊。</i></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  八十年代初,农牧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广大牧民再也不需全家老小围着牛羊转了,家家户户有了闲人、有了闲钱、有了定居点,这些都为孩子到全日制正规学校上学提供了条件,马背学校也适时结束了他的历史使命。</i></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i> 时光悠悠,白驹过隙。不经意间发现,马背学校离开我们已四十多载。真乃“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在共和国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马背学校只是其中一朵浪花,但正是这朵浪花奠定了肃南牧区教育的基础。由于我们见证过、参与过,所以我们无比珍惜、无怨无悔!</i></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i>(本篇中个别照片取自肃南县摄协主席郎文瑞先生,部分文字摘自网络和《康乐乡志》)</i></b></p><p><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i> 联社于2020年3月8日</i></b></p>